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綠色通道工程設計研究

時間:2022-03-25 10:52:19

導語:鐵路綠色通道工程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鐵路綠色通道工程設計研究

1工程和自然簡況

1.1工程概況。杭黃鐵路位于浙西、皖南地區,貫通名城(杭州)、名江(新安江、富春江)、名湖(千島湖)、名山(黃山)等著名風景旅游景點的黃金旅游線,是連接中西部地區至長三角地區的快速鐵路通道。該鐵路途經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富陽區、桐廬縣、建德市、淳安縣,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歙縣、徽州區,正線全長265km,為雙線客運專線,時速250km。全線設置車站10座,橋梁167座92km,隧道87座140km,路基33km,橋隧比87.4%。杭黃鐵路沿線有5A級風景區7個、4A級風景區50多個、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1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1.2自然條件。線路經過地形地貌類型多樣,包括沖海積平原、河流階地、丘陵、中低山等。氣候類型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3~17.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100~1630mm,年平均蒸發量為1159~1350mm,年平均風速1.6~1.9m/s,無霜期240~260d,≥10℃有效積溫4700~5700℃。沿線跨越錢塘江水系,河流主要包括新安江、富春江、浦陽江等。土壤類型主要為紅壤、黃壤、黃棕壤、水稻土。1.3植被概況。線路所經區域植被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沿線林草植被覆蓋率為64%~75%。受人工造林活動和農業開發活動的影響,中低山丘陵區以人工次生林和經濟林為主,主要為馬尾松林、杉木林等用材林,以及柑桔、茶、山核桃、板栗等經濟林;在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自然地貌保護較好的區域,存在一定面積的原生植被,主要有甜櫧林、絲栗栲林、青岡林等次生性常綠闊葉林;在沖海積平原區和河流一級階地,主要為農田和城鎮綠化植被;跨越富春江、新安江兩側為水域生態系統,分布有一定面積的蘆葦、莎草、菰等濕生植被及防護林。

2綠色通道設計

2.1設計原則綠色通道建設遵循安全可靠、經濟適用、因地制宜、重點突出、易于管護、兼顧景觀的原則,采用植物防護與工程防護相結合的措施[6-7]。(1)安全原則。綠化通道設計必須滿足安全運行的第一原則,沿線栽種的植物不應遮蔽鐵路可視信號和影響列車望,不應影響旅客的乘降和集散條件,植物傾倒、枯死不應妨礙行車安全和鐵路設備正常運行,同時能夠有效緩解司乘人員的視覺疲勞。(2)經濟原則。通過方案比選、優化設計,利用有限資金達到綠化美化的最佳效果。同時,采用的綠化措施應易于后期管護,盡量減少運營期養護工作及費用。(3)適地原則。綠色通道建設根據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工程條件,選擇適宜的防護措施、植物種類、種植時期和養護方法,達到綠化美化的目的。(4)景觀原則。綠色通道建設在考慮工程安全的基礎上,還需結合當地環境條件、功能需求、地方經濟、文化背景及風俗傳統等,選擇豐富多樣的植物,采用內低外高、內灌外喬、灌草結合、灌木優先的配置模式,形成與當地相適應的自然景色或森林景觀,以營造良好的鐵路沿線生態環境。2.2樹草種選擇植物品種選擇應根據立地條件、種植目的、經濟性及適用性確定,優先選擇鄉土植物品種,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花則花。以杭黃鐵路為例,選擇的綠化樹草種如表1所示。

3綠色通道設計方案

為實現鐵路綠色通道工程在運營期間達到“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建設目標,設計單位通過對沿線立地條件、鄉土樹種、苗木來源、交通狀況的大量現場調查,明確了綠色通道設計范圍,選定與當地環境相適應的喬灌木及藤草本品種,通過開展先導性試驗段,針對不同工程分區,制定相適宜的綠化分類標準和綠化設計方案,實現了“一洞一景”“一處一景”“一站一景”,線路沿線經過多個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和景觀要求較高區域(即重點綠化地段),因而綠色通道方案按照重點綠化地段和一般綠化地段分別進行設計。3.1路基綠化。(1)一般綠化地段。一般綠化地段路基邊坡采用框格和拱形骨架內采取客土植草(麥冬)方式進行綠化;坡腳至排水溝區域植常綠球類灌木(金森女貞)間隔5m,底部植草(麥冬);水溝外側邊緣至柵欄區域由內至外依次種植1排常綠花灌木和1排常綠小喬木,常綠花灌木以夾竹桃為主,株距3m;小喬木選擇高桿大葉女貞、高桿紅葉石楠等,株距3m;路堤邊坡高度小于6m選擇高桿紅葉石楠,路堤邊坡高度大于6m選擇高桿大葉女貞,底部植草(麥冬)。路堤、路塹一般綠化地段綠化斷面示意如圖1、圖2所示。(2)重點綠化地段。重點綠化地段路基邊坡框格和拱形骨架內采取客土植草(麥冬)、客土植常綠小灌木,空心磚內一穴一株,種植方式按照行車方向視坡面高度采用分層布置栽植,選用紅葉石楠、金森女貞、紅花木等常綠小灌木進行間隔色帶搭配,或者點以球類為主線性布置,同時在每層色帶下邊緣栽植1排麥冬。原則上1個坡面最多不超過3種色帶。坡腳至排水溝區域植常綠球類灌木(金森女貞)間隔3m,底部植草(麥冬);水溝外側邊緣至柵欄區域由內至外依次種植1排常綠花灌木和1排常綠小喬木,呈品字型布局。常綠花灌木選用夾竹桃為主(花期6—9月),株距1m,每隔8~10m點綴木芙蓉(花期8—11月)、紫薇(花期5—10月)、茶花(花期11—3月)等。小喬木選擇高桿大葉女貞、高桿紅葉石楠等有色景觀樹種,株距3m;路堤邊坡高度小于6m選擇高桿紅葉石楠,路堤邊坡高度大于6m選擇高桿大葉女貞,底部種植麥冬。路堤、路塹重點綠化地段綠化斷面示意如圖3、圖4所示。3.2隧道洞門綠化。(1)一般綠化地段。隧道洞門一般綠化地段以恢復生態為主進行綠化和恢復植被,與自然生態相融合。隧道洞門邊仰坡框格和拱形骨架內采用種植常綠灌木、植草和撒播草籽相結合的方式;骨架外至防護柵欄區域采用撒播草籽,點綴球類、花灌木為輔,間距5m。沿隧道洞門防護柵欄每隔3m種植常綠花灌木(以夾竹桃為主)。一般綠化地段隧道洞門綠化示意如圖5所示。密植并配置高桿大葉女貞、桂花、高桿紅葉石楠等常綠小喬木,間距3m;向內布置紫薇、夾竹桃等花灌木,同時點綴瓜子黃楊、紅葉石楠、小葉女貞等小灌木;橋下內側播撒花草籽,以麥冬為主。重點綠化地段橋下綠化示意如圖8所示。3.4車站綠化車站綠化按照一站一景規劃,以自然坡形朝線路方向進行刷坡,在空間較大的空地考慮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環境要求進行園林造景,選用具有一定造型的植物進行組團和小品,選用造型松樹、雞爪槭、龍爪圖6重點綠化地段隧道洞門綠化示意圖灌木苗片植灌木苗片植灌木苗片植花灌木花灌木花灌木灌木球花灌木灌木球花灌木塹頂平臺分株植草或播撒花草籽(2)重點綠化地段。重點綠化地段隧道洞門通過植物色彩搭配和組團,增加視覺效果。隧道洞門邊仰坡框格和拱形骨架內可采取客土植草(麥冬)、客土植常綠小灌木,空心磚內一穴一株,種植視仰坡高度采用分層布置栽植,選用紅葉石楠、金森女貞、紅花木等常綠小灌木進行間隔色帶搭配,或者每個框格和拱形骨架內點綴1~2棵球類灌木;骨架外至防護柵欄區域栽植常綠小灌木、常綠球類、常綠花灌木和滿鋪麥冬進行搭配,間距3m。沿隧道洞門防護柵欄每隔3m種植常綠花灌木(以夾竹桃為主)。重點綠化地段隧道洞門綠化示意如圖6所示。3.3橋下綠化。(1)一般綠化地段。一般綠化地段橋下綠化以植草為主,兩側種植常綠小灌木和花灌木,間距5m。一般綠化地段橋下綠化示意如圖7所示。(2)重點綠化地段。重點綠化地段橋下綠化采用槐、紅楓、山茶組團進行搭配等,對各車站站臺兩端無特殊防護的地表地段減少混凝土防護,增加花壇,提升品味。某車站綠化實景如圖9所示。一般綠化地段棄渣場綠化實景圖3.5棄渣場綠化(1)一般綠化地段。對于一般綠化地段的棄渣場,布設常規的攔擋、排水、沉沙、邊坡防護、撒播草籽綠化等水土保持綜合防治措施體系,既恢復了場地綠化植被,也節約了工程建設成本。一般綠化地段棄渣場綠化實景如圖10所示。樹種,如紅花繼木、金森女貞等常綠小灌木,局部園林造景,達到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目的。重點綠化地段棄渣場綠化實景如圖11所示。

4結束語

杭黃鐵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以“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為建設目標,通過開展先導性試驗段,首次將高桿紅葉石楠、高桿大葉女貞等適生樹種應用于南方地區高速鐵路綠色通道工程設計。針對不同工程分區制定相適宜的綠化分類標準和綠化設計方案,實現了“一洞一景”“一處一景”“一站一景”,充分體現了杭黃鐵路沿線特色和當地風貌,以點帶面,合理布局,為旅客提供“車在畫中行,人在景中游”的出行體驗。

作者:高志亮 王忠合 俞峰 孫萌 張必武 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