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改革論文

時間:2022-01-19 10:57:00

導語:人民幣匯率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匯率改革論文

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歷史沿革

匯率制度是一國的貨幣主權,匯率制度的選擇和改革是一國內政。總理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人民幣匯率改革是中國的主權,每個國家完全有權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匯率制度和合理的匯率水平。”“我國人民幣的匯率制度改革只會根據我國經濟條件進行,而決不會屈從外界壓力。”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人民幣的匯率制度就一直處于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需要處于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之中,總體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七個階段:

1.1949年~1952年,匯率制度為爬行釘住(釘住內外物價比),匯率政策目標為扶持出口,兼顧進口,匯率水平是高頻率地調整。

2.1953年~1972年,匯率制度為釘住單一貨幣美元,匯率政策目標為人民幣匯率長期穩定,匯率水平不變。

3.1973年~1980年,匯率制度為釘住一籃子貨幣,匯率政策目標為維持人民幣堅挺,匯率水平是匯率穩中有升。

4.1981年~1984年,匯率制度為釘住一籃子貨幣(雙重匯率),匯率政策目標為扶持出口,增加外匯,匯率水平是持續下跌。

5.1985年~1993年,匯率制度為從爬行釘住到管理浮動(以釘住出口換匯成本為主),匯率政策目標為平衡國際收支,匯率水平是持續下跌。

6.1994年~2005.7.20,匯率制度為釘住單一貨幣美元,匯率政策目標為維持匯率穩定,匯率水平是基本穩定。

7.2005.7.21以后,匯率制度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政策目標為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匯率水平是穩中有升。

二、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改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人民幣對美元小幅度升值2%,匯率為1$=8.11RMB。

通過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歷史沿革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基本上都是采用釘住匯率制度,然而此次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卻是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而不是之前許多學者所建議的“釘住一籃子貨幣”,究其原因,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我國經濟規模增大,經濟實力增強。采用釘住匯率制度的前提之一就是經濟規模小。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實力已今非昔比,據世界銀行的排名顯示,中國2004年GDP達到1萬6千多億美元(按當時匯率折算),位居世界第七。這么大的經濟規模無論是釘住單一貨幣還是釘住一籃子貨幣都是不合適的,別的國家也不愿意。現在世界上GDP排在前10位的國家除我國外都采取浮動匯率制度。因此,采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狀況和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的需要。

2.我國金融市場,特別是外匯市場的發展壯大。實行釘住匯率制度的前提之一就是金融市場不完善,外匯市場規模小。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正在不斷推進,利率市場化成績顯著,外匯市場自1994年成立以來,外匯交易量由當年的400多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000多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五倍。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和外匯市場規模的擴大,使得我國不再適宜采取釘住匯率制度。

3.我國加入WTO后逐漸對外開放的需要。隨著我國加入WTO開放時間表的逐漸臨近,我國即將全面開放金融市場,資本管制也將成為歷史。根據著名的三元悖論,隨著我國對資本管制的逐漸放開,如果仍然實行釘住匯率制度,就必須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而作為大國為了維持與外國貨幣的固定匯率而使國內政策受到約束是不現實的。

三、決定和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因素分析

人民幣匯率改革中,匯率的調整是關鍵的一環。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改革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小幅度上升2%,匯率為1$=8.11RMB。隨后,人民幣一直小幅連續攀升,2006年4月已經突破8.00RMB。那么匯率制定在什么水平才是合理的?匯率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呢?

一般認為,決定與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因素主要包括長期和短期兩方面。長期因素主要有:

1.購買力平價。這一理論認為:在不兌現紙幣制度條件下,各國貨幣間的比價應以各自貨幣的國內購買力為基礎進行計算,匯率變動的原因在于購買力的變動。一般來說,一國貨幣的購買力是該國商品勞務的物價水平的倒數。這樣,匯率水平及其變動歸根到底是由兩國物價水平的比率及變動所決定的。

2.通貨膨脹。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通貨膨脹水平與匯率水平發生緊密聯系。一國通貨膨脹水平上升,該國貨幣就會貶值;反之,貨幣升值,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結論。

3.一國經濟狀況。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體現在GDP的增長,我國國內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是人民幣升值的內在壓力。

4.國際收支。國際收支狀況集中地反映了外匯供求狀況,而外匯的供求狀況直接對匯率的變動發生影響。經常賬戶盈余時,其貨幣有升值的趨勢,當一國經常賬戶出現赤字時,其貨幣有貶值的壓力。

5.國內外經濟增長差異。國內外經濟增長的差異對匯率的影響是多重的。從經常項目角度看,較高的經濟增長意味著收入和進口的增長,同時,較高的經濟增長常常伴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成本的降低,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進而支持出口的增長。但是,這里存在著種種復雜情況,如果一國的經濟增長是由于出口增加而推動的,或者由于對該國商品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導致出口增長的,從而經濟增長加快,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該國出口超過進口,其匯率不跌反升,從資本項目的角度看較高的增長率會形成對國際資本的較大需求,以及對國際資本的較大吸引力,從而在較長的時間內支持本國貨幣的匯率。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支持人民幣匯率的關鍵性、根本性的因素之一。

短期因素主要有:中央銀行的干預、國際間利率的差別、短期性國際資本流動、預期因素等。

四、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政策建議

作為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中國必須成為世界經濟調整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如果中國對國際貨幣政策的辯論采取冷淡態度,或全然漠視外界對人民幣匯率的關注,將有可能導致貿易伙伴國不滿,為潛在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提供借口。

匯率是一國經濟體系當中的一個關鍵變量,匯率制度的選擇是一個十分關鍵和敏感的問題。任何一種匯率制度都有其優缺點,因此,匯率制度的選擇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而做出調整。我國人民幣的匯率改革應該根據“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的匯率改革目標,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匯率改革原則,根據我國的實際經濟情況的需要和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有條不紊地推進我國人民幣的匯率機制改革,使人民幣匯率機制能夠真正地有助于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

以下是對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政策建議:

1.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實現人民幣真正意義上的有管理浮動。人民幣實現浮動匯率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應該隨著資本項目的開放而不斷推進。從長期看,應增加匯率的彈性,擴大匯率的浮動空間,逐步過度到人民幣的獨立浮動。短期內應讓“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名副其實,實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增加彈性和靈活性,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幅度,減少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直接干預,逐步放寬對外匯率浮動幅度的限制。

一是建立人民幣匯率目標區,根據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實際情況和宏觀經濟形勢,設置目標區的上下限,保持人民幣長期調節的靈活性及短期匯率的穩定性,使中央銀行有更大的匯率干預空間。

二是擴大各銀行零售業務的匯率浮動幅度,放松對外匯率浮動幅度的限制,為銀行營造一個市場化程度更高的競爭環境,促進人民幣匯率的生成更加科學化、理性化。

三是改進和完善中央銀行的干預機制,減少央行對外匯市場的直接干預,除非當市場匯率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響,形成趨勢性的、較長時期內的低估或者高估,并可能對經濟運行產生不利影響時,中央銀行才入市干預。這樣有利于貨幣政策操作實現內部平衡目標,有利于積極發揮市場的價格信號作用,有利于對外經濟貿易競爭和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

2.要逐步完善外匯市場,改進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提高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開放外匯市場,改革強制性的結售匯制度,過度到意愿結售匯制,放寬外匯市場的準入限制,真正履行我國經常項目人民幣可兌換的承諾,增加市場交易主體,讓更多的企業和金融機構直接參與外匯買賣,避免大機構集中性的交易壟斷市場價格水平。增加外匯交易工具,增加交易外匯幣種,發展遠期交易、調期交易,回購交易、外幣期貨期權等交易手段,便利企業和銀行規避外匯風險,促進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科學化。遠期外匯交易等雖然可以規避風險,但也可能產生新的風險,所以開辦這些外匯交易,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規定嚴格的交易規則和程序,切實加強管理,防范和化解外匯風險。

3.逐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實現人民幣的自由浮動和國際化。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世界經濟金融的全球化,我國人民幣資本項目必然走向可兌換。同時資本項目的開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應貫徹積極穩妥、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則,穩步推進,為人民幣將來的完全自由浮動與國際化提供一個市場制度基礎。放寬人民幣資本項目管制的步驟可考慮:首先放寬境外直接投資,其次放寬債權投資,然后放寬證券投資,最后放寬金融衍生工具投資,每一步驟放寬的方式可采取先試點后推廣,先實行必要的數量限制后減少數量限制。只要中國經濟健康、持續和快速的增長,人民幣未來必然會走向國際化。反之,人民幣的國際化又會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和匯率的自由浮動,并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由此可見,人民幣匯率改革應在科學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實際經濟情況的需要和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有條不紊地推進。

[摘要]本文回顧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歷史,并重點分析了2005年7月21日的匯率制度改革,決定和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因素,最后給出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議,主要是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實現人民幣真正意義上的有管理浮動,逐步完善外匯市場,改進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逐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實現人民幣的自由浮動和國際化。

[關鍵詞]匯率升值人民幣匯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