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農村特色民居保護路徑

時間:2022-12-10 10:21:36

導語:試議農村特色民居保護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農村特色民居保護路徑

一、現有特色民居建筑文化的現狀分析

(一)民居的地域建筑特色文化較好傳承井院式建設模式會澤特色民居以大多數中國各地傳統村鎮住宅一樣,是以井院式為主的,民居居住空間上的顯著特點就是其封閉內向性。井院不但方正,而且鋪砌整齊,較室內為低,四周的建筑均面向井院空間。井院式布局除了有封閉內向性的特點外,還具鮮明的有可變性特點。當家庭組合狀況發生變化時,兄弟析居,各置家宅;或家族繁衍、人口增多,則購置鄰近房產、并人本宅;或者家庭經濟發生變化,臨街開設店鋪,商、住合一,改做它用等等,當發生上述情形時,僅須在井院中建一些內墻,開辟一些門洞,即可改變其空間組合關系。我國傳統村鎮之所以尚保留有一些古老的井院式民居,均受益于地方特色建筑的可變通性,使其得以可持續地保護使用。

(二)民居的地域建筑特色文化呈現淡化和缺失顯著特征會澤雖然大部份民居仍然保持著井院式格局,但在建筑文化及民居的特色方面上逐漸迷失,簡單地模仿城市住宅的現代樣式,失去了傳統民居特色。這也是我國大部份地區農村民居建筑建設面臨的問題。其實傳統的民居是古代先民適應自然氣候、地理條件,使用當地材料、因地制宜而建造的建筑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本土文化傳統的物化形式,所承載的是地域文化及風土人情之美,這種地域文化特色的退化,帶來的不只是居住模式和環境的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居民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也會逐漸淡薄。

(三)特色民居建筑結構與需求功能不匹配現有的新農村村莊規劃往往缺乏統一的前期規劃由于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導致農村的可耕地被不斷的破壞和占用,特色民居點建設存在明顯的盲目性,且私搭亂建的現象普遍,土地開發利用無序。另一方面,就農村住宅單體建設結構與需求功能不匹配,存在建造方式傳統、建筑材料陳舊、結構設計不合理、功能不能適應現代生活要求和能源利用率低等亟待解決困難和問題。

二、滇東北新農村特色民居傳承與保護建設探討

(一)以人為本原則,設計滿足新農村特色民居生活和生產功能要求設計方案首先要滿足農村居民基本需要。新農村民居建設規劃與設計首先應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注重功能的完善、朝向和采光的選擇等等,提高室內居住物理環境,改變原有空間居住采光不足、陰暗潮濕等問題,同時,考慮村民的生產要求,如農具儲藏、畜禽養殖等空間,如何與生活空間分隔聯系,互不影響又方便使用。

(二)傳承地域文化特色,保留傳統民居建筑鮮明特色會澤傳統特色民居極有韻致文化,但現在能全面反映這種傳統韻味的特色建筑呈現減少趨勢,在民居設置功能合理的情況下,運用現代較為先進的建筑結構技術,保留傳統民居建筑鮮明特色、提取傳統而有用的建筑文化元素,如天井、院窩、貓弓墻、貓洞等,在新農村民居建筑上既體現傳統的文化特色,又滿足新農村生活和生產功能要求,凸顯新型特色民居。

(三)遵循適宜性原則,優化民居建筑結構,降低建筑造價在新農村的民居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考慮當地經濟、技術條件,通過優化民居建筑結構降低建筑造價,發展節地型住宅,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有效減少建設用地需求,減輕農民家庭的建設經濟負擔。通過合理規劃新農村建設用地,盡可能利用荒地、劣地、坡地等,少占耕地;盡量選擇符合建設要求坡度過山地作為村民建宅的規劃用地,因地制宜設計坡地建筑,提高新農村民居農宅的容積率。

(四)豐富特色民居功能的設計,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民居使用家庭的人口構成和對功能的要求多種多樣的,在對居住模式的思考方面也應多方位綜合考慮,在民居建筑的功能設計設置時,既要考慮到用戶使用的方便和私密性,也要考慮到如何讓傳統親情維系而不至淡薄,探索在一幢房屋以分院而居或者臨近分房而居的設計方案,在建筑中設家族的共享空間,滿足家族傳統活動功能需要。

三、結語

云南山區新農村特色民居建設關鍵技術的實踐探索,是在云南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通過傳承和保持地域傳統建筑文化特色基礎上,期望能在優化村莊居住環境、民居建筑功能優化等方面讓農民享受現代建筑技術的優點,又能傳承珍貴的地域文化特色,引導新農村建設的有序開展,為云南新農村建設特色民居建筑文化傳承與保護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

作者:李顯秋劉艷慧李婧瑜胡琥李瑞雪單位:云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