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工程課程思政元素的實踐

時間:2022-11-22 10:28:18

導語:交通安全工程課程思政元素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交通安全工程課程思政元素的實踐

摘要:課程思政的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的要求。“交通安全工程課程是工科類專業交通運輸的專業核心課程。文章從愛國奉獻、以人為本、創新精神、科學思維、工匠精神、團結協作六個方面探索該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挖掘本門課程中思政元素,設計“交通安全工程”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以增強該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改革;安全工程;課程思政;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戰略舉措,將思政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是高校目前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2016年12月,總書記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和2019年3月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總書記進一步對課程思政作了闡述[2]。“交通安全工程”課程是工科類專業交通運輸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也是交通工程學科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對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問題,把“交通安全工程”中所包含的專業知識體系和思想價值及育人目標結合起來,對探索“交通安全工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實現培養學生學習交通安全專業技能的同時進行價值引領的雙重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

一、“交通安全工程”實施課程思政可行性

“交通安全工程”課程目標旨在學生能理解交通安全的基本理論、分析、評價方法以及相應安全技術,并且能夠運用相關方法對交通安全問題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和處理。課程從安全角度系統地對鐵路、公路、水路、管道及航空運輸安全問題進行科學的研究,分析交通事故致因機理并總結出一套普遍適用的交通事故預防理論,進而提出交通安全分析、評估方法及安全技術,具體內容包括:交通安全工程的概述、安全系統工程的相關概念和特性、交通安全的基本理論、交通安全分析和評價方法、交通安全技術和交通安全管理等,課程內容中的人文屬性與課程思政教育吻合。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該文件是針對不同專業的一個指導綱領,《綱要》中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明確不同學科課程思政元素的側重點,對理工學類專業課程提出“教學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與專業知識相結合起來”,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注重培養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等[3]。結合“交通安全工程”課程內容及教學目標,以《綱要》為指導,挖掘本課程中豐富的思政元素,實施“課程思政”是可行的。

二、“交通安全工程”課程育人目標

學生掌握交通安全基本理論,能夠運用交通安全分析和評價方法以及交通安全技術、交通安全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具備綜合分析和處理各類交通安全問題的基本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家國情懷,樹立大國自信及文化認同;樹立“以人為本”的交通安全工作理念;培養學生辯證意識,提高學生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并建立科學的創新思維,激發科學報國擔當;鼓勵腳踏實地學習、工作,艱苦奮斗,提升學生新時代對工匠精神內涵的認識與理解,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導向;通過小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三、“交通安全工程”課程思政映射點

本文針對“交通安全工程”課程各章節知識特點分別從增強民族自信,強化愛國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打破行業痛點;激發創新精神,突破技術壁壘;注重辯證意識,培養科學思維;弘揚工匠精神,營造敬業風氣;樹立團隊意識,增強協作能力六個方面進行思政元素挖掘和提煉。

(一)增強民族自信,強化愛國精神

課程中涉及民族自信、愛國精神的知識點包括:“安全工程學科的形成與發展”“應急預案的制定”“國內外安全管理案例分析”等。愛國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新時代奮斗者的價值追求,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以緒論中“安全工程學科的形成與發展”為例,在介紹“安全工程發展史”時,引入我國古人在安全防護方面為人類作出的貢獻: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述了防止中毒的措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了鉛中毒的現象,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介紹了通過抽放瓦斯防止爆炸的技術措施等。同時我們也要注意近代中國在安全工程學科發展方面幾乎空白,分析導致近代中國貧困衰弱、多災多難以及工業、科技發展落后的原因,梳理新中國以來安全生產事業發展,不難得出國家只有處于較穩定的內、外部環境中,安全理論及技術才能夠發展,珍惜今天和平環境,為國家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外,在課程講授過程中結合當下“肺炎疫情”熱點,介紹全國各地在黨的領導和民眾的配合下實施的各省市公共交通應急預案,致使我國“戰疫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討論,使學生看到安全工程學科產生與發展有我國古人的貢獻,理解近代舊中國安全科技方面落后的原因,認識到新中國以來安全工作的持續發展,特別是應對“肺炎疫情”取得的重大戰略成果充分彰顯中國力量,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堅持以人為本,打破行業痛點

課程中涉及到“以人為本”思想的融入知識點有“人—機—環系統工程”“SHEL模型”“人的可靠性理論”等。“以人為本”理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基礎,是在新時代走好新發展的立足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著力點[4]。對此,以第二章中“人的可靠性”作為思政結合點,以觸目驚心的數據與視頻,引發學生重視并意識到人的能動性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通過講述重大事故案例或播放一部典型的因人為因素致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警示片———《深海浩劫》的片段,結合目前我國交通事故統計數據得出,因人為失誤原因導致的事故占絕大比例,認識到安全生產事故中人既是肇事者也是受害者,應充分重視人的作用,強調“以人為本”理念。針對“SHEL模型”,分析該模型對安全管理的意義,提升學生對主動安全管理理念的認識,基于此,延伸到作為安全管理者須轉變傳統安全管理模式,應認識到僅僅依靠曾經所沿用嚴管重罰、末端治理等傳統安全管理模式是不夠的,從“以人為本”的角度采取主動措施減少或消除人為失誤的條件。此外,當涉及“個人的應力因素”知識點,介紹卓別林借助《摩登時代》諷刺異化的機器工業時代,是資本家無盡壓榨工人,抹殺人性的時代,并結合著名的霍桑實驗,使學生認識到探討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工人勞動過程的影響對安全工程系統建設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從而樹立“以人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三)激發創新精神,突破技術壁壘

課程中涉及到“創新精神”思想的融入知識點有“基于預防和事故避免的交通安全監控與檢測技術的介紹”“事故致因模型的發展”“事故救援設備”等。總書記提出要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搶抓科技創新的制高點,依靠科技創新走上世界科技強國之路。創新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之一,也是課程思政踐行知行合一教育目的的集中體現。由此,以“對交通設施設備運行狀態的監控和檢測技術”為例,在講解完鐵路安全監控與檢測技術后,結合我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全球首創的“5G+AI智慧機務系統”投入使用的時事背景,使學生了解我國各項科研事業取得重大的進步,樹立學生的中國自信、創新自信。同時引入代表著世界先進的造車水平“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建立了全方位安全監測系統,全車2500余項監測點就像眼睛一樣,時時刻刻對列車的運行狀態、軸承溫度、冷卻系統溫度、制動系統狀態、客室環境進行動態監測,為乘客安全出行保駕護航。此外,重點介紹2018年、2019年美國相繼宣布對中興通訊、華為進行制裁事件,通過分析該事件發生的背景及引致原因,警示學生目前我國高科技領域存在不少瓶頸和短板,處在一個需要創新、必須創新的重要歷史時期,進一步激發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通過自強不息和改革創新逐個突破技術壁壘,擔當起科學報國的重任。

(四)注重辯證意識,培養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是指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思維習慣。《綱要》中指出理工類課程體系建設要注意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方式的訓練,這與“交通安全工程”課程教學中的多個知識點相吻合,如安全分析方法的分類、適用范圍,安全評價方法的選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交通安全監控與檢測技術的種類等。從交通安全管理的實際需求出發,結合實例介紹不同類型的安全分析方法:統計圖表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法、事件樹分析法、事故樹分析法等。從縱向的角度,鼓勵學生搜集整理事件樹分析法和事故樹分析法的局限性以及國內外對于該方法的創新應用。安全分析方法提出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國研究人員都在積極探索,尋找改進措施,引導學生認識到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要想更好地認識事物、學習事物,就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從橫向的角度,通過交通安全分析方法間的相互比較,說明每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特點和局限性,因此要針對被分析系統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交通安全分析方法,例如,分析由單一故障引發的事故時選用危險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分析由多因素共同引起的事故時選用事件樹分析和事故樹分析等方法。領會安全分析方法的選用應考慮分析對象的特殊性,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有意識地將專業知識與唯物辯證法的相關觀點聯系起來,促使學生進行哲學思考,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

(五)弘揚工匠精神,營造敬業風氣

課程中涉及到“工匠精神”思想的融入知識點有“系統工程的由來”“技術業務能力的方式”“可靠性理論與事故致因理論的發展歷程”等。工匠精神講究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教育中,以體現國家的政治意志,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此,當講授到“系統工程”時,可以介紹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自1981年提出的“人—機—環境系統”這個重要概念并創建了人機環境系統工程這個學科以來,至今仍然在指導與率領著我國眾多科學工作者針對該領域取得了大量的卓越成績,回顧他的豐功偉績和人格魅力,給學生樹立優秀的工匠楷模與學習榜樣。此外,當提到“人員安全管理”中的“提高技術業務能力”這一知識點時,引入高鐵工匠寧允展在平凡的崗位中精益求精的事例,寧允展于鐵路技校畢業,先做鉗工,工作之余自學電焊、機床等技能,善于鉆研的勁頭使他逐漸成長起來,面對手工研磨的余量只有50微米,甚至20微米高鐵定位臂,研磨工藝、精益求精破解技術難題。以此說明正是因為廣大鐵路職工在平凡的崗位上的堅守和奉獻,才換來近年來我國鐵路建設的飛速發展,從而教導學生對待工作要腳踏實地,工作中肯鉆研、勇于創新、嚴格要求,即便在平凡崗位上,也有可能成為所在領域、行業的楷模。作為新時代青年應自信自強,在專業學習中踐行工匠精神,摒棄浮躁,求真務實。

(六)樹立團隊意識,增強協作能力

古往今來的眾多事例都驗證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團隊協作展現了人的集體智慧,是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交通安全工程”課程中的“交通事故調查”“交通安全設施設計”等知識點均能在增強團隊協作能力與凝聚力方面挖掘思政元素。為了幫助學生內化知識點和思政點,可以適當豐富課堂的教學活動,設置課程實踐等。例如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事故調查是掌握事故發生經過、尋找事故致因的過程,是制定預防措施的前提。交通事故調查的工作量大,需要調查小組成員協調配合才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在講解事故調查知識點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某一事故的發生開展課程實踐,具體包括搜集數據資料、小組討論、報告撰寫、匯報展示等內容,提高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具體工程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成員的特長,使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1+1>2”的效果,以此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

四、結論

為深入貫徹黨和國家對新時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扎實推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課程育人”為最終目標的教學改革,本文選取“交通安全工程”課程為研究對象,在挖掘該課程自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基礎上,有機結合六種思政元素,旨在使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激發創造熱情,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及運用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業務技能上打造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為建設交通強國而奮斗的精神,追求團隊協作,以期達到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而行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層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課中的課程思政———為什么做與怎么做[J].中國大學教學,2019(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0-11-15].

[4]苗貴娜.以人為本與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新西部,2019(27).

作者:李磊 李晨蕾 唐小小 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