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專業建設實踐綜述

時間:2022-05-08 04:19:00

導語:地質專業建設實踐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質專業建設實踐綜述

西南科技大學地質工程專業是按照原國家教委1998年頒布的本科專業引導目錄,由原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改建設置的。由于受行業管理的影響,該專業原來主要為全國建材行業培養地質類人才,并且以非金屬礦產勘查和開發利用為主。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由于受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出現了地質類專業學生招生難和就業難的現象。地質類專業應該如何辦,成了新時期廣大地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個問題。在研究了地質學科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趨勢后,我們決定按照專業引導目錄,將原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改造為適應面更廣的地質工程專業。通過近5年的努力,在地質工程專業調整和專業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本文結合我校地質工程專業建設的體會,就專業建設有關問題發表些看法。

一、正確確定培養目標。科學制定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是專業建設的基本保證

專業是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門人才的需求來設置的,反映了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因此專業建設必須以“三個面向”為指針,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必須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依據學校所在區域社會和經濟發展特點,結合學校的辦學思路,確定專業定位和建設目標。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科學的確定培養目標,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完成一批高質量的課程建設。專業培養方案,首先涉及到的是確定學生的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是制定教學計劃和構建課程體系的前提和依據,該目標必須適應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經濟建設的要求,設定的專業口徑應當適應其所面向的社會職業領域的需要。我校地處中國西部地區,西部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大量地區有待開發研究;西部地區以山區高原為主,地質災害頻頻發生,需要研究、預測、治理;作為西部大開發三大工程之一的基礎建設工程,需要大量地質工程方面的人才。根據以上情況,我們將地質工程專業定位為:主要為面向西部的資源開發利用、基礎工程建設和地質環境治理,培養多層次高級專門科技人才;由現在以本科教育為主,具有碩士授予權,發展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成為高級人才培養層次較全的重點專業。將地質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具備基礎地質學、資源地質學、地質工程、工程管理和人文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可在工程勘察、資源勘查、地質環境保護等領域從事技術與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課程體系包括課程結構體系和課程內容體系。改革課程體系,應以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就、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需要為參照,以學科特點和認知規律為依據,以人才培養為目的,從剖析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知識結構著手,在權衡原有課程體系利弊得失的基礎上,進行整體性重新設計,構建一個科學的課程體系。根據新的培養目標要求,需要打破原有框框,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重新構建課程體系。經過近幾年的研究和探索,新的課程體系在2001級和2002級教學計劃中已基本形成。該體系把資源地質與地質工程緊密結合在一起,打破了過去在高年級設立專業方向課組的作法,而是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的設置中,就充分考慮了資源地質與地質工程對專業知識結構和拓寬知識面、加強能力培養的要求。除了設置公共的基礎地質課程外,還設置了滿足資源地質要求的課程(如地層學、地球化學、礦床學等)和滿足地質工程要求的課程(如巖土力學、巖土工程、基礎工程等),同時,將部分涉及到資源勘查與工程勘察的課程進行整合和重組,避免重復,使課程結構更為合理。克服了過去專業方向只限于幾門專業課,而缺乏相應基礎課知識,知識結構不完整的缺點。另外,過去不論同時開設幾個專業方向,學生也只能是在幾個方向中選擇其中一個方向,沒有從根本上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專業適應能力。地質工程專業新的教學計劃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新的課程體系更有利于完成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是具體課程知識結構的微觀載體。課程內容體系的總體設計,需要反映出課程知識結構的內涵和培養人才的科學規律;需要加強研究課程結構體系中各門課程的關系,優化課程內容,協調各門課程內容的劃分與銜接關系。我們對課程教學內容也進行了較大的調整,總的特點是突出了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的地位與作用,壓縮了專業課的學時和深度,拓寬了專業面,強化了實踐教學,改變了過去本科生專業課內容偏多、偏深,與研究生課程重迭較大的現象;在專業教學中增加了對本學科前沿知識和動態的介紹以及對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了解。作為整個課程體系的一個元素或組成部分,明確了每門課程在整個專業培養中的地位、性質、任務、要求,使整個課程體系的內容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突出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二、優化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的關鍵

師資隊伍建設不僅是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兩者既有聯系,側重點又有所不同。學科建設更多的強調通過科學研究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而專業建設則更側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為了提高專業辦學水平,兩者缺一不可。有了一支好的師資隊伍,教學質量才有保證,才可能辦出高水平的專業。在科學研究時強調學術梯隊建設,在專業建設時需要強調教學梯隊建設,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師資隊伍建設應該包括兩個面的內容:一是教師的學術水平的提高;二是教師的師德建設。在以前往往比較強調前者,注重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比重的增大,而忽視了教師自身職業道德的提高。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特殊重要性。教師工作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特點,教師自身的思想品德、個性修養、道德情操都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育過程中,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或感染受教育者。在短時期外部條件無法改變的情況下,而教師的教風可以通過教師自身的努力在較短時間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對于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三、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點

課程建設是學校一項綜合性的基礎建設,它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是專業建設的核心。課程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包括結構合理、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建設,科學規范的教學指導文件建設,先進適用的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建設,適合于課程特點的先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應用以及科學的考核測試方法等內容。教學大綱是各門課程教學的規范性、指導性文件,應該體現其全面性、科學性、先進性和權威性。因此,對該項工作我們給予了足夠重視。首先根據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及課程所涉及學科的發展現狀與趨勢,通過相關專業教師的研究、討論,明確了各門課程的分工、任務、性質和要求,在此基礎上指定有經驗的主講教師負責起草具體課程的教學大綱初稿;然后提交教研室討論、修訂;最后定稿。一旦教學大綱確定后,不論誰主講,也不管采用什么教材,都必須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規范要求執行。課程是專業的質量支撐點,是實現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從2000年開始,配合我校重點課程和品牌課程建設計劃,地質工程專業首先選擇了5門主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進行建設,建設內容包括:教學梯隊、教材、教學參考資料、習題集、學習輔導和指南、多媒體網絡課件、試題庫、課程實驗(實習)指導書等。重點課程建設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建設一批高質量的課程,促進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轉變,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并以此為示范,形成輻射,帶動其它課程建設,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基礎。四、加強基礎教學條件建設基礎教學條件建設包括實驗室、實習基地和圖書資料等建設。對于工科專業來說,實踐性教學是培養合格人才最基本的條件。專業建設應突出滿足本科基本實踐教學需要的教學型實驗室建設,保證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在此基礎上,建立綜合性、開放性實驗室。實驗室建設必然涉及到經費投入問題,除學校正常投入外,還應拓寬辦學領域,走聯合辦學之路,借助校外企業、科研單位等共建校外實驗室,多渠道爭取資金。如我校地質工程專業利用在非金屬礦領域形成的優勢和特色,爭取到以色列駐香港總商會的資助,建立了寶玉石檢測中心,解決了寶玉石類課程學生實習問題,也為培養寶玉石方向研究生創造了條件。

除了實驗室建設外,創新實踐型人才的培養還離不開高質量實踐環節的鍛煉。針對地質工程專業實踐性較強,技能訓練重要的特點,我們建立了能滿足各個年級要求的校外實習基地。一、二年級實習一般在自建的基地進行,畢業實習分散在各個企業生產單位進行,也可以集中到共建實習基地的企業進行。高質量的實習基地建設,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專業建設是學校發展的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教師的廣泛參與。只有專業建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學校才可能培養出更高質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