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均衡匯率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2 11:10:00
導語:人民幣均衡匯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國際結算的迅猛發展,匯率成為經濟中一個主要變量,影響著一國的經濟,被企業社會所廣泛關注。均衡匯率模型的核心是分析基本經濟因素變化對均衡匯率的影響,并利用它們之間存在著的系統聯系來估計均衡匯率。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匯率水平是否適當,對一國經濟的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匯率失調不僅會影響一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會導致國際經濟失衡,損害一國的國際形象。那么,應當如何正確地估計和評價一國的匯率水平呢?實踐得出,均衡匯率方法比較適合于對發展中國家匯率的估計和評價。
我國的經濟發展對出口依賴很大,而人民幣匯率對出口的影響顯得更為重要。人民幣匯率均衡水平,對我國經濟增長有著明顯正相關的促進作用。由于現階段中國正處于發展中國家行列,因此,可以借鑒均衡匯率方法來估計和評價人民幣匯率。均衡匯率理論的核心是分析基本經濟因素變化對均衡匯率的影響,并利用它們之間存在著的系統聯系估計均衡匯率。
一、我國學者對人民幣均衡匯率的研究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
最早的均衡匯率理論是購買力平價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核心是:名義匯率的變動應與同一時期兩國物價水平的變動成比例,以保持實際匯率的穩定。也就是說,實際匯率(均衡匯率)是不變的,物價的波動可以通過名義匯率的波動抵消。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各國的實際匯率都在經常變動,這與購買力平價理論所宣稱的實際匯率不變恰恰相反。后來一些經濟學家逐漸意識到,均衡匯率可能是一種動態的均衡,它會隨著本國勞動生產率、貿易條件、FDI、經濟開放程度等基本經濟要素的變化而變化,按購買力平價理論進行匯率評估,可能會導致錯誤。
(二)基本要素均衡匯率理論(FEER)
基本要素均衡匯率理論(FEER)最早由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JohnWilliamson于1983年提出,這一理論為80年代以來的美元、日元、馬克等貨幣之間的匯率協調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首先宏觀經濟均衡的核心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均衡:CA=-KA而經常項目(恒等式的左邊)主要包括國內總產出(或總需求)Yd·國外總產出(或總需求)Yt、實際有效匯率q等。
FEER主要對基本經濟要素進行了分析,但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這些理想的均衡經濟條件很難達到其理想狀態,因此FEER測算的是標準化的匯率。FEER作為標準化匯率的特點并非是對該方法的否定,因為這僅僅反映了在優良經濟條件組合時對匯率進行校正的目標。
(三)自然均衡匯率理論(NaturalRealExchangeRate)
自然均衡匯率理論(NaturalRealExchangeRate,簡記為NATREX)由JeromeL.Stein在1994年系統提出,其均衡狀態可以描述為:I-S+CA=0
其中,I表示投資,S表示儲蓄,CA表示經常項目差額。模型假設經常項目受匯率變動的影響,而(I-S)是獨立于匯率的,即實際匯率不影響(I-S)。只有當經濟達到長期均衡狀態即基本經濟要素Z和實際資產的存量保持不變時,NATREX才能恒定不變。由此得到均衡匯率由投資I、儲蓄s、凈資本流動(I-s)的存量以及基本經濟要素Z來決定。在現實中,基本經濟要素會不斷發生變化,結果導致NATREX不斷趨向新的均衡點。具體方程形式為:
(四)發展中國家均衡匯率理論(ERER)
SebastianEdwards(1989)提出了適合發展中國家的均衡匯率模型。他的均衡匯率模型充分考慮了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中最顯著的特征,例如,外匯管、貿易壁壘、平行匯率(通常指黑市匯率)等因素。Edwards(1989)第一個提出了可用于發展中國家的均衡匯率理論(ERER),并對巴西、哥倫比亞、印度、馬來西亞、泰國等發展中國家貨幣匯率進行了實證研究。借助計量經濟學的發展,Elbadawi(1994)提出了更為科學的發展中國家均衡匯率理論(ERER),該模型在應用上更具合理性,得到的結果一般也更精確。
二、人民幣均衡匯率模型的構建原則
人民幣匯率模型的建立,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確定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因素,其次是模型的可檢驗性和可操作性問題。因此,我們要解決這些問題,應確定如下的建模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宏觀經濟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匯率作為一個宏觀經濟變量,它與許多宏觀經濟變量有著各種復雜的聯系。因此,運用匯率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系統分析方法,選擇人民幣匯率決定的主要因素。
(二)客觀性原則
匯率決定模型中變量的選擇,應以經濟運行中的客觀存在為基礎,預期變量的選擇不僅要符合嚴格的邏輯驗證,還必須經過實證檢驗。(三)可操作性原則
模型的復雜程度主要取決于模型的表達形式和變量個數,顯然,變量越多,變量之間的關系越復雜,反之則簡單。從宏觀經濟管理的角度來看,為便于金融監管,人民幣匯率模型中的變量不宜過多,匯率模型基本能反映匯率與其他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即可。
(四)實用性原則
建立人民幣均衡匯率的目的是為了管理匯率,便于匯率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因此,無論在變量的選擇、定量分析,還是在技術處理上,模型都應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
三、Edwards人民幣均衡匯率模型的改進
Edwards(1989)和Elbadawi(1994)提出的針對發展中國家均衡匯率問題的ERER模型,發展中國家研究均衡匯率的基石,充分考慮了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特征,例如實行外匯管制,存在貿易壁壘,存在平行匯率等。雖然它未能很好地解決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問題,但是它的理論意義遠大于此,它所蘊涵的思想是我們構建人民幣均衡匯率模型的重要理論基礎。現實條件往往更加復雜,如存在貿易壁壘(出口退稅、進口征稅)、資本項目實行管制等,因此需要建立人民幣均衡匯率的ERER改進模型。
該模型基于ERER模型,并根據中國情況進行改進:
1.中國市場上存在三類商品:出口品(X)、進口品(M)和非貿易品(N)。本國生產出口品和非貿易品,同時消費進口品和非貿易品。
2.本國國民既持有本幣資產(C),也持有外幣資產(F)。私人部門積累著一定數量的外幣。
3.存在雙重匯率,固定的名義匯率E適用于商品交易,τ用于金融交易(受國際匯率影響)
5.政府和私人均不能向國外借債。
8.起初假定資本管制完全有效,不存在國際資本流動;最后該假定被放松:存在有限的資本流動。
基于以上假設條件下,可以推導模型。
國內資產組合:
人民幣均衡匯率研究對于完善我國匯率理論,指導匯率調整和匯率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人民幣連續升值的背景下尤為重要。對Edwards人民幣均衡匯率模型的不斷改進可以為今后進一步的研究提供鋪墊,期待建立和完善一個更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韓曉亞.匯率決定理論研究[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8,(10).
[2]Samuelson,Paul.“Theoreticalnotesontradeproblems.”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64,46(2):145-154.
[3]EdwardsS.RealExchangeRates,DevaluationandAdjustment:ExchangeRatePolicyinDevelopingCountries[M].Cambridge,MA:MITPress,1989:15-82.
[4]盧鋒.“體制轉型與匯率演變——人民幣實際匯率長期走勢研究之三”.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中文討論稿》.2006,4.
[5]張曉撲.人民幣均衡匯率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69-100.轉貼于中
- 上一篇:區交通局機關黨支部學習意見
- 下一篇:人事局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