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樓綠化建設探索
時間:2022-10-15 10:20:00
導語:居住樓綠化建設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居住區綠化為人們創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環境,是居住區環境質量好壞的重要標志。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僅對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居住區綠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1.1居住區綠化以植物為主,從而在凈化空氣減少塵埃吸收噪音,以保護居住區環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改善小氣候、遮陽降溫、防止西曬、調節氣溫、降低風速,而在炎夏靜風時,由于溫差而促進空氣交換,造成微風。
1.2娥娜多姿的花草樹木,豐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體等的點綴,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間,增加層次,美化居住區的面貌,是居住區建筑群更顯生動活潑。還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觀之物。
1.3在良好的綠化環境下,組織、吸引居民的戶外活動,使老人、少年兒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綠地中游憩、活動觀賞及進行社會交往,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增進居民間的互相了解,和睦相處。人們賞心悅目,精神振奮,為形成好的心理效應,創造良好的戶外環境條件。
1.4居民區綠化中選擇即好看,又實惠的植物進行布置,使觀賞、功能、經濟三者結合起來,取得良好的效益。
1.5在地震、戰時能利用綠地疏散人口,有著防災避難,隱蔽建筑的作用,綠色植物還能過濾、吸收放射性物質。
由此可見,居住區綠化對城市人工生態系統的平衡,城市面貌的美化,對人們心理的良好作用都很有意義。隨著人們的審美需求不斷提升,居住區環境景觀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提倡簡約明快的景觀設計風格。環境景觀還更加關注居民生活的舒適性,不僅為人所賞,還應為人所用。
21世紀的人本居住區規劃設計將是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打破固式化規劃理念,以營造最佳居住環境,最好居住條件為中心,使小區規劃達到經濟功能、環境功能、社會功能的要求,建造出適宜的居住區。而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又一趨勢。
2居住區綠化設計的原則
2.1功能與形式統一
設計必須根據不同的氣候特點、居民生活習慣的不同、對戶外活動要求不同來進行。喬木、灌木、草坪要有一個合理的配置比例,達到最佳的生態和美化作用[2]。
2.2設計需經濟實用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盡量減少土方工程。適地適樹,建筑周圍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經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礙植物生長的環境,須采用耐瘠薄、抗性強的樹種。而且現在很多居住區的物業管理也跟不上,導致植物的生長狀況不良,因此更需要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樹種。
2.3美化環境
園林綠地設計是一種多維立體空間藝術的設計,是以自然美為特征的空間環境設計,有平面構圖,也有立體構圖,同時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綜合在一起的造型藝術。綠化要有統一的形式,在統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個部分的變化。要充分利用對比與調和、韻律節奏、主從搭配等設計手法進行規劃設計。
2.4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居住區綠化是以滿足居民生活、為生活在喧鬧都市的人們營造接近自然、生態良好的溫馨家園為宗旨,本著經濟適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簡單的維護、達到設計與當地風土人情及文化氛圍相融合的境界[3]。
2.5居住區綠地規劃應以人為本
小區綠地最貼近居民生活,規劃設計不僅要考慮植物配置與建筑構圖的均衡,以及對建筑的遮擋與襯托,更要考慮居民生活對通風、光線、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應簡潔明快,樹種選擇應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來設計,并區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4]。北方地區常綠樹種應不少于2/5,北方冬春風大,夏季烈日炎炎,綠化設計應以喬、灌、草復層混交為基本形式,不宜以開闊的草坪為主。另外以人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們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過環境影響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層次和品味。
2.6居住區綠化要適地適樹
居住小區房屋建設時,對原有土壤破壞極大,建筑垃圾就地掩埋,土壤狀況進一步惡化,因此應對選擇耐貧瘠、抗性強、管理粗放的鄉土樹種為主,結合種植速生樹種,保證種植成活率和環境及早成景。還須考慮喬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適當搭配以及果樹、藥材、觀賞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的多種手段的運用[5]。
2.7合理的組織空間
居住區綠化同居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實用性。居住區綠化主要采取分割與滲透的手法來組織空間。
2.7.1空間的分割
綠化空間的分割要滿足居民在綠地中話動時的感受和需求。當人處于靜止狀態時,空間中封閉部分給人以隱蔽、寧靜、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開敞部分能增加人們交往的生活氣息。當人在流動時,分割的空間可起到抑制視線的作用。通過空間分割可創造人所需的空間尺度,豐富視覺景觀,形成遠、中、近多層次的空間深度,獲得園中園、景中景的效果。
用墻體、綠籬和攀緣植物分割當分割體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時,空間還是連續的,人坐著也能向外觀賞,沒有封閉感,但空間是隔開了。當分割體高度在0.9米至1.7米以上時,視線受阻,出現封閉感。隨著高度的增加,封閉感增強。
用水面、山石、樹叢、花架、小品等分割水面如處理得當能拓寬空間,將有限的距離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樹叢能增加空間層次。花架能使空間隔而不斷,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過于粗壯則有堵塞感,過于纖細起不到分割作用。
地面高差和鋪裝的變化根據不同的使用功能,改變地面高差來分割空間也是常用的手法。同時,地面鋪以質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為顯著。硬質鋪地磚同草皮形成質感的對比,綠地底界面高差的變化增加了深度感。采用下沉式或上升式廣場給人一種獨特的領域感。廣場沿街邊界可用灌木、綠籬分割內外空間。
2.7.2空間的滲透
空間的滲透與聯系同空間的分割是相輔相成的。單純分割而沒有滲透和聯系的空間令人感到局促和壓抑,通過向相鄰空間的擴展、延伸,可產生層次變化。常用手法有:
用門窗、花格墻和植物框景在設置分割物時,可利用門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間既保持它的獨立,讓人們有場所感,又與外界聯系緊密,相互滲透。
巧用花架居住區綠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間,還能使兩側的景物互為因借,彼此襯托。花架在這里作為中景,使空間具有遠、中、近3個層次,產生空間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擋、通”的園林藝術手法,挖掘住宅樓區土地潛力,以擴大綠化面積,彌補綠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種綠化形式。用裝飾花墻和景門將樓區封閉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樓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連的舒適、整潔、美麗、幽雅的生活空間,改變居住區的生態環境。居住區庭院式綠化以綠為主,以美取勝,小同大異,各具特色,立意明確,回味無窮,融園林藝術、文化藝術、美術藝術、書法藝術為一體,寓教育于游樂之中。庭院式綠化小區中的組團式小游園,服務半徑小,供居民茶余飯后休息游樂,人稱“袖珍花園”。是利用“分、隔、擋、通”的園林藝術手法,挖掘住宅樓區土地潛力,以擴大綠化面積,彌補綠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種綠化形式。用裝飾花墻和景門將樓區封閉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樓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連的舒適、整潔、美麗、幽雅的生活空間,改變居住區的生態環境。居住區庭院式綠化以綠為主,以美取勝,小同大異,各具特色,立意明確,回味無窮,融園林藝術、文化藝術、美術藝術、書法藝術為一體,寓教育于游樂之中。庭院式綠化小區中的組團式小游園,服務半徑小,供居民茶余飯后休息游樂,人稱“袖珍花園”。
2.8利用自然景觀,體現綠色
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的東西更容易在人的頭腦中產生和諧與美好的感覺,因此居住區的綠化盡可能地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組織到居住區的綠地當中去。避免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對原有的自然環境破壞,使住戶聞不到自然的氣息和泥土的芳香,不論是新建的居住區還是改造的舊住區,總會有一些現存的植物存在,特別是一些大樹要盡量將它們組織到居住區的綠地系統中,通過植物自然生長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這樣就不必等新栽的植物緩慢生長,就會有較好的綠化環境,節約了大量的資金,并且不會給后期的養護管理工作帶來負擔。
為提高小區的生活質量,綠化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在整個小區內以自然植物景觀且多以綠色植物為主,增加整個空間的綠量。在居住區內多種植高大的喬木,因為成片的高大的喬木不僅可以改善居住區的環境而且還為低層植物的生長創造了較好的生態條件,在高大的喬木下面還可以作為活動、娛樂的休閑場地。并實現綠化的多樣性,建立喬、灌、草多層次的復合結構的植物群落,增加開放性空間的綠化,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最好的綠化效果。為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讓居民能真正感覺到大自然的親切美好。
3總結
居住小區綠化影響因素較多。在操作過程中應靈活掌握,不可機械照搬。同時,應充分考慮到綠地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使居住小區真正成為居民生活、休息的良好場所。
居住小區綠化規劃,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這門學問。通過建設具有較高水平的現代居住小區綠色空間環境,以達到改善城市生態質量和人居環境的目的,在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條件下,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鬧市的居民獲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這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 上一篇:會計行為和會計法思索
- 下一篇:透析生態學的科學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