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建筑設計的新詮釋
時間:2022-09-14 03:03:03
導語:論當代建筑設計的新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當代建筑設計手法的突破。傳統建筑設計與當代建筑設計之間的區分直觀體現在其設計手法的不同。要說兩者之間的關聯,那可能是從結構主義開始,強調那種“永恒”的來源于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的深層結構隨著時代的變遷依然沿用到了今天。就拿我們中國建筑設計的發展而言,上世紀50年代初,對于那個以解決群眾溫飽的年代來說,建筑這兩個字毫無疑問是強調功能主義至上的設計;再拿北京傳統的四合院來講,四方、規矩、板正是對自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北京建筑特色最中肯的評價。在這些傳統建筑設計中,更多的是遵照結構主義的設計原則,當代建筑設計則是更多的偏向于解構主義。個人覺得,解構主義是原有固有模式的一種大膽的設計思維的延伸,是對傳統建筑設計的大膽嘗試,這種嘗試并不是說隨意的進行設計創造,而是在傳統文化底蘊的基礎之上來進行對傳統建筑老套設計的突破,如果我們對后現代主義的評價是對現代主義的叛逆,那解構主義的存在便是對后現代主義的不安于現狀。所以人們對于建設設計中的解構主義的設計,有些爭議,它打破了形式與功能所必然存在的聯系,但我覺得這也正是當代建筑設計的所應該具有的精神。對于建筑設計的突破大多數我們是通過與傳統建筑不同的設計手法來進行創新,解構主義它不僅作為一種創作方法,它也作為一種設計美學,它的設計思維貫穿著整個設計的始終。在當代建筑設計中,解構主義是其中之一的設計手法。而與之不同一種設計手法——“折疊”也是建筑設計中作為常見的一種形式語言,也對設計的空間、風格、結構都有著全新的定義。折疊這一詞作為專業的建筑語匯,最早是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流傳并盛行起來的,德勒斯在他的《褶子》里特地為折疊這種設計手法而頌文,這也是最早的相關領域的哲學參考文獻,這一理論帶給了一批設計師的思維啟發:艾森曼認為,德勒茲的折疊這一概念打破了傳統設計中的內外結構之間的關系以及傳統的空間構成。克取斯蒂森則把折疊這一概念運用到城市肌理分析中,用以建筑設計對傳統文化恢復以及它在社會角色中的表現力,他認為折疊這一手法既囊括歷史主義中的再現色彩,又體現出了現代思想中的抽象兒何,是一種包容歷史、現在、將來的共生形式。“變形”是近些年對當代建筑評價中出現較多的字眼。在“變形”的建筑設計中,“折疊”是較為突出的設計手法,它是一種與解構主義理念所不同的一種當代設計理念,甚至有些排斥解構,也排斥任何形式的設計模仿,總結起來,就是它是一種具有連續性的、個性突出的、全新形式的建筑設計手法,這也是當代建筑設計的一種突破。2.當代建筑設計材料的突破。除此之外,建筑材料對于建筑設計來說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著整個建筑設計的最終的成品風格。混凝土在近期優秀建筑作品的出現越來越多,相比起其他材料,混凝土更專注于建筑本體的精神體現。它沒有夸大的色彩表現,只是將單一、暗沉的混凝土加入到建筑設計中卻能產生一種微妙的化學反應,呈現出一種安靜、高雅的藝術氛圍。對于混凝土這種材料是一種非自然性質的混合材料,它的表現屬性具有著建造技術以及后期養護等一系列的眾多因素影響,在建筑設計中的造價也普遍偏高,但是混凝土材料,尤其是清水混凝土在當代建筑設計中卻是建筑師的新寵兒。它在建筑設計中對建構邏輯以及藝術表現都具有著特殊的魅力。對于當代建筑而言,像類似混凝土這樣的材料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出現又是一大創新所在,將建筑設計回歸到最樸實、自然的狀態才是它應有的狀態。3.低碳環保意識的加入。提到這里,低碳環保是當代建筑設計中值得關注的一大環節。自上世紀60年代,美國因工業污染掀起了綠色設計的風波之后,這一概念一直影響到今天。建筑設計帶給這個時代不同多樣的色彩,我們社會的中每一個人、每一天都能享受到建筑所帶來的的好處以及作用。但是,建筑設計在給我們大眾帶來種種益處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危害。這些危害主要是由于建筑設計在具體施工的發展過程中耗能多、碳排放量多引起的。所以低碳、環保、節能理念運用在建筑設計促使人們對社會環境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以下是加強低碳節能理念在建筑設計中可采取的兩點中肯措施:一方面是針對于建筑內部設計,建筑各個不同環節之間要考慮到滿足整體低碳環保的要求而進行設計。充分考慮到建筑周圍的外部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因地制宜的進行合理的設計,將外部有利條件運用到設計中去來達到低碳環保的設計要求,同時也節約了設計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建筑頂部,在之上面加入低碳設計元素,屋頂的部分是與外部自然環境最直接的接觸,在屋頂的節能環保設計中必然要充分利用上外部自然條件這一有利因素,來設計與自然貼近的環保節能新型屋頂。上海自然博物館便采用這種低碳節能的設計路線,完美的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同時也和館內主題相一致。由拉爾夫•約翰遜的設計來源于一個“鸚鵡螺殼”,在這一基礎之上對總體形態以及組織形式來進行思維創造。整個設計的外立面是作為表達自然元素的媒介。其中建筑中部的“細胞墻”象征著動、植物的細胞組織;建筑東部的“綠化墻”意味著地球的表面天然植被;建筑北部的“石墻”則暗喻著活動的地殼板塊、被河流侵蝕過的峽谷巖壁。他將生物氣候學加入建筑中,來達到低碳環保的目的,由智能建筑外觀來接受陽光照射,以達到最大化的日光,最小化的太陽能獲得量。而橢圓形天井池的設計為整個建筑提供了蒸發冷卻,在建筑內部設計中采用地熱系統的調節來控制溫度。前面有提到利用建筑頂部來加入到節能設計中,自然博物館利用雨水等自然水資源從覆有植被的屋頂收集起來,將回收利用的雨水一起存儲在池塘里,整個建筑將設計與低碳環保銜接的恰到好處,設計與生活是相通的,可以說設計本身是來源于生活,此類設計意識的加入更重要的是可以時刻提醒著世人應該去關注自然,關注環境。
二、當代建筑師對建筑設計的新看法
設計與藝術之間的微妙的關系奠定了建筑設計是同樣賦予了藝術形式的存在。多年以來,建筑一直是被看做是工科的一門學科,對它的定義更多的是來自于技術層次的詮釋,嚴謹、邏輯是我們對于建筑設計的定位。但是建筑設計它是有生命的,當代有些這樣一批人去改變著人們對于建筑設計的印象,他們用實際行動去告訴人們建筑設計在藝術領域可以附有新的生機。“我知道你在看到我的作品時,你會哭。不論你們怎么看我的作品,只要每個人在看到這些作品時油然而生的切身感受,才是最后的評斷標準。”這是林瓔對自己的建筑所作出的評價,比如林瓔所設計的越戰紀念碑,以極簡的造型來傳達出豐富復雜的意象,由一面刻滿著陣亡戰士姓名的大型V字形的石碑從兩端低、中間高逐步上升,而那些陣亡戰士的名字也由此逐步增加,來帶給沿著石碑行走的人們所不由言說的一種的心理感受。但是其設計并沒有高聳入云的宏偉,但是華盛頓憲法公園的盡頭,大地開裂,一道觸目驚心的傷痕在陽光與黑暗的交匯處,講述著無法被忘卻的哀傷,這些是她的設計所帶給人們的心理體會。類似林瓔這樣的建筑設計難道還是被認同成單一的工科作業嗎?這樣的一批建筑師更注重的是對生命的詮釋,更多的是在他們的設計思維之下,去創造出賦予生命的建筑藝術設計,在他們的設計詞典中,設計本該是純粹的,宇宙間生生不息的生命才是藝術的本源。他們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一個在現代主義階段被看作是技術性的學科,也在被認同為藝術。
三、結語
總而言之,當代建筑設計正在逐步以一種樸實、素雅的姿態展示在人們面前,不管是設計手法還是所運用的材料都是當代設計師對這個時代所賦予上的新的標簽,在經過實用主義年代的洗禮之后,它正在以自己特殊的語言由建筑形式來帶給我們一種視覺享受,從外表到內在的幫助人們心靈以及這個社會的凈化,我們當下也應該對充滿藝術性的建筑設計產生一個新的定義。
參考文獻
喬納森•卡勒1998《論解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威廉•弗萊明著、吳江譯2000《藝術和思想》,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王一帆2000《基于視覺整體性的建筑形體研究》,《浙江大學論文》。
何曉斌2010《當代非線性建筑表皮設計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靳士雄靳天倚2004《“純化”+“表現”——對“不完全形”概念的探討》,《世界建筑》第3期。
菀玉成2002《創新學》,南開大學出版社。馮國瑞2004《論創造性思維》,《中國工程科學》第6期。
梅軼超1998《當代建筑創作中的創新手法研究》,《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熊明2002《漫議建筑的原創性》,《建筑創作》第10期。
錢學森1987《思維科學》,《現代化》第1期。
作者:鄧慧中 單位:上海大學
-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業集團集約采購研究
- 下一篇:初探茶藝與哲學思想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