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園林綠化植物配植

時間:2022-04-15 08:17:00

導語:北京園林綠化植物配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北京園林綠化植物配植

城市園林作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在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綠化不但要求城市綠起來而且要美觀,因此園林綠化植物的配植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把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形態、不同顏色、不同花期、不同栽培要求的園林植物,根據不同環境的特點合理搭配是園林設計中的一項工作難題。結合近幾年自己在園林綠化的工作實踐,談談自身看法。

1存在問題

1.1迎合領導,植物配植被“官劃”為了避免丟失唾手可得且數目可觀的設計費,景觀設計師在設計時懼怕得罪決策者,設計過程中一味的迎合決策者個人喜好與觀點。規劃成為“官劃”,使得植物配植失去了科學性。

1.2追求效益,忽視植物生長特性有些設計者從本身利益角度出發,為了增加工程量,也為了竣工時相對比較好看一些,特地人為的增加樹木、草坪種植密度。植物種植密度的增大,不但浪費了資源,而且還在植物今后的生長過程中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由于過分郁閉,造成植物生長空間狹窄,互相爭光、爭水、爭肥,導致植物長勢不好;由于過分郁閉,植物生長小氣候濕度大,導致容易滋生病蟲害。

1.3過分追求景觀效果,植物配植單調園林設計者有時過度追求“藝術”景觀效果,導致群落結構單一,植物群落的生態功能不能發揮。近幾年,一些園林設計者追求西方園林那種大面積草坪和色塊植物拼成各式各樣圖案,一時間作者簡介:楊連喜(1972-),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園林綠化。l北京農業2011年11月下旬刊大面積的草坪加上色塊組成圖案的綠化模式成為時尚。綠地缺乏灌木、小喬木的陪襯;路兩側站立一行或兩行孤零零的樹木,形似籬笆,而不是綠色走廊。一塊綠地內使用的植物品種很少,常綠和落葉、喬木和灌木搭配不盡完善。沒有形成合理的立體綠化模式導致城市綠量嚴重不足。

1.4忽視植物生長環境,影響植物觀賞效果植物生長必須有一定的立地環境,但一些園林設計者卻往往忽視這一重要因素。將盛開月季栽植于遮陰的地方,由于缺乏充足陽光,導致月季生長減弱,花朵減少或消失;在高架橋下面栽植大量金葉女貞色塊,雖然可以成活,但卻看不見植物應有的黃色。忽視植物生長環境,必然影響植物觀賞效果。

1.5注重大樹配置,忽視植物生態習性有些園林綠化單位對大樹移植情有獨鐘,認為栽植的大樹越多綠地的檔次越高。樹木栽植由原來的胸徑10cm發展到現在50cm以上。為了保證成活,強行對樹木修剪。過分追求大樹配植不但極大地損害其原有的良好形態,而且也會造成移植樹木生長緩慢,給生態資源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1.6重植物,忽略園林建筑建筑外觀豐富多彩,造型獨特,花木的“姿”“色”“香”“品”可以使建筑物更添風韻,使園林景觀更加和諧優美。但部分園林綠化單位考慮建筑物理特性、功能特性過少,考慮植物變化性過多,結果導致整體顯得雜亂無章,失去美感。

2思考原則

2.1遵循生態學原理城市綠化應該建立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環境,發展生態園林的必由之路口1。設計者要充分理解主題意圖,根據意圖,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思想貫穿于整個設計,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科學配植植物。各方面應即時溝通交換意見,避免不顧城市區域間存在的自然和環境差異,熱衷于引進外國植物及新品種和綠化效仿等問題的發生。

2.2認知園林植物特性植物環境因素包括氣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地勢因子、生物因子及人類活動等方面,各因素相互作用,影響植物的生長『3】。系統、全面把握植物觀賞特性、生態習性等特性,是園林設計者利用不同植物的季相、形態和色彩等觀賞習性來營造景觀基本要求,也是植物造景內涵的重要支柱。可以避免栽植過程中為追求藝術效果而不顧植物立地環境,影響植物長勢和景觀效果。

2.3注意種植的形式、密度的合理性根據綠地的環境,植物在布局中主要分為規則式、自然式和混合式3種基本形式。一般在大門、主要道路、整形廣場及大型建筑附近,多采用規則式種植;而在自然山水草坪以及不對稱的小型建筑物附近,多采用自然式種植,使綠化種植與周圍環境之間達到統一、協調的效果。植物種植時應確定合適的密度。如果從遠景考慮,應根據成年樹木、樹冠大小來決定種植距離;如追求近期效果,種植密度可稍密些;如遠期、近期兼顧,那么就要考慮伐林辦法或生長快慢的樹相結合的方法。

2.4植物配置須層次分明分層配置、色彩搭配是園林藝術的重要方式。根據樹形高低、大小、花色、花期、落葉或常綠,多種植物搭配,可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不同花期的種類分層配置,可使觀賞期有效延長。喬木、灌木、藤本、竹類及草本植物等,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與其他園林要素有機組合來創造景觀,可以構成一幅既符合生物學特性又具有美學價值的生物立體畫。北京市馬駒橋一帶道路兩側利用碧綠地被、黃楊、鮮黃的迎春和紫紅的紅葉李構置成的立體輪廓創造一種人在畫中游的佳境。

2.5植物配植須注重增加綠量進行植物配植時,綠化思維應從二維面積引向三維空間,由綠化覆蓋面積引向綠色空間占有量。努力推廣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層綠地結構,增加城市綠量。目前,北京市喬灌草配置的適宜比例為l:6:20。即在29m的綠地上應設計1株喬木、6株灌木(不含綠籬)、20rn2草坪。

2.6綠化要遵重科學規律建設綠化生態城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要經過幾十年才達到目標的。要使城市變成真正的生態型的園林或森林城市,對于我國不少城市而言沒有一二十年的時間是不可能的。園林生態城市不僅要求具有一定的綠化面積,還需要喬、灌、草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要控制苗木規格.防止“大樹進城”高的死亡率,胸徑在5~15cm的苗木處于生長發育的旺盛期,是移栽的最佳時期。經過二三年就能形成150cm以上直徑的樹冠,樹形健美,遮陰效果好。

2.7依照建筑所形成的自然環境園林建筑在發揮其景觀藝術的同時,其布局將整體分隔成若干空間,不同空間對氣候環境影響不同。在特定環境中選擇適合生長的植物種類,能夠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如紫竹院公園中的江南竹筠一景中就是利用周圍假山及假山的潺潺水流、噴泉而形成的一個既背風、暖和又濕潤的小氣候。在這種特殊環境中種植著毛竹、桂竹、早園竹、方竹等幾十種竹子,有許多種是在北京市其他一般地區根本不能成活的,而在這里卻生長的良好。使江南竹筠成為京城獨一無二的景觀。

2.8依照園林建筑的用途植物的形、色、質等都蘊含著不同意義,依建筑物的用途,配植上相應植物,渲染烘托建筑氣氛的同時,使植物更大限度地服務于建筑物用途。如在幼兒園種植一些海棠、杏花、玉蘭花、碧桃等這些色彩鮮明的植物,為幼兒園創造了活潑、明快的氣氛。兒童在園中玩的過程中,認識植物、分辨色彩。

2.9依照建筑物的體量建筑體量包含著平面和空間兩個部分。為了突出建筑物體量,在建筑的周圍不宜種植雪松、泡桐、毛白楊、側柏、檜柏之類高大的樹木;而種植一些月季、紫薇、女貞、榆葉梅和一類低矮花冠木則更能襯托建筑物的體量。利用植物的柔和的線條可以打破建筑物平直呆板的線條,從而達到豐富建筑藝術構圖的效果。

2.10依照建筑物色彩色彩是園林建筑藝術意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色彩給予人們的感受不同。依照建筑的色彩進行植物配植,避免相近色在一起搭配。科學搭配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選擇和布置與建筑物色彩相互協調的植物,才能取得理想的景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