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的技術思考
時間:2022-02-03 02:31:00
導語:建筑設計的技術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筑設計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已經拓展到城市學、社會學、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它要求建筑師以更寬廣的視野對待建筑的復合型職能。本文以廣西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的設計為例,從建筑設計中的地域性、社會性以及經濟性出發,探索現代公共文化建筑設計的創新點和切入點。
關鍵詞:建筑創作;地域性;社會性;經濟性
隨著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的發展,建筑的職能也呈現多元化、復合型格局。建筑的地域性、經濟性和社會性等復合屬性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在建筑創作中協調好當地傳統文化、空間組織和社會成員的關系,并將這種關系最后演化到建筑形式中,是今后建筑創作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百色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是壯族先祖布洛陀的故鄉,多個民族的聚居地,有著絢麗多彩的地域民族文化,波瀾壯闊的紅色革命文化和廣闊的城市經濟發展前景。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作為這座城市當今最重要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筑,承擔了展示百色“紅城壯都”地域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的角色。因此,在建筑設計中如何與城市設計相結合,如何協調建筑的地域性、社會性和經濟性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建筑的地域性
地域環境在物質空間與精神空間兩個方面影響著建筑學。物質空間包括地理區域,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氣候條件和植被等自然環境,以及城市肌理,道路、區域內的建筑物等人工環境。精神空間包括風俗文化、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城市管理等。
建筑在發展的同時,不斷地尋求著與地域條件相融合的方式方法。地域性的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于建筑,形成了富于地域特征的空間形態,提高了環境意象的可識別性,使人們在心理上形成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建筑也構成了地域環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地域性因素也會成為建筑設計的創作源泉,并不斷更新其內涵以滿足社會對建筑的要求。
1.1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
城市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建筑和城市時空觀,建筑與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關系已經密不可分。建筑也不僅僅是單純蓋房子的問題,而是在建設城市,因為任何房屋建設本身就是城市建設的一部分。
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縮短了時空的距離,淡化了地域之間的差別,千城一面,使城市失去了地域文脈所賦予的獨特的可識別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之間的競爭模式由物質實體競爭上升為高層次的城市文化競爭。基于此背景下,城市獨特的地域特征與城市風貌,將成為衡量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許多有遠見的城市已經開始更多地關注城市文化特征的表達和對地域性的追求,對城市的特色風貌進行研究,提出切合當地特色的城市風貌主題,以作為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指導。建筑作為一種文化,從其自身發展規律來看,經濟條件、社會觀念、審美心理、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等所構成的文化環境,無時不在制約著它的發展方向[2]。因此,建筑作為城市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城市風貌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建筑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對城市風貌特色的作用。
龍景區的開發與建設是百色城市跨越發展的見證。它是未來百色城市的中心所在,地理環境優越,城市發展軸與人文景觀軸在此交匯,貫穿南北的中心軸線聯系著城市發展的歷史與未來。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就位于這條中心軸線的正中位置,作為整個龍景區新區建設中最早啟動的大型公共建筑,對龍景區的城市風貌影響巨大,承載著百色城市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厚望。
為了使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更好地承擔起展示百色城市風貌和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在項目開始之初,結合相關規劃資料,對百色市龍景區中心軸線進行了城市設計。以期使龍景區中心軸線成為代表百色城市形象、展示地域和民族文化、展現城市精神與活力的標志性地段。
百色是壯族的發源地,壯錦是壯族的文化瑰寶,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壯錦圖案彰顯著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因此,百色文化科技中心設計以壯錦作為城市設計的核心元素,將壯錦的美麗圖案、故事傳說用于中心軸線建筑、景觀、開放空間的設計之中,使整個中心軸線成為展示編織錦繡壯錦的畫卷(圖1)。同時,對核心區、核心區周邊、居住區、濱江地段的建筑提出風貌塑造意向,融合各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元素,使龍景區成為向世人展示百色地域文化特質和城市人文精神的形象區域。在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總平面布局中,建筑分為東西兩部分,分別位于龍景區中軸線的東西兩側,中間以通透的一層連廊相連、保持了整條中軸線景觀的通透性。
1.2建筑設計與主題表現
壯錦作為建筑設計及表現的主題,落實在建筑設計中的各個方面。總平面布局上,從“壯錦”中抽取了菱形、方形等圖案元素,形成獨具壯鄉特色的建筑組合,而建筑周邊的場地也使用了壯錦的傳統圖案來劃分地面鋪裝和草地。從周邊的高層建筑上俯瞰,其第五立面仿若一副美麗的壯錦。建筑形體富有雕塑感,層層疊疊,步步高升,仿若梯田、山巒,中部形成的空間又如天坑、峽谷,建筑高低起伏,倒影水中,透射出百色秀美山水的神韻,與環繞龍景區的右江和迎龍山的自然景色相呼應。
建筑采用新穎的外墻材料來體現地域文化,表現壯錦主題。石材墻面裝飾表現了壯錦中獨有的斜線交織的肌理特征,鏤空鋁板幕墻則采用了壯錦的民族圖案,給建筑包裹了一層壯錦外皮。百色是革命紅都,紅色已經成為城市的標記。因此采用了紅色的鏤空鋁板幕墻,在豐富城市色彩,活躍建筑空間的同時,也為被譽為“南國鋁都”的百色提供了最佳的宣傳素材(圖2)。夜幕降臨,金屬幕墻內的燈光不斷地變幻著顏色,猶如五彩的壯錦,構成城市夜幕下最靚麗的焦點。
1.3建筑設計與傳統技術
適應環境是建筑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對環境的認同就是對傳統的認同,傳統的連續性來自于建筑師各自對環境的認同。適應環境并非簡單地模仿原有的既成元素,而是將建筑對環境與功能的理解融于現實之中,使之適應當代人的實際需求與感情[3]。建造于不同氣候風土下的傳統民居表現出高超的設計智慧,它來源于特色地區的悠久文化和歷史,根植于特定的地理和氣候,表現出特有的建筑形態和營造方式。在深入分析百色地域傳統建筑特點的基礎上,從地域性、可識別性、象征性等多個角度展開思考,從形式、體量、空間、材料和氣質等方面繼承傳統建筑的特點,讓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傳承和延續百色的歷史傳統文化內涵與地方特色。
- 上一篇:歷史建筑文化遺產開發思考
- 下一篇:水鄉古鎮小區設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