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1-12 09:23:30
導語: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物古建筑是我國五千年發展過程中留存的文物古跡,是我國歷史文化的象征。保護好文物古建筑,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保護。火災導致文物古建筑受損,造成的損失難以計量。對此,本文針對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進行分析,結合火災的危險性,對安全防火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文物古建筑;建筑防火;對策分析
文物古建筑有著極高的價值,是我國文化和歷史的見證者,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火災會造成建筑損毀,造成難以計量的損失。因此,針對文物古建筑的火災問題,需要采取有效的消防安全措施,從各方面入手,加強文物古建筑保護。
一、文物古建筑火災的危險性
我國從古至今的發展中,擁有的古建筑數量眾多。其中,有大部分的古建筑因為一些因素影響,導致其經歷了火災事故。在這些事故中,部分古建筑得以幸存,還有部分已經燒毀難以再尋蹤跡。究其原因,是因為古建筑本身的結構性質導致了火災發生。
(一)耐火等級低
古建筑使用木材居多,結構由木頭搭建而成,其能承受的火災荷載與現行規定的荷載相比要高出許多。但是古建筑木材缺乏養護,導致木材經過百年甚至千年的時間,已經干燥。在一些干燥的季節,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誘發火災現象。古建筑中的木制構件,會助長火勢。導致建筑內部的煙氣與熱度難以散發,使得火勢加劇,對古建筑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還有一些古建筑建立于山里,有著良好的通風條件,更是加劇了火勢蔓延。
(二)缺乏防火間距
我國古建筑多以各種類型的單體建筑為主,再由多種建筑構成完整的廊院式布局。火災一旦發生,一處起火會連燒多處,形成不利于撲救的局面。
(三)消防設施匱乏
因古建筑遍布于全國各地,距離城市的距離較遠,缺乏有效的防火自救能力;也不具備專業救火團隊和設施,一旦火災發生,難以得到有效的撲救;多數建筑周圍缺少消防水源,火災發生后難以獲得充足的水源進行撲救;并且周邊地理因素影響,導致消防車難以進入火災區域,這些都為消防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
(四)古建筑管理不善
古建筑在管理過程中,存在分工難以界定的現象,造成職責不清。實際使用過程中,管理人員會利用古建筑拓展旅游項目,開展經營活動。存在電線布局不合理、火源管理不嚴格的現象,存在大量安全隱患,也增加了火災撲救難度。
二、古建筑火災動力學演化過程
火災本身具有復雜性,包含了化學和物理反應,涉及多種物質和能量相互作用。對火災動力學演化過程分析,有助于加深對古建筑火災的了解,制定更加準確的安全對策。火災分為四個階段,其中起火階段,是由于線路老化、易燃物燃燒、雷擊等導致的火災出現;火災燃燒起來后,進入初期增長的階段,因為古建筑的結構多是木制構件,基于火災燃燒會快速形成更猛烈的燃燒狀態。此外,古建筑中含有的香火蠟燭等加速了火災的增長速度;隨著火災速度增長,煙氣不斷的升騰,使得建筑內部的煙熱難以散發造成轟燃的效果。此時的火焰會從建筑門窗等地方竄出,蔓延到其他建筑,因為古建筑火災荷載較高,遇到明火會導致火災持續相當久的時間。在充分發展階段,構件等承載能力急劇下降,出現坍塌事件;坍塌后燃燒程度會逐漸減弱,明火消失后,剩余的焦炭還會保持一段時間的燃燒。以上是火災的自然發展過程,但是通常在火災發生時,并不會任由火災發展,會采取有效措施滅火。從表現上來看,初期是滅火的最佳時期,可有效將火災損失降至最低。
三、古建筑火災的消防安全對策
(一)古建筑火災風險評估
對于古建筑火災來說,需要對建筑進行調查,對其火災危險性進行評估,識別火災隱患以及火災救援影響等。評估的目的是對安全情況進行評價,為消防規劃提供參考。調查可以從建筑結構、人員數量、文物分布與價值等開展,采用不同等級為不同的危險區域進行等級匹配,對于極度危險的區域開展重點保護。在調查的基礎上,利用軟件對火災發生的相關情況進行模擬,預測合理的疏散逃生時間和逃生路線,制定合理的滅火方案[1]。
(二)阻燃技術
古建筑結構多為木質材料,難以抵御火災的侵襲。變更古建筑防火分區和結構有一定困難。對此,可采取高效阻燃技術,對木制構件進行阻燃處理。1.對可燃建筑構件進行阻燃處理古建筑中的可燃建筑構件指的是內部梁柱等構件,在其表面刷涂防火涂料,形成防火的保護膜,可降低火災對其的影響。對于一些帶有民族風俗特色的建筑構件,可以在保護風格的基礎上,制作對應的防火保護層,提升建筑的耐火能力。2.內部可燃物的阻燃古建筑內部的帷帳等都具有可燃性,需要對其進行阻燃設計,無鹵納米阻燃技術可有效實現綠色阻燃,減少物質燃燒釋放的有害氣體,降低對文物的影響。
(三)早期探測技術
火警探測報警系統,通過聯動系統通知消防設施對火情位置進行有效控制。但是為了保護建筑的安全,避免文物等受到水漬的影響,需要采用探測技術。常規探測技術難以有效報警,圖像型探測技術會受到建筑內部的遮擋物影響,難以實現有效探測。將圖像探測與空氣采樣探測系統相結合,可有效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對早期火災進行預警。為了確保該系統的有效應用,還需要對建筑空氣成分和可燃物進行分析研究,充分掌握可燃物與燃燒氣體的特征。
(四)滅火技術
古建筑滅火技術,需要針對建筑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1.自動水噴淋滅火系統自動水噴淋滅火系統是當前公認自救最有效果、成本較低的滅火系統。根據規定,對于國家級別的保護結構,需要采用此系統。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系統的網管結構會對古建筑固有結構造成破壞,并且系統需要較大的水量,會對建筑造成嚴重的水漬危害。因此,在古建筑中該系統難以發揮作用,需要尋求新的系統代替。2.細水霧滅火系統細水霧滅火系統是利用噴頭和壓力將水流分解,以霧狀滅火的系統,是在自動噴水系統的基礎上優化得來[2]。該技術具有無污染、滅火迅速等特點,在噴水滅火系統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細水霧滅火系統與水噴淋滅火系統相比,具有耗水量小的優點,可有效解決古建筑供水有限這一問題,進而保障古建筑的安全。并且該系統成本低廉,對人體和環境不會造成傷害。也具有良好的穿透能力,適合撲滅火災。該系統還可以降低對古建筑的破壞,減少水漬帶來的影響。缺點是缺少通風條件,會對其滅火性能造成較大的影響。
(五)火災安全管理
火災危險性較大,加強火災管理十分重要。首先,需要加強消防組織建設,建立完善的制度,實行崗位責任制,其次,加大宣傳教育,采取多種方式向游客和工作人員宣講火災的危害,開展針對性地培訓,增強人員的意識。最后,加強管理,嚴禁堆積可燃性物品;此外,為了防止火災對古建筑造成影響,還應定期開展大型檢查工作。定期對火災隱患進行排查,發現隱患,及時處理。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文物古建筑火災預防,需建立良好的預防措施,采取有效的手段和設備,阻止火災發生和蔓延。制定安全排查制度,加強消防安全管理,切實保障文物古建筑的安全,使人文資源可以更好地流傳。
參考文獻:
[1]康雪峰.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問題及對策建議[J].消防界(電子版),2020,06(17):93-94.
[2]施青飛.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問題及對策建議[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0(14):154-155.
作者:秦仲寧 單位:恭城瑤族自治縣消防救援大隊
- 上一篇:土木結構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分析
- 下一篇:新媒體技術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