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與交通建筑設計研究

時間:2022-08-19 09:55:41

導語:地域文化與交通建筑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域文化與交通建筑設計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信息的全球化發展,“全球化”效應已滲透進人類活動的各個層面。建筑行業在引入先進建筑技術和新穎風格的同時,文化受到沖擊,建筑的地域文化屬性逐漸被商業文化所替代,形成千城一面的景象。本文從作為地區標志性的交通建筑出發,力求探索交通建筑設計的地域文化精神,研究地域文化與交通建筑的融合方式,并以平潭海峽二橋二線通道項目為例展現地域文化與交通建筑設計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融合。

關鍵詞:交通建筑設計;地域文化;建筑;融合

地域文化是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條件下,如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歷史因素、人文精神等,不斷發展并逐漸形成的文化整合,具有鮮明的地域屬性。所謂交通建筑,通常是指服務于交通產業的公共建筑,是公共交通運輸的重要環節。交通建筑涉及的范圍很廣,古代的驛站、現代的高速公路沿線建筑及交通樞紐站如機場、火車站、客運站、地鐵站等,都是交通建筑的代表。

1交通建筑設計的地域文化精神

1.1建筑的地域文化屬性。建筑的地域文化屬性是根植于歷史時期、社會條件、自然條件下,不斷積累醞釀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性的建筑表達形式。每個地區歷史演變都有其自身發展不同時期的記憶和各個階層人民生活的態度,不均衡的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的自然條件,造成不同地區建筑的地域文化表達往往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例如,受季風性氣候和海洋環境影響,福建沿海地區的人民長期以石砌、夯土技術的方式建造房屋,形成了獨特的濱海房屋建造方式。1.2交通建筑的特征。交通建筑通常兼具交通樞紐和公共建筑的雙重屬性,因其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標志性交通建筑通常具有標志性,為旅客提供一種心理暗示。通過交通建筑的標志性,給人以不同的感官體驗,展示城市的地標形象。標志性屬性在交通建筑中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它往往是對所處時代技術文化的綜合反映,是城市現代化技術發展水平的體現,另一方面,它是城市區域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2)開放性對于交通建筑,其所謂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交通建筑是公共建筑的一種,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建筑自身。交通建筑不僅要符合建筑設計發展潮流,同時要兼顧到建筑內外的整體美觀。其次,交通建筑設計必須突出交通產業與社會、區位、環境等因素之間的關聯性,同時更要兼顧到建筑物使用對象之間的有效聯系,使之能夠發揮紐帶作用,將自然、社會、人三部分充分聯系在一起。(3)文化性建筑所表達的文化獨特性通常是群體中人民共同生活方式的主要語言,以及與該地域所在的風土環境相適應的表達語言。吳良鏞院士曾指出[1]“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野,特色是歷史的構成,特色是文化的積淀,特色有民族的凝結,特色是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典型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因此它能引起人們不同的感受,心靈上的共鳴,感情上的陶醉。”交通建筑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產生也必然與當時當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和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就這一方面而言,交通建筑設計的過程不僅僅是技術環節的反映,在更深層面上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即交通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具有文化性。1.3發展的必然性。受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各大新擴張的城市總是以覆蓋傳統建造元素和徹底改造自然的風貌為代價,模糊特有的城市多元形象,建筑風格日趨相同,其表達語言也日趨同化,這無異于消除了不同地區之間建筑的地域文化屬性差異,吞噬建筑地域文化表達的延續。交通建筑的發展歷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連續性,集聚場所或多或少都留有歷史發展積淀的痕跡,那些具有悠久歷史的營造方式在當前社會發展環境里仍具有獨特的生命力。面對外來文化入侵的沖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更應該得到延續和更新發展,而不應在一次次改造中被覆蓋。延續式更新和發展所營造的視覺記憶、沖擊感和獨特地域文化的彰顯,是交通建筑展現地域文化建筑屬性的重要方式。在當前時展背景下,加強交通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并在交通建筑設計中凸顯地域文化,是交通建筑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2地域文化與交通建筑設計的融合方式

2.1借鑒當地文化符號。不同的地域文化體現往往通過符號表達。基于對建筑物的外觀或者室內設計,能夠區分出其設計內容所屬的特定區域。為了使交通建筑具有特定的地域文化,將文化符號融入到建筑設計中,通過對細節的刻畫,使其具有地域文化內涵,體現當地的地域文化和特色。2.2模擬當地建筑文化。不同的地區通常具有不同的習俗和文化,從而形成不同的建筑文化。在交通建筑設計中,要汲取當地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通過設計者自身對不同文化所代表意義和象征的解讀,將色彩、文字等融入進交通建筑設計理念之中,將當地風俗、地域的特色等與建筑的設計理念相互融合,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使建筑獨具區域性。2.3營造當地地域文化建筑空間。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建筑的空間組合也有所不同,這種差異主要是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所導致。例如,在江南水鄉的傳統建筑中,由于相對發達的自然地理條件,易于形成前街后河、前市后居的建筑布局模式;而對于西南山區來說,當地居民為了適應該地區高低起伏的地形,在不同的高臺上建立居住環境,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吊腳樓”建筑形式。在交通建筑設計中,應根據建筑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風俗文化,將當地的地域文化因素融入設計理念中,深入挖掘原有的傳統建筑空間,不斷尋求突破,創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型交通建筑,使其擁有嶄新的活力和地域性文化生命力。2.4利用當地建筑材料。使用當地的建筑材料是打造地域性建筑主要手段之一,但材料必須通過技術才能成為地域性建筑的表達。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了傳統建筑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在建筑設計中,為了保證當地的建筑特色能夠得以保留,在設計中應考慮就地取材。將地域特點融入建筑設計理念中,不僅有助于實現節約的原則,還可以在建筑的設計理念中體現地域文化的魅力,使地域文化得以充分釋放,進而形成獨具地方魅力的建筑風格。

3案例分析

3.1項目概況。平潭海峽二橋二線通道項目地處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以下簡稱“平潭”),與福清城區隔海相望,是連接平潭和內地的重要跨境基礎設施。作為平潭的重要門戶節點,平潭海峽二橋二線通道實施特別管制,承擔客運與貨運海關監管的任務。該項目的設計內容包括二線通道內的監管區、旅檢區,主要建筑物包括綜合樓、監管倉庫、設備用房及卡口棚等內容(項目鳥瞰圖如圖1)。3.2宏觀形態定位。二線通道項目建筑設計的總體構思出發點在于將平潭地域印象與當代綜合交通樞紐建筑相結合,使傳統文化、建筑形象和結構體系三者有機結合。建筑形象的構筑著眼于城市宏觀意向與交通建筑特征的體現:橫跨長平高速公路的“門樓”———客車卡口棚(如圖2)。門樓建筑是界定出入口的特殊建筑,該項目設計提出“門樓”概念。圖2出入島綜合樓及客車卡口棚方案在空間構圖上,門樓均衡了項目用地內不同的建筑形體,具有強烈的引導性。在體現項目與高速公路格局的關系外,更是突出交通建筑作為地區門戶的標志性、交通性和文化性,既有利于美化城市天際線,又便于過往司機有效識別。3.3建筑設計構思。為了使二線通道項目設計符合平潭地區經濟發展模式,在建筑設計構思中,除了考慮建筑的平面功能滿足要求外,在造型設計上力求營造現代建筑時代感之外,進一步考慮細節上的深入刻畫,以突出建筑的地域特色,使建筑形態設計延續平潭傳統民居風格,達到讓整個項目設計彰顯濃郁的地域文化的目的。在建筑總體布局上,出、入區區域各布置一幢綜合樓,形成有沖擊力和好寓意的門戶形象(如圖2)。通過多種綠化造景手法,形成園林式的二線通道。在人性化設施方面,設置內部工作人員、報關員和貨車司機等步行道,并為工作人員上下班返程設置連接出區綜合樓與入區綜合樓的下穿通道。隨著設計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建筑的形態與肌理不斷地與交通功能屬性貼近與融合,色調與質感則結合地域文化的同時回歸時代性,文化內涵的表達趨向內斂,側重整體文化內涵的建構。3.4建筑色彩與材料選擇。在建筑色彩方面,由于平潭自然色彩特征為高純度、高彩度;傳統石頭厝村落色彩多為低中彩度、中低明度的深土黃、暖咖色系;老城區建筑色彩多為低中彩度、中高明度的土黃、暖咖色系(如圖3)。為使二線通道項目整體建筑色彩與平潭當地環境色彩相協調,以大面積暖黃色調為主,輔以石材飾邊與灰色壓石瓦屋面。在建筑材料方面,平潭盛產砂、石材,山砂、河砂藏量豐富;海灘盛產海砂,工程周邊附近有正在開采的石料場,花崗巖、凝灰巖、變質巖藏量豐富,是填筑地基及修建構筑物的優質材料。考慮到平潭長期遭受海風和季風期暴雨的影響,同時需兼顧潮濕環境下的防潮設計,二線通道項目整體在墻身材質上采用當地傳統石材。通過將本土的材料質感更新演化使用、建筑色彩的延續發展,在建筑設計中展現地域文化。3.5建筑裝飾表達。在建筑裝飾方面,設計將主要著重點放在墻身、門窗、屋頂三個方面。墻身選用干掛GRC外墻板與石材飾邊相結合,輔以蘑菇石飾面,在融入少量現代語言的同時延續平潭傳統石頭厝風格(如圖3)。粗糙的石面給人熟悉的質感,適合抵御海風的侵蝕,也傳遞著堅定的意志。傳統的材料和構造形式以及現代技藝在設計中得到了融合統一,既具有時代特點,又體現了傳統設計方式的延續和有機更新。既表達出濃厚的平潭地域性的韻味,也應該適應時代性的延續發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強烈歸屬感。門窗方面,結合平潭傳統建筑墻面門窗尺寸較小,采用傳統石格柵的建筑裝飾手法并加以改進。由于平潭島季風強烈,降水集中,建筑對整體抗風及屋面排水要求較高,屋頂采用短檐硬山特色雙坡屋面。屋頂瓦上壓石抗風穩固,同時利用石材的天然色差,延續平潭獨具特色的“瓦上壓石,彩色屋面”傳統肌理形式(如圖4),使建筑更具地域性。基于對墻身、門窗、屋頂三個方面建筑裝飾的重點刻畫,結合地域文化符號,得以實現地域文化與建筑設計的融合。

4結語

交通建筑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地區標志性建筑,在新的文化發展、思維方式和科技水平的沖擊下,更加需要將設計的重點立足于地域文化性的表達。通過上述分析,地域文化和交通建筑設計的最終融合,需要采用適應項目建設地區的外部空間形式,通過文化符號空間形態等對不同的地域文化加以轉化詮釋,并且要利用現代結構和本土適宜材料相結合的技術手段來實現交通建筑地域性文化與建筑設計表達需求的統一,以打造適應本土氣候環境,弘揚民族文化自信,彰顯不同地域文化特質的交通建筑。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城市特色美的探求[J].城鄉建設,2002(1):33-35.

[2]相陽.地域文化在現代城市建筑設計中的表達[J].建設科技,2016(15).

[3]唐瑤,賈尚宏.地域文化在現代城市建筑設計中的表達[J].四川建筑,2011(2).

[4]余陽.淺談地域文化對地域建筑的影響———以江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為例[J].藝術科技,2016(5).

[5]唐雅男,劉俊山.基于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城市交通樞紐建筑設計[J].鐵道工程學報,2017(10).

[6]郝曉露.論地域文化與現代交通建筑的有機結合[J].美術教育研究,2016(7).

[7]鄧曉明,.交通建筑的地域性表達———以龍廈鐵路南靖站為例[J].華中建筑,2014(10).

[8]李青.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影響研究[J].建筑技術開發,2017(21).

[9]葉承鯤.地域文化呈現的表象及精神融入現代建筑設計[J].建筑技術開發,2018(12).

[10]陳浴宇.地域文化語境中建筑特色解析———以江蘇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8(5).

作者:吳燕蓉 單位: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