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與儲備貨幣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5 09:24:00
導語:人民幣國際化與儲備貨幣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國際上流行的國際儲備貨幣必要條件與現實的沖突
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通常認為需要四個條件:一是完全可兌換并被廣泛接受;二是它的金融市場——國內資產和外匯——應具有廣度和流動性;三是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四是在金融和貿易上有較大的交易量。也有人認為,貨幣發行國必須是一個經濟大國。這與第四個條件較接近,因為一個經濟大國的貨幣通常就會有較大的金融和貿易交易量。
下面我們就來考查牙買加體系誕生以來,所有儲備貨幣發行國(26個以上)是否達到了上述四個條件。
(一)完全可兌換并被廣泛接受根據1980年的《國際貨幣基金年報》,日元在1976年時,已經占世界外匯儲備的2%,但是我們知道,日本宣布取消外匯管制的時間是1979年,而實際執行是在1980年。由此可見,“完全可兌換”作為儲備貨幣的條件值得置疑。另外,《國際貨幣基金年報》每年均列出世界儲備貨幣的構成,自歐元創立以來,《年報》的世界儲備貨幣構成表通常只列出美元、歐元、日元、瑞士法郎這些占世界儲備貨幣之比例最高的四種貨幣。其中,瑞士法郎雖排在第四位,但其所占比例僅有0.7%(2002年),除了以上四種貨幣之外的所有儲備貨幣約占6.3%。因為其他儲備貨幣所占比例不足0.7%,由此可推算出,這些貨幣至少有10種以上。這就是說,目前世界上已經成為某一經濟體儲備的貨幣在14種以上(在歐元發行之前應在26種以上),其中絕大多數占世界儲備貨幣總量的比例不足0.6%。盡管許多儲備貨幣只有極少數經濟體將其用作儲備,但我們也不能說它不是一種國際儲備貨幣。所以,“廣泛的接受性”的標準也是一個相當模糊的表達。
(二)金融市場應具有廣度和流動性這句話通常理解為“開放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場”(openanddeepfinancialmarkets)。1976~1980年,在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中,日元的比重由2%提高到4.5%。但眾所周知在這一時期日本不僅沒有開放金融市場,而且還實行著嚴格的外匯管制,日本對金融市場的封閉遭到西方國家的一致抗議。可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并非必要條件。
(三)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1963~1975年問,日元在成為儲備貨幣的初期存在著較嚴重的通脹。日元不僅對內通脹嚴重,對外的價值也不穩定。從20世紀70年代(史密森協議前)初算起至90年代中期,日元從1美元兌換360日元,25年間升值至80日元,然后又跌至120左右,波動幅度之巨可以想象。
二、從現實中歸納儲備貨幣形成的必要條件
以上我們通過比較日元成為儲備貨幣時的條件否定了上述四個條件中的三個。那么,一種貨幣成為儲備貨幣到底需要哪些條件呢?比較日元形成儲備貨幣的過程,本文認為一國貨幣成為儲備貨幣需要下述五個并不很難達到的條件。
(一)政治經濟穩定儲備貨幣是一種信用資產,儲備發行國政治經濟的穩定是保證其發行的儲備資產安全性的前提。如果這種安全性都保證不了,誰還敢持有這種儲備?所以,一國政治經濟的穩定是成為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第一必要條件。
(二)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規模較大一個國家為什么要將某種貨幣當作儲備貨幣,與交易成本有關。一國的外匯儲備主要用于貿易或資本項目逆差支付,如果一國與中國有巨額貿易(自然也形成一定量的貿易資本流動),該國外匯儲備支付的大部分將用于中國,如果該國儲備當局不儲備人民幣(假定人民幣能用于貿易結算),而只用美元支付,那么,該國的交易將面臨兩重匯率風險,即人民幣和美元兩種匯率風險——有些時候,這兩種風險可能是疊加的。而如果該國用人民幣直接支付,則減少了一重風險,即降低了交易成本。所以,對于日本和韓國(其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均為中國),將人民幣當作儲備貨幣將是一個自然的選擇。
從另一個角度看,假定中國是某一個實行釘住美元制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那么該國家的外匯市場上就會有大量的人民幣交易,當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時,美元的匯率可能沒有變化,因而為數不多的與美國貿易的進出口商沒有匯率風險,而絕大多數進出口商因為與中國進行貿易而面臨匯率風險,從而使這種釘住失去了意義(釘住制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多數進出口商的匯率風險——或稱交易成本)。顯然,這個國家至少應該將人民幣當作其釘住貨幣的一種(要釘住,就必須先儲備,否則外匯管理當局就無法操作,從而使釘住變成空話)。而如果這個國家將人民幣當作釘住貨幣,當人民幣升值時,它就不必對美元升值,從而使外匯市場上的操作變得更簡單(減少交易成本)。可見,一國貨幣成為關鍵貨幣的關鍵是它的貿易(國際交易)規模,如果它的貿易規模足夠大,就會有較多實行釘住匯率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當這些貿易伙伴與該國的貿易占到其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時,釘住這種貨幣就順理成章,儲備貨幣自然形成。
布雷頓體系崩潰之后出現的前幾位國際貨幣發行國——德國、日本和法國,其世界貿易額在全球排名也不相上下。可見,雖然交易規模是一個必要條件,但貿易規模更具決定性意義。
(三)允許境外非居民用本幣存款賬戶結算一種貨幣雖然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規模較大”,但不允許境外非居民持有本幣存款賬戶,那么,這個國家的貨幣(例如人民幣)也不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外匯儲備是一國政府保有的用來償付外債的以外國貨幣命名的資產。貨幣發行國不給非居民提供本幣賬戶的清算服務,他國怎么用這種貨幣來償付外債呢?所以,一國貨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另一個條件是:允許非居民持有這種貨幣的存款賬戶(而不是現金)。如果上述(一)和(二)兩個必要條件已經成立,那么,只要境外非居民可使用這種貨幣賬戶結算,必然導致這種貨幣的大量使用。在這種情況下,發行國就沒有理由不對儲備這種貨幣的中央銀行或相關機構提供清算服務。另外,前面我們提到,在日元成為儲備貨幣的早期,日本政府僅對非居民的貿易賬戶實施了開放政策,對資本賬戶卻嚴格限制,但這并沒有阻斷日元儲備化的進程。所以,我們可以更精確地說,一國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第三個必要條件是:在貿易賬戶上開放非居民對本幣的使用。應該強調的是,這一條件與一國貨幣的自由兌換性并不是完全相關的。從貨幣兌換的主體劃分,自由兌換可分為四種,一是對本國居民的經常項目自由兌換;二是對本國居民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三是對境外非居民經常項目的自由兌換;四是境外非居民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上述分析表明,在這四個自由中只要實現了一、三兩個,對于一個貿易大國,其儲備貨幣的形成條件就已經足夠了。日本早在1960年實現了第三種自由,但第一種自由卻是在1964年才實現,第二種在1980年才開始實施,而第四種直到1997年才全部完成。
(四)實行對主要儲備貨幣的浮動匯率制如果一國出口總值在世界居前列(經濟大國),又實行固定匯率制,則其放開非居民的本幣貿易賬戶就是放開了短期資本,而放開了短期資本就陷人了三難困境(trilemma):失去了貨幣政策自主性。由此我們可以說,一個大國的貨幣要想成為儲備貨幣,它的匯率必須浮動,否則它的貨幣政策遲早會受到資本流動的制約。進一步,我們能不能說,實行浮動匯率是一種貨幣儲備化的必要條件呢?就目前來看,所有的國際儲備貨幣的匯率都是浮動的。橫截面的歸納似乎是正確的,但從歷史上看,20世紀70年代后期西德馬克曾是世界重要的儲備貨幣,然而它在歐洲共同體內部實行固定匯率制;美元的中心儲備貨幣地位也是始于固定匯率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所以,根據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和克魯格曼的“三難困境”理論,我們可以將第四個必要條件限定為:在牙買加體系下一個經濟大國的貨幣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它必須對主要儲備貨幣(包括美元、歐元和日元)浮動。這個命題不僅符合上述兩個理論,而且也舉不出反例。
(五)長期保持不貶值的趨勢馬克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日元從20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因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貨幣存在著長期升值的趨勢(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這種趨勢給貨幣的持有者帶來了收益,因此,人們愿意持有這兩種貨幣。可見,長期的升值趨勢對貨幣儲備化過程的重大意義;而反過來,世界上還沒有一種貨幣是因為貶值而變為儲備貨幣。由此我們可以斷言:一種貨幣成長為儲備貨幣的第五個必要條件是:在其演化的初期必須保持長期對外升值趨勢或保持較強的穩定性(例如瑞士法郎)。
三、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必要條件準備狀況
我們知道,每一個國家都希望本國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不僅是國際政治和經濟地位的象征,而且還有鑄幣稅的收益。然而根據上述分析可知,一種貨幣能不能形成國際儲備貨幣取決于兩個方面:
一是貨幣發行國有沒有能力提供儲備貨幣。一國只有允許非居民持有本幣存款賬戶才能成為儲備貨幣,而讓非居民持有本幣賬戶就相當于在一定程度上開放了短期資本市場,從而使該國將面臨著短期資本流動的沖擊。所以,一國的金融市場和貨幣制度能不能消除或經受住短期資本的沖擊是它能不能形成儲備貨幣的先決條件。根據克魯格曼三角,要在制度上消除這種沖擊,一個小國可以實行貨幣局制(實際上香港在1998年也受到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而一個大國則只能浮動匯率。所以,開放本幣存款賬戶和實行浮動匯率制是一個大國貨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兩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二是非貨幣發行國政府是否愿意持有這種貨幣。每個國家都希望本國貨幣能成為儲備貨幣,但最終能不能成為儲備貨幣還取決于他國政府能否接受,而他國政府能否接受又取決于發行國本身的政治經濟條件,即政治經濟穩定、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大的交易規模和貨幣具有長期保持不貶值的趨勢三個條件。
人民幣在這兩個方面的表現又如何?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地考查。
(一)政治經濟形勢穩定歷經了1980年代末期世界的政治動蕩,1990年代末期的東南亞危機沖擊,中國政治和經濟體制在向穩定點靠近;一系列體制的悄悄變革,使政治體制和經濟運行相互配合,演化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穩定結構;迅速增長的財政收入,使政權穩定性得到了進一步保證。目前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沒有人擔心中國近期的政治經濟穩定性。這一條件為人民幣演化為儲備貨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進出口總額高速增長,人民幣具備在國際市場上大規模交易和流通的基礎從1978—2005年,我國的進出口額從206.4億美元增加到14221.2億美元,翻了69倍。盡管我國目前的綜合實力僅居世界第60位,人均GDP不足1500美元,但已經是世界第五經濟大國和第三貿易大國了,近幾年,我國進出口增長速度驚人,2003~2005年的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分別是37.1%、35.7%和23.2%,2006年上半年達23.4%,表明全年增長速度不會少于20%。按此速度增長,不久將競爭第二貿易大國。此外,目前我國已經成為11個經濟體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日本、韓國、阿根廷、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蒙古、馬達加斯加、貝寧、臺灣和香港地區)。在這些經濟體中有5個實行釘住匯率制;日本、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是世界外匯儲備大國。另外,應該說明的是,中國與泰國在2000年曾達成貨幣互換協議,2003年和2005年又分別與日本和韓國達成貨幣互換協議。一旦這些協議執行,人民幣將自動成為儲備貨幣。
(三)逐步升值的匯率演化盡管中國經濟發動于1980代初期,但人民幣開始升值卻是從1994年開始的,最初的升值可能是匯率并軌的超調結果,接踵而來的是1997~2000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盡管這一時期,由于對人民幣的擔心而出現了大量資本外逃的噪音交易,但中國政府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不僅保持了人民幣與美元名義匯率的穩定,而且因亞洲各國(包括日本)貨幣普遍貶值,使人民幣相對升值。2003年中國經濟在脫離了低迷之后呈現出繁榮,人民幣預期的突然轉向使其名義匯率升值壓力突顯,從此人民幣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都進入了逐步升值的軌道。近十年來,中國工業生產技術迅速普及,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根據巴拉薩一薩繆爾森命題,只要中國經濟技術進步的過程不完結,人民幣升值的過程就不會完結。
通過上述第二個方面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人民幣的外國政府接受性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因此,只要我國政府允許非居民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則人民幣將迅速成為一種國際儲備貨幣。然而,目前的情況是:我國政府不可能允許非居民用人民幣結算。因為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增長較快,2005年經常賬戶順差和直接投資賬戶順差就達2000多億美元,如果我國允許非居民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則外國的進口商為獲得人民幣升值的利益,必將對中國進口企業提出用人民幣結算的要求;而中國出口商為了避免使用外匯而遭受人民幣升值的匯兌損失,也必將同意使用人民幣結算,結果當然是中國多數出口將不使用外匯。假定有一半出口額用人民幣結算,一年就會使我國的外匯儲備再增加3500多億美元。因為非居民的人民幣存款記錄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短期資本賬戶上,也就是我國出現了大批的短期資本流入。在2000億美元儲備增量的壓力下,我國目前的經濟中已經出現了貨幣流動性強勁的局面,中央銀行2006年被迫再次提高存款準備率并對房地產采取了選擇性信用控制,若再增加3500億美元,貨幣回籠的壓力將再增加2.6萬億人民幣,人民銀行勢必大量集中發行中央銀行短期票據,大量集中地發行勢必導致利率的迅速上升,經濟形勢將變得異常復雜,很可能失去控制。一年超過5500億(如果所有出口均用人民幣結算,那就可能達到上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增長,是我國經濟根本無法承受的巨大包袱。
可見,我國不能放開非居民的人民幣賬戶(因而導致人民幣不能成為儲備貨幣)的原因是我國經濟中存在著短期資本——外匯儲備——貨幣政策三者的聯動關系。根據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解除這種聯動關系的方法只能是實行浮動匯率制。由此我們可以說,我國在貨幣制度上還不具備提供國際儲備貨幣的內在條件。
四、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路徑預測
近年來,我國通過吸引外資政策發展國際貿易,逐步實現了貿易額的世界前列地位,為人民幣在國際交易中廣泛使用奠定了基礎。可當人民幣臨近國際儲備貨幣的門口時,它又落入了“三元困境”的陷阱;要擺脫這個陷阱,它必須乘上“浮動匯率”這個電梯,從陷阱里上來。在許多人看來,從釘住匯率到浮動匯率似乎是“臨門一腳”,但對中國經濟來說,卻是一段漫長的攀登之路。由于近年來在我國全部價格籃子的商品中,貿易品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貿易品的生產率也在不斷提高,導致人民幣實際匯率的提高,目前由許多研究機構測算的購買力平價已經達到1.48(1美元=5.4元人民幣);另一方面,根據以往的國際經驗,匯率波動存在著超調現象(反應過度),所以,若人民幣匯率立即由市場自行決定,則市場價格必升至5.4以下,調整幅度將超過36%。如此大幅度調整必使中國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這是因為出口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計算,2005年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5%,如果將間接的貢獻(消費和投資)也計算在內,對GDP增量的貢獻遠遠超過40%。所以,人民幣突然大幅度升值將使大批貿易企業倒閉,猛烈沖擊中國整體經濟,其后果是中國人民無法接受的,所以,人民幣絕對不能立即浮動(完全由市場定價)。
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銀行宣布我國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明確表示要增加人民幣匯率浮動的區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2005年7月23日也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中表示:“此次匯率機制改革是強調以市場為基礎的浮動匯率”,這些都表明改革的方向已經確定——以市場定價為基礎的浮動匯率制;一年多以來人民幣正在逐步升值,至今年9月5日已經升值了4.8%。這些情況都表明,人民銀行試圖先讓人民幣匯率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逐步接近購買力平價,然后再實行由外匯市場定價的浮動匯率制。
通過上述對人民幣儲備化的過程中各種必要條件之間的鉗制關系的分析,我們實際上已經將人民幣未來的路徑勾畫出來:假定人民銀行計劃平均每年升值5%,則從現在算起,還需5年半的時間才能完成任務。即在2012年的年初接近購買力平價所確定的匯率。也就是說,從2005至2012年人民幣將通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值,并逐步對美元升值,最終逼近購買力平價,并逐步擴大浮動的區間,為完全浮動創造條件;2012年人民幣匯率開始試行市場定價;再經過2年左右的試驗,在匯率企穩,人民銀行基本掌握和熟練了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操作的要領,約在2015年前后,中國將允許非居民在貿易賬戶下使用人民幣結算。屆時,我國可能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第二大國;中國可能成為20個或更多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一旦中國開放非居民的人民幣轉賬結算,這些貿易伙伴國會主動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人民幣占世界儲備貨幣的比例將迅速上升,在五年內(2020年)達到3%(排在日元之后)。當然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預測,實際的時間可能會更短一些。
綜上所述,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條件并非遙不可及,我國已經基本具備了多數條件,少則6年,多則10年,“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就會變為現實。
摘要:比較學術界流行的儲備貨幣形成條件與牙買加體系下儲備貨幣演化的實際過程,得出一國貨幣成為儲備貨幣須具備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等五個條件。據此考查人民幣,gg,~儲備貨幣的五個條件中已成熟了三個,還缺少兩個;但從目前我國政府的政策看,另兩個條件完善的時間也并不遙遠。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儲備貨幣;形成條件
- 上一篇:黨代會科學發展觀工作報告
- 下一篇:煤礦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階段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