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專業建筑設計教學思考
時間:2022-01-18 04:23:01
導語:土木工程專業建筑設計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使土木工程學科的學生了解建筑學學科相關課程的基本要求以及學習方法和技巧,本文結合了國內外一些建筑實例,從專業素養、建筑設計、人際交往三方面客觀地闡述了如何在課堂內教學、課堂外實踐過程中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以期使學生具備建筑學學科的基本素質,成長為符合時展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素養;設計;交往
一、前言
一般來說,由于建筑學學科與土木工程學科之間的學科聯系十分密切,因此在中國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學科的教學大綱中,通常會開設一些具有建筑學學科特色的基礎課程,對于這些課程,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通常會表現出很大的興趣,但是由于學科的差距,學生在價值觀建構和學習方法問題上常常產生困惑,“如何學”和“學了有何用”這一問題深深地困惑著學生。與此對應的是,“如何教”和“教了有何用”這一問題也值得教師思考。下面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從一名建筑師所必需具備的專業素養、建筑設計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就如何開展土木工程學科的建筑學課程教學談一些體會。
二、專業素養
專業素養是建筑師的基本素質,它是建筑師開展建筑設計實踐活動的基礎,很難想象專業素養欠缺的建筑師能夠設計出優秀的建筑作品。專業素養的培養與熏陶貫穿于學生在校期間、工作以后,直至終身,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專業素養主要體現于表現素養、審美素養兩方面,下面分別闡述。1.表現素養。相對于建筑學學科的學生而言,土木工程學科的教學大綱中對于建筑表現方面的課程設置較少,這種現象使得美術基礎原本十分薄弱的學生在學習建筑設計時對于建筑表現的基本概念與要求不清,建筑表現技巧也十分欠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解決。開設專題講座:講解美術學科的素描、色彩方面的基本常識。此外,教師還應結合建筑實例講解具體的繪畫應用技巧,再布置一定的練習,這樣既不枯燥,又使學生具有感性體驗,有利于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基本的美術理論與繪畫表現技巧。開展美術實踐:除了課堂教學以外,課外美術實踐環節的開展也必不可少,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可以加強學生對于課堂教學中美術基礎知識的理解。2.審美素養。建筑設計的過程是一個創造美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需要具有審美素養的創作主體來完成。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的理性與邏輯思維能力很強,而在需要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互動的建筑形式設計方面,他們經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勉強設計出的建筑形式,通常也很平淡,缺乏藝術氣息。上面的情況表明:通過一定的藝術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是建筑設計教學過程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對于教師而言,可以結合專業課程教學,給學生欣賞一些古今中外的優秀建筑實例圖片,在圖片賞析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審美的追求和熱情。提高審美層次。對于學生而言,應根據教學要求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課余時間,可以閱讀一些中外名著,既拓寬視野,又提高審美情趣,何樂而不為?歌德說過:“我們在投向世界每一瞥關注的目光的同時也在整理著世界。”[1],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課堂獲得的審美知識去觀察身邊的建筑現象,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美學素養,為以后的建筑形式設計打下基礎。
三、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是土木工程學科的一門重要課程。從教學反饋情況看,大多數學生對建筑設計充滿創作激情,但是由于對建筑設計的方法和原理的陌生而時常陷入困惑之中。從學生的設計作品來看,在平面功能設計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學生對以系統論和整體思維方法為基礎的建筑平面功能設計方法的陌生,始他們在平面功能設計開始時體現出設計起步不對、過程中設計效率低下、完成后的圖紙邏輯概念不清,缺乏藝術性與美感。在建筑形式設計方面問題也不少,問題主要體現于兩種設計傾向。其一是一些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強,感性思維能力不足,設計時常會孤立地研究平面功能關系,而忽視了建筑的藝術性要求,或有一些形式創作欲望,但是在形式設計時,卻不知如何通過建筑語言表現設計構思,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興趣,最后設計的作品也就平淡無奇。其二是另一些學生有強烈的創作欲望,也敢于主動大膽地運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現設計構思,但是建筑形式的建構不嚴謹,最終的設計成果缺少邏輯和條理。其實,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章法,有章法的事物總是美的,做設計也是一樣。那么如何才能設計出有章法的方案呢?下面從平面功能設計和建筑形式設計兩方面分別論述。
1.平面功能設計。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建筑設計的過程也不例外,也有符合其自身發展規律的設計脈絡。能否掌握“捕魚”方法—設計脈絡,直接關系到學生畢業以后能否勝任建筑設計實踐項目。那么,究竟設計脈絡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它是一種以系統思維方法為基礎的設計程序。這種設計程序要求設計者按照系統論的要求,從整體到局部,有條理地開展設計活動。在設計之初,設計者應進行環境分析,通過對基地內外各種環境條件的分析,合理地確定基地的主次出入口、各類人流進入建筑的出入口以及“圖底”關系這兩個事關全局的關鍵問題。接下來進行功能分區設計,為了簡化設計問題,在這一步通常采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把設計任務書中所要求的各種房間分為使用、管理、后勤等三個大的功能分區,再根據前一設計程序所確定的各類人流出入口條件,把這幾大功能分區放在“圖”中與各自出入口相對應的位置。接下來,再對使用、管理、后勤三個大的功能分區中的房間再采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細分,直到把所有房間全部合理地納入“圖”中。由于這種分析方法順應了方案的生長規律,因此不會發生房間“串區”現象。解決了功能分區設計以后,下面就可以進行水平與垂直交通設計,通過走道與樓梯的聯系使三大的功能分區中的房間成為流線清晰,聯系緊密的系統。
2.建筑形式設計。在傳統的建筑設計課堂教學中,建筑形式設計的教學一直是困擾師生的一個問題。其原因在于建筑形式設計涉及到對于形式美基本規律的理解與認識,主觀性很強,由于現代的很多建筑在形式設計上摒棄了傳統美學原則而出現審美變異,光怪陸離的造型手法體現出多元化的設計傾向,其背后突顯出設計者各不相同的價值傾向。面對這種現象,初學者由于藝術修養的欠缺,往往會一片茫然,或者是盲目模仿。因此,為了使學生少走彎路,不走歧路,教師既要幫助學生分析各種建筑形式設計的歷史與社會根源、哲學傾向,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形式設計觀,又要讓學生明白建筑形式的設計不是隨意的,而是要有一定的章法———建筑形式的邏輯,這種設計邏輯主要在內部功能、外部環境、幾何構成、美學價值等方面體現出來,下面分別論述。
(1)內部功能。“在追求建筑意義的同時,應兼顧建筑的功能,欠缺的功能減損著建筑形式的光輝,完美的功能與富于表現力的形式相得益彰”[2]。在建筑功能設計時,不同的功能分區空間性質不同,對應著不同的空間形態,建筑形式設計應客觀真實地反映不同的內部空間組合關系。有時,會有一些學生先設計一個造型框架,把功能硬塞進去,這不僅僅是形式與功能相脫離的不當設計方法,也是一種不良的設計態度,教師要予以及時糾正。
(2)外部環境。在具體的建筑形式設計實踐中,建筑所處的外部環境一般是客觀而真實的。從微觀層面看,場地內的地形、地勢、樹木、河流、古跡,場地外的景觀都形成建筑設計的外部條件。從宏觀層面看,更大范圍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城市風貌等條件都是建筑形式設計時要考慮的因素。因此,建筑形式設計的目標與環境設計的目標是統一的。
(3)幾何構成。從幾何構成角度看,建筑是幾何體塊構成的實體形式,幾何體塊的構成不是隨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這種邏輯性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幾何性明確,這是對單一幾何體而言,要求幾何體塊的形狀明確,具有可識別性,例如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對于初學者而言,了解這一要求可以使他們在幾何構成時避免采用一些模棱兩可的幾何形式。其二是幾何關系明確,這是對組合幾何體而言,要求幾何體組合時,相鄰幾何體之間的關系明確,這種關系一般是相離、相切、相交、相含等。
(4)美學價值。在設計之初,當設計者的設計構思確立以后,下一步就面臨著幾何形體的選擇和形體之間幾何關系的建構問題。由于建筑形式屬于藝術范疇,藝術具有多樣性與不確定性的特點,不可能象數學那么精確。因此能夠體現一種設計構思的幾何形體和形體之間的幾何關系通常并不是唯一的。哪么如何選擇幾何體塊的形狀以及建構幾何體塊之間的相互關系呢?這里不但要考慮上面的幾個要求,還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美學價值。對于初學者而言,能否對幾何體以及幾何體之間關系的各種可能性進行綜合評價與分析,選擇出一種能夠最大限度地在內部功能與外部環境要求、幾何構成、美學要求之間取得平衡的幾何形式無疑是具有一定挑戰意義的,這一過程需要一定的設計綜合分析能力、一定的三維空間想象力、以及一定的審美素養。在建筑設計課程開始之前,首先,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形式美的構圖規律,讓學生了解對立統一的古典美學要求,以及現代建筑的一些手法變異。其次,教師應結合一些優秀建筑實例,講解這些藝術法則在建筑實踐中是如何應用的。最后,教師要發揮主體性地位,在解讀建筑實例過程中,總結建筑形式的構圖技巧。同時讓學生運用描述、分析、比較、評價、判斷、質疑等一系列思維方式對建筑作品進行認知與解讀,不斷提高思維能力。在建筑設計課程進行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造型構思,又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形成建筑的自身特色。只要學生能夠說出一定的理由,哪怕并不充分,都可以讓他們試探,但不鼓勵沒有任何道理地隨意玩弄形式。在建筑設計課程后期,尤其是到了立面設計階段,要求學生運用形式美的構圖規律,同時能夠綜合考慮平面功能、結構與構造、材料與色彩、施工技術等角度,盡力表現立面設計的效果,體現立面設計的意圖。
四、人際交往能力
建筑設計活動的工作性質和方式具有開放性和社會性的特點,要求建筑師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因此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以后避免不了要與各種人群交往,但是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學生在高中階段埋頭苦讀,學習圈子封閉而狹隘。當他們進入具有開放性特點的建筑設計教學環境中,一下子很難完成角色轉換,因此教師在建筑設計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提供經常性的交流與學習機會,幫助學生破除中學封閉的學習習慣,在相互交流與學習過程中集思廣益,共同成長與進步。在改圖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向教師表達設計意圖,從方案的構思、功能與形式設計、結構與構造等各方面介紹自己方案的設計特色。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從各種角度對學生方案的可能性與合理性進行質疑,以實現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與應變能力的教學目標。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在土木工程專業的建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使建筑學教育既要保持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科特色,又要注入新的時代內容。
作者:葉建功 單位:河海大學
參考文獻:
[1]劉小楓.人類困境中的審美精神———哲人、詩人論美文選[M].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
[2]戴志中.建筑創作構思解析———符號•象征•隱喻[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234-235.
- 上一篇:產業化轉型下長途客運建筑設計探討
- 下一篇:建筑施工企業材料物資經濟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