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問傳播環保知識論文

時間:2022-06-05 04:49:00

導語:水問傳播環保知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問傳播環保知識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水問》反映的我國水資源真實現狀;對水資源現狀的思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水是萬物生命之源,是人類發展的命脈、水默默的維護人類的干凈、舒適、健康,也默默地承受人類交給它的骯臟、目前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都以世界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展著、清茶一杯是中國傳統的待客之道、黃河源頭有千湖之縣美譽的瑪多因缺水要搬遷了、水問》真實再現了中國水資源所面臨的種種嚴峻挑戰、水資源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培養大眾環保意識勢在必行、環保意識不僅是一個概念、為子孫后代,我們需要一場變革、中國的水資源整體狀況已經惡化到了關乎國計民生的境地等,具體請詳見。

水是萬物生命之源,是人類發展的命脈。水問題不僅關乎每個人的生活,也涉及到一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在文明不斷進步的同時,水資源的短缺也時刻警醒著我們。《水問》以極具思考深度并令人注目的方式,用無可爭議、令人震驚的實例,向觀眾展現了大量伴隨水資源危機而產生的巨大危害。

《水問》含有“水的哭訴”、“水的吶喊”之意,直接而尖銳,急促而緊迫[1]。該片的總編導王猛說:“水是寬容的,因為這種寬容才產生了生命,也因為這種寬容,它容納了這個世界所有骯臟的東西。中國的工業文明發展濃縮了西方兩百年的時間,作為代價,中國的河流與湖泊也濃縮了西方兩百年的污染史”。水默默的維護人類的干凈、舒適、健康,也默默地承受人類交給它的骯臟。水是有生命、有感知的,它會釋放情感,在飽受污染時,它也有哭訴的愿望。

一、《水問》反映的我國水資源真實現狀

目前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都以世界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展著。但當我們沉浸于自己取得的驕人成績時,卻也開始嘗到了自己釀制的苦果[2]。巨大成就的背后,隱藏著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危機,其中以水資源危機最為突出和嚴重,也最為直觀。事實上水危機不是即將到來,而是已經從四面八方開始蔓延。

清茶一杯是中國傳統的待客之道,但在甘肅省的很多地區,能喝上一杯干凈的水已經變成一種奢侈,很多人因為水源干涸而不得背井離鄉。華北地區的打井高潮時,每年打井在三百萬眼以上,而如今,這些井已經無水可取。在衡水市,以前打井只需要100多米便可,如今須打300多米才可見水,取水工具最初是離心泵,后來是工業泵,現在必須用深潛水泵才能抽出水來,水源的干涸速度令人瞠目結舌。被稱為高原明珠的滇池是全國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但昆明市每天有約25萬噸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滇池,導致滇池生態承載能力越來越弱[3]。我國的東南地區是著名的水鄉,隨著經濟發展,污染十分嚴重,已成為缺水地區。

黃河源頭有千湖之縣美譽的瑪多因缺水要搬遷了;世界第四大淡水湖的咸海已消失了一半;淮河因污染導致岸邊所有河蟹養殖戶破產;在長江,人們花費巨資,只為尋找白鰭豚;“太湖美”、“汾河清”已是曾經的景色。水資源危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制約了每個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二、對水資源現狀的思索

《水問》真實再現了中國水資源所面臨的種種嚴峻挑戰,從道德、倫理等精神層面上都深深震撼著觀眾的心靈,對保護水資源,對喚醒大眾的環保意識起到了重大作用。

水資源問題已經從以前模糊的概念漸漸變成大眾聽得見、看得見的現實問題。近年來滇池太湖藍藻、重慶大旱、濟南暴雨、南方洪水等水環境問題,以及震驚全國的松花江苯污染、北江韶關鎘污染、陽宗海砷污染、新洋港河水源污染等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一再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深深憂慮。《水問》將中國眾多地區水資源的真實現狀全面、立體地呈現給觀眾。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世界人均水資源是一杯水,中國人均水資源卻只有杯底上很少的水,整個中國都處于缺水的狀態,只是缺水的方式不同而已。可以說,我國的水資源狀況確已到了令人十分堪憂的地步。

水資源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水問》選取了觀眾最熟悉的題材,同時又從中挖掘出最不為人知或是難于理解的真相來告知觀眾。它從全新的角度來呈現中國水資源情況,深刻剖析了水資源存在的問題。平時一說到水污染,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是工業企業大量排放高濃度污水所造成的。實際上,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大量垃圾污物無序堆放,使得大部分河流湖泊成為排污明溝和納污水體。中國的環保標準并不比歐美發達國家低,但英國泰晤士河邊可能只有十家工廠,而長江沿岸就有上千家工廠,即使每家工廠都保證達標排放,所有工廠排放的污染總量也遠遠超過了河流的自凈能力。

a)培養大眾環保意識勢在必行

面對我國水資源如此惡劣的情況,《水問》并未告訴觀眾過多的解決辦法,但卻是觀眾看完影片后最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環保意識不僅是一個概念,一個口號,而是一種需要隨時隨地,從小培養的意識。應該將更深層次的環保理念融入到大眾最潛在的意識當中。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前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倡導人們改變久已形成的傳統觀念,樹立新的發展觀和價值觀[2]。十七大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這一概念,它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正義是一個新的環保概念,它包括代際正義和代內正義。代內正義強調當代人在利用自然資源、滿足自身利益上的機會均等,在謀求生存與發展上的權利均等。代際正義關注的是當代與后代人之間的生態利益和生態責任問題[5]。它強調以人的持續發展為目標,要求上一代為下一代合理儲存資源。

我國著名環境學家曲格平曾提出:“為子孫后代,我們需要一場變革”[4]。水資源的享用者,不僅是這一代的居民,還包括更多的后代子孫。當代人在享有良好水資源的同時,也必須承擔起保護水資源的義務。每一代人總是從前人留下的資源儲備而發展起來的,如果前一代人偏愛自己的利益,過多消耗自然資源,將導致后代資源的匱乏。因此,培養生態正義意識,就是力求使當代人能夠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同時也為了滿足后代子孫能平等地享用水資源。

《水問》告訴我們,工業文明時期的與大自然對抗、征服自然為我所用的思想是行不通的。取而代之的是創建生態文明,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水問》讓廣大民眾更加了解我國的水環境狀況,清楚環境危機出現的深層次原因。加強環境保護不但要有法律的支持,還要以大眾的道德觀及潛意識作為約束。這就需要擴大環保宣傳力度,掀起全民生態教育,培養一種嶄新的精神上的環保主義。

b)結語

中國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人們都知道水的重要性,但當重要性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時,就容易被人忽視。

中國的水資源整體狀況已經惡化到了關乎國計民生的境地。要建設生態文明和生態正義,就必須讓公眾了解我國目前的真實環境狀況和環境問題。《水問》成功的傳播環保知識,讓公眾意識到保護水資源的責任與使命。我們期待著更多更好的環保記錄片的問世,進一步提高大眾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1].《水問》科學發展觀背景下的環保警鐘[N]四川新聞網,2008,10.26

[2].趙淑杰環境危局喚醒人類生態精神——一部環保紀錄片引發的生態思考[J]生態保護,2008,388(18):49-51

[3].昆明污水處理能力全國領先[J]云南節能通訊,2005,18:8

[4].曲格平.我們需要一場變革[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7-28.

[5].劉湘溶等作為生態倫理的正義觀[J]吉首大學學報,20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