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底部開放空間設計研究

時間:2022-08-11 03:44:53

導語:高層建筑底部開放空間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層建筑底部開放空間設計研究

[摘要]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高層建筑層出不窮,但龐大的高層建筑規模給城市環境和人們的心理帶來了諸多問題。高層建筑下的開放空間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條件,創造了舒適的外部空間環境,雖然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研究和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以城市設計理論和現代美學為基礎,從城市設計的發展、發展理念入手,研究了設計方法與城市設計的關系,提出了城市設計的發展機制,對高層建筑下開放空間的開發建設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層建筑;底部開放空間設計

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進行了大面積的整治和改造,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生活效率。由于全國人口的集中和房地產存量都使相應的服務設施大而密集,這往往導致擁堵和政府部門的有效監控導致用戶的高密度。然而,一些高層建筑與城市文脈和環境不相匹配的“強風”的出現和大面積的高山陰影使人們郁悶和矛盾,城市綠化的缺失不僅不利于生態環境,而且損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高層建筑下的開放空間與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過渡相聯系。從高層建筑本身來看,一樓的開放空間可以解決分布和交通問題。從城市環境的角度看,幾條河流可以創造出新的環境,塔樓下的開放空間不僅是對街道空間的補充,也是相對封閉的空間。在城市環境中,高層建筑下的開放空間將為城市及其使用者提供新的環境和新的空間平臺,有助于滿足人們的交流和娛樂需求,創造清新舒適的城市空間。

1高層建筑底部開放空間的概念

1.1高層建筑底部

根據美國高層建筑與城市環境協會制定的《高層建筑與城市環境設計》,由于開放空間的深度在400m可視范圍內,因此在靠近街道的開放空間中,高層建筑的樓層是可見的,通常在5-8層。改變城市組織中的建筑物和界定街道墻及其組織是相對較低的基礎,這對城市生態有重大影響。丁街的規模和邊界以及高層建筑的“人性化”效果非常重要。從基地的角度看,通過對周邊公共區域和城市環境的造型,將保留建筑的平面形態和規模特征。

1.2高層建筑底部開放空間

高層建筑下的開放空間與道路相連,提供公共通道和休息。它是建筑與建筑、高層建筑與周邊建筑之間的空間。雖然沒有具體功能,但引入的綠化和休息設施是城市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為社會活動提供活動和公共空間。

2當代高層公共建筑底部空間的發展趨勢

2.1系統化

現代高層建筑底層空間系統的發展呈現出一體化和多樣化的趨勢。空間系統的整合與空間范疇及其自身系統的發展相對應,多樣化體現在空間形態、結構、設計方法、理論研究等方面。2.1.1系統的整體化高層建筑底層空間系統的整合體現在時空層面。1977年底簽署的《馬丘比丘憲章》批評了《雅典憲章》中許多地方的城市和建筑,新的目標是:統一相互依存的城市公共空間要素,消除活力和失落感,促進建筑單位的團結、建筑與城市空間的合作關系,恢復人與環境的合作關系。環境設計和環境教育,以及空間和有機環境的連續性非常重要,在時間上有一個系統的完整性。建筑與歷史文脈的關系是不同的,多角度地創造一個舒適的城市空間系統是必不可少的環節。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多年,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下,后現代城市設計開始流行,使人們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特殊的城市價值。第二點是文化遺產、文化傳統的價值,挖掘和尊重歷史環境和新舊共生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重要內容,為城市公共空間系統的發展注入了很多活力。2.1.2系統的多元化從功能和約束的角度看,現代城市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打破了過去相對簡單的單一模式。由于城市規模的擴大、工業化、物流化等隨著信息技術的加速,城市和城市的空間功能變得多種多樣化,城市功能也變得多樣化。隨著現代科學方法論和新技術革命的出現,不同學科面臨著新變化,確立了新的學科體系高層建筑和城市空間系統建設與發展的三維理論結構。

2.2立體化

有限的土地、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商業交易是城市發展的必要關鍵,三者之間的矛盾是城市建設空間立體化的趨勢。高層建筑下空間的三維演化,即空氣、地下和水里的三維演化,是城市高層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包括建筑空間)整合的重要手段,其中之一解決了城市高層建筑空間、城市空間和活動空間的整合,保證了城市空間的整體發展。

3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設計

3.1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的空間布局

高層建筑下的空地被劃分為人的領域及人以外的領域兩部分(如圖1)。在設計中,合理安排功能空間結構,實現人車分離、動靜區別,在真正的開放空間中實現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結合。3.1.1人的領域人類地域分為運動空間和停滯空間。由于體育空間中大型建筑和大型建筑空間的復雜性,體育空間的設計必須以空間為中心。其原理與室內空間的導向一致,但采用了導向、道路變換、符號指示、欄桿等。3.1.2除人之外(包括交通工具)的領域3.1.2.1車流的組織高層建筑下的開放空間是高層建筑垂直交通系統和城市水平交通系統的交匯點。因此合理的交通系統結構是實現交通系統合理布局和認識人體活動領域安全性和獨立性的重要基礎功能。空間結構的設計應與人、車分開,活動范圍和人員運輸分開。3.1.2.2停車場設置為了滿足高層建筑業主的需求,在高層建筑中設置了合理的停車場。除樓下空地外,還應設置一定數量的室外停車位。此外,一些地下停車場和高層樓下也可以開發為停車場,以滿足實際需要。

3.2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的形式

3.2.1騎樓式拱廊式,又稱開放式走廊,(如圖2)是用來建造高層建筑的道路一側,一般來說,維修接口的活動地板形成一個“馬式流動室”。這種方法在商業區與密集狹窄的道路的應用與氣候密切相關。在炎熱和多雨地區,設計在建筑物地板上的開放式走廊可以給行人以保護。圖2騎樓式3.2.2內凹式凹型是為了減少高層建筑下的建筑面積,為城市交通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使人成為中間的緩沖區,方便高層建筑的交通,減少向下返回的緊迫性,在高層建筑入口之前的地方,為建筑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使人成為中間的緩沖區,方便高層住宅的交通,減少急迫性。如果是城外的高層建筑,為了改善建筑下的空間環境,入口前的房間往往與周圍環境相結合,一直到高樓底部。我們在高層建筑旁的環境中也有類似的效果,可以讓身心更健康。3.2.3架空式架空式設置公共電話亭等多種街道設施(如圖4),這些措施可以使人們在樓下自由通行,避免陽光直射,增加人們的交流機會,具有豐富的城市景觀和藝術效果,增強城市人的支持感。3.2.4混合式由于外部空間設計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處理高層建筑底部的過程并不局限于單一的方法,而是通過多種方式創造出豐富、統一的城市空間。

4結語

合理利用輔助流動空間,解決地下空間的交通、設備、客運等問題,解決擁堵、流動、管線供應等問題,解決地下交通問題,地下車庫用于緩解停車壓力,改善土壤綠化和建筑體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地下空間管線的安裝可以解決建筑管線安裝的問題,從我國地下空間的使用來看,需要改變對管線安裝的重視方式,結合我國實際,利用地下停車場、軌道、城軌等,使購物中心和地下道路成為城市建筑的結合體。

參考文獻

[1]謝健.淺談山地商住空間的場所設計——以三明水舞•半山郡方案設計為例[J].中外建筑,2017(9):121-123.

[2]蘇蘊杰.高層建筑中底部開放空間設計[J].科技信息,2012(24):425-426.

[3]卡瑟利娜•鮑爾斯,黛娜•哈拉薩,李靳,等.城市設計視野中的高層建筑[J].城市建筑,2008(10):17-19.

[4]高方方.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城市空間的結合[D].太原理工大學,2008.

[5]海鷗.屋頂開放空間設計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

[6]凌賢.高層建筑底部開放空間設計初探[D].東南大學,2004.

[7]凌賢,黎志濤.高層建筑底部開放空間設計初探[J].建筑經濟,2004(5):89-92.

作者:喻暉 單位:廣東華方工程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