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策略以及經濟意義

時間:2022-12-08 11:32:00

導語:人民幣國際化策略以及經濟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國際化策略以及經濟意義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北京及含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長足的發展,GDP逐年穩定增長,2009年我國GDP增長至49100億美元;在國際上,我國政治影響力--明顯增強,軍事實力也獲得了很大發展,這為人民幣逐步走向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我國周邊國家的貿易中大量使用了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和支付貨幣。以美國、歐元、日元三大貨幣為主導的世界貨幣格局已悄然發生了變化,日元失落和亞洲貨幣缺失與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極為不相稱,國際經濟新形勢熱切呼喚著亞洲貨幣的崛起。

一個國家貨幣能否走出國門,最終是由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在全球的影響力決定的。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或狀態。盡管目前人民幣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幣已經國際化了,但人民幣境外流通的擴大最終必然導致人民幣的國際化,使其成為世界貨幣。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包括的三方面:第一,是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主要投資工具,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要不斷擴大,這是最重要的;第三,是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這是衡量貨幣包括人民幣國際化的通用標準。當前國家間經濟競爭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貨幣競爭。如果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性增強,不僅將現實地改變儲備貨幣的分配格局及其相關的鑄幣稅利益,而且也會對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決策

1.明確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指導思想。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21世紀崛起的標志和必然趨勢,面對這一重大課題,與其被動地接受,不如積極應對。為此,中國要從戰略的高度,未雨綢繆,把人民幣國際化作為一個戰略問題加以重視和研究,提出發展的總體思路,使人民幣國際化有明確的方向。一國貨幣能否跨入國際貨幣層次參與國際競爭主要取決于國家的信用、意志和貨幣戰略。人民幣的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立足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和中國的國情,緊緊抓住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戰略歷史機遇期,以經濟實力為后盾、以金融發展為支撐、以民聞推動為先導、以中國香港市場為依托、以區域合作作為手段、以政府主導為核心,采用邊境貿易與旅游進口相結合、市場選擇與政府推動相結合、增強經濟實力與健全金融體系相結合、實現短期目標與謀劃長遠目標相結合的方式,按照“積極、穩步、漸進”的原則,有層次、分階段地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2.在戰略上正確處理人民幣同主要國際貨幣之間的關系。

(1)應當積極開展人民幣同日元的合作。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長期經濟衰退和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及日元國際化的進程受阻,使得日本切實地感受到借助東亞整體區域的力量推進日元國際化的必要性。人民幣和日元在亞洲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東亞區域貨幣金融合作中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因此,日本同中國在貿易、金融等領域的摩擦與協調將在今后20年里更加充分地展開,人民幣同日元的合作將是亞洲貨幣體系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人民幣能否成功走向亞洲和世界的關鍵。

(2)妥善處理人民幣同美元之間的關系。中國加入WTO后,中美貿易發展迅猛,目前美國已成為中國商品的最大出口市場國。同時,中國在對外支付、結算和外匯儲備方面形成了一種依賴美元的“自增強機制”,即越是以美國作為出口市場,越需要美元這種國際主導貨幣,也越難以擺脫美元的依附。而且現行的人民幣實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擺脫人民幣對美元釘住的匯率體系短期的風險很高,對中國宏觀經濟的沖擊力會更強。這就決定了人民幣的國際化長期伴隨著美元因素的制約,妥善處理好與美元的關系十分重要。

3.完善金融體系,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制度保障。金融體系由貨幣體系、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監管體系組成。完善的金融體系不僅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也是保證資本賬戶平穩開放的前提條件。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給國內銀行帶來新業務,人民幣與其他幣種之間的相互衍生產品有望逐漸發展,人民幣債券發行業務也將逐漸發展壯大,而中國的銀行在這些業務上相比國外銀行更有優勢。但中國金融體系的改革和發展起步較晚,中國金融機構的業務大量集中在傳統的信貸業務上,目前國內缺乏與人民幣資產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這使內地以外的人民幣持有者不能有效規避風險。人民幣跨境結算后,也會對中國貨幣當局的貨幣政策決策、維持幣值穩定及防范熱錢風險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開放國門迎接境外投資者之前,中國首先必須確保自身銀行體系能夠應對國外的競爭。中國的整個銀行體系需要更加的現代化、市場化,促使銀行更好地控制風險。政府應出臺相關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尤其是大型中資銀行有所作為,推出相關金融衍生品,開辦人民幣出口買方信貸業務;鼓勵金融機構優先發放人民幣貸款,允許境外機構和企業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等。要研究建立中國統一的大金融監管體制,建立統一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對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領域實施統一的管理和監管。

4.積極參與、主導區域經濟金融合作,實施金融強國,以區域化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從周邊化到區域化,再到最終實現國際化,是其成為世界性貨幣之一的路線圖。目前,在周邊局部區域,例如越南、柬埔寨、老撾等地,一定程度上,類似貿易實現了一部分人民幣的國際化。對于周邊經濟體的貨幣當局來說,為了適應采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需要。必然需要持有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的一部分,這也有利于規避美元貶值對外匯儲備實際價值造成的損失。目前國家規定的試點地區只限于中國港澳、東盟,但實際上現在歐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客戶對以人民幣結算也有很大興趣。高度開放和發達的金融市場和金融中心將使一個國家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核心和樞紐,它不僅是一個國際貨幣進行國際兌換和調節的重要載體和渠道,同時也是一國貨幣轉換成國際清償力的重要機制。加快發展我國金融市場的步伐,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國家,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重大基礎。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經濟影響

1.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是其經濟金融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是對該國經濟的發展規模和開放程度、充足的國際清償手段、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和合理的匯率制度等各

方面的肯定。當今世界,美元、歐元和日元等貨幣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貨幣,與美國、歐盟和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國際信用地位是分不開的。如果人民幣實現國際化,中國就擁有了一種國際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這將增加中國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也將在國際社會中掌握一定的主動權和國際規則的參與制定權,這樣將有利于更公平的維護中國以及人民幣一體化區域內其他國家和經濟體的利益要求。同時,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還能夠改變中國目前被支配的地位,減少國際貨幣體制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

2.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推動中國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投融資的發展。

(1)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助于促進我國的邊境貿易及國際貿易。邊境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流通,同時進一步推行人民幣在周邊至亞洲地區的流通和使用規范化、制度化,會更有利于邊境貿易的順利進行。對進出口企業來講,匯率風險是他們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規避它的最好辦法是用本幣計價、結算。人民幣的國際化后,進出口企業可以使用人民幣來計價、結算,匯率風險將因此大大降低,這將為我國的進出口企業帶來極大的便利,使我國進出口企業減少對外匯收支進行套期保值的成本和匯兌成本,也便于對國外進口商提供人民幣出口信貸。這些都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我國企業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對外貿易和經濟往來,促進我國對外經貿活動和國際交流的開展。

(2)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助于促進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在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之后,由于可以廣泛用于國際間的計價、支付和結算,人民幣將逐漸地成為一種緊缺的資源。而要得到這種資源,其他國家就必然會積極發展與我國的貿易往來及其他方面的經濟合作。

(3)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利于進一步吸引外資和促進對外投資。人民幣國際化后可以降低由于匯率變動而導致的投資風險與資本進出我國的限制。可以更有效地引進外資和鼓勵對外投資,有助于鞏固和擴展我國的海外市場,加強我國在世界資本市場中的地位,使我國獲得巨大的投資收益。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利于促進我國企業制度創新并使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保持資金和國際結算的優勢,拓寬我國企業面向海外的投融資渠道。

3.人民幣的國際化,可以進一步促進中國的邊境貿易發展。人民幣的跨國境流通,促進了邊境貿易、邊境旅游等實體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與相鄰各國貿易交往中結算方法不足的情況,不僅擴大了雙邊貿易往來,也推動了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與中國相比,邊境國家。的自然資源豐富,市場供應短缺,人民幣在境外流通,有利于緩解中國市場供應過剩,自然資源缺乏的情況。

4.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利于祖國的統一。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內地、香港、臺灣與澳門之間的經濟與貨幣合作問題。“一國四幣”是我國的特殊國情所形成的局面,從現狀與理論分析來看,以人民幣整合港幣、澳門幣和新臺幣,完成兩岸四地貨幣一體化,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內地—香港一澳門一臺灣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到兩岸四地的貨幣合作,蔣到最終的大中華人民幣區的形成過程中,將極大地推動內地與港澳臺的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和貨幣領域的合作來推動政治上的統一。而且內地的廣闊市場,豐富的自然、人力資源和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以及澳門、臺灣的經濟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繁榮的經濟體,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和世界地位,大大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指數。

5.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利于打造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金融體系的國際化。國際金融中心是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交易的聚集地,它集中表現為一定范圍內金融資源和金融功能在特定地理區域的高度集聚。如果人民幣沒有一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作為支撐,人民幣與各國貨幣的兌換、流轉、交易就難以通暢,也就無法發揮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的影響力。2009年3月,中國政府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將上海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標志著上海國際中心的建設已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目前,中國的外匯交易中心、證券交易中心、同業拆借中心、票據交易中心、銀行卡中心、黃金交易中心等都已落戶上海,顯示出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已初具規模和實力。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實際上是一個與完善我國金融體系相輔相成的過程。我國金融體系在向國際化發展,要進一步放寬對匯率和資本項目的管制,完善國內金融體系的健全程度和開放度。金融體系的國際化能夠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平穩發展。

6.人民幣的國際化,可以使中國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獲得國際鑄幣稅的收入是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后的最直接、最大的收益。鑄幣稅是指貨幣發行國憑借發行貨幣的特權,所獲得的紙幣發行面額與紙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收入。通常情況下,貨幣在本國發行,取之于本國而后用之于本國。而發行國際貨幣則不同,它可以從別國征收鑄幣稅,基本是一筆無成本的收益。目前的中國擁有數額巨大的外匯儲備,實際上相當于給予外國政府巨額的無償貸款,同時還要承擔通貨膨脹的風險。人民幣國際化后,中國不僅可以獲得國際鑄幣稅胄的收益,還可以減少使用外匯而引起的財富流失,為中國對資金的利用開辟了一條新渠道。

綜上所述,人民幣國際化和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大勢所趨,但是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需要走漫長的道路。從長遠看,我國需保持國內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建立更為主動的匯率形成機制,穩妥有序地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加快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化改革,讓人民幣逐步成為廣泛接受的自由貨幣。人民幣最終實現國際化后,將形成一種新的多元國際貨幣的格局,將更加適應當今世界經濟多極化、集團化、醫域化的發展趨勢,加速國際資本的流動和優化配置,有利于國際金融的穩定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改善我國在國際經濟體系和國際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