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間概念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04 03:33:00

導語:建筑空間概念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空間概念發展論文

摘要:對建筑史上空間概念進行了簡要地回顧,并以的闡述了建筑圍合實體的作用以及和內部空間的關系。同時給出常見的建筑圍合實體的形態以及相應的內部空間形態。旨在喚起人們對建筑設計手法的深入。

關鍵詞:空間概念圍合實體關系形態

人類的祖先鑿地為穴或構木為巢,創造了避風雨,御嚴寒,防侵襲的賴以生存的場所,其目的,不是使用圍成空間的殼,而是空間本身。從原始人類挖掘洞穴到當今世界上充滿金屬與玻璃光澤的建筑,人們對建筑形式的追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無論如何,建筑技術怎樣更新,材料、樣式怎么改變,建筑活動的目的仍然是為人服務,它必定要滿足人們對它提出的使用功能上的要求,為人類提供一個身心庇護與交流的天地。建筑創造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含義,就是通過對物質形式的安排而獲得某種有目的的空間,從而構成對人的生活有意義的場所.

1建筑空間概念發展

建筑的原型是一個遮風避雨、驅蟲避獸的場所,原始人用界中最常見的材料和最簡易的工具:樹枝、樹葉、石塊或泥土等來搭構圍合成使用空間。雖然在此類最初的建筑活動(包括人類最早搭建的草棚與洞穴)中已經隱含了空間概念的基本特征,然而對于空間概念的提出卻是很晚的一件事。

18世紀之前,從沒有在建筑論文中出現過空間這一概念,直到19世紀初才有德國的美學家開始使用(具有建筑意義的)“空間”這一術語。談到建筑物如同“限制和圍合的一個限定空間,形容一座教堂為必要的精神生活的集中,它因而將自身關進空間的關系當中”.在這里“空間”這一概念雖然具有建筑空間的含義,但它更多的是站在的高度來進行論述的。

《SpaceTimeandArchitecture》一書的作者,著名建筑史學家S.吉迪翁(SigfriedGiedion)把人類的建造歷史描述為三個空間概念階段:

①穴居人類,雖然證據顯示他們有驚人的創造力,但只是利用而非建造。公元前2500年,開始出現了真正意義的建筑,如美索布達米亞人和埃及人的金字塔,但這些只是服從于外部的建造,真正的內部空間還沒有出現。就如同我們在希臘和羅馬的城市廣場中所見到的用雕像、石柱和方尖碑等作為控制元素所形成的空間。從現代的意義來說,這個空間概念是關于實體之發射能,彼此間的關系及其交互作用,是由實體而向外發展的空間概念;可以稱為第一個空間概念階段(有外無內)。

②公元100年,古羅馬萬神廟出現了第一個塑造的室內空間,圓形的穹頂至今讓人感到震撼,內部與外部空間區分了開來,與宇宙空間大自然的空間的差別做了更為詳盡的解釋:建筑空間是在大自然中用一定的元素界定出來的物質場所。這種中空而包被的空間概念,支配了西方乃至世界各個國家的發展方向。但遺憾的是外部形式被忽略了。技術和觀念的困境使外部形式與內部空間的分離又持續了兩干年。可稱為第二個空間概念階段(內外分隔)。

③1929年,密斯。凡。德。羅的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使千年來內外空間的分隔被一筆勾消。空間從緊身衣般的封閉墻體中解放出來,“流動空間”出現。這稱為第三個空間概念階段,它是關于內外空間互動關系的發展.

這一空間概念所描述的,正是現代建筑所表現出的,內外交融,與自然融為整體的空間,它與古代的神廟和教堂等的封閉與幽暗的空間,有著很大的差別。只有在建筑中人們才可以繞過或穿過界面,感受到“內”與“外”的空間。人們終于可以穿過想象的界面向前邁進,空間在我們地感受行為中流動了起來。

當然,這是一個長期醞釀的思維發展過程的結果,從此,人們開始對建筑的“實體”產生了新的解釋:我們通過實體的墻和屋頂來進行建造活動,但我們使用的卻是被實體所圍合的虛的部分,這虛的部分,就是內部空間,才是建筑的真正“實體”。

挪威建筑學家諾伯格。舒爾茨從建筑空間的角度出發,提出建筑的組合元素是實體、空間、界面。并提出“存在空間——建筑空間——場所”的觀念。在建筑創作中,空間重于實體;空間是建筑創作的目的,實體是創造空間的手段,界面則是圍合空間的要素。

2.建筑圍合實體與內部空間的關系:

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曾提出:“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就是說,建筑對于人來說,具有使用價值的不是圍成、組成空間的實體的殼,而是空間的本身。有形的實體(墻體、屋頂)為媒介,而真正有用的是虛無的空間,實體是手段,空間才是目的。

如電影院它所擁有的使用價值就是提供放映的空間。但作為滿足使用功能的實空間來講必定是由圍合實體所組成,圍合實體對空間的形成是起到相應的作用的。所以不能因過分注重空間而忽略了圍合體所起到的作用。有了圍合體就從自然空間、虛空間變為人造空間、實空間。而且通過圍合實體的多變能反映出空間的層次變化,空間的組合變化又確定了圍合實體形式。所以,形成圍合實體和空間的緊密關系。以下幾點將對建筑的圍合體的作用與內部空間之間的關系作為分析。

2.1圍合實體的形式是內部空間的反映建筑物的外部圍合形體特征不是憑空形成的,也不是設計者隨意決定的,而是內部空間的外在表現,內部空間是什么樣的就應該形成什么樣的外部圍合形體。然而,在某些時期的建筑中又體現出形式決定空間,觀察古典建筑就會發現外表的形式過分的強調而內部的空間失去了應有的功能,限制了空間的組合使空間顯得牽強。到底是空間決定形式還是形式決定空間在這個上,一直是一個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著名設計師密斯。凡。德。羅曾強調“把形式當作目的不可避免的只會產生形式主義”。指出空間的功能決定于外部的形式,因為過分注重外部形式設計出的空間不能滿足功能上的需要,而且呆板,無活力。而有空間決定形式設計出的空間,不僅滿足不同功能空間需要,而且內部空間靈活只有內部有活力外部才有生命。但是,也不能把形式看的無足輕重,作為內部空間的反映,它必然受制與內部空間。在內部空間的組合、排列上也應考慮和外部形體的統一,做到表里如一。圍合實體的形式應真實、正確的反映內部的空間變化。

2.2圍合實體對空間起到的基本物理功能建筑的圍合實體除了體現出建筑的實體特征,形成建筑外部的視覺變化同時又形成內部空間的層次變化外。而且,又解決了空間最基本的問題它堅固了建筑,使空間實體化,又起到了保溫或涼爽,保持干燥或濕潤,隔音等一些基本物理功能。最主要的是保溫、通風作用,不同地區的建筑形式體現出適應于這地區環境的特點,圍合實體為建筑形式完成適應當地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北方地區因氣候比較寒冷所以建筑的圍合體比較厚重,目的是為了避寒保持室內溫度。南方地區較為溫暖而且潮濕所以建筑圍合體比較清薄,利于內部空間通風。或許采取其它形式,但無論用那種形式它必須適合所在的地區環境,這樣才能使空間在使用程度上達到合理。

2.3圍合實體的質感處理與外部內部效果圍合實體除了完成基本功能和圍合空間外,本身它的形式不同、質感不同還能產生不同的室內外視覺藝術效果。質感的不同主要于材質的不同有很大關系。我國古典建筑在質感上給人色彩艷麗的藝術效果,這就和它所用的材質有關。現代建筑使用的材質很多,磚的運用使圍合體界面形成了豐富的層次紋理變化,體現出建筑的樸實質感。粗糙的石材、木、混凝土等材質的運用都能形成不同的質感和藝術效果。特別是玻璃材質的出現使建筑技術得到了新的發展,它的明亮、通透的質感,改變了以往的建筑形式,使室內與外界有了一定的聯系,增加了室內的明亮。圍合體外部材質的選用不同,不但使建筑外表形成了質感不同的藝術效果,使建筑的形式多樣化。而且,還可以使某些材質在圍合體內部得到體現,使室內室外的質感得到內外統一,達到特有的藝術效果。如磚材的使用不但外部形成層次同時內部也形成豐富的肌理,還有木材、石材等。但有些材質不宜在室內大面積使用,因為人和室內的關系更為密切,空間要便于人的使用,如材質過于粗糙不利于人的使用,可使圍合體某部分選用從而增加室內的藝術效果。當然,可根據室內的效果改變材質,使材質附加在圍合體上完成室內效果。

2.4圍合實體的比例處理在空間形式上的作用圍合實體的長、寬、高比例發生改變不但使建筑形式發生變化,同時它還配合內部空間營造一定的空間氛圍。圍合體的比例變化不同可表現出多樣的空間,不同形狀的空間又使人產生不同的感受,甚至會到人的情緒。圍合體的高度改變會形成一個形狀窄而高的空間,由于它的豎向性比較強烈會使人產生向上的感覺,同時激起人們興奮、崇高、激昂的情緒。如:哥特式教堂,高直的外部圍合形式反映出內部空間的窄而高,設計者正是利用這樣的幾何空間特點,發揮教堂的使用特點,讓人產生希望和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向上追求另一種境界,使人感覺到離神的距離縮短,滿足了精神感受。相反,圍合高度降低所形成較矮空間使人感到壓抑。當長度發生變化時,圍合體所形成一個細長的空間,由于縱向性的特點,使人產生深遠的感覺,細長型的空間運用會誘導人在心理、情緒上發生變化,使人對空間的深處產生好奇、期待。隨著空間的深度增加這種心理上的變化會更強烈。圍合體的寬度變化一方面會對空間的物理功能起到不同作用,另一方面體現出建筑的體量美。

通過以上幾點,可看出要成為實空間是要借助圍合體來完成,而建筑圍合實體保證了空間的使用功能又體現出內部空間的形式,因此,建筑實體和內部空間之間存在著重要聯系,同時又證明了圍合實體的作用。我們不能因某時期的建筑注重圍合實體而忽略了空間的價值,也不能因某時期注重空間價值而否定了圍合實體的作用。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矛盾體。

3.建筑圍合實體形態與內部空間形態

圍合實體形態決定空間形態,空間形態通過圍合實體形態得以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從形態學的角度,圍合實體成為空間的手段。下面我們將通過具體建筑

個案的討論來枚舉若干種典型的圍合實體形態。

3.1連續

“連續”是指同種性質的圍合實體在改變方向后仍然相連的一種形態關系。這是從傳統建筑中繼承而來的一種屬性一一由于結構的限制,幾乎所有的實體都擔當承重的作用,實體表面改變方向的拐點對結構的整體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連續性成為必然。近代的結構革命一一鋼鐵與混凝土以及框架結構體系的廣泛,使實體從承重作用中解放出來,不連續成為可能。對于圍合實體的垂直表皮而言,結構作用既已剝離,拐點的連續性變得沒有必要。各段表皮之間的連接處由于沒有荷載傳遞,只需進行構造層面的處理,可以徹底斷開或者以透明玻璃填充。水平表皮的受力情況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在結構梁的幫助下,可以在一面、兩面甚至三面與垂直表皮斷開。表皮形態變為分離的片斷,每段表皮承擔自身的荷載,并且無須對位。

當代建筑實踐中圍合實體所應用的材料和構造,已不限于主義建筑運動之始的實墻開洞或者整片的透明平板玻璃。不像當年那種“非黑即白”(不是實墻,就是透明玻璃)的處理方式。隨著“輕表皮”的,垂直方向的“層化”處理方式成為一個顯著特征。保溫、通風、采光、景觀、私密性等表皮功能需求,可以通過不同層的表皮構造組合解決。在此基礎上,圍合實體的勻質性可以實現。

3.2并置

并置是指多個圍合實體單元之間建立的一種關系一一單元各自完整,相互獨立,共存于一個較大的秩序內。這種秩序下空間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小級別的表皮單元內部的空間,另一種則是單元與單元之間的殘余空間。

卒姆托設計的瓦爾斯溫泉浴場用一系列特殊的形態創造了并置的關系。浴場的承重結構是一系列矩形的墩子。墩子的大小各異,不均勻的布置在基地上,通過占據空間起到劃分空間的作用。墩子內部“挖出”空腔,成為擔當不同功能的小室。墩子承擔的混凝土無梁樓板,從墩子頂部一面、兩面或三面挑出。樓板之間留有6cm的縫隙,用透明玻璃封閉。樓板的上表面與后面的山坡相連,形成一片鑲嵌著一條條玻璃縫隙的草坪。卒姆托的墩子在形態上可能產生不同的理解。如果忽略墩子內的空腔,墩子就變成了極粗的柱子。浴室的形態可以理解為一系列獨柱支撐的傘狀

結構的組合。如果承認空腔,而忽略墩子閉合的事實,墩子就變成了墻。浴室的形態可以理解為有若干組曲折的墻體支撐的獨立結構。如果承認所有這些事實,墩子就成為筒體。筒體具有比承重墻或者柱更有趣的形態。筒體是一座最基本的房屋,它有完整的空間和表皮,并區分內外。浴室因此既是一幢建筑,又是一個建筑群。筒體內部是封閉的傳統的靜態空間,而外部是由若干筒體圍合并分割的流動而開敞的、既是室內又是室外的公共空間。在整個建筑的外部圍合實體的處理上,筒體之間的空當被充分的重視,要么封以透明玻璃,要么完全開敞,使既內又外的公共空間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

3.3嵌套

嵌套是指兩層圍護實體之間建立的一種關系一一一層始終位于另一層的一側。空間由此被劃分為三部分一一兩側和中間。我們以“嵌套”為這種關系命名也許并不十分準確,實際上指這種關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一一兩層圍護實體分別閉合。但是,我們截取其中任意一段進行研究,它都具有以上的普遍的關系。

日本建筑師妹島和世設計的森林別墅是現代建筑中兩層圍護實體嵌套的典型個案。該別墅是一個收藏家住宅,要求有展廳和工作室等比較特殊的功能。妹島的策略是首先將功能進行分類,展廳作為核心空間,廚房和餐廳以及起居、等功能交錯編織在一起作為公共空間,臥室、工作室、衛生間等功能性明確的空間相對獨立。我們既可以說妹島重復了一個傳統的東方院落式形態關系,同時又可以認為是對文丘里“里襯與殘余空間”的實踐。兩層圓形的圍護實體偏心嵌套在一起。小圓包裹核心空間,通高,靠玻璃屋面采光。公共部分布置于兩層表皮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內,取消不同功能分區之間的隔墻,使各種不同功能得以相互滲透。同時,由于內外環狀圍護實體偏心布置,之間的環狀空間的勻質性得以改變,產生了由寬到窄再到寬的循環運動趨勢。功能性較強的空間外化為盒體突出于外環之外。內環圍合的展廳空間類似于傳統的院落空間,不僅在于其頂部采光的形式,而且它也確實成為整個別墅的內在核心,從而使建筑具有了某種程度的內向性。環狀空間類似于溝通各個不同房間的廊。天光透過內環表皮上的洞口間接進入環狀空間,為其提供柔和的采光,也同時暗示內核空間的“院落”屬性。內外兩層環狀表皮相對完整,表皮上的洞口異化為盒體,并且與地面脫離,強調了環狀圍護實體的延續感。洞口超常的比例與尺度,模糊了門與窗之間的區別一一既提供人的出入,又提供景觀與采光。兩層圍護實體上洞口的刻意設置的對位或錯開的關系,改變了環狀空間內的方向性,豐富了空間體驗。

3.4運動

運動指圍護實體的某一部分通過改變相對位置,使整個系統的形態發生變化。這就將建筑本體推向四維,引入了時間。其實建筑師并不希望創造嚴格意義上的“動態建筑”,只是想獲得多個靜態的累加。也就是說,運動只是手段,目的是通過改變圍護實體的形態得到的多種對應的空間形態。要實現圍護實體形態由一個向另一個轉化的過程,其代價是顯而易見的。除了實體上的門與窗,真正意義上可以運動的圍護并不是很常見。運動部分的面積和重量都是構造上的難題,運動的慣性和頻率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當然也有觀念的問題。比如在大部分建筑師的意識里,“墻”應該是靜止不動的。這是從傳統建筑形態中繼承下來的。也不是說所有的圍護的運動都會明顯的改變空間形態。比如密斯設計的吐根哈特住宅曾經設置機關,使整片的透明玻璃沉入地下,達到室內外空間的完全開敞。透明平板玻璃對于密斯的意義是凝固的空氣。玻璃的“消失”只是意味著空氣由凝固狀態變為流動狀態而已。從建筑師的主觀意識和實際效果上來講,此舉對空間形態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結語

空間是建筑的主角,建筑是在時間與空間縱橫交叉的坐標上存在的。每選擇一種建筑空間形態都會長久的存在于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上,并會對人們的行為、心理產生持續的影響,甚至可以影響到人類的文明。

建筑空間設計應該與建筑場所相融合。建筑應在與整體環境的協調中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身心需求,使之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用真誠的心靈去領悟空間,應是建筑師的責任;使人類得到詩意的棲居,更是人類文明和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