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帶來損失論文
時間:2022-04-10 11:48:00
導語:人民幣升值帶來損失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人民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國內學者紛紛探討和研究為人民幣減壓的各種途徑。其中一些學者提出了把一部分外匯出口轉化為戰略性物資儲備的建議,這其中以當時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的郭樹清在2005年年初政協會議上提出的以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國家石油儲備的聲音最為響亮。
首先,建立國家石油儲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近兩年國際原油價格飛漲的情況下,顯得更加無庸質疑,這里不再過多討論。
其次,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成為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加的象征性指標之一。同時隨著美元的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如何防止和減輕外匯儲備購買力的損失也倍受人們關注。因此,使用或者說消耗外匯儲備被認為是當前為人民幣減壓、避免外匯儲備購買力損失的渠道之一。國家已經動用數百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為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注資,還有學者呼吁用外匯儲備給證券公司、進出口銀行、社?;鹱①Y以及設立中國教育銀行等,一時間外匯儲備似乎成了唐僧肉。
為這些機構注資的必要性和法律依據這里不做考證,但要指出幾個誤區。
第一.消耗外匯儲備并不能真正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表面上看,外匯儲備的增加意味著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增加,但其內在根源是中國產品的國際低成本優勢太大,造成主要貿易伙伴對中國出現大量貿易逆差。這里不考慮中國的部分產品的低成本是國內廠商惡性競爭殺價以貿易條件惡化為代價而維持的。所以降低外匯儲備而不動匯率是不能改變這種低價格競爭優勢的,國外的壓力就不會真正減輕。國外強調中國重估人民幣或者直接升值,目的在于直接削弱中國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減輕其貿易逆差狀況。這里不考慮國外壓迫人民幣升值是出于給中國設置金融陷阱的情況。
第二.把外匯儲備轉化為戰略性物資儲備,比如石油儲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美元貶值帶來的購買力損失。
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外匯儲備損失和美元貶值造成的中國外匯儲備損失不完全一樣。人民幣升值是相對與絕大多數貨幣的升值,對各種主要貨幣升值是普遍的(因為國際上釘住人民幣的貨幣幾乎沒有),盡管幅度可能有微小的差異,而美元貶值只是帶來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的貶值,而相對美元升值的資產,如外匯儲備中的歐元資產則相對升值,損失不是普遍的,并且會出現一定的抵消效應。
在美元貶值的情況下,由于人民幣是釘住美元的,所以表面上感覺不到美元貶值。但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相對與其他儲備資產,如歐元,或者相對與其他實物資產,如石油,卻實在地貶值了。表現為相同數額的美元能夠購買的歐元資產或者石油數量越來越少了。如果把外匯儲備轉化為實物儲備,如石油,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值作用。在去年美元貶值而國際石油價格快速上漲的情況下更始如此。舉例來說,假設2004年上半年,40美元可以買1桶原油,而到2004年下半年,由于美元貶值,50美元才能買1桶原油。假設2004年上半年,中國動用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在40美元的價位上買進50億桶原油,而到2004年下半年,由于美元貶值,每桶原油值50美元,此時50億桶原油值2500億美元(這里不考慮儲存運輸費用),而如果當初沒有把外匯儲備轉化為原油儲備,當初的2000億美元將是現在的2000億美元,而不是2500億美元。所以造成了外匯儲備購買力的損失,這種損失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機會成本,是購買力的損失,并不是當初的4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變成了現在的3000億美元或者更少。
第三.把外匯儲備轉化為戰略性物資儲備,比如石油儲備,不能回避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購買力損失。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外匯儲備損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機會成本,是以人民幣衡量的損失。從靜態角度考慮,在人民幣升值前和升值后,中國的6000億美元的外匯資產,還是6000億美元的外匯資產,如果政府沒有進行外匯干預性拋出,不會減少到5000億美元,或者更少。中國人民幣的升值對外國國內的價格影響不大,如在美國國內100元的一件物品不會因為人民幣升值一倍就降價到50美元。所以中國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人民幣升值前后在國外的購買力是沒有太大變化的。但換個角度來說,假設我們在人民幣升值前一天把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全部兌換為人民幣(為了說明方便,我們假設人民幣升值前后的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分別為10:1和5:1),那么我們可以換得60000億元人民幣,在人民幣一次性升值一倍后,我們用60000萬億元可以購回12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樣操作之后,中國外匯儲備在國外的購買力幾乎增加了一倍。當然,由于當前中國的資本項目不是完全可兌換,并且在短期內進行這么大規模的本外幣轉化是不現實的,但是從中可以看出進行操作和不進行操作的區別,進行適度規模的類似操作用比不進行類似操作要好得多,至于操作的程度和具體數字需要具體分析,這里不再多說。
把外匯儲備轉化為石油儲備,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卻不能避免外匯儲備購買力的損失。假設人民幣是一次性升值(為了說明方便,我們假設人民幣升值前后的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分別為10:1和5:1),假設石油價格保持在50美元每桶不變,6000億美元在人民幣升值前全部轉化為石油儲備,可以得到120億桶石油儲備,價值人民幣60000億元人民幣,在人民幣升值之后,石油價格仍然為50美元每桶(國際石油價格不會因為人民幣升值一倍而下降一半)),此時120億桶石油儲備還是價值6000億元美元,但只是價值30000億元人民幣。這和不進行儲備形式轉化的效果是一樣的,即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人民幣直接升值前后的價值由60000億元人民幣下降為30000億元人民幣。這里的數值只是為了說明問題方便而假設的,至于人民幣升值5%或者10%的情況下,把外匯儲備的任何比例轉化為實物儲備,例如石油或者黃金或者其他物資,結果與此類似,都是不可以避免外匯儲備由于人民幣升值帶來的以人民幣衡量的購買力的損失。
通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把中國居民或企業把外匯資產(包括任何外匯資產)轉化為實物資產不能避免購買力損失的,但是把外匯資產轉化為人民幣資產(如房地產)則可以避免外匯資產的購買力損失。而對國外企業和個人來說,只要想辦法把外國資產轉化為人民幣資產,就可以坐收人民幣升值的利益,這也是國際投機熱錢持續流入中國的原因之一。
盡管把外匯儲備轉化為石油儲備不能回避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購買力損失,但是把外匯儲備轉化為石油儲備還是必要的、可行的。第一,我國原油需求快速增加,而國際油價持續上漲,而國際環境也對我國不利,為了穩定國內生產和戰略需要,需要建立國家石油儲備和其他戰略物資儲備。第二,外匯儲備快速增長,超過了正常的需要,并且外匯儲備收益很低,造成了資源浪費。使用和消耗外匯儲備,可以降低這種機會成本。第三,從所有權和法律依據上看,外匯儲備是國家對外經濟活動的盈余積累,國家有權使用,只要通過合法途徑(如經過全國人大審議批準)是可以動用到其他符合國家戰略需要的地方。
第四.如果能夠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升值幅度越大越好。
在看待人民幣升值對存量資產的影響的時候,我們可以把目光放更宏觀一些、更長遠一些。假設人民幣升值一倍,那么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人民幣衡量的購買力損失了一半,但是國內的人民幣資產(僅僅銀行存款就折合4萬多億美元)的國際購買力在理論上說提高了一倍,關鍵是現在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受制于國家外匯收入規模,影響人民幣資產國際購買力的實現,假設人民幣在未來5年或者10年內實現了資本項下可自由兌換,那么由于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國際購買力提高的收益(數萬億美元)將遠大于現在外匯儲備的購買力損失(數千億美元)。也就是說,在人民幣升值前,你有100萬元存款,假設可以買一輛福特汽車,人民幣升值一倍之后,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你可以買兩輛福特汽車。所以在本幣自由兌換的情況下,本幣升值帶來的短期靜態收益情況是收益大于損失,國家整體福利水平提高。如果沒有本幣的大幅度升值,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以其實際的經濟增長率計算,其GDP總量將只是現在的三分之一或者一半,本幣升值是大國經濟崛起中提高經濟地位的重要途徑。從國家整體福利水平來看,如果能夠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升值幅度越大越好。在這里,損失主要是由國家承擔,但是收益卻主要是由企業和居民所享有;損失是集中的,而收益是分散的;損失是立即就會實現的,而收益的充分實現還有待于人民幣的完全可兌換;集中的損失容易招致廣泛的批評和指責,而分散的收益卻往往不為人們所關注。
以上的看法只是從靜態的角度來考察的,如果考慮到人民幣大幅度升值之后,造成出口競爭力下降,出現嚴重的國際收支逆差,那么可能造成本幣大幅度貶值,那么將造成國家整體福利的大幅度下降,這是需要加以重視和避免的。因此,在決定本幣升值與否以及升值幅度大小的時候要綜合考慮,不能盲目大幅度升值。
對于這個二難選擇,目前關鍵是要評估人民幣多大幅度的升值不會對中國出口競爭能力產生嚴重影響,不會惡化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也就是說要評估中國的出口競爭優勢有多大,能承受多大幅度的升值,如果有足夠的優勢空間,適當幅度的升值不僅可以緩和國際貿易摩擦,并且從國家整體福利上看也是有利的。
- 上一篇:人民幣升值負面效應論文
- 下一篇:電子郵件營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