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15 01:43:00

導語: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在對江蘇農村人口轉移趨勢進行判斷的基礎上,抓住就業這個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關鍵,分析江蘇城鎮就業的轉移承載力,結合當前農村人口轉移就業質量不高和待轉移數量龐大的特點,提出了有序推動江蘇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就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人口轉移就業承載力

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截至2006年底累計已達1608.82萬人,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60.5%,城市化水平相應達到51.9%,全省農村居民還有約3600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48%。從城鎮化水平與人均GDP的關系看,按照錢納里的分析標準,與江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城鎮化水平應在63.4%以上。與全國其他省市的“十五”末城鎮化水平相比,江蘇省的城鎮化水平不僅低于經濟相近省份廣東61%、浙江56%,甚至低于東北三省。因此,江蘇的農村人口轉移規模和速度仍需進一步提高。

江蘇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的瓶頸

要推動農村人口的城鎮化轉移,就業和收入水平起著關鍵作用。目前城鎮就業的農村人口,大多數不具備城鎮生存所需的就業和收入水平條件,只屬于名義上的城鎮人口,并沒有真正實現農民變市民,即轉移就業的總體質量不高。轉移就業的低質量和低層次性,影響了已轉移成果的穩定和鞏固,也影響了人口轉移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速度的提升,成為當前江蘇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的主要瓶頸。目前江蘇人口轉移就業的低質量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缺乏平等的就業機會。雖然從2003年以來,江蘇全面清理了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歧視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費,但在微觀層面上,對農村人口就業的歧視仍未完全消除。城鎮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失業登記、失業求助、就業管理)受到物質與技術條件的制約,仍未將農村人口納入服務與管理范圍。據課題組的調查,江蘇城鎮轉移就業人口中,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還存在,轉移就業人口的平均收入低于同行業城鎮人口的比例為22%,平均低282元。

就業技能薄弱。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的層次普遍不高,絕大多數在技術要求較低、主要從事體力的低端職業領域就業。據課題組的調查,江蘇城鎮轉移就業人口中,35.8%的人有過失業經歷,25.4%的人遇到失業即返回農村家鄉;接受過一年以上技能培訓的人口僅占12.1%。隨著年齡增大和市場對勞動力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相當部分轉移人口不得不“逆轉移”回農村。

工資收入增長緩慢。目前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較量形成了不利于農村人口轉移的低工資問題。據課題組調查,受雇農村轉移人口中,月收入比上年增加的人口比例僅為44.8%。農民工缺少組織化力量與企業制衡,企業從利潤最大化出發,往往以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為上限,尤其是在一些低端的競爭激烈工種。而農村轉移人口在江蘇省城鎮的平均月花費則高達850元,月收入(不扣除花費)低于1000元的比例占到27.1%。農村轉移人口在城鎮的低收入水平,嚴重影響了農村轉移人口在城鎮的后續發展和江蘇城市化的進程。

勞動權益保護制度執行不到位。江蘇農村轉移受雇人口中,21.5%的人沒有與用工單位簽定用工合同,尤其在個體、私營的小型服務單位,一旦發生勞動糾紛,權益難以得到保證。任意延長勞動時間和工作環境差的狀況還比較突出,課題組調查表明,農村轉移人口在城鎮工作,平均每天工作9.55個小時,50%的轉移人口每周的休息不足1天,23%的轉移人口有過被拒付或克扣工資的經歷,30%的轉移人口有過被拖欠工資的經歷。

無序化流動導致城鎮定居的預期不高。據本課題組的調查顯示,17.2%的農村轉移人口對城鎮工作生活的現狀“不滿意”,甚至2.4%的農村轉移人口對城鎮生活“很不滿意”。農村轉移人口中,21.9%的預期是“干一天,算一天”,只有50.9%的人“爭取在城鎮定居”。農村轉移人口對城鎮長期穩定就業的預期不高,導致其對自身素質技能提高的積極性不高,同時也難以造就其城市市民的責任感和對城鎮生活的認同感,農村人口的無序化流動就業也不適應工業發展對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的要求。

江蘇城鎮轉移就業的承載力分析

(一)江蘇城鎮的就業需求

從就業需求的角度講,就江蘇現有城鎮而言,在未來的5-10年間能接納多少轉移就業勞動力,取決于江蘇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根據江蘇“十一五”規劃,本文預測,在2006-2015年間,江蘇GDP年增長速度在10%左右,如果城鎮就業彈性系數維持在2000-2005年間的0.05的水平,則2006-2015年間城鎮就業增長率約為0.5%。2005年城鎮就業人員總數2101.61萬人,按照0.5%的就業增長率,2006-2015年間,江蘇城鎮就業需求增量約為105.1萬人,江蘇城鎮就業需求年均增量約為10.5萬人。

(二)江蘇城鎮的勞動力供給

從就業供給的角度講,暫不考慮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就業供給。2006-2015年間江蘇城鎮勞動力供給由以下兩個部分組成:2006-2015年間城鎮凈增長勞動力和期間的城鎮單位富余人員。首先是2006-2015年間城鎮凈增長勞動力,人數為1989-1998年間江蘇新出生城鎮人口(247.91萬人)減去2006-2015年間退出就業的城鎮人口(521.50萬人),為負增長(-273.59)萬人。其次2006-2015年間城鎮單位富余人員,根據宋林飛(2000)在《江蘇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近期、中期對策研究》的研究中估測方法,城鎮單位富余人員約占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的20%,可以推算出2005年江蘇城鎮單位從業人員(628.82萬)的20%為125.76萬人。因此,總的來看,2006-2015年間城鎮凈增長勞動力和城鎮單位富余人員兩項合計,2006-2015年間江蘇城鎮勞動力負供給為-147.83萬人,約為-150萬人,年均負供給約-15萬人。

(三)江蘇城鎮的轉移就業空間和承載負擔

結合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如果沒有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補充,2006-2015年間,江蘇全省城鎮勞動力就業供需缺口約為-250萬人,年均缺少勞動力就業供給約25萬人。這部分缺口主要靠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來補充。

目前江蘇省2600多萬農村勞動力中,已經轉移出去1600多萬,還有450多萬等待轉移,在450萬人中,實際可供轉移農村勞動力僅為1/3,約150萬人。加上每年將有近60萬新成長農村勞動力需要就業,2006-2015年間,每年需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約75萬人。由于江蘇是人口凈流入省份,加上省際凈轉移供給量和非勞動適齡人口就業供給量,兩項合計年均供給約25萬左右。江蘇城鎮就業需承載的轉移勞動力年均約100萬人。

考慮到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就業補充,綜合城鎮就業供需兩個方面,2006-2015年間江蘇城鎮勞動力就業供需缺口約為750萬人。在推動江蘇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年均約75萬轉移勞動力在江蘇城鎮的就業問題無法解決。可見,在未來十年間,江蘇城鎮轉移就業將面臨巨大的壓力(如圖1)。促進江蘇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的對策建議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勞動力需求。目前,江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以上,整體上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而三大產業結構與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并不相適應。在第一產業排擠勞動力、第二產業吸納能力弱化的情況下,第三產業產值份額、就業份額均未超過40%,與發達國家相比分別低15和25個百分點,并沒有得到長足發展,也沒有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潛力仍然巨大。

健全江蘇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實現從轉移農民到轉移人力資源的飛躍。當前,江蘇省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另一方面,又缺少大量高素質的專門人才。解決這種結構性矛盾,就要有針對性地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從而擴大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建議建立政府、企業和轉移農民三方共同分擔培訓成本的投入機制。政府保障農民接受職業培訓機會的均等,通過推廣完善培訓制度,降低培訓收費水平;作為農民培訓的直接受益者,用工在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對屬于不定期勞動合同性質的員工,必須安排定期培訓,否則課以培訓負擔稅,補貼社會的培訓負擔成本。

建立農村人口轉移就業檔案,全面開放城鎮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探索先在省內轉移人口中建立轉移就業檔案制度,記錄農村人口在城鎮的就業、社會保障、培訓經歷、子女入學等方面信息,數據化管理,從宏觀上把握農村人口轉移流動情況,為進一步的戶籍改革和徹底解決農民市民化問題做好鋪墊。將檔案信息與轉移人口在城鎮可獲得的公共服務掛鉤,激勵轉移人口關注個人檔案信息,及時申報登記變動情況。向江蘇農村人口全面開放城鎮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逐步將就業服務資源從城鄉戶籍上剝離下來,實行就業上的常住管理。

將轉移勞動力納入工會體系,通過組織化力量,構建轉移人口收入的長效增長機制。由于勞動力市場現為買方市場,行政力量的監督指導只能在短期有效,無法形成長效機制,只有提高轉移勞動力的組織化程度,才能形成勞資力量的平衡機制。因此,將農村轉移勞動力納入現有的城鎮工會體系是應時之舉。工會組織先通過經濟紐帶調動轉移勞動力入會的積極性,再逐步建立工會的分支組織,如行業工會、區域工會,分層逐級細化對轉移勞動力的組織領導,最終建立起工資的集體協商制度,穩步提高轉移勞動力的工資收入。

選擇適當的時機,公布進城門檻條件,給轉移農民明確的城鎮定居預期。本文從城鎮拉力的角度著眼,建議公布進城門檻條件,給轉移農民明確的城鎮定居預期,使其產生明確的目標動力,形成有力的拉力,主動走上市民化和城市化道路,向成為一名合格的產業工人的方向改進,提高自身素質和技能,維護自身權益。走出農民工維權難、培訓不積極的短期行為怪圈。調動農民工自身積極性,通過提高就業能力和自身素質來適應城市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使農民工的進城動機從目前簡單謀求經濟收入,“哪里有錢哪里賺,沒錢就回鄉”的兩棲流動心態,轉向謀求永久性身份轉變的努力上來。從而根本改變目前企業缺少高級工的無奈、政府疲于組織培訓轉移維權的被動、低效狀態。

參考文獻:

1.宋林飛.江蘇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近期、中期對策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江蘇省統計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