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
時間:2022-06-07 11:21:44
導語:中國古建筑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古建筑藝術是世界上歷史悠久、風格鮮明、分布地域廣闊的獨特建筑藝術體系,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筆寶貴財富。而中國古建筑對現代建筑設計在無形中影響和啟發著設計師。但是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材料在建筑中的運用,導致中國古建筑文化遺失。本文主要提出怎樣把古建筑藝術和現代建筑結合,重新提煉、發掘中國古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關鍵詞:中國古建筑;現代建筑;影響;啟發
1中國古建筑與現代建筑的形成與發展
1.1.中國古建筑
在世界建筑體系中,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在世界建筑體系中獨樹一幟源遠流長的,成為獨立發展的體系。中國古建筑思想在世界建筑史上,以它獨特的地域特色,描繪出中華名族五千年文明歷史,當我們站在現代人的審美角度,回首望去中國古建筑的發展歷程,就如同翻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詞典,古建筑展現出歷朝歷代獨特風貌;中國建筑以它絢麗的色調風格、精巧的做工工藝,讓人感受到中國古建筑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
1.2現代建筑
現階段,我們從國際的角度出發,建筑設計僅僅視為少數貴族人使用,在世界發展史上可以得出這一結論。主要要建筑設計大多數是為封建君主服務、王公服務、教會服務、國家服務。就像美國評論家羅伯特•休斯(Robert,Hughes)說的那樣“窮人沒有設計”。中國建筑設計也不外乎于此,尤其是世界趨于多元化,西方文化的不斷涌入中國,隨著封建制度的沒落,古老的中國大門被西方文明逐漸打開,中國古建也開始受到了沖擊。
2以實例分析中國古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
2.1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
例如在蘇州博物館的新館,蘇州博物館的新館其建筑風格屬于新中式建筑,這種風格的獨特之處在于其房屋屋頂的設計,也是我們走進博物館時首先看到這個獨特的屋頂設計。這種屋頂的設計手法源自蘇州古建筑的坡頂,屋頂四周的翹角以及它的做工工藝,把傳統建筑和現代建筑的特色發揮到了極致,這些屋頂通過現代科技材料,用金屬、玻璃以及木材作為屋頂主要的材料,通過光照處處不同的層次,演繹出不同的環境效果,讓人猶如進入一副中國山水畫的感覺。蘇州博物館建筑群的布局方式,延續蘇州建筑群落布局的特點,把博物館放置于院落之間,通過這些院落之間相互組合,使建筑整體跟周邊環境相互融合、協調統一,拙政園作為蘇州最有名的建筑群落之一,博物館主館的建筑風格延續了拙政園建筑的特點,成為整個群落中的一個重點。白墻、灰瓦成為博物館主要的建筑基色,這些淡雅的色調與周邊建筑色調相互融合在一起,作為新中式建筑,建筑中的灰色材料,被現代的灰色花崗巖所代替。把傳統中國古建筑設計精髓不斷發掘、提煉、擴展,并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現代建筑,蘇軾在《靈璧張氏庭院記》中說:“華堂夏屋有吳蜀之巧”,蘇州建筑在中國古建筑中,以精巧細致為主,蘇州博物館主要通過對蘇州古建筑風格和中國建筑元素提煉;從傳統的古建筑構造元素中發掘適合該建筑的設計元素,對蘇州傳統建筑中的幾何形狀進行演變,用現代的技術、材料重新詮釋現當代蘇州建筑設計風格。在建筑的空間規劃方面,中國傳統的移步換景淋漓盡致地體現在該建筑的空間中。夏玉瑩在《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與轉化》中提到:“蘇州博物館新館這一傾情之作就使得蘇州民居風格和現代建筑和諧對接,融建筑于園林之中,使古代民族文化和現代的科技相輔相成。”通過對局部空間的伸縮處理,讓人進入該區域時空間放大,給人一種探索進入的欲望,這也是建筑設計中空間使用的巧妙手法;進入后院時,大量地運用中國傳統的造園手法,亭榭、水面、置石、樹木映入眼簾,讓人進入具有禪意的私密空間,跟入口的空間感覺形成對比。
2.2王澍與寧波美術館
寧波美術館作為中國著名建筑師王澍的代表作之一,為了維持這座大樓給城市帶來的美好回憶,設計師王澍保留了原有空間結構不變得同時,并且在設計者的極力呼吁下原有的碼頭也得以保留。美術館建筑主體設計方面,面向人民路的一部分是利用一個入口的高臺院落和棧橋的設計,并沒有采用常見的廣場或者臺階布局,這種設計寓意中國傳統院落的結構。建筑主體面向甬江的一側以出船的形象利用兩個扁平長方形相互疊加從而使建筑物更加親切,與周圍環境更加融洽。在建筑主體二層設有100扇高8米的杉木板門,這些杉木板門裝飾在沿江長100米長,6米寬的長廊一側,設計者的目的是展現一種新生的態度以及重建一種已經斷裂的生活方式。美術館的空間利用上分析,首先最底層是應用于美術館的日常運營,整個空間屬于開放式的展示形式,一層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藝術展品以及藝術展覽。藝術展示的過程中同時進行了營銷模式。二層相對一層的空間風格更具有意境,二層主要應用于藝術展品的展示和創作。美術館的建筑材料上采用了青磚,青磚設計是體現在美術館的基座上。青磚設計與外景保持一致,形成了內外統一的設計場景。基座上的設計紋樣元素從敦煌中提取出來的。來揭示地域始發地是寧波人,船與港口的材料統一,也在預示著船與港口的材料是一致的。所以在材料的使用方面都揭示了一定的寓意和暗示,這種表現技法的體現需要一定的技藝水平。
2.3大研安縵度假村
位于中國云南省西北角著名的麗江,被認為是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而大研安縵正是探索麗江的絕佳下榻之所,極致完美的大研安縵度假村的建立與其他安縵度假村一樣,麗江大研安縵與其他安縵度假村一樣,通過他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采用古老神秘傳統納西建筑經典元素。度假村依山而建,大研安縵之名源自梵文“平和”的音譯和13世紀木府統治時期的麗江古名“大研”二字。俯瞰這座歷經滄桑歷史古城。度假村的建立無疑又為這座古城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度假村設有35間套房,可眺望麗江美景、城郊鄉野與雄偉雪山,包括中國最壯麗的山峰——玉龍雪山。度假村坐落于獅子山頂,毋庸置疑的是,這個得天獨厚的角度把麗江、城郊鄉野同雪山美景一并攬入懷中。度假村設有的套房一律附帶可俯瞰美景的超大露臺。恒溫人性化的泳池安靜的藏在古典質樸的建筑群深處,嬉戲池中或是臥榻池畔定是體會安縵隱世哲學的絕妙途徑。這套度假套房在各地都能展示云南當地的美妙布料和精湛的工藝,納西刺繡精美至極,以及東巴花卉禽鳥木雕也是鬼斧神工,這種精美的工藝將會在客房內出現。納西族東巴智者,對他們來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非常重要的,在他們精湛的工藝中可以獲取他們對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注重性。在這種精美的技藝之下,還有一些文化遺跡、古建筑遺跡都已保留下來,例如以前的科舉考試的場景依舊保存完好。這種場景的設計,不僅留下這種古香古氣的建筑,并且也加入了現代化的設計元素,這種中國古典元素與現代技藝手法相結合的設計,深受人們的喜歡。通過實例分析現代建筑中國古建筑元素的運用,得出以下結論。中國古建筑與中華民族不管在歷史內容上還是本性特質上,兩者是相容的,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在現代建筑中要汲取古建筑文化的精髓,繁榮和創新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建筑文化。從傳統古建筑中發掘適合現代建筑的設計元素,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材料重新詮釋當代建筑的設計風格。3在建筑的空間規劃方面,中國傳統的移步換景是建筑設計中空間使用的巧妙手法。在裝飾方面,中國古代建筑的不斷努力和長期積淀,積極吸取了中國個民族傳統的藝術技藝和精湛紋樣元素,尤其是在雕刻、繪畫、工藝美術等藝術形式上,為現代設計創造并提供了很多設計積淀,現代建筑要汲取這些優秀的裝飾手法,努力打造出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在造型方面,現代建筑整體要與周邊環境互相融合,協調統一,在自然界承運能力范圍內去發展現代建筑,因地制宜,營造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和諧家園。
3中國古建筑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與啟發
3.1中國古建筑與現代建筑融合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個性鮮明并深深根植于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它有著同西方迥異的民族特質,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繼承和發揮傳統建筑文化還需要研究和認識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意境,真正理解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本質內涵,在形式和內涵上都加以繼承,并加以現代體現,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真正的現代化。加快現代城市快速發展是我們當代人追求的目標。可是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包括農村現代化建設,都應該在保持我們民族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即融入現代元素,又保留了本土文化不會再歷史旅程成長斷層,更不是對西方思想全盤接受;城市建筑是一個地域的文化遺產,是人類發展的根基,也是城市的象征。每個時代都會在城市的發展中留下屬于當時社會的痕跡。一個地區城市的快速發展,現代化水平的提高,都會導致很多歷史文明的消失,最為明顯的就是城市建筑,雖然現代城市的出現是人類文明向前邁出的一大進步。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是科學、經濟的聚集地,人類歷史文化遺產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所留下的一筆財富;在中國古建筑發展的歷程中,其中的一塊木材,一塊瓦片,都蘊含著當時、社會、政治、文化歷史發展的痕跡。我們要讓古建筑傳統工藝與現代建筑完美結合,才能讓古建筑文化得到合理的保護,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流傳千古,讓我們的子子孫孫可以繼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把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合理地應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可以在體現中國古建筑古典韻味的同時,保證工程質量、品質,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減少資源浪費,避免出現中國古建筑風格在國際、國內市場出現尷尬的局面。
3.2現代建筑在古代建筑影響下的發展
在現代建筑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既要創造新的現代文明,又要保護古代歷史文明,兩者之間是相互融合的,我們要在兩者之間權衡好它們的關系,現代建筑不是現代人憑借自己的想象創造出的,現代建筑的是古人這幾千年中探索中所遺留的產物,它是我們現代建筑快速發展的墊腳石。它們之間是傳承和發展的關系,與此同時我們在保護文物古跡的同時,也要兼并協調中國古建筑與現代建筑并存的原則。中國古建筑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它代表著當時的政治文化和科技水平,只有將這些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古建筑文化保留下來,才能延續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在現代城市發展中,現代建筑風靡全球,這種風潮大大影響了古建筑藝術文化的發展,只有讓古建筑藝術在中國本土茁壯的成長,才能源源不斷地給現代建筑注入新的建筑理念,讓中國文化立足于世界不敗之地。在現代建筑建設中,我們要倡導“新舊有機結合”的這種理念,既要對古建筑藝術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提升,又要保留中國古建筑藝術文化,做到舍得共存。新老建筑文化交替的階段,要拒絕盲目大肆修建仿古建筑,對古建筑文化的保護,不只是在現代世人面前建造出出更多的仿古建筑,仿古建筑的出現不代表是對現代建筑的保護的開始,所以這種古建筑文化保護的機制,需要在探索摸索的過程中,建立適合古建筑藝術發展的新機制,讓古建筑藝術和現代建筑協調發展。現代建筑發展的主要思想是以人為本,人作為建筑使用的主體。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還要滿足現代的審美要求,現代建筑的發展必須重視人的使用需求,以滿足生活生產使用為主要前提。因此可見,現代建筑還需要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完善,避免虛而無用的建筑,建立屬于這一時代的建筑體系,才能保障現代建筑快速健康地發展,讓現代建筑成為這一時期的標志性建筑。
4小結
現代化建筑的發展不是對中國古建的排斥,而是繼承與發展如何正確運用中國的古代建筑去設計現代建筑,讓其源遠流長,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轉換,中國古建筑已經不適合絕大多數建筑的需要,它的建筑精髓是需要我們后輩繼承和延續的,如何正確的運用中國的古代建筑去設計現代建筑,讓其源遠流長,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當然這樣的研究歷程還有很遠,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經濟、人力資源去實現。為了讓著種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體系中,滲透到每一個建筑作品中,讓中國的現代建筑散發出生機活力,重振偉大的中國夢,我們每個設計師都應該用我們的一腔熱血,去拼出一片屬于我們自己的天空。
作者:劉文潔 伍星 單位:東北大學藝術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其鈞.中國古建筑語言[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1-330.
[2]邱盼.試論我國古建筑保護面臨的問題[J],山西建筑,2009年第29期
[3]葉建功.建筑美學形式初探[J],江蘇:河海大學,2003.03
[4]夏玉瑩.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與轉化[J],設計,2015(59)
- 上一篇:中學校區規劃建筑設計方案研究
- 下一篇:建筑施工機械設備維修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