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與植物配置
時間:2022-03-12 09:32:00
導語:建筑與植物配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以人為本
任何需布局的景觀都是為人而設計,以人們的需求為出發點的。然而人的需求并非完全單純的只是對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為本應當首先滿足人在作為使用者的過程中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觀的設計亦是如此。所以設計者必須首先掌握使用其所設計建筑的人的類型及其生活和行為的普遍規律,使設計能夠真正滿足使用者的基本行為感受和需求,即必須實現其為人服務的基本功能。
1.2因地制宜
在進行植物配置時,要根據建筑各方位的生態環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選擇適當的植物種類,使植物本身的生態習性和栽植地點的環境條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終得以實施。這就要求設計者首先對設計場地的環境條件(包括溫度、濕度、光照、土壤和空氣等)進行實地勘測并進行綜合分析;然后才能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種植設計。
1.3生態性
利用植物群落生態系統的循環和再生功能,維護建筑周圍的生態平衡。構建人工生態植物群落,從空間形態上形成物質、能量的循環通道,通過植物吸收養分,依靠分解者改良土壤、凈化空氣。此外,生態植物群落能揮發多組分氣體,有利于空氣電離并提高大氣負氧離子濃度,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
1.4個性化
建筑周邊的植物配置有規律的變化,能產生一種和諧的韻律感,從而與建筑物在外在形態上產生一種呼應關系。園林綠化構圖的韻律與節奏方式很多,常見的有簡單的韻律、交替韻律、起伏曲折韻律及擬態韻律等。
建筑周圍的植物景觀設計應突出建筑自身的形象特征。每座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歷史背景、空間尺度、色彩、符號等等。所以我們在為不同的建筑配置植物時應該用不同的方式,映襯出不同風格建筑的風采和神韻,表現出其獨特的氣質和性格。注重選擇不同干形的植物,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人工植物群落,考慮植物配置與生態性的和諧,通過不同樹種的搭配體現韻律變化。
2建筑與植物的構圖關系
建筑與植物的構圖關系含兩方面的內容,即平面形式的組織和立體造型的組合。建筑與植物的平面組合形成了“圖底”的關系,這種圖與底的關系使得兩者都得表現。如建筑周圍植滿花草樹木,建筑形態就格外突出。綠化平面形式應根據建筑外輪廓來設計,其方法之一就是隨形就勢,即在建筑外隨凹凸變化布置植物,其植物形式與建筑形成統一形態。另外的統一辦法就是使植物造景形式與建筑的外形相同,建筑外的綠化形式采用了規則方式使得造景與建筑形式相同;但在空間構圖時利用構圖的獨特手法,進一步使得綠化形式富于變化給建筑環境帶來清新感。
2.1對景與借景
對景是利用植物景觀作為建筑軸線或行進路線端部的景,是視覺中心。對景可分為直接對景和間接對景,直接對景是視覺必然注意到的景,如進出建筑時都可看到門前的大花壇,在大視角的位置上,成為醒目的對景。間接對景是不在行進路線的正視域內而是略有隱藏之意的隱藏之景,如回頭一望或行進中發現的景。對景的對象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植物景觀,如在建筑內觀看室外的綠化成為對景,或在林木間觀看建筑成為對景,這也稱互作對景。借景是將沒有組織的景色借到視域內。
2.2障景與隔景
障景是將不希望人們看到的部分遮擋起來。如建筑的配房、雜物院等形象不算太美的可用樹木將其遮擋,或因建筑主要立面出現衛生間的窗時,為避免室內外視線的流通可用一叢樹木將窗遮擋住。隔景是用來分隔、分離空間或景區,將大化小,將單調變成豐富,或將不希望人們達到的地方用綠化帶予以分隔,阻止人們前往。如建筑外墻常出現一些凹陷空間,當不希望人們到達這些凹陷空間時,就用草坪或樹木分隔此處。
2.3誘導與暗示
植物造景的誘導是在人們希望到達的目標處設立明顯的綠化標志,提醒或幫助人們找到目標。如建筑入口處可植單株樹木或設置花壇來突出入口;門廳中的樓梯口處設置幾盆鮮花就會使人很容易找到上樓的通道。還可利用綠化形成具有方向性的路線,如道路兩旁的樹木、內通道兩旁的盆栽,都具有很強的或明或暗的指向性。
2.4滲透與延伸
利用植物作為兩個不同空間聯系的媒介,使空間之間相互滲透、擴展與延伸。這不僅增加了空間之間的流通感,還豐富了植物景觀。如在入口處從臺階開始設花盆經門斗到門廳,這一連續性的花盆擺設將3個獨立空間相互串連在一起,一種從內到外的空間流動感經由這個紐帶聯接而形成。有時,人們還能看到樹的一半從屋面長出,這是為保護基地的原有樹木而在建筑中開“天窗”留天井造成的,這種設計能將人們的視線由室內沿樹干一直引到天空,這是垂直狀內外空間的相互滲透。
2.5尺度與比例
建筑空間中栽植綠化植物能使人把握空間尺度。在建筑中,人們希望體驗到輕松愉快、富有宜人尺度的空間。不少建筑的室內外都設計成共享的尺度高大的空間,因而也會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使空間尺度大小宜人或借用綠化植物作為人對空間體驗的參照物。
2.6質地與機理
建筑與植物的結合中,可利用建筑與植物的不同機理與質地的對比來豐富造型語言。如滿而厚植的草坪有一種柔軟的地毯感,會和水泥或瀝青地面形成明顯的對比;樹木比墻面感到粗糙,有起伏的變化。在室內環境中的墻面、地面、家具和各種裝飾織物與室內綠化植物可形成粗糙與細膩、堅硬與柔化的對比。利用機理的對比,可豐富人們的視覺內容,加強造型美感。建筑與家具陳設等均為人造產品,表面機理也較機械;而植物的表面機理則很自然、富有生氣,在布局中合理配置可凸顯各自不同的特點。
3不同風格建筑的植物配置
3.1中國古典皇家建筑的植物配置
皇家園林體現了皇家園林氣派,古拙莊重的蒼松翠柏等高大樹木與色彩濃重的建筑物相映襯,形成莊嚴雄渾的園林特色。宮殿建筑群具有體量宏大、色彩濃重、布局嚴整、等級分明的特點,常選擇姿態蒼勁、意境深遠的中國傳統樹種,如白皮松、油松、圓柏、青檀、七葉樹、海棠、玉蘭、銀杏、國槐、牡丹、芍藥等作基調樹種,且一般多規則式種植。
3.2江南古典私家建筑的植物配置
江南古典私家園林面積不大,常通過以小見大的手法再現大自然的景色,建筑以粉墻、灰瓦、栗柱為特色,用于顯示文人墨客的清淡和高雅。植物配置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意境,在景點命名上體現建筑與植物的巧妙結合,如“海棠春塢”,以海棠果及垂絲海棠來欣賞海棠報春的景色。
3.3紀念性建筑的植物配置
紀念性建筑的植物配置常用松、柏來象征革命先烈高風亮節的品格和永垂不朽的精神,也表達了人民對先烈的懷念和敬仰。多用白皮松、油松、圓柏、國槐、七葉樹、銀杏,且多列植和對植于建筑前以突出建筑莊嚴肅穆的特點。
3.4現代公共建筑的植物配置
現代公共建筑造型較靈活,形式多樣。因此,樹種選擇范圍較寬,應根據具體環境條件、功能作用和景觀要求選擇適當樹種,如果建筑前有些活動的設施,或是人群經常停留的空間,則應考慮用大喬木遮蔭,還要考慮用安全性的植物,如枝干上無刺、無過敏性花果、不污染衣物等。4建筑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
4.1南面
建筑物南面一般為建筑物的主要觀賞面和主要出入口。陽光充足,白天全天幾乎都有直射光,反射光也多,墻面輻射大,加上背風,空氣流通不暢,溫度高,生長季延長,這些形成特殊的小氣候。多選用觀賞價值較高的花灌木、葉木等,或需要在小氣候條件下越冬的外來樹種。建筑的基礎種植應考慮建筑的采光問題,不能離得太近,不能過多地遮擋建筑的立面,同時還應考慮建筑基礎不能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
4.2北面
建筑物北面蔭蔽,其范圍隨緯度、太陽高度而變化,以漫射光為主;夏日午后、傍晚各有少量直射光。溫度較低,相對濕度較大,冬季風大、寒冷。首先應選擇耐蔭、耐寒樹種;不設出入口的可采用樹群或多植物層次群落,以遮擋冬季的北風;設有出入口的則選用圓球形花灌木,于入口處規則式種植。
4.3東面
建筑物東面一般上午有直射光,約下午3時后為庇蔭地,光照溫度不大,比較柔和,適合于一般樹木,可選用需側方庇蔭的樹種,如紅楓、槭類、牡丹,也可用樹木(如居住區內)。
4.4西面
建筑物西面上午為庇蔭地,下午形成西曬,尤以夏季為甚。光照時間雖短,但溫度高,變化劇烈,西曬墻吸收積累熱量大,空氣濕度大。為了防西曬,一般選用喜光、耐燥熱、不怕日灼的樹木,如大喬木作庭蔭樹,或樹林,墻面在條件許可下可栽植爬墻虎。
4.5墻
建筑的墻的作用是承重和分隔空間。利用墻的南面小氣候良好的特點引種栽培一些美麗的不抗寒的植物,繼而發展成美化墻面的墻園。一般的墻園都是用藤本植物,經過整形修剪及綁扎的觀花、觀果的灌木或極少數的喬木來美化的,并輔以各種球根、宿根花卉作為基礎栽植,常用的種類有:紫藤、地錦、蔓性月季、五葉地錦、享式爬山虎、深山日天蓼、獼猴桃、葡萄、山蕎麥、鐵線蓮、美國凌霄、凌霄、金銀花、盤葉忍冬、華中五味子、綠蘿、迎春、銀杏、廣玉蘭等。
4.6門
門是建筑的入口和通道,并且和墻一起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門應和路、石、植物等一起組景形成優美的構圖,植物能起到豐富建筑構圖、增加生機和生命活力、軟化門的幾何線條、增加景深、擴大視野、延伸空間的作用。
4.7窗
窗可充分作為框景的材料。安坐室內,看窗框的植物配置,儼然是一幅生動的畫面。由于窗框的尺度是固定不變的,植物卻不斷生長,隨著生長,體量增大,會破壞原來的畫面。因此,要選擇生長緩慢、變化不大的植物。
4.8屋頂花園
屋頂花園的出現使得植物和建筑更加緊密地融為一體,豐富了建筑的美感。屋頂花園土層較薄,基質含的有機養分較單純,且保水、抗寒、抗風能力較差,植物應選擇體量輕、根系淺、抗風、抗旱、抗寒,花、葉、果美麗的小喬木、灌木、草花為主。
5結語
建筑與植物,一硬一軟,一張一弛,質感組成皆不同,形成鮮明對比;但作為景觀構成中的基本要素,兩者更多表現出的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建筑周邊的植物不僅僅是建筑的陪襯和被動的規劃項目,而應是與之互動的統一景觀體。這就要求在設計時,明確什么是這個景觀體要解決的問題,目標是什么,然后以此為導向,尋找答案。通常要考慮建筑的特點、功能,植物的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周圍的環境和人們的需求等因素,綜合這些因素從而構造出和諧的景觀。
6參考文獻
[1]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2]陳月華,王曉紅.植物景觀設計[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3]何禮平.建筑與綠色元素的共筑[D].杭州:浙江大學,2005.
[4]宋云龍.哈爾濱市歐式建筑周圍植物配置的評價[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6.
[5]徐恒醇.生態美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 下一篇:建筑工程造價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