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建筑影響現代建筑
時間:2022-04-12 03:37:00
導語:鄉土建筑影響現代建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繼承和發展鄉土建筑文化,并把鄉土建筑中的環境特點和建造特點更好地結合應用到現代居住設計作品中,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現代建筑設計跟其他藝術創造一樣,都必須追求獨特的藝術個性,但是這種藝術個性并非無源之水,也并非空中樓閣。我們中華民族有著燦爛豐厚的傳統建筑文化遺產,并具有獨特的民族傳統建筑風格和建造特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建筑和環藝設計師應該用現代的目光去探究和解讀傳統鄉土建筑文化,取其精髓,并結合現代的創意理念,設計出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現代建筑環藝作品。
一、建筑的環境現狀分析
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自然的土地上創造了很多文明和燦爛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特別是建筑的出現,為人類居住環境提供一個休息生活的場所,貢獻是巨大的,建筑的發展從山洞到現代建筑從未停止過,但是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也有消極的一面,對自然的破壞也是不可估量的,這就要求我們如何看待社會的發展與建筑環境的關系協調的問題。
1.從社會發展方面來分析。隨著我國的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和居住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出現了很多的房地產和居住別墅區等等,這些都在無意識地破壞生態環境和土地,消耗了大量的資源,特別是建筑污染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因為以前對環保建筑材料運用特別是低碳建筑應用不夠,特別是現在國內大力開發旅游業、城鄉規劃,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傳統建筑和鄉土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暴露出國人對生態觀念的嚴重滯后思想,再加上國土樹木亂砍濫伐,造成了水土流失、沙漠化嚴重,現在人們開始意識到以破壞生態環境利益來換取經濟利益的嚴重后果。因此,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和人類居住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如何處理好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越來越顯得重要。
2.從外來文化影響來分析。我國自古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這單純的小農經濟影響下延續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和發揚,不管是建筑、服裝、交通工具等等并有中國特有的文化、文明,延續著幾千年的燦爛的傳統文化,但是從清朝中后期,國內的很多文化受外來影響較多,有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等,這種影響帶來了新的形式和變化,特別是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活的變化也有時體現在對事物的需求方面,當然對事物審美意識也隨著變化了。這里我們談建筑的變化和影響,中國傳統建筑很多,比如硬山、懸山、歇山等等,但是由于外來的文化影響,我國局部地區建筑開始了新的形式,即使不是完全照搬也是整體建筑形式和建筑元素在來回運用,這些都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特別是審美意識、衣食住行被間接的殖民化。而我國傳統文化對現在的人和后代越顯得如此陌生。但是也有建筑在中國融入比較有地方特色的就是嶺南的騎樓,它是西方古代建筑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其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所以說,中國的現代建筑環境是尋求一條符合和適應展示中國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
二、鄉土建筑形式特點與環境的關系
這里所說的鄉土建筑主要是說鄉村建筑,主要包括民居、寺廟、學堂、書院、祠堂、戲樓、橋、亭等類型建筑,因為有了這些建筑所以組成了一個獨立的建筑群,即民居的生活聚落。在這里人們解決有衣食住行和勞動休息地,同時這些建筑的布局與人們的生產方式以及生活習性相適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的時代、不同自然環境創造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反映不同的時代特征,由于他們處在落后的地區和交通不便的地方,所以受到技術和經濟限制,就迫使人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發揮和挖掘當地材料,因而積累和發展了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例如:具有大家風范的徽派古村落群、樸實無華的西北古村落群、小巧精致的水鄉古村落群、富貴的北方大院建筑、個性鮮明的嶺南古村落建筑群、清秀靈逸的湘黔古村落群等等。以西南少數民族的花溪鎮山村為例,石板房、山、水、田、園、林、路、舍、船,魚、鴨、鵝、雞、鳥,這是花溪鎮山的自然本色。石板之鄉———花溪鎮山村地處花溪水庫中段,坐落于三面環水的半島之上,風景秀麗。
1.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運用。鎮山村石板房是貴州山地民族獨創的一種民居建筑藝術文化,這里的石板房大多居住的是布依族,把巖石板變為千姿百態的石瓦、石墻、石徑、石板房。“貴州是中國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遺存發現頗多,中國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很多都在貴州境內發現。這說明貴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勞動生活中創造了貴州遠古文化。貴州不僅有優越的自然條件,而且還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史跡。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已經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石板房以一塊塊極其普通的石板,好像是隨隨便便地堆疊起來,石板與石板之間,沒有泥土的膠著,鋼材的固定。這些石板,無須打磨,更不用上色,完全保持一種原生狀態。從外面看是石材,建筑里面的構架其實是木材。石地、石墻、石瓦、石院、石柱、石窗、石門、石徑、石板屋,還有露天的石桌和石凳,都充分顯現出貴州山地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地域風格和山地特色,采用當地的石灰巖進行修建。因為這里的山石就是石灰巖,容易加工與開采,為修建這樣的石頭建筑提供了原始材料。
2.建筑環境與布局。因為依山而建,從山頂到山腳形成了無數階梯型的院落,每個院落又多為一正兩廂的布局。“文化的形成與特定的地理有密切的聯系,不同的地理環境會促成不同的建筑文化。”貴州石板房建筑基本為三開間,中間開間為堂屋,堂屋大門為雙扇對開木質門,凡面對合院的房屋均為木雕刻花窗,三吊格或萬字塔圖案,建筑只有一層,而兩端的房間各為一樓一底形式。院落接著院落,地面連著屋頂,全是石板綴成的鱗甲,縱向看,層層疊疊,橫向看,鱗次櫛比。每一條石徑,連接著座座院落,而院落的石墻,又將每一條石徑封閉成一條條悠長的石巷,隱現著諸葛亮布局的八陣圖。花溪鎮山的鄉土建筑體現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發掘了地方材料,這些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形式,也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與布依族生活有關,山地文化和氣候決定了這種特有的建筑結構和鄉村面貌。
三、鄉土建筑的保護意義
目前國內比較有特色的建筑基本都是在比較偏僻的鄉村,中國鄉土建筑遺留著那種自給自足、封閉的空間結構,與“天人合一”的人和環境和諧共處的態勢。在現代化的浪潮中,能保存一些傳統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的鄉土建筑,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去保護它、利用它。特別是在我國目前正在創造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以在規劃建設中,涉及到具有古村落的建筑群,我們要加以保護,為創造新的建筑形式提供依據,可以有新舊建筑對比,為以后傳統建筑設計思維不受到隔離,讓當代以至今后后代人了解前人民居的形式,它反映的是地方文化、民族習性、生活習慣、氣候特征以及時代特點,同時可以開發旅游業,對于地方經濟有促進作用。另外,鄉土建筑常常成為大量藝術家的寫生基地,并為藝術創作保留下來創作的靈感源泉,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民居建筑設計提供參考的依據,在新舊民居的建筑風格上不會出現沖突,體現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綜上所述,要完成中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上的建構,最重要的是要發掘中國鄉土建筑環境所展示的當代價值,做到本質思想與工程技術的密切結合。
四、鄉土建筑對現代居住建筑的影響
1.鄉土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文化的結合運用。在鄉土建筑中,我們將由風水學說產生的中國鄉土建筑稱之為中國鄉土生態建筑。這種由風水學說產生的鄉土建筑文化注重人與自然各種關系的整體把握。其中“水”、“風”、“土”、“氣”的論述類同于當代科學中注重地球生物圈中的水循環和大氣循環、土壤巖石圈及動物植被等生態關系與資源的處理、運用。也正是當下我們所說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鄉土建筑中風水學說深深植根于對建筑環境的選址規劃中,極為重視自然景觀的審美,以及講究建筑人文美與環境自然美能達到和諧有機的統一,在理論和實踐方面表現出很強的美學特質。例如,客家土樓徽州民居、陜北窯洞北方四合院等,都是在各類功能與周邊生態環境共存共生的條件下,利用自然環境達到完備效果的典范。并且它們各自擁有獨立的形態樣式,可以成為當代建筑環境的借用范式,實現其形式上的再造。因此,在現代居住建筑環境設計中,我們需要借鑒其精華部分。這有利于在當代運用傳統文化的景觀創造出具有現代審美情趣,又不失本土文化韻味的環境。
2.鄉土建筑環境與現代建筑環境的結合運用。鄉土建筑與城市建筑相比,更為自由,在建筑的選址和布局上能夠緊密結合自然地勢,在建筑形象和裝飾結構上吸收地方文化與民間藝術養分,所以很多城市居民向往這美好的田園風光,特別是有特點的鄉村中的鄉土建筑形式,感覺更為親切。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新技術和新材料有了更好的掌握和認識,因此,新的建筑形式有了新的材料出現,不再是單一的木或是石為主的建筑形式,色彩上也更為豐富和富有情趣。以廣西崇左明仕山莊為例,中越邊境山水風情大新明仕山莊于風光如畫的明仕河邊,中國最美的鄉村度假營地,建筑形式和風格融入壯族民族特色,風格獨特。壯族民居特色的建筑點綴在清淡雅的山水之間,宛如世外桃源境地。明仕山莊的周圍村寨的鄉土建筑保留不變,與之相呼應。首先,大新明仕山莊建筑空間融入壯族民居的建筑風格,兩層騎樓式依山而建。屋頂依然采用懸山式,房間裝修融入壯族風情特色風格,設計新穎。在這桂南喀斯特地貌中,營造了具有著“不是桂林,勝似桂林”之村。由于本地方靠近越南,因此,明仕山莊的靠水長廊在造型上吸收了東南亞的建筑形式,造型優美,與山的形式相吻合。因地制宜的建筑風格和建筑環境得到了體現。其次,明仕山莊的建筑材料是選用本地的山石進行營建,基本是仿木結構,墻體主要采用磚混,色彩純樸和厚重,把鄉土建筑的形運用到了新的建筑上。這些建筑材料沒有污染,均為低碳建筑材料,有益身體健康,明仕山莊與周圍的建筑對比,風格具有一致性,相互呼應。
3.鄉土建筑形態和功能與當代生活方式的結合運用。鄉土建筑多以自然為本,它根據當地地理氣候,在實現采光、通風、御寒等方面都力求利用自然條件。我國北方氣候寒冷,人們在房屋建造時為了抵御寒冷保暖,把陽光作為主要考慮的因素。因此鄉土建筑的平面布局多為向陽且比較封閉,是為了避免相互遮擋陽光,而且建筑間距也較大,北京的四合院可以看作這類住宅的典范,它的顯著特點是嚴格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及成熟的尺度與空間。安排住宅嚴格區別內外,且尊卑有序,講究對稱、對外隔絕。南方則不同,由于四季溫差變化不大,夏季酷熱多雨,故對防潮、通風、散熱、遮陽、擋雨等措施分外講究。如徽州明清住宅,它通過設置天井、巷道、高大墻垣來達到通風、散熱、遮陽,平面布局較為開敞,一字形L形、工字形外廊式居多。
不同地區的鄉土建筑的產生都是由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文化、生活習慣、所處的自然環境決定的。所以在現代新農村建設中,新的民居建筑形式都呈現不同的特色。鄉土建筑技術要當代運用,又要使傳統建筑的形態和功能達到與當代生活方式的結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是建筑形式當代借鑒,把原有的鄉土建筑形象造型、功能分布與建筑語言進行歸納,使當代建筑既含有傳統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與其的距離,表現出創造性和形式感。“要做到傳統向當代的轉換,條件是傳統建筑環境的保存。傳統的消亡使當代的建筑無從談起。因而必須有完善的政策保障,使各處有代表性的鄉土建筑不為現代建筑環境所遮蔽和破壞,保存文化資源的原貌。同時,當代建筑文化的確定也不能是對原資源的粉飾和照搬,‘假古董’永遠難以與當代社會需求相容。”這牽涉到對傳統形式的歸納、重組等方式,建筑的形與意達到有機的結合。其次,是建筑材料和技術的運用,建筑材料就是采用地方本土的土木材料為主,用于建筑構建和裝飾,使設計達到最佳效果,達到切實的環保節能的目的,采用低碳無污染的建材,為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最后,是傳統意識的建立,前面我們提到過,我們國家正在被外來文化影響,建筑的間接殖民化,直接影響了后代人對傳統建筑的認識,所以傳統建筑環境保留意義重大,我們要繼承和保護即將要消失的鄉土建筑,才能更好地建設現代建筑,因而必須有完善的政策保障,使各處有代表性的鄉土建筑不為現代建筑環境所遮蔽和破壞。
總之,我們要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重新認識鄉土生態建筑環境觀和建筑風水理論對當代建筑環境的影響和價值,在與現代先進的建筑設計接軌的前提下,還要注重傳統民族風格的體現,營造出具有符合中國審美和中國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林立于我國的不同城市和鄉村,植根于中國文化土壤當中。張揚民族特點、地域環境特點、獨特建筑特點才是我國現代建筑設計走向世界的關鍵所在。現代居住建筑的流行性、合理性、進步性與獨特的鄉土文化相融合,將產生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建筑精品。適度地汲取鄉土傳統建筑的精髓,結合現代先進的設計理念,運用現代高科技的建筑設計技術以及建筑裝飾材料,使現代居住建筑在建筑特點、裝飾材料、空間設計、造型及比例的合理性等方面與優秀鄉土建筑設計完美的結合。這正是今天我國的建筑環境設計所要提倡與堅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現代建筑具有長久不衰的生命力。
- 上一篇:煙草局效能監察經驗交流
- 下一篇:審理隊伍構建工作調查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