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結構性存款風險管理措施

時間:2022-01-28 09:12:35

導語:人民幣結構性存款風險管理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結構性存款風險管理措施

摘要:結構性存款是與傳統業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型存款方式,主要是依靠利率、匯率、股票、指數等走勢情況,獲得產品收益,所以,結構性存在對用戶的風險承擔能力以及用戶對收益的要求等因素有一定的要求。本文對商業銀行人民幣結構性存款進行分析,結合結構性存款的投資收益以及風險兩個層面,提出風險防范措施。

關鍵詞: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風險防控;風險管理;投資效益分析

自2018年起,資管新規落實之后,各銀行開始將結構性存款作為新保本理財的業務替代品,在有效的宣傳下,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迅速發展,但發展的同時,也出現和該產品運作管理不規范、誤導銷售、違規辦理業務等問題,需要監管部門進一步規范行業業務開展,圍繞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出現的產品運作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嚴肅處理,為這項業務開展提供科學的監管和指引。

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投資效益與風險

(一)結構性存款投資效益分析

對結構性存款內涵通俗意義來分析,結構性存款的重點在于“結構”二字,結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存款,二是金融衍生品。如果在用戶購買了產品之后,銀行會將用戶的存款分化兩個部分,數額較大的部分以存款的方式保存起來,以此確保存款資金的安全性,并且按照銀行存款利息,獲取存款收益;數額較少的部分則投資金融衍生產品,如期貨、期權等,其操作的目的在于獲取高額利潤回報。例如,用戶A購買了10,000塊錢的結構性存款,銀行拿到這筆錢后,把10,000元分成9,700元和300元兩部分。9,700元作為存款,按照央行規定繳納存款準備金,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剩下的300元投資于金融衍生工具,風險比較大,但收益回報率也更高。對于“結構性存款”是否可以保本,獲得高收益,可以從兩個層面來思考:1.從銀行的意愿來看,銀行更傾向于承諾保本。因資管新規規定,銀行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不允許承諾保本保息,導致銀行吸收存款的壓力較大,銀行急需一種保本產品填補空白,招攬存款。因此,銀行在設計結構性存款時需要以保障投資者本金的安全為前提,保證承諾兌現。2.從結構性存款的結構來看,理論上完全可以實現保本的愿望。銀行在設計時可以采用保本策略,在分配存款和金融衍生工具比例時,提高存款的比例,使存款部分產生的收益大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資金額。這樣即使金融衍生工具部分全部虧掉,存款部分的本息和也能覆蓋結構性存款的金額,確保本金不受損失。例如:一家商業銀行發售了1億元一年期的結構性存款,銀行資金轉移定價為4.5%。資金募集到位以后,這款結構性存款在資產配置時,把9,700萬元配置為存款,300萬元投資了股票看漲期權。一年期滿后,存款部分取得利息收益9,700×4.5%=436.5萬元,存款部分收益大于投資股票看漲期權的金額(436.5萬元>300萬元),這時即使投資金融衍生工具的300萬全部虧損,這款結構性存款也沒有損失本金,并取得了1.365%的收益。

(二)結構性存款的風險分析

從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的風險性分析,主要從以下層面問題思考:1.商業銀行打行業監管政策“擦邊球”有意規避監管,一方面,利用結構性存款名義打破存款利率上限的約束;另一方面,銀行結構性存款在保本并獲取高收益的同時,規避了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額度管理、產品報備等要求。2.“假結構性存款”現象層出不窮。出現假結構性存款現象主要是銀行自身在期權組合上設置了無法執行的條件,使其能夠按照高利率進行兌付。但實際上這種假結構性存款沒有切實可行的結構性操作,其掛鉤期權實際價值為零。因此,銀行只需要支付交易對手方期權費,損失的僅僅是期權費。實質就是部分銀行假借結構性存款的名義,將一般性存款產品進行包裝銷售,銀行變相獲取存款,增加存款資金。假結構性存款既可以讓用戶誤以為銀行當下發行的是保本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又對存款市場秩序和行業規則造成干擾和影響,無視監管規則與底線。3.銀行的負債成本增大,一些中小銀行面臨著嚴重的成本負債壓力。根據相關數據調查來看,2018年6月份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的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4.63%,平均期限為3.8個月。而同期銀行3個月和6個月定期存款利率均在2%以下。若結構性存款快速增長的趨勢持續,將給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未來的盈利能力帶來更大壓力。4.銀行的聲譽和公眾信任度會有降低的風險,且流動性管理的難度會不斷加劇。因信息錯位、投資者的了解不夠全面等因素,當前很多投資者在選擇銀行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時只是看到了“保本增收”的宣傳字樣,片面地理解這款理財產品沒有任何風險性,既保存本金,又可以坐收高收益。由于投資者缺少對產品風險的清晰認知,沒有結合自身承擔風險的能力,導致盲目選擇結構性存款。同時,銀行自身也沒有盡到風險提示義務,為了完成銀行業務目標引導銷售,在后續管理中也相應的承擔著銀行聲譽風險。

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和降低風險的管控措施

(一)按照降低負債端成本維護實體經濟的原則執行

銀行在開展結構性存款及相關業務過程中,需要結合金融市場的需求,圍繞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嚴格按照監管要求調整銀行業務范圍、產品類別,落實好產品設計要求及管理機制,合理合規設計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尤其在現階段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對全球產業鏈運行干擾加劇,全球貿易、投資、工業生產等活動放緩態勢更加明顯,中美經貿摩擦的升級也讓我國經濟發展在世界經濟環境中面臨嚴峻的挑戰,國內宏觀經濟也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基于這種情況,銀行需要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為抓手,以強化和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為目標,切實將國家針對金融市場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結構性改革的相關政策落實到位。通過將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規范化、標準化來減少銀行在業務拓展上的非正當、不理性的競爭,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的穩定。因此,銀行需要在設計產品和業務創新過程中,牢牢把握住風險防控原則,應當認識到受制于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水平,國內結構性存款目前還處于不完善階段,所以在未來商業銀行產品設計、風險防控等細節管理上需要加強創新與研發力度,落實監管責任,避免因復雜的結構化產品造成市場動蕩。

(二)以差異化為前提進行產品設計

商業銀行在產品設計上應依據相關政策要求,在涉及結構性存款相關業務時,應嚴格遵守衍生產品交易、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流動性風險管理等監管規制要求,合規計提風險資本、準確計算各類監管指標。從具體設計層面分析:第一,需要強化產品風險收益的特質。圍繞掛鉤資產的多樣化,及時掌握市場動態,為理財產品在市場變化發展中贏得機會,目前市場上可選擇以及可發展的幾類產品有三種:一是繼續開發與股票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二是開發與信用事件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三是開發與多種資產或事件掛鉤的混合型產品。第二,研發和設計具有差異化特性的理財產品。調整結構性存款產品的結構,既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又能夠符合不同投資者的個性化需求,增強產品的吸引力。這種產品的差異化一是體現在掛鉤資產或事件的種類及其掛鉤方式上;二是對于不同投資者,應遵照標準化原則,開發零售業務,增強產品的市場流動性。第三,提高國內商業銀行拆分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和衍生產品定價能力。在人民幣利率、匯率市場化日益深化的基礎上,提高國內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增強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三)細化監管職責,督促銀行合法合規經營

規范產品健康發展,需要落實監管責任并進行細化,讓資產管理產品回歸本源,預防金融風險,確保行業市場的穩定。各商業銀行以及金融監管部門需要協同配合,監管部門需要擔負起監管責任,進一步完善細化監管細則,對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發展形成有效的規范和指導。而銀行工作人員需要明確告知投資者的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的特性,以及其中蘊含的風險性因素,并嚴格按照資管新規各項配套發布的細則要求開展業務。監管部門需要發揮職能作用,針對銀行在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上的業務操作應嚴格秉持著行業監管要求和規范執行,并將失信行為以嚴格的懲戒條例進行管理,對銀行起到有效的威懾作用,確保銀行嚴守行業規范,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經營管理,降低業務管理風險,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在目前經濟發展中,很多商業銀行正在面臨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將大量消退,保本理財產品價值逐漸萎縮,銀行需要針對結構性存款在內的相關負債業務結構做好優化調整,統籌兼顧,將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以及銀行的其他業務工作做好接續工作,減少因為負債產品流失,而對銀行發展規模、經濟效益、聲譽信用等造成影響和損失。此外,還需要配備專業投研團隊、交易人員、風控人員等,加強技術研發力度,以科技化、專業化的團隊優勢為不同投資者提供專業的理財服務。與此同時,監管部門也需要針對當下中小銀行不合理的地方加強整改,督促銀行盡快建立完善的業務系統,提升團隊人員的專業能力、風險判斷能力。

結語

對于銀行,需要針對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發展,加強業務結構整改,優化結構,設計符合不同投資者的需求,制定個性化的投資理財方案;對于監管部門,需要發揮監管職責,及時督促銀行建立完善的業務管理體系,加強銀行風險防控能力;對于投資者來說,需要對于結構性存款產品“保本保收益”的投資理念加深認識,全面了解結構性存款的衍生交易部分的風險,考慮到自身承擔風險的能力,切勿盲目投入成本,找到自己適合的產品。

參考文獻

[1]王宇釗.結構性存款定價及風險分析[D].蘇州大學,2020.

[2]于東慧.我國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的風險研究[D].吉林大學,2020.

[3]劉慶.中國銀行結構性存款投資收益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

[4]王杰.結構性存款業務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海南金融,2019(10):35-42.

作者:李志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