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設備工程項目論文
時間:2022-04-14 03:38:23
導語:可持續設備工程項目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國內外可持續項目管理及評價分析研究
1.1背景和意義
從可持續發展概念確立到現在被全世界廣泛關注,國外許多研究機構作了多方面研究,其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是一個重要方面。目前國外有許多衡量可持續發展的指標模型,如以色列西伯萊大學建立的人類活動強度指標(HAI)、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0年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HDI)、世界銀行資助建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福利模型(WMDS)、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CSD)提出的驅動力—狀態—響應概念模型(DSR)等。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在工程領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把CSD核心指標框架細化到工程項目層面,在其《項目可持續管理指南》(PSM)中提出了可持續工程項目管理指標體系。建設項目的可持續性,是指其在形成和發揮其服務功能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所接近或達到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標準的程度。項目可持續管理必須站在更高的層次,站在項目所處的整個社會經濟層次來進行管理,應用新的生產方式,實現項目的系統目標,解決生態環境與發展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1.2FIDIC工程項目可持續性管理指南
在《工程項目可持續管理指南》(PSM)中,FIDIC以工程項目為研究對象,將可持續發展問題分為社會、環境和經濟3個方面,制定了一套全面反映《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項目目標和指標,建立監控、測量、反饋、調整和評價這些目標和指標的程序。該程序涉及工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從概念開發到設計、施工、運行、拆毀和處理全過程,并充分考慮項目利益相關方的意見、想法以及項目當地實際可持續發展因素。PSM理論框架模型如圖1所示,將工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分為社會、環境、經濟3個方面,每個方面按課題、子課題、可持續發展指標逐級展開,每個子課題與一個或幾個可持續發展指標結合,每個指標用現行最新慣例、適用法律法規和目標的活動標尺表示其特性。PSM通過運用模型得到一套45個可持續管理的核心項目指標,其中社會、環境、經濟3個方面對應指標數量分別為14項、17項和14項。FIDIC提供的工程咨詢行業綱領性文件PSM,其核心在于將全社會可持續性指標與項目層次指標相聯系,得到一種用于指標建立、結果評價、可持續性評估和信息共享的全面的、創新的、科學的方法。
1.3GIB可持續基礎設施項目評估及分級工具
全球基礎設施巴塞爾基金會(GIB)是一家致力于擴大可持續基礎設施投融資規模的獨立的非營利機構,一直致力于促進可持續基礎設施評估標準的制定和項目投資,其目的是促進全球基礎設施市場的可持續發展。GIB從300個基礎設施項目中總結開發出可持續基礎設施項目評級工具,目前已形成“十大主題”,用于對基礎設施項目的可持續性進行評估和分級。該工具可以運用于項目生命周期各個階段,并且與項目建設相關各方的關注點緊密聯系。
1.4IHA水電可持續性評價規范
國際水電協會(IHA)從2000年開始進行水電可持續發展的推動性工作,組織專家制定水電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性方案。并于2004年和2006年分別了《水電可持續性指南》和《水電可持續性評價規范》,這兩份文件成為IHA對水電可持續發展進行指導和評估的基礎性技術標準。水電可持續指南主要確定了水電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的基本原則和內容。水電可持續性評價規范是在指南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定量化評價方法,共包括新的能源方案、新建水電項目評價和水電站運行評價3個部分,分別對應于前期規劃、工程規劃和運行3個階段。各部分給出了涵蓋技術、經濟、環境和社會4個方面的若干個基本層面的評分系統。
1.5我國可持續發展及評價研究
1994年我國對外正式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該《議程》明確指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在未來和下世紀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都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和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把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分成經濟、人口、資源、社會、環境和科教6個子系統,在每個子系統內,分別根據不同的側重點建立一些描述性指標,共計83個。2001年9月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準則——《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正式出版,包括評估體系、評分標準和典型案例等部分。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鐵路、公路、石化、礦業、鋼鐵等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評價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與嘗試。
2.1評價體系建立的原則
設備工程項目具有專業性強、單項價值高、系統性強、精度要求高等特點,制定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必須符合這些特點。
(1)科學性原則。設備工程項目可持續評價體系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既能夠運用現有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研究成果,又能夠體現設備工程項目專業性強、精度要求高等特點。
(2)全面性原則。設備工程項目可持續評價體系必須從項目可持續建設的基本思想出發,全面地分析評價體系,將設備工程項目生命周期內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因素逐一進行分析。
(3)可行性原則。影響設備工程項目可持續性的指標有很多,有些可以量化,有些只能定性。無論選擇哪種類型的指標,均應該本著操作時可行性的原則,這樣才能有效地開展設備工程項目的可持續評價。
(4)動態性原則。設備工程項目的全壽命周期是一個動態管理過程。在項目開始時建立的指標及標準,隨著項目的發展和新知識可能發生變化,在項目執行的全過程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即考慮動態性、時間性的指標。
(5)統籌性原則。設備工程項目建設,既要滿足設備使用者的要求又要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而生態方面的投資回報往往需要較長時間且不一定由項目建設方獲得。因此,在設備工程項目可持續評價體系設計上要統籌兼顧各方收益,這樣則更有利于指標體系的實施。
(6)趨同性原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國際性的課題,各國的國情會有所不同,但為了保護同一個地球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在構建設備工程項目可持續評價體系時,要堅持趨同性原則,與國際標準接軌,為越來越多的跨國合作提供多方認可的對話平臺。
2.2評價體系的構建
從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出發,結合國際現有做法,可持續評價體系首要關注的是經濟、社會、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設備工程項目可持續評價也不能例外,要包括經濟、社會、環境這3個層面。同時,根據可行性和全面性等原則,需要篩選一些能夠反映設備工程項目特點的指標,比如技術性指標、管理類指標、加工制造類指標、生產運營類指標等。考慮到設備工程項目投資之前和項目運行側重點不同,根據統籌性原則,為了方便不同利益相關者使用本評價體系,將設備工程項目可持續評價體系劃分為兩部分,即項目前評價和項目后評價。
3結束語
在分析國內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設備工程項目的自身特點,提出了項目前和項目后兩個設備工程項目可持續評價體系。為可靠、切實可行地進行量化測算,提出采用主成分法進行指標權重測算,通過德爾菲法(專家打分法)收集評估數據,然后采用灰色評價法對設備工程項目可持續性進行綜合評價。最后,應用設備工程項目可持續評價體系內容和方法,對某城市軌道交通6號線二期項目進行了案例研究。
作者:付建輝劉志鵬王凈單位: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上一篇:在全縣辦公室工作會議的講話
- 下一篇: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學習材料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可持續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