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建筑裝飾藝術思考
時間:2022-06-01 10:34:00
導語:德式建筑裝飾藝術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青島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概述
青島位于黃海之濱,山東半島南端,屬溫帶季風氣候區域,具有海洋性氣候特點,以島上“山巖聳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島歷史悠久,六千年以前人類就在此生存繁衍,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來青島地區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海上貿易港口,昔稱膠澳。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逐漸成為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競相瓜分中國,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強占膠澳,并強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對青島實行了大約16年的殖民統治。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為“青島”,青島作為一個城市名稱首次出現在歷史上,同時也開始了現代化城市建設時期。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第一次侵占青島,對其實施了長達八年的“軍政統治”,后來由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收回、接管青島。但好景不長,“盧溝橋事變”后日本開始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并且很快再次占領青島。直至1945年抗日勝利,國民政府接收青島。1949年6月2日,青島才真正得到解放,從此進入新的時代。
二、青島德式建筑概況
青島近代史上先后經歷了德、日、美三代帝國主義的統治,經過百年的建設與發展,逐步形成了歐式建筑特別是德式建筑為主要特色的青島城市近現代建筑藝術文化景觀。雖然在青島的殖民歷史中德國的殖民統治并不算長,但它的整體城市格局是由德占領時期的規劃的,所以建筑中包含了德國的青年派、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以及折中主義等建筑風格,體現了歐洲近現代建筑藝術美學傾向,體現了文藝復興到近現代所表現得積極的人文主義思想。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藝術建筑景觀,不但是青島歷史發展的見證,同時也構成了青島豐富多彩、錯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三、青島德式建筑風格的成因
1897年之前這里的中國建筑遺留并不多,市鎮房屋店鋪大多為青瓦平房,還未形成近代城市規模。青島老城區里的大規模城市建筑都是隨著1897年德國占領青島開始的,而早期的德式建筑大多是通過以下三種渠道影響青島建筑風格的:
1.通商渠道是在青島建造的殖民式建筑。它早期是由其他殖民地移植到中國的建筑模式,在功能需求方面并不符合青島的本地特征,其外廊式樣與德國傳統式樣相比也過于簡單,因此20世紀初很快被放棄。作為德國在遠東的殖民地,青島被規劃成為德國式城市,所以它的建筑風格大多是克隆德國的本土風格特色,但是這些青島建筑在地理位置、氣候環境、材料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下,他們就地取材,負責建造的中國工匠們也有意識地將中式元素運用到其中,所以在建筑材料和裝飾紋樣上仍能看到中西文化的融合。當時德國發展主流趨勢為古典主義與折衷主義建筑。古典主義崇尚莊重典雅、復古趣味濃厚,重視構圖中的主從關系,多為規整對稱、主次分明、比例嚴謹的立面構圖,它使用粗花崗石為主要建筑材料,堅固耐久、典雅華貴;采用大量浮雕紋樣裝飾,又有羅馬風的遺韻。青島的總督府采用橫三縱五對稱處理手法,墻體建筑材料為青島特產花崗巖石材,有兩層券廊,符合嚴謹的古典主義構圖比例。(如圖1)折衷主義建筑有意識地集各種西方建筑風格于一體,如金城銀行?!扒嗄觑L格派”曲線的山花和開窗紋樣非常豐富。如德國醫藥商店,上面的兩座煙囪及兩個樓層采用拱形和曲面相結合的手法,細部紋樣如窗框、門框等用采自然曲線,使整座建筑動感十足。
2.宗教傳播渠道是精神殖民統治的建筑基礎,各教會在殖民當局的支持下修建不少教堂建筑。作為精神寄托的象征,教堂建筑往往是作為地域的標志性作品,具有較高的歷史社會地位,如福音教堂與圣愛彌爾教堂。1908年—1910年建造的江蘇路福音教堂坐落在青島老城區視野最高的地方,是典型的德國古堡式風格,內堂寬敞的教堂建筑則為德國青年風格派風格,充分體現了德國建筑崇尚自然,追求精致完美的特征。(如圖2)
3.民間傳播渠道,生活方式決定建筑形式,德國統治期間將青島劃為歐洲城市風貌區和華人居住區,華人居住區的建筑為了迎合居住人群的需求,在沿襲德式建筑風格的同時將商業功能與居住生活功能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從而促使中國傳統建筑“四合院”和西式“公寓式”建筑交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青島特有的地方民居建筑—里院。
四、青島德式建筑裝飾分析
青島的建筑包含了許多國家的建筑藝術形式和風格,素有“東方瑞士”和“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但是尋根究底,島城現存的歐式老建筑源頭是德式建筑。作為德國在遠東的殖民地,青島整個城市是由德國規劃建造的,因此德國本土建筑風格在青島老城區建筑中成為主流。因此在建筑裝飾上,也是整體復制德國建筑風格,青島的許多建筑都建有塔樓、蒙莎式屋頂和老虎窗,大量使用自然材料,如花崗巖、黃色粉墻、蘑菇石(花崗巖)、中式青磚紅磚和琉璃瓦等,材料和紋樣方面在參考德式風格的同時,中國的傳統裝飾紋樣也被頻繁借用,中西方文化在這里相互借鑒與自然交融形成新的裝飾文化。
1.建筑造型在青島我們可以隨處看到造型優美的蒙莎式屋頂和尖塔(塔樓)的建筑式樣,如青島火車站的鐘樓造型類似小教堂,頂部坡度陡峭,屋頂裝飾由花崗巖砌筑;(圖3)江蘇路福音教堂的鐘塔則是比較有特色的一個,它脫離建筑相對獨立的同時,又與主體建筑構成一個整體,屋頂同樣是采用陡坡屋頂。在這里我們能看到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跡,如德占時期青島至濟南的鐵路沿線建筑均采用中國式屋頂。傳統中式門窗多為四方的木質鏤空式的,在青島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以花崗巖雕琢而成的老虎窗,青島警察署在陡峭的屋面上點綴老虎窗,圣彌埃爾教堂山墻里面正門上有一個較大的原型玫瑰窗,門窗采用圓券,造型簡單卻韻味十足。
2.建筑色彩青島建筑的建筑色彩與使用的建筑材料密切相關,主要由紅瓦坡頂、黃色抹面灰墻、灰色花崗砌筑的基底和門窗構成,體現了自然的色彩,富有生命力。將德國威廉時期建筑式樣與青年風格派的結合的原德國膠澳總督官邸,就是采用紅陶瓦,米黃色波浪紋裝飾外墻和花崗巖砌筑的典型例子。
3.建筑工藝(建筑材料)德國古典建筑取法自然,因此青島建筑也是大量采用天然材料—紅陶瓦坡屋頂、黃色粉墻與自然形態的蘑菇石等隨處可見。二十世紀開始青島采用紅磚紅瓦取代青磚灰瓦,建筑外墻多在灰漿抹面后涂上明快的黃色,由于建筑法規禁止用瓦楞鐵皮作屋頂材料,紅瓦屋頂變成了青島獨有的特色?;◢弾r石在青島一帶儲量豐富、價格低廉,而當時在德國國內也流行以花崗石作建筑外墻裝飾,所以在青島“花崗石”便成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廣為使用。如江蘇路福音教堂對花崗石的應用,墻面底部的大小不等的花崗巖蘑菇石夸張地突出墻面,深凹的嵌縫嚴謹而又規整,檐口和局部轉角也使用了粗糙的花崗巖條石和石塊。(如圖6)中國傳統建筑多以木材為主,在德式建筑中有不少使用木梁、欄桿的例子。而在建筑局部會采用琉璃瓦等傳統材質進行貼圖,如青島的總督府和火車站既有紅色筒瓦又有中國傳統的綠色琉璃瓦做裝飾。花崗石以外為米黃色波紋狀墻面,石料的使用自由活潑,不拘一格,在粉墻之上點綴幾塊石料,構成一幅完美畫面。
4.建筑紋樣德式建筑的裝飾紋樣華麗而不繁復,以凹凸裝飾線突出其立體感,從花崗巖的精雕細琢到普通墻面的波紋飾面,質樸而有精致。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的黃色波紋狀水泥抹面墻面,簡單的紋理增加了建筑裝飾細部的可讀性。圣彌埃爾教堂外墻采用花崗巖砌筑,局部運用凹凸的裝飾線條使整個教堂在威嚴中不失明快。中國傳統紋樣如龍紋和獅形圖案被運用到建筑的梁柱裝飾上,如格爾匹克-科尼希別墅門廳里的龍雕石柱、伯恩尼克住宅中近六米的龍紋木梁和要塞工程局內部樓梯上的獅龍欄柱。
5.建筑裝飾塔樓,紅瓦坡頂,黃色抹灰墻,粗獷的花崗巖,豐富多的紋樣裝飾,這些德式的細小而又單一的建筑裝飾,在融入青島的同時受到了中國五千年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擁有百年歷史的青島在時間的磨合中形成了獨特的建筑裝飾文化。
青島德式建筑裝飾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經過歷史的沉淀,形成了這座城市文化的載體,其顯示出的特征可以歸結為:
1.殖民建筑的變相復制性,青島建置后不久就被德國占領,房屋建筑規劃是由德國殖民當局規劃的,他們將本土的建筑裝飾風格搬到中國。但是在完全模仿、克隆的同時,由于客觀原因在材料、技術和人力等方面無法完全照搬德國樣式。與此同時青島雖然沒有太多的傳統建筑,但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其傳統建筑裝飾也在本能的抵抗著外來元素的侵入,西方文化不得不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時接受中國本土裝飾特征加以融合,形成了青島獨特的建筑裝飾風格。
2.宗教文化影響下的復雜性,青島德式建筑裝飾受不同宗教文化的不同程度的影響,顯露出宗教文化影響下所具有的復雜性。
3.中國傳統建筑特征,雖然青島由外國規劃建造,但是它是孕育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的新生城市,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青島建筑裝飾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甚小,但仍帶有不少的傳統建筑裝飾特質。
4.海洋文化特征,青島的是建筑裝飾文化體現在宗教建筑上,還體現在民居上;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還受到海外文化的殖民式入侵,顯示出海洋文化的特質?,F在,青島順應時代的發展在竭力保留老城區規模的同時開始了新城區的建造,雖然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但其獨有的德式建筑裝飾風格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關注,并且在不斷嘗試將它融入到現代建筑的裝飾中去,無論身處青島哪個角落我們都能體味到它已經深入至髓的裝飾風格。康有為曾經這樣評價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這是對青島市貌的真實寫照,也將會是青島未來建筑裝飾的發展方向。
- 上一篇:市長在鹽業系統總結會發言
- 下一篇:設計藝術比較中可比性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