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勘查行業SCP范式分析
時間:2022-11-18 11:45:50
導語:地質勘查行業SCP范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全球經濟下行為礦業發展帶來巨大壓力,但是礦產資源供給、地下空間開發、生態環境修復等領域仍然需要地質勘查行業的技術支撐。自然資源管理制度、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深刻影響著地質勘查行業的市場格局。文章應用scp范式,從行業結構、地勘單位行為和經營績效三個層面分析了行業發展情況。行業結構方面:當前我國地勘事業單位與地勘企業并存,且在職人員數量接近相等;2019年全國20%的地勘單位的地勘收入貢獻了全行業的80%。人員和產業方面不斷由地勘領域向工程勘察與施工領域做出調整;地勘單位深化機構改革,剝離非核心產業,嚴格控制經營成本。經營績效方面:地勘單位面向不同領域的服務更加專業化,職工收入明顯提高,部分區域的地勘單位已打造出特色品牌,經營效益不斷提升。
關鍵詞:地質勘查行業行業結構單位行為經營績效SCP范式
SCP范式分析(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是產業經濟學“結構—行為—績效”分析范式的簡稱,主要分析行業或企業在受到外部沖擊時的戰略調整或行為變化。SCP范式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行業結構、企業行為、經營績效三個方面。我國地質勘查行業由地勘事業單位和地勘企業共同組成,且地勘事業單位大量參與市場,具有明顯的市場經營活動,在SCP范式分析中,將地勘事業單位與地勘企業作為同等的市場主體進行分析。
一、地質勘查行業面臨的外部沖擊
(一)全球經濟的衰退風險加大。2020年以來,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沖擊,人群的流動受到限制,消費結構正發生重大改變,將對經濟活動和經濟選擇造成深刻影響,未來經濟增長將進入新的下行周期。全球多國都在將生產和服務鏈條逐漸轉回國內、減少國際依賴,以促進本國的國內生產及就業。依靠公共投資和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的國家未來經濟可能面臨大幅下降的風險,礦業等傳統行業的發展壓力巨大。肺炎疫情對中國的經濟造成短暫沖擊,但中國基本經濟面總體平穩,未來1~2年的發展主要經歷修復經濟、刺激經濟、深化改革三個階段。我國在刺激經濟發展中,全球貿易受到抑制,國內消費短期內難有大的提升,因此將主要依靠投資,尤其是包括網絡、人工智能技術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公共衛生體系投資來穩定經濟增長。未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核電、海洋裝備等戰略新興產業、現代制造業、基礎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礦產資源供給。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間的調查與規劃、生態環境污染的調查與修復等熱點領域的興起,需要地勘單位做好技術支撐與服務保障,同時對地質勘查行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二)管理政策變化帶來的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向新高度,由山水林田湖草“命運共同體”,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國家的發展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對礦產資源的勘探與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綠色礦山模式,推廣綠色勘查標準,是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探索和實踐。在地質勘查、礦產開發過程中,堅持保護優先,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和綜合治理,切實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對地質勘查行業發展帶來陣痛,要求地質勘查行業轉變發展方式,提質增效,以進一步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是加強生態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制度,為礦產資源管理改革提供基本原則。《自然資源部關于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自然資規〔2019〕7號)的施行,標志著我國礦產資源管理改革邁出了重大實質性步伐。其中提出的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同一礦種的礦業權出讓同級登記管理,油氣勘查開采市場的開放及油氣探采合一制度的實行,延長探礦權期限,財政出資勘查項目不再設置探礦權等,以及礦業權出讓與用地、用海、用林、用草等審批事項相銜接等等,將深刻影響未來地質勘查行業的市場格局。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對地質勘查行業提出新的要求。自然災害的基礎性調查、監測、預警,生態環境海岸帶的保護、修復,尤其是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勘查、綜合性治理等,迫切要求地質勘查隊伍發揮公益性社會服務職責,同時動員社會力量,建立市場參與機制,做到全行業、全方位有效的人員、技術、應急支撐,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提供保障。
二、地質勘查行業結構分析
當前并沒有管理政策對從事地質勘查行業做出限定,但由于本身的特征使得地質勘查行業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我國地勘事業單位和地勘企業共同構成了市場主體,且地勘市場收入結構符合二八定律。地質勘查行業的人員結構在不斷調整變化中。(一)行業壁壘。地質勘查行業是高度的知識密集型行業。地質學是基礎自然科學之一,地質勘查就是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手段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經濟有效地摸清地質情況和探明礦產資源的工作。從事地質勘查活動,不僅需要深層次的專業知識,更需要豐富的野外實踐。只有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科學認知,才能更好地從事地質勘查工作。地質勘查又具有較強的探索性,只有通過以往的綜合研究成果,才能指導下一步工作。因此,進入地質勘查行業,首先要經過若干年的高等教育,學習必備的地質學知識,再通過參與地質勘查項目的鍛煉,才能組織團隊開展獨立的地質勘查工作。知識密集型、探索性的特征,決定了地質勘查行業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由準入變為事中事后監管。在2008—2017年之間,地質勘查活動實行資質管理,依據《地質勘查資質管理條例》,地勘單位需要具備一定資質才能從事地質勘查活動。2017年9月,《國務院關于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國發〔2017〕46號)取消了地質勘查資質審批,意味著地質勘查行業已經沒有了政策準入門檻,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從事地質勘查活動,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由資質管理轉變為事中事后監管。通過地質勘查信息的公示、公開,行政部門的監督檢查及建立異常名錄和黑名單制度,從而形成對地質勘查行業中各類主體的行為規范的約束。地質隊伍的強弱、地質成果質量的優劣均由市場判定。(二)市場集中度。我國地質勘查市場中地勘企業與地勘事業單位共存。地勘事業單位除中國地質調查局等中央管理的地勘單位外,還有全國31省(區、市)數量不等的地勘單位,主要為1999年我國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屬地化的地質隊伍。地勘企業包括中央地勘企業,屬地化地勘單位成立的國有地勘公司,以及私營地勘企業、地勘技術服務公司、地質工程公司等。地勘事業單位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財政撥款,同時也承接地勘市場中的部分勘查項目。地勘企業既可以承擔上級公司的地質勘查任務,又能參與地勘市場的競爭。地勘市場收入結構符合二八定律。2019年全國地勘單位的地勘總收入為471.58億元,其中:前1%的單位地勘收入合計83.90億元,占地勘總收入的17.79%;前5%的單位地勘收入合計201.11億元,占地勘總收入的42.65%;前10%的地勘單位收入合計285.44億元,占地勘總收入的60.53%;前20%的地勘單位收入合計380.81億元,占地勘總收入的80.75%。(三)人員結構。1999年以前,我國地質勘查行業是“百局千隊”“百萬大軍”的格局。經過20年的發展,地勘單位數量明顯增多,職工數量呈減少趨勢,人員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地勘單位職工總數78.50萬人,其中:在職職工41.43萬,離退休人員37.07萬。在職人員中:地質勘查人員16.42萬,占比39.63%;工程勘察與施工人員7.46萬,占比18.01%;礦產開發人員1.61萬,占比3.89%;其他人員15.94萬,占比38.47%。在地質勘查人員中,技術人員13.72萬,占比83.56%,其中:高級技術人員4.12萬,中級技術人員6.42萬。從單位性質看,地勘事業單位與地勘企業的在職人員數量接近相等,分別為20.81萬和20.62萬;地勘人員數量差別較大,分別為10.25萬和6.17萬。地勘企業的工程勘察與施工人員為4.71萬,比地勘事業單位多出1.96萬。
三、地勘單位的行為
礦產勘查發展動力不足,地勘單位積極轉向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領域。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通過剝離非核心產業、機構改革等方式適應形勢變化。(一)產業多元化。2003—2012年,地勘單位的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礦產勘查領域,國家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大地質勘查投入力度,在礦業市場活躍的刺激下社會資金進入地質勘查行業,從而形成了地質勘查領域的“黃金十年”。2013年以來,以地質找礦為目的的勘查資金投入逐漸減少,為適應市場變化,地勘單位加大了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以及工程勘察與施工領域的發展。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的總收入中:工程勘察與施工收入在2012年首次超過地質勘查收入,之后差距逐漸加大,2019年前者已經約為后者的2.5倍。在礦產勘查市場逐步趨冷的背景下,旅游地質、農業地質、民生地質、生態地質等地質工作廣泛開展,雖然其技術手段單一、項目周期短,但也有效彌補了地質找礦力度減弱給地勘行業發展帶來的不足。當前地質勘查行業發展的著力點在于大力參與并主導城市建設中的地下空間調查與開發、城市地面沉降的監測、自然災害的預防與治理。(二)成本控制。地勘單位在開展礦產勘查項目時,人員費用是其最主要的成本,其他支出相對較低,單位的總體利潤率高,對成本控制并不過于重視。但是在地勘單位調整產業結構過程中,尤其是在當前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的周期內,開展了大量的工程勘察與施工項目,其成本除人員費用外,還有材料費用、儀器設備費用、管理費用等,成本普遍較高。地勘單位的利潤減少,必然要求其嚴格控制成本費用,從而促進地勘單位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向精細化、信息化方向調整。其他方面主要是減少用工成本、“三供一業”的社會化管理等。地勘事業單位建立養老保險制度,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極大減輕了單位的負擔;財政補助的提高,也有利于地勘事業單位充分發揮自身的公益職能。據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統計數據:全國地勘單位的地質勘查費用長期高于地質勘查收入,但差距在逐步縮小,已由2012年相差282億元減少到2019年的相差9億元。(三)機構改革。地勘事業單位在分類改革中,不斷剝離與地勘活動無關的酒店、醫院、房地產、商品貿易、機械制造等產業,地勘主業逐步回歸。地勘企業主要在戰略投資、多元化產業發展、項目投標、生產融資、人力資源調動等方面加大調整力度。地勘單位通過機構改革,不斷平衡地勘市場關系,調整地質勘查行業發展方向:為適應經濟發展需求及地勘市場變化,陜西省省地礦局、西北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質局、核工業地質局等事業單位自2008年起逐步轉制為企業,并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遼寧省地礦局、東北煤田地質局、有色局、核工業局、冶金地質局等事業單位在2016年集體轉制為企業;2019年湖南省地勘局、核工業地質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質局合并,組建湖南省地質院,通過力量整合、提質增效,帶動地質勘查行業發展;2020年黑龍江省整合地勘力量,組建自然資源調查院,旨在為自然資源管理、城鎮化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礦業經濟提供地勘技術支撐。
四、地質勘查行業經營績效
我國地質勘查行業發展過程中,既要適應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又要緊跟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地勘單位的技術優勢,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建設中發揮出最大效益。(一)地勘市場更加有序、活躍。基礎地質調查與評價、地學科學研究工作由地質調查單位主導。2019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資金172.11億元中,中央財政63.19億元,占總量的36.7%,該部分資金項目主要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開展各類調查項目,各省的地質調查機構有一定程度的參與。除基礎地質調查外,中央財政資金還主要用于基礎的地球科學研究工作,包括成礦規律、深部鉆探、天然氣水合物試驗等。基礎地質勘查工作為創新地球科學理論、圈定找礦靶區、降低勘探風險做出了巨大貢獻。礦產勘查面向更多的社會投資主體。我國油氣勘查開采市場已經全面放開,具備一定技術水平和資產的私營企業、外資機構等均可進入油氣上游市場,徹底打破了國有企業壟斷狀態。油氣探采合一制度的實施,也有助于各投資主體順利進入開發生產階段,及時回收成本。財政出資的勘查項目,不再設置探礦權,能夠有效減少公共部門對地勘市場的干預,從而有效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更加有效支撐于地災防治體系建設。地質災害的評估與治理工程,主要運用的是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手段。開展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有效解決了飲水困難群眾難題,服務于城市基礎建設與發展。在城市建設中,需要評估山體滑坡、泥石流的危險性,需要分析構造斷裂帶、地下水與地面沉降監測對公路、房屋的影響,地下空間開發中需要對基巖進行地質勘查等。我國經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過程中,地質勘查工作已經不僅僅是在大自然中探尋礦產資源,當前還包括了開發和保護人類生活的城市空間資源。(二)人員工資收入大幅提高。2019年全國地勘單位從業人員人均工資9.64萬元,同比增加11.06%。相比于2010年的人均工資,地質勘查行業人員工資在十年期間實現了翻番。2010年以來,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總體上呈減少趨勢,2019年的反彈主要原因在于增加了從事地災防治單位的統計數據。全國地質勘查投入已連續7年下滑,地勘單位為降低成本費用在不斷地控制人員規模,對新進人員的學歷、專業技能等標準、要求逐步提高,地勘技術人員的比例也逐年增加。近年來,地勘單位開展大量的工程施工項目,地勘單位積極引入經驗豐富的高級管理人才,一級建造師、二級建造師等人員數量在不斷增加,通過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潛力,提高在完全競爭市場的影響力。(三)地勘專業品牌逐步凸顯。地質勘查行業屬于競爭性行業,參與競爭的各地勘單位存在高山、平地、洼地的市場格局,占據高山位置的品牌能夠創造市場,引領行業發展的新走向,掌握市場談判主動權,抗風險能力、盈利能力明顯較強。地質勘查行業的隊伍建設,需要高山戰略。2012年,原國土資源部通報表揚176家模范地勘單位;2013年,中國礦業聯合會評選出“百強地質隊”,2020年推出115家地質勘查信用信息紅名單。不同區域地勘單位具備不同的品牌特征,北京、上海開展城市地下管廊建設,天津開發華北的地熱資源,江蘇開展礦地融合發展,等等。在地勘市場中,信譽度高,技術力量強的地勘單位,已形成我國地質勘查行業發展中的先鋒隊伍,引領其他地勘單位不斷創新發展方式,開辟新的領域,贏得更大效益。
五、結語
本文運用SCP范式分析,研究了在當前經濟形勢和管理政策的外部沖擊下的我國地質勘查行業情況。分析行業壁壘、市場集中度、人員組成等地質勘查行業結構特征變化,并通過行業結構的變化研究地質勘查行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機構改革成本控制等行為,從而提升地質勘查行業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增加行業經營效益。在面對未來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時,地質勘查行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地質勘查成果質量不高,產業發展不夠穩定,境外地質勘查不足等。我國地質勘查行業發展過程中,仍需要克服當下深層次的困難,深入調整發展戰略,提升技術水平,以取得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經營效益。
參考文獻:
[1]唐咸正.可持續發展與地質工作需求[J].地質通報,2003(Z1)
[2]施俊法,齊亞彬,唐金榮,金璽.關于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的思考[J].中國礦業,2015(1)
[3]自然資源部.2019年度全國地質勘查行業情況通報[R].2020
[4]黃賢營,王春芳.我國地質勘查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7(6)
[5]楊建鋒.地勘業務繼續深度調整[N].中國礦業報,2020.3.6(001)
[6]袁靜.論地勘單位成本項目管理[J].現代商業,2011(6)
[7]楊振華.地勘單位推進全面項目管理的思路和措施———以山東地礦局為例[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8(7)
作者:黃賢營 王春芳 單位: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
- 上一篇:房地產集團公司資金管理思考
- 下一篇:生態環境保護下水工環地質勘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