貨幣供給量和經濟波動關系分析
時間:2022-08-21 10:01:19
導語:貨幣供給量和經濟波動關系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前言
經濟波動易造成產量減少,就業減少等不良狀況,不利于發展,反之,經濟均衡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關聯和相互對立的因素在既定范圍內的變動中處于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一)理論分析。針對經濟波動問題,從古至今,經濟學家說法不一。古典學派認為經濟波動只由實物因素決定,貨幣只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經濟波動與否不會因貨幣因素而變動,實際經濟也不會因此受干擾。反之,一部分經濟學家則認為貨幣因素是影響經濟波動極為關鍵的因素。部分經濟學家用利率來解釋經濟波動。維克賽爾最先認可貨幣因素的作用,他發現在資本形成和轉移時貨幣具有不可替代性。生產過程中經濟以實物形態進行,卻以貨幣來進行資本借貸、利息支付,利率高低引起實物價格的變化,進而對生產過程產生影響。他因此提出貨幣利率和自然利率的新概念,兩者不一致時經濟均衡便被打破。經濟波動往往集中反映在流通領域,流通中離不開信用貨幣,信用貨幣的發展也加速商品流通。熊彼特從生產著手,提出企業競爭中取勝關鍵在于革新,組合生產要素,而購買新要素組合必須依靠銀行的非常信用。創新使企業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更具有競爭力,其他人競相模仿,創新高漲,生產者收入猛增,消費熱情高漲,產品供不應求,價格升高,加快了經濟發展,此過程不斷循環,經濟達到頂峰,反之,信用收縮,則經濟蕭條,處于周期中的低谷,因此信用引起經濟波動。此外,貨幣量的增減也是影響經濟波動的關鍵因素。哈耶克貨幣中性論提出貨幣數量保持不變時,維克賽爾結論成立,對經濟均衡不產生破壞作用,不引起經濟波動。貨幣數量變動影響商品相對價格,進而影響經濟,打破經濟均衡狀態,呈現出時而上漲時而蕭條的情況。(二)現實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伴隨著劇烈且頻繁的經濟波動。經濟波動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從我國具體情況看來,經濟增長起伏不斷,經濟波動頻繁呈現出周期性的特點,波動幅度較大。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體制全面革新,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體制也徹底變革,但與此同時的經濟波動現象并沒有被妥善處理,直至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獨立履行央行的職能,建立二級銀行體制,貨幣政策正式出臺,經濟的劇烈波動趨向于緩和。貨幣政策的作用機理是運用工具調節貨幣供給量進而通過不同傳導途徑影響經濟,我們發現我國經濟增長存在大幅波動的情況,與之對應的是我國貨幣供給量的相似變動路徑。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認為貨幣供給量和經濟波動存在一定的關系,人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經濟波動是否是由于貨幣供給數量的變化產生的,經濟波動是否會對政府調整貨幣數量產生影響。本文將從以上問題著手,從GDP增長率和貨幣供給量增長率的波動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波動與貨幣的供給量的關系;再從實證方面,驗證對具體事實的推測,闡述經濟周期性波動和貨幣供給量之間的關系。
二、文獻綜述
近年來,一部分學者對于貨幣供給量和經濟波動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理論或實證研究,提出不同觀點。部分學者認為兩者之間有必然聯系。費里德曼分析近百年數據,闡述了貨幣供給量波動和經濟周期性波動兩者間的協同效應。托賓通過索羅模型闡述了貨幣供給量和經濟波動的相互影響關系。盧卡斯從理性預期失效的情況出發,發現經濟波動趨勢和貨幣供給量趨勢大致相同。馮春平(2002)發現在不同經濟背景下貨幣政策不同,利用滾動VAR方法實證研究發現貨幣供給量相對于對經濟波動來說,存在明顯的變動性。郭明星、劉金全、劉志剛(2005)使用基于MS-VEC模型,研究發現產出水平與貨幣供給水平之間在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情況下,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還發現了經濟周期波動和貨幣供給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對稱。任碧云、高鴻(2010)從長期來看,貨幣供應量增長必然會剌激經濟增長,經濟要歸于均衡,應按不同時期的目標綜合考慮貨幣政策的取向。王雄威(2012)研究事實發現經濟周期波動后往往伴隨不同的貨幣政策,實證檢驗貨幣供給和經濟波動確實存在關聯關系。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貨幣供應量的波動并不會對經濟波動產生影響。普羅索認為在真實經濟周期下,基于內生貨幣的作用,貨幣供給量不會引起經濟波動。盧萬青(2001)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貨幣和經濟波動的因果關系,結果表明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并非經濟波動的原因。潘文榮、宋迎迎(2010)從我國現實情況出發,發現貨幣呈中性。張麗麗、彭國富(2011)通過建立了ECM模型檢驗得出中國經濟增長會促進貨幣供給的增加,但反過來并不成立,即貨幣中性。潘李劍(2012)在廣義貨幣供給量的基礎上加入貨幣流通速度因素,實證研究發現短期內兩者變動對經濟波動產生影響,而長期則無影響。
三、我國經濟波動與貨幣供給的具體事實
本文主要是探討經濟波動與貨幣供給量之間的關系,本部分根據具體事實來看兩者關系。經濟水平由GDP來表示,經濟波動則用GDP增長率來衡量,本文從廣義貨幣M2來觀察貨幣供給量的變動。由于,自1984年以來,建立二級銀行體制,作為宏觀調控重要手段的貨幣政策才正式出臺。所以本文選取了1985年-2014年的數據(GDP、M2),并對GDP數據做簡單處理,得到1986-2014年的GDP增長率。GDP增長率和M2增長率趨勢圖如上圖,1986年至2014年GDP增長率波動幅度較大存在周期性波動的趨勢,大致可以把其分為3個周期,第一周期為1986年至1991年,第二個周期為1991年至2000年,2000年-2014年為第三周期,周期尚未結束,仍存在經濟增長率下降的可能性。而從M2增長率趨勢來看,1986年至2014年的M2增長率也存在波動大且周期性波動的特點,也可以大致分為3個周期,第一個周期從1986年至1991年,第二個周期1991年至2001年,2001年至2014年為第三周期,同樣從未完成周期的趨勢圖來看,M2增長率存在下降可能。GDP增長率和M2增長率兩者呈現出同樣的周期性變動趨勢,但兩者的周期性趨勢并不完全吻合,后者相對于前者略存在滯后現象,且從波動幅度看,GDP增長率和M2增長率趨勢在第三周期的波動幅度明顯減小。經濟飛速上漲過程存在大幅度經濟波動,且存在周期性特點,而貨幣供給量的變動也存在周期性,且經濟周期性變動與貨幣供給量的周期性變動趨勢類似,貨幣供給量波動略微滯后,且隨貨幣供給量變動,經濟波動明顯趨于緩和。據此推測,經濟波動情況下,國家通過改變貨幣供應量來減緩經濟波動的破壞,經濟波動逐步趨于緩和,貨幣供給量的波動也趨于平緩,經濟波動對貨幣供給量也會產生影響。
四、實證研究
本文上部分根據貨幣供給量波動和經濟波動的事實特征,推測經濟波動與貨幣供給量的波動相互影響。為了驗證此推測是否準確,將從實證研究方面分析貨幣供給量與經濟波動之間的相關關系。仍以我國1985—2014年的數據為樣本。1.ADF檢驗。為了判斷樣本數據的平穩性,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顯示lnGDP序列、lnM2序列、lncc序列的ADF檢驗值均大于任何顯著性水平下的的臨界值,序列為非平穩的序列。d(lnGDP)、d(lnM2)、d(lncc)序列的ADF檢驗p值明顯小于顯著性水平0.1,序列為平穩序列。2.協整檢驗。分別對lnGDP與lnM2和lnGDP與lncc進行協整檢驗,回歸得到方程:LnGDP=2.314073+0.783665lnM2(25.45595)(110.5276)R2=0.997274F=10141.34LnGDP=-0.191757+1.067976lncc(-2.258333)(137.0970)R2=0.998513F=28795.59對回歸模型的殘差做單位根檢驗,設殘差分別為e1,e2。當顯著性水平為5%時,殘差re1、re2均是平穩序列,即lnGDP與lnM2和lnGDP與lncc都存在比例關系。3.格蘭杰因果檢驗。由ADF檢驗結果可知,lnGDP,lnM2和lnGDP與lncc的一階差分序列是平穩序列,因此對3個序列取一階差分后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檢驗得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M2增長率是GDP增長率的格蘭杰原因,但GDP增長率不是M2增長率的格蘭杰原因。
本文的上部分我們推測經濟波動和貨幣供給量波動互相影響。而實證研究表明貨幣供給量的波動確實對經濟波動產生影響,但經濟波動對貨幣供給量的波動沒有影響。
五、結論以及政策建議
本文首先從具體事實出發,推測經濟波動與貨幣供應量是相互影響的。其次,對貨幣供應量變動與經濟波動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得到貨幣供應量的波動同經濟波動具有周期性,貨幣供應量波動是影響經濟波動的關鍵因素,貨幣供給量變動表現為略微滯后于經濟變動。由以上結論提出政策建議:嚴格控制貨幣數量,爭取達到最佳貨幣供應量;優化貨幣結構,力圖尋求交易性貨幣余額與非交易性貨幣余額的最佳比率,對貨幣數量有效控制的同時完善貨幣結構;完善監督體系,嚴格監督貨幣供給量的指標。貨幣供給量的變化主要取決于貨幣政策的執行,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是為了熨平經濟波動,使經濟達到均衡,為達到此目標,應保持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與經濟預期真實增長率一致,使貨幣當局在執行政策時更為有效和及時。同時,未來貨幣政策走向應該更具有靈活性和預見性,成為對中國經濟有可能受到的負面影響的防備和提前應對的一項前瞻性、預防性的政策。因此應為貨幣政策的執行營造良好環境,推進市場體制和金融體制的進一步深化。再者,對于經濟波動方面,逐步完善其經濟波動預警機制,以便于在最短時間內獲取經濟波動的相關信息。
參考文獻:
[1]盛松成、施兵超、陳建安.現代貨幣經濟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
[2]馮春平.貨幣供給對產出與價格影響的變動性[J].金融研究,2002(7)
[3]郭明星、劉金全、劉志剛.我國貨幣供給增長率與國內產出增長率之間的影響關系檢驗——來自MS-VECM模型的新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5)
[4]任碧云、高鴻.關于我國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的研究[J].經濟問題,2010(2)
[5]劉金全、王雄威.我國貨幣政策周期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聯性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2(1)
[6]盧萬青.對我國宏觀經濟波動中貨幣因素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1(4).
[7]潘文榮、宋迎迎.貨幣供應量對CPI和GDP影響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1)
[8]張麗麗、彭國富.中國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1(6).
[9]潘李劍.貨幣供給、貨幣流通速度與經濟波動[J].金融理論與實務,2012(1)
[10]孫穩存.貨幣政策與中國經濟波動緩和化[J].金融研究,2007(7).
作者:王芳 張浩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
- 上一篇:中國—東盟貨幣合作區可行性分析
- 下一篇:人民幣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