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方法研討論文

時間:2022-12-18 02:45:00

導語:建筑設計方法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設計方法研討論文

摘要:在對國內外城市從現象及發展程度上進行比較的前提下,筆者對于國內種種地區性特色消蝕,人文精神缺乏的局面進行探討,并從歷史與人文多方面對此問題進行思考,在不斷地嘗試中總結出一套設計方法。

關鍵詞:快餐社會,人文關懷,“內”,“外”

1前言

恐怕世界上再難以找到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整個國家的城市與建筑都在以無可比擬的速度發展著,城市急速地膨脹,新建筑大量地產生,取代著一個又一個經過千百年時光淘洗的古建筑。

在這個物質橫流的時代,建筑也如快餐一般被銷售入城市,隨著流行的風向變換著不同的口味,今天來個理查德·邁耶(RichardMeier),明天來個雷姆·庫哈斯(remkool—haas)……都市也如演繹著川劇一般不停地變換著臉譜……。

這是個你追我趕的社會,大家都追趕著最新的資訊,模仿著最時髦的設計方式,總覺得自己走在潮流的前線,卻忘記了自己永遠不是那潮流的創造者,而只是盲目地跟在后面,做著一個隨波逐流的追隨者。

我們需要怎樣的建筑,建筑背后的意義又是什么,中國式的現代建筑又是怎樣的呢?…面對這些刨根問底卻又是最須回答的問題,有多少人認真地思考過呢?

2我們應該照搬西方的設計方法嗎?

有的人說:“我們運用的是西方最先進的設計理念,方法新穎而又具有時代感,與國際發展接軌……”細想一下,中國的建筑真的全都要這樣嗎?中國真的和西方國家一樣嗎?認真地觀察和分析比較一下東西方的城市就可以知道。

以歐洲為例,歐洲人對于自己祖先留下來的傳統建筑很多都是立法保護,就像柏林那樣,在二戰中被轟炸得不成樣子的城市,戰后也被恢復得完美,在佛羅倫薩曾見到一個來自加拿大,滿頭白發的建筑系教授帶著學生包車把帕拉蒂奧(Palladio)的建筑從頭至尾參觀了個遍,一次旅程下來對文藝復興的歷史已經有了深刻而又直觀的認識與理解。每當走在歐洲的街頭,到處都是歷史的痕跡,當地的建筑系學生甚至可以不用在室內上課,教授帶著學生現場學習就足夠了,整個城市就是一部鮮活的建筑史書。

反觀中國的城市,經過了20多年的“整容”,我已經看不見作為城市特質的一面了,到處是高樓大廈,風格迤異,張牙舞,隨意在城市里抓拍一個鏡頭,你難以分辨照片中的情景屬于哪個中國城市,甚至有的時候連南方北方也分不清楚,就連聞名于天下的七大古都之首的西安,也已似古非古了,如今城內只留下少數幾個如紀念碑式的古建,周圍簇擁著密密麻麻,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中華民族耗費幾百年上千年積累的那種曾經吸引了世界目光的古老莊嚴底蘊也漸漸地消失殆盡了。

以上談到的種種現象只是東西方這個問題的表面差距,而最根本的問題是中西方建筑發展的程度差異。

在西方,在浪漫主義之后迎來了現代主義并走向無與倫比的高峰,后現代的出現開始反思與批判現代主義,至此,地域主義,解構主義相繼出現與發展,這是一部完整的批判與創新的歷史,在廣袤的西方土地上留下了時代的印記。

回看中國的建筑發展,事實上就連現代主義這歷史階段都沒有發展成熟,那么作為反對現代主義的后現代也失去了批判的依據,之后的就更無從談起,歷史的發展應該是有因有果的,像中國現在“拿來主義”式的現狀更是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市場形式主義與吹噓拼貼現象嚴重,一切就像開篇所述說的那樣發生了。

3關于自己的設計方法

面對中國這一特殊的時期,特殊的環境,特殊的背景。建筑師應以什么心態,選擇怎樣的方式來面對這塊在華夏大地上消失的蒼老記憶與文化傳統呢?“中國式”的建筑究竟路在何方?

這是一個深刻而又迫切的問題,需要窮盡建筑師生的力氣去探索,去嘗試,自己也是在這條道路上尋尋覓覓,在不斷地建筑設計體驗和對歷史的思后,總結了一套設計方法,雖然自己還屬于“在路上”的狀態,但還是想就此問題和大家一齊分享與討究一番。

3.1關于具體設計之前的思考

在做設計之前,或者說無具象設計的狀態下的時候,自己有沒有思考過建筑本身的意義是什么‘?自己對設計又有怎樣的追求呢?也就是說如何樹立自己的建筑價值取向。

這步至關重要,很多人拿了設計題目后就埋頭苦干,集中精力在“做”上面,卻沒有在“想”上深花功夫。這樣的設計只能說是沒有錯誤的設計,但深度上有所欠缺,所以先建立自己的建筑價值觀,定位一個努力的方向是做設計前應該思考的,有個目標后,自身常常會陷入一種自問自答的狀態,伴隨著越來越豐富的履歷與理論的影響,自己該走的那條路也漸漸明晰起來。

這段時間里,我總在思考怎樣才能讓建筑留住時間,記住歷史,成為永恒的藝術品,在歷史的長河中讓建筑承載過去,啟導未來。對此問題,很認同拉菲爾·莫內歐的觀點。他認為“如果不根植過去,不根植歷史和傳統,想要建立一個有著堅實基礎的未來,或是一個能真正保證人類文明社會持續良性發展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同樣,對于建筑師的責任而言,建筑師不僅應成為文化的保護者和鑒定家,而且更應是它的創造者。回想一下改革開放20年問,有多少新建筑可以與開國十大建筑,如人民大會堂等相媲美的,又有多少會在百年后載入史冊延續那燃燒千年的文化火苗呢?思考的結果往往不言而喻。

在設計之前,我經常思考建筑為什么存在,除去功能和最基本的要求,建筑又應該體現什么呢?

我認為建筑最終體現的是一種對人文的關懷。我們現在看到的傳統建筑形制是經人類世世代展與改進中形成的,然而這些形式上的特征只是表面的表達方式,這種形制的形成是由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與心理結構而決定的,形制風格的成熟表明這種建筑適應了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心理結構,這就是為什么說建筑是哲學的末班車,永恒的建筑形制必將符合人類哲學理念,這也是隱藏在建筑背后卻又是能讓建筑散發永恒魅力的關鍵。

心理學家榮格在精神分析學上發展了弗洛伊德的學說,講人的精神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個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處在心靈最深層的集體無意識,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的精神剩余物,包含著遠祖在內的過去所有世代積累起來的經驗。這是一個抽象的事物,而建筑就是把這抽象的事物引導向實體發展,說白了,建筑就是一個載體,承載著像“根”一樣植于人類心底的那份情感意識。好的藝術作品都具備同一點要素,都體現出了人類普遍共有的情感,建筑也不例外,要使建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應該把目光轉向歷史,轉向傳統,用建筑來承載與續寫文化的精髓。

確定了這個設計目標后,具體的步驟就可以展開了,我習慣于把設計過程分成“內”與“外”的兩個部分。3.2“內”的研究

“內”是指建筑生成的邏輯,要建造一個建筑就必須有場地,而個地方必定有自己的歷史,這個歷史對于建筑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建筑師,應該去了解場地,了解它的歷史,它的根。這時,我們就會回顧傳統建筑中功能相近的空間并對其進行研究與分析。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只是對傳統空間進行簡單的元素提取,拼接出所謂的“仿古式”現代建筑,這種方式無異于復制傳統。復制只會帶來感性的麻痹,也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那么,應該如何面對傳統建筑與文化背景呢?

這也就回到了之前的討論,傳統建筑形制是通過人們的行為方式與心理結構長期的選擇與改進而產生的,建筑由此承載了文化的沉淀,這也是榮格所提到的“集體無意識”層面,它帶有一種意象,可以喚醒人們最心底的共鳴,而這種精神在建筑方面表現在具像的空間品質之中。我們所要做的應該是研習人們的文化與心理,提取一種精神,然后用建筑的方式表達出來。

對于這種感性抽象體驗的提煉,有時不一定都只是分析建筑,藝術5大類中其他任意一類都可以,文化、音樂、繪畫與舞蹈在精神的表達上相對于建筑來說受限更少,更直接而徹底。因此,藝術學多方面都可以激活你的思路,你可以欣賞首古詩,從意境中得到啟發,你也可以品位一幅山水國畫,在濃墨淡彩之間感受那份情感。學會用自己的內心去進行調查與思考,捕捉最內心的感官體驗:找尋屬于自己的那份“根”的情結。

“精神”找到后,接下來就是怎樣去營造空間了,這些知識在學校中都會系統地訓練,例如如何控制光線,如何把握比例等。這屬于手法方面的問題,這里就不多講述了。但要強調的是設計一個帶有“傳統”味道的建筑不定全都需要運用傳統的元素,用現代的手法也可以創造出古典意味的空間,不需要拘泥于形式,最重要的是在建筑中體現那份傳統的精神。

3.3“外”的思考

“外”是指強調與重視場所對建筑的影響意義。記得拉菲爾·莫內歐講過:“場址是一種有期待的實體,它總是等待著它所期待的建筑建于其上,通過這個建筑物來表現它隱藏著的特征。”的確,在我眼里,場所如同人類一般有著自己的感情與特征,作為建筑師必須靜下心來去聆聽場地的低聲細語。

在我看來,每個場所都是獨無二的,都有自己最獨特的特征,這些特征是由場地內部與場地周邊環境一同影響而生成的,如果不重視場地的話,做出來的設計就會顯得與環境格格不入,或者如“國際主義”式一般,處處皆行,建筑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表情。正是因為場地間的相異性,才使得相同類型的建筑也可以展現出不同的形態,世界因此豐富與多彩。

講了許多有關于場地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場地特征,喚醒人們對場地更深層的認識呢?

這個問題關鍵在于一個眼光的培養。面對基地,我們通常思考的是交通出入口,流線與日照,景觀面等基礎問題,當然,這些必要的也是基本功,學生時代應培養的能力。但在這種基地分析的項目里哪項才是你最應強調,最應放大的呢7在這里,建筑師的決策力發揮了關鍵作用,有的人看重流線,有的人強調與歷史連續,有的人發掘與環境的形態處理,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每個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不好說誰對誰錯,藝術的東西有時難分對錯。在這個問題上我只能講講自己的看法。

面對場所,我更看重的是這個場所在城市中處于什么地位,城市對她的要求是什么,思考應該用怎樣的方式面對城市。這里我不單只是考慮建筑這一功能空間對城市的影響,而更多的是把建筑與建筑以外的空間一同放入城市之中思考,這種情況下很多時候建筑外空間對于城市的意義會比建筑本身更大,場地之中往往隱藏著潛力和暗示,它可能很早就已經存在在那里了,等待著你用建筑的方式讓它展現于世人面前。其實這種感受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面對場地更多得去親身實地的感受它,不同時間,不同氣候會有不同的感受,多去聽聽在城市母親懷抱下,回蕩在場地的“低聲細語”。

4實例說明

以上就是我由內至外的設計方法。光講過程步驟一時難以消化理解,我就以佩羅設計的法國圖書館為例子來闡述建筑師在設計時“內”與“外”的策略運用。

法國國家圖書館建于巴黎東部賽納河左岸巨大的再開發地區,在長方形中庭的四周,有4棟L形高層,玻璃幕墻建筑,佩羅在設計圖書館內的讀書空間時,參考并研究了法國傳統閱讀空間,并把這種傳統的空間品質引入到現代圖書館之中。

首先他提取了18世紀修道院的空間感受作為主閱覽室的設計定位,在閱覽室中元素的運用都是現代樣式,但空間的比例與光線還有家具的布置卻讓人深刻地感覺到那濃厚的如修道院般靜謐非常的空間效果。

其次,他認為國家圖書館這么一個公共型的建筑,不只需要一個封閉的閱覽空間,同時更應具有一個交流性質的場所,為此,他又創造了類似19世紀具有交流意義的傳統空間于圖書館之中。佩羅在圖書館的中心建造了一個巨型的下沉庭院,圍繞著庭院是具有交流意義的傳統廊道空間,這里他做得非常巧妙,下沉庭院種植高聳入云濃密的樹木,使每一層空間廊道都可以分享同一個庭院,而事實上每一層的剖面關系也與19世紀傳統交流空間很是致。

就這樣,佩羅在圖書館內部空間內融入了個體空間與集體空間,而對于法國人來說這棟現代感十足的建筑所蘊含的那一份傳統味道卻又是那么地熟悉,就算作為外國人的我,也被這空間深深地擊中。

對于選擇建筑應對場地的策略,佩羅顯示了自身良好的理論修養,在他1989年贏得“法國圖書館設計競賽”等獎的時候,基地所位于那個區域嚴格來說是什么都沒有,也沒有大型的工程,可以說是一個“虛”的場地,待建的場所。面對未來周邊環境的未知,佩羅在建筑中設計了一個內向的“虛空間”,可以說在當時是一個“虛環境”中的一個“虛空間”,隨著時間的流動,周圍的“虛環境”開始轉變出現新的東西,新的大型建筑,這樣,到最后這個地區就只剩下圖書館中的“虛空間”。這個“虛空間”不是單純對圖書館的讀者而言的,更重要的是這個巨大的“虛空間”對于城市的意義。當我進入由4棟L形玻璃幕墻高層建筑圍合的巨大城市平臺的時候,內心深深地被那種無形的空間張力所震撼。在這個空間的面前,人能釋放自我,并開始重新思考與認識自己的內心。面對日漸稀少的城市開放空間,人們很難再找到一個純粹的空間去靜靜地進入自己的世界,而法國圖書館卻刨造了這樣個場所,通過這個“虛空間”平臺承載著個又一個純凈的精神世界。

的確,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一種讓人感到幸福的過程。

5結語

以上就是我對設計方法的一些理解與感受,但事實上光有方法還不足夠,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對傳統與文化上的認識與理解,我始終相信建筑師的修養決定了建筑的品質。正因為我們處在這個物質橫流的時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大量信息沖擊的時候,就更要明確自己的方向,靜下心來思考過去與未來,而不應只是做一個信息的捕捉者。

當我們面對中國傳統與文化時,需要辯證地思考與理解。中國傳統建筑總體看來物質抽象性審美多,精神抽象性審美太少,這點和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相通,但無論如何,中國古典哲學(包括美學)都是中國傳統的精神寶庫,以先秦諸子的哲學,歷代文人的美學(詩書畫),佛教的禪宗為尤,正如清華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秦佑國教授講的那樣“跳出具體形象,跳出習用語言,對傳統建筑文化和審美意識進行深入地批判(哲學意義上地批判),要做到‘抽象的思辨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