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庫通風設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5 09:47:00
導語:汽車庫通風設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很多地下停車庫的排煙系統中,將排煙風機和排風機設計成兩用風機,是不妥的。首先,排煙風機是按280攝氏度連續工作30分鐘這一特定工況設計的,長年頻繁啟停將影響其壽命;第二,排煙風機噪聲高、風壓大,如果平時使用而沒有專用的風機房,又將成為新的噪聲污染源。所以,排煙風機和排風機最好單獨設置。
關鍵詞:通風機排煙風機風道
一、通風量計算
1.汽車庫通風的目的:(1)使空氣中汽油蒸汽濃度不致達到其最低爆炸濃度,對汽油蒸汽和空氣混合物按體積計為1%。(2)把CO濃度控制在國家有關標準之內。一般情況下滿足后者,則達到爆炸混合物的危險性就大大降低了。
2.通風量標準,只需確定以下兩點:
(1)平均每輛車排出CO的量
小型車:取1m3/h(318.4mg/s)
大、中、小混合型車:取2.6m3/h[4]
(2)同一時間內開動發動機的最高臺數N
假定車庫內車輛總數為Z,并引入同時工作系數β,則
同時工作系數β=N/Z×100%
這里β值的確定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它受汽車庫服務對象、時間、車庫規模和布置方式等環境因素影響而有很大不同。根據現場調研,β小于等于10%。
(說明:如果能對不同類型汽車庫通過電視監控,計算機統計,會得出精確的β值,這樣對于設計人員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筆者本文只想引入β這個概念。)
3.通風量的計算:
每臺車通風量L=X/(y2-y0)(m3/s)[3]
式中:X——CO排風量(mg/s)
y2——車庫內空氣中CO允許濃度,一般車庫取200mg/m3[5]
y0——送風空氣中CO濃度,居住區取1mg/m3[5]
(說明:y2值在[4]中,英國標準為100ppm,即125mg/m3;因為[5]是1980年頒布實施的,考慮到以后標準的提高,建議取y2=125mg/m3)
故每臺車通風量:L=318.4/(200-1)=1.6(m3/s)=5760(m3/h)
4.實例:一居住區地下停車庫面積為2200m2,額定停車數為68輛,凈高2.8米,取值
β=6%,則:
新風量Lx=5760×68×6%=23500(m3/h)
排風量Lp=1.2Lx=1.2×23500=28200(m3/h)
換氣次數n=28200/(2200×2.8)=4.6次/小時
二、通風機、排煙風機
1.通風機:包括送風機和排風機。因為通風量是按某時刻最大通風量選定的,在大部分時間內,通風機不能滿負荷工作,也沒有必要,所以通風機宜設置成多臺或變頻風機—只要在普通風機上加一個可控硅變頻控制器就完全可行。一般送風量是排風量的80~85%[6]。
2.排煙風機:在很多地下停車庫的排煙系統中,將排煙風機和排風機設計成兩用風機,是不妥的。首先,排煙風機是按280攝氏度連續工作30分鐘這一特定工況設計的,長年頻繁啟停將影響其壽命;第二,排煙風機噪聲高、風壓大,如果平時使用而沒有專用的風機房,又將成為新的噪聲污染源。所以,排煙風機和排風機最好單獨設置。
三、風道
1.因為新的規范[1]的實施,使防煙分區可擴大致2000M2,在小于2000M2的停車庫,排煙風道可以和排風道合用;而大于2000M2時,停放車輛較多,建議分開設置。
2.排風口、排煙口的設置:筆者認為下部三分之二,上部三分之一排風口的設置較為合理的。因為排風口的布置應使任何地方的煙霧都不致聚集不散,在汽車尾氣中,有CO、CO2、醛類、NO2、SO2,除CO外,其余摩爾質量都比空氣重;另一方面,通風量的計算是建立在室內氣流組織及通風的有效性上[3];否則,必須大大增加通風量。排煙口宜獨立設置,排煙時,低處排風口關閉、排煙口打開,這在現有技術手段上和可靠性是可以保障的。
3.風道材料:風道應優先選用難燃或不燃的金屬復合材料或非金屬材料。汽車尾氣中的酸性氣體對一般金屬風道、連接法蘭、掛件有較強的腐蝕作用,在沿海地區、南方地區尤為嚴重;既使在北京地區,沒有很好進行防腐處理的金屬風道,運行4~5年,其法蘭接口已銹跡斑斑,此點應此起足夠重視。
4.風道一般截面面積較大,應注意寬度大于等于800mm、或直徑大于等于1000mm,配合消防專業增加噴灑頭排數。轉
四、車庫保溫
1.在沒有特殊要求時,為節能,停車庫可以不保溫,但相應消防管道應保溫,噴灑系統應設計成干式或干濕兩用系統。
2.北方賽冷地區有保溫要求時,在計算通風量同時應進行熱負荷計算。由于通風量大,熱量散失多,宜采用節能措施:如熱回收裝置(轉輪、套裝風道)、電動車庫大門、熱風幕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97,中國計劃出版社(1997)。
2.顧興瑩:《民用建筑暖通空調設計技術措施》,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3.孫一堅:《工業通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4.[英]D.J.Croome&B.M.Roberts:《建筑物空氣調節與通風》(陳在康等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TJ36-79,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0)。
6.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建筑設備專業設計技術措施》、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 上一篇:企業年活動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 下一篇:公司監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