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問題透析
時間:2022-02-16 04:53:00
導語: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問題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首先從人民幣自由兌換所帶來的利弊影響及其順利進行所需的內外部環境,闡述了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的條件,然后結合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幣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總結了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整理了人民幣可完全實現其國際化的時間預期,最終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及時性的對策建議,以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進程。
關鍵詞:人民幣自由兌換國際化對策
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條件分析
從金融學的角度看,貨幣的自由兌換是指某一種貨幣的持有者按照市場匯率能自由地將該貨幣兌換成另一種貨幣的同時政府不對這種兌換設置任何限制,它包括經常項目可兌換和資本項目可兌換。
(一)利弊分析
1.有利影響。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合作步伐日益加快,外匯儲備也在不斷增加,而我國外匯儲備中大部分資產為美元。截止2010年4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較2005年匯改之時已累積升值約20%,外匯儲備大幅縮水。人民幣自由兌換后,企業的匯率風險就會消失;對國家來說,可以大量減少外幣占款,同時也減輕了匯率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王世雄、林森,2010)。另外,一國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就可以給該國帶來巨大的鑄幣稅收入。如果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我國在向他國交納鑄幣稅的同時,又可通過人民幣的供給向世界征收鑄幣稅。鑄幣稅收入可以通過國際收支平衡表以應對國際收支逆差。
2.不利影響。因為貨幣政策是一國宏觀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自由兌換后可能存在的貨幣替換現象會造成中央銀行在貨幣供給上的困難,從而導致國內外對于人民幣的實際需求無法做到準確預算,影響貨幣政策調控能力。另外,國際資本的投機性流動加速,增加人民幣外部交易風險。同時,特里芬兩難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時導致美國需要通過長期的逆差,為世界提供結算和儲備的貨幣;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前提是必須保持其本身幣值的穩定,這又要求美國保持長期貿易順差。當這相互矛盾的要求同樣放至人民幣面前并當人民幣成為世界性貨幣時,那么是選擇逆差來維持他國對人民幣的需求,還是選擇順差來保證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尷尬境地,也將和美元面臨的難題一樣必須正面待之。
(二)環境分析
1.從外部環境看,人民幣自由兌換需要穩定的世界經濟。2008年遭遇的全球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大環境造成重大損傷,在這種背景下完全放開資本與金融賬戶來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使得外部經濟風險容易傳遞至國內。人民幣自由兌換不僅方便我國資本向外流動,同時也方便了外國資本向我國流動。外國資本進入我國后,雖然能給許多企業提供新的機會,卻也會使金融市場上的競爭加劇,加大整個系統風險(徐立新,2008)。考慮到資本與金融賬戶的開放,使得無論本國還是外國人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融資都相對容易許多,在國內外利差加大的情況下,很多人會借機大舉借債在我國進行實物投資,套利性資本也會進入我國境內。這種外國資本大量流入我國的現象會造成股市虛假繁榮,也難免引起某些領域的泡沫經濟。因此,穩定的世界經濟是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基礎,也是保證兌換進程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之一。
2.從內部環境看,取決于宏觀經濟狀況和微觀經濟主體的健全。我國政府需具備成熟的宏觀調控能力來預見和應對人民幣充分自由兌換后的復雜局面;需要擁有豐富經驗和高超的操作技巧來靈活運用各種政策工具以保證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這兩大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同時需要一個健全的微觀主體使國內企業以特定優勢參與到國際同類激烈的競爭當中,形成附加值較高的產業鏈終端,國內企業間通過自主創新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國際價格變動能做出及時反應。掃除經濟和金融基本面和結構上都存在的諸多問題,如市場機制有效性缺乏、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欠成熟、金融市場的不規范、銀行體系的脆弱等都是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的良好內部環境和必要措施。
人民幣自由兌換的發展
(一)人民幣自由兌換時間表
1.人民幣自由兌換的發展目標。1996年12月1日起,我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而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在內的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已成為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早在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要“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有選擇、分步驟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活動的限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2007年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再次強調“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華強,2009)。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當然離不開本幣的國際化,而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其實就是自由兌換。
2.部分城市開始試水。2007年4月,“金融市長”戴相龍對外透露,天津已確定部分金融改革創新的內容,將小范圍試點人民幣自由兌換。作為20世紀30年代曾經的北方金融中心,天津在21世紀開端已經開始成為金融創新的主陣地。天津的目標是建設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爭取成為金融創新基地。金融改革是綜合配套改革的首要任務,國務院鼓勵天津濱海地區進行金融改革和創新。我國央行以及銀行、證券、保險業三大監管機構高層官員表示將全面支持天津濱海新區金融改革創新,把重大金融改革項目安排在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蔡文清,2007)。另外,國務院于2009年4月8日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東莞4個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境外地域范圍暫定為港澳地區和東盟國家。
(二)國際化道路上的發展
按照貨幣籃子每5年復審一次的約定,2011年SDR將重新修訂貨幣籃子。而根據近5年外貿額大小的慣例,人民幣在2011年SDR重新修訂的貨幣籃子計劃中很可能被納入進去。這將意味著我國的匯率水平必須以公認為合理的水平才能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央行不會刻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要做的是盡量減少制度障礙給使用人民幣創造便利條件,這很好地暗示了匯率穩定第一,國際化緊跟其后的思路。這樣人民幣匯率將面臨更大的壓力,也是讓本國貨幣走向國際化道路的一大考驗。此外,人民幣利率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央行定價的基準利率比上海同業拆借利率具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想要充分實現其國際化還有艱巨而漫長的道路要走。人民幣國際地位和經濟實力相適應說明了人民幣的國際化方向。央行金融研究所有關負責人曾建議,一個貨幣國際化要靠市場來推動,我國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讓世界更多地區的貿易以人民幣計價和結算以擴大其市場交易量。央行有關方面透露,從2007年12月份至今,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其他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總計6500億元人民幣的6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貨幣互換就是在夯實人民幣國際地位。
對人民幣自由兌換的理性思考
(一)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現實距離
1.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國際貨幣發行國在金融體系中具有的較大話語權能給本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是國際地位的體現。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在貿易和投資中被廣泛用來計價、結算、支付和儲備,而不必持有過多的外匯資產,使國際熱錢在內的各資金進出對本位貨幣匯率的影響微不足道,這是應對人民幣升值壓力的途徑。人民幣國際化以后,成為國際結算和相關交易的媒介,必然對我國金融服務市場和金融資本市場的效率和開發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人民幣能夠在更廣泛的區域內通用,那么與人民幣資產的相關交易都將活躍起來,這對擴大國內金融市場的深度有積極作用(方中,2010)。如果我國未來的主要貿易伙伴出現較大的經濟衰退,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就需通過采取或提高人民幣利率或減少人民幣發行量等方式使其他國家貨幣貶值,從而幫助其走出經濟衰退。這樣我國政府承擔的平抑世界經濟波動的責任會增加央行的業務難度。而完全的自由兌換使原本存在的溫和的金融壓抑政策在失去這道防火墻后面臨金融體系乃至實體經濟的重大沖擊。另外,國際熱錢隨著我國國際化程度的加深更加自由流動,不但給央行調控貨幣供給造成沖擊還會引起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從而影響人們對人民幣幣值穩定的信心。
2.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是近還是遠。對于人民幣究竟何時真正實現自由兌換始終是個爭論不休的熱點話題,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就指出人民幣成為一種世界貨幣,對我國本身并非有益。因為全球貨幣帶來的不單是利益,也可能成為一種成本。例如美元作為世界貨幣被其他國家大量持有,使得美國本身對自己的貨幣失去了某種程度上的控制。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認為人民幣自由兌換最快5年實現:隨著我國大陸的經濟地位的提高,我國大陸的企業尋求外部擴張的海外布局活動愈來愈頻繁,企業對于人民幣的需求,推升人民幣走向自由兌換“只是遲早的事情”。人民幣要實現自由兌換,還有一段路程要走。
當然也有很多業內人士支持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將很快到來的觀點。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就表示人民幣實現完全自由兌換只是時間問題。成思危表示,匯率市場化分三步:第一步,在美元強勢的時候盯住美元;第二步,盯住一籃子;第三步,人民幣完全自由可兌換。從2005年7月開始,人民幣基本上是從盯住美元改成了參考一籃子,總算往前推進了一步(成思危,2008)。接下來通過抓緊一籃子幫助盡早實現貨幣自由可兌換就是終極目的地。
(二)推進自由兌換的對策探究
我國外匯儲備在短短幾年內呈現爆炸性增長,隨著經濟實力增強和地位的提高,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力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實際經濟能力并不相稱。這種怪異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人民幣并非完全可兌換貨幣,使得我國只能聽任他國央行的擺布,這樣又讓我國處在諸多風險之下。因此制定和采取何種有效對策使邁向完全自由兌換階段的人民幣在國際化道路上能抵擋和應對各種經濟風險,讓人民幣自由兌換過程更科學規范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應強化貨幣信用機制。以強硬態度保證銀行等金融機構借貸出去的絕大多數款項按期償還,減少企業年年欠債的情況,并注意控制新貸款的增量和流量,避免貸款中的呆壞賬數目累積過大造成金融市場的混亂。要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應逐步在國內資本市場放開利率和證券手續費,并放開金融業務相互參入的限制,使競爭加強。此外,還應加強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對外開放水平(鄒娟霞、韓蕾,2009)。要繼續完善匯率制度,只有靈活的制度才能更加適應國際形勢并使匯率維持在一個較為恰當的水平,以減小頻繁的波動帶來的風險。目前人民幣在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普受歡迎,基本上成為貿易和非貿易結算貨幣。政府應抓住這一有利契機進行引導和重點推廣,爭取較短時間內率先在亞洲實現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
其次,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工作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它是一項比較系統復雜的技術工作。如果要想把人民幣自由兌換推進工作做好,就必須加強技術層面建設,打造與推進工作相匹配的“軟環境”。這里面主要包括加快經濟發展、完善國內金融體系、形成合理的匯率機制、加快利率市場化、建立發育良好的國內資本市場以及建立人民幣回流機制等(韓駿,2009)。
最后,要完善我國涉外經濟結構和加快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在政策引導下大力提高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內部和外部金融環境,使人民幣實現完全自由兌換不再是紙上談兵。
參考文獻:
1.王世雄,林森.人民幣自由兌換問題的研究[J].財經界,2010(4)
2.徐立新.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條件性分析[J].社科縱橫,2008(10)
3.華強.加速人民幣自由兌換:2020年[J].科學大觀園,2009(9)
4.蔡文清.人民幣自由兌換天津試水[N].中國市場,2007(24)
5.方中.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和挑戰—基于次貸危機背景[J].魅力中國,2010(6)
6.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人民幣自由兌換最快5年實現[N].經濟展望,2009(5)
7.成思危.人民幣自由兌換為期不遠[N].中國市場,2008(46)
8.鄒娟霞,韓蕾.人民幣自由兌換問題初步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9(18)
9.韓駿.中國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的策略探索[J].中國房地產金融,2009(6)
- 上一篇:證券市場監管的目標探索
- 下一篇:簡述知識經濟和稅收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