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筑市場誠信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6 05:50:00
導語:我國建筑市場誠信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筑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它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在發展的同時,我國建筑業也暴露了許多問題,其中誠信缺失的問題尤為突出,致使整個建筑行業處在一個“無信經營”的環境下。在建筑市場中,“誠信”也可定義為一種責任,具體是指監理單位要有為業主做好項目管理的責任;業主要具有對總承包單位的支付工程款和方便其施工的責任;總承包單位要有在規定的工期和合理的成本條件下向業主提供合格的建筑產品的責任,而有形市場中的招標、咨詢等中介機構也應有維護建筑市場秩序的責任。
建筑市場誠信缺失的危害和原因
(一)建筑市場誠信缺失的危害
有資料表明,由于失信行為,我國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每年逃避債務造成的損失約1800億元。
建筑市場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參與建設項目的任何主體都是構成建筑市場的一部分,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信行為,都可能導致建筑產品的直接創造者——農民工的工資拖欠,從而引發民工和包工頭之間的直接矛盾和沖突,甚至會產生很嚴重的惡性循環,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企業的失信行為也許能得到一時的利益,但從長遠看,失信會使企業信譽大大降低,人為造成經濟糾紛增多,動搖企業與社會之間的信用基礎,最終導致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崩潰。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外國大量建筑企業涌入中國,誠信建設勢必關系到企業的生存發展,關系到整個建筑業的生死存亡。
(二)建筑市場產生諸多失信行為的原因
1.我國經濟結構處于轉型階段,市場經濟發展還不完善,人們普遍缺乏誠信意識。由于受經濟結構轉變和改革開發的一些負面作用的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念普遍不強,再加上我國產權問題及相應法規制度的不完善,有些失信行為得不到有效的約束,使得整個建筑市場的誠信意識都很缺乏。
2.建筑市場缺乏誠信標準及必要的市場失信獎懲措施。由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導致了一種人人向“錢”看的觀念,且追逐不當得利被發現和被懲罰的機率很小。同時,缺乏市場的誠信標準,市場不規范,無法衡量其失信行為,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失信懲處措施,導致建筑市場失信行為屢見不止。
3.一些建筑主體受利益驅動,缺乏自我約束。如一些建設單位不按工程規則辦事,強行要求施工單位墊資施工,拖欠工程款;一些承包企業層層轉包工程,在施工中偷工減料,導致工程出現質量和安全問題;一些監理單位、招標等中介機構辦事不公,擾亂了市場秩序。
4.供求失衡,缺乏強有力的監管力度。在建筑市場上,施工企業與建設項目的數量嚴重失衡,造成了一種“僧多粥少”的局面,產生一系列的不正當競爭。在我國雖然設立了一些政府建設主管部門,也建立了一套監管機制,但由于政府某些主管部門的不作為和確實缺乏有效的懲戒措施,使得來自外部的監管力度蒼白無力。
5.缺乏科學的誠信調查方法和評價體系。在目前的建筑市場中,所進行的一些誠信調查方法缺乏科學性,在消耗了大量的人、物、財力后也沒有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對于一些建設主體是否發生了失信行為,由于缺乏必要的評價體系,無法對此作出正確的評價,也是造成諸多失信行為產生的原因。
建議和措施
(一)制定統一的誠信標準體系
當前,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明確提出建設誠信市場的環境下,最為緊迫的就是要制定全國統一的誠信標準體系。該體系要包括統一的信息收集、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并由此得出可利用的評價結果,建立這樣的標準體系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誠信管理,防止不同地區之間的“誠信壁壘”。此外,筆者建議從定性的角度建立如下的誠信評價等級。(見下表)
由表所劃分等級所示,建設工程責任主體誠信等級將作為招投標、控制動態管理、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建筑市場將根據各責任主體所處的誠信標準等級來選擇合適的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等建筑主體。(二)建立健全建筑市場誠信信息平臺
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建筑市場誠信信息平臺,對建筑市場誠信行為進行信息化管理,明確記錄建筑市場各方主體的不良行為,要求對其記錄在案和公之于眾,并對相關責任部門與個人實行處罰,而對守信行為的責任主體也向社會公布其誠信行為,予以激勵和表揚,這一做法便于建筑市場選擇一些誠實守信的建筑主體,對于那些不守信的且沒有改變其失信行為的企業和單位則早日清除出建筑市場。政府部門要通過資源整合和加大組織協調力度,完善從建筑虛擬市場到實體市場的監督體系,逐步建立向全社會開放的建筑市場誠信信息平臺。
(三)建立誠信數字圖書館進行集成化管理,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現代社會處于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中,電子計算機作為一種高效的輔助工具,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對于建筑市場的誠信行為,可以建立各級的誠信記錄數據庫,然后再將不同的建筑市場、實施主體所建立的數據庫進行連網,從而建立全國的誠信數字圖書館,同時將各建筑主體的其他信息,如企業資質、規模、實施過的項目及取得的成績進行收集實行信息集成化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極大的提高建筑市場的運行效率。如業主要選擇合適的施工單位,但是他對施工單位的資質、信譽等情況不是很了解,那么他就可以進入施工單位的誠信數字圖書館,來查找有關資料信息,也可以把這些信息納入招標的評價體系當中,從而極大的節省了業主的招標時間。另外,應該根據信用原則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做到建筑市場的有法可依,為我國誠信體系的健康運行保駕護航。
(四)定期對建筑市場中的相關企業進行信用評估,加強誠信教育
加大監管力度,建設主管部門要定期聯合政府其他職能部門,如工商、環保、銀行等對建筑市場中各參加主體進行信用評估,對評估不合格的單位和企業一律上黑名單,并督促其及時改正失信行為,且所得的信用信息各個部門可以資源共享,如環保部門可以用這些信息對那些無視環保的企業予以行政和經濟處罰,勒令其整頓,并在以后工作中對這些企業予以重點監控;而一些金融機構可以對一些資產不足,而又樂于“空手套白狼”的單位和企業實行禁貸或少貸。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建筑市場中的誠信教育,使人人樹立“誠信為榮,失信為恥”的觀念,從道德的層面樹立誠信,以不斷強化誠信意識形態。
(五)采用科學的信用評價方法
對于信用的評價,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成熟的方法體系,筆者認為,一個企業的信用狀況除了跟自身履約能力有關外,還包括在主觀意愿上與其他建筑主體之間的資金往來、經營合作、合同履行、項目實施的過程或結果來表現的。
(六)借鑒發達國家誠信體系的建設經驗
美國是世界上的頭號經濟強國,它每年的建設工程項目總金額達到7000億美金以上。其中,建筑從業人員有600萬,如果算上建材生產、運輸和銷售人員,建筑行業從事人員將占到全美就業人數的16%.而如此龐大、復雜的建筑市場,其合同欺詐、違約等失信行為卻很少發生。在美國,普遍建立了個人和經濟單位信用記錄。一旦有嚴重的失信行為,就被記錄在案,從事任何經濟往來活動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多數人都能認識到,不值得為一時的小利而毀掉自己一生的信譽。處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亞為了發展和提高建筑業的競爭力,除了采用先進的設計、建筑流程體制和服務外,在誠信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們在誠信系統管理方面主要有政府經營、企業自由經營和特許經營三種模式:采用政府模式的是由國家直接經營管理誠信業務;采用企業自由經營模式的政府只對誠信進行立法管理,不直接參與市場經營,各企業可以依法進行信用管理;特許經營的模式指的是由政府直接或委托建立誠信數據庫,然后指定誠信企業獨立地進行商業化運營。針對目前我國建筑市場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采用政府經營和企業自由經營相結合的模式,合理建立誠信管理平臺,不斷改善我國建筑市場誠信建設落后的現狀。
- 上一篇:語文課堂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建筑工程項目合同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