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管理在工程施工管理的運用
時間:2022-04-22 11:06:45
導語:精細化管理在工程施工管理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精細化管理對于確保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有著至關重要作用,也因此越發受到了建設工程企業高度重視,但是在具體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诖?,文章對精細化管理在工程施工管理中運用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夠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問題;對策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精細化管理運用概述
精細化管理是現代化管理中較為先進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也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精細化管理應用于建筑施工管理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資源使用效率,降低施工管理成本,提高建筑工程建設經濟效益。對建筑施工進行精細化管理,根據工程具體實際對每一個施工環節具體工作進行分解、細化,確保各個施工環節得到全面細致地落實。精細化管理強調專注于細節管理,各個施工環節應充分落實責任制度,并貫徹執行于建筑施工所有環節。在市場主導經濟體制下建筑企業之間競爭日漸激烈,建筑企業在工程施工管控方面面臨著巨大壓力。尤其是面對新經濟形勢,建筑企業不但要實現建筑施工質量有效提升,還要致力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成本,使企業獲得較好工程建設效益,并且在嚴峻競爭環境中保持較高核心競爭優勢。在對工程施工進行精細化管理過程中,要求施工企業各部門之間建立起有效溝通機制,就各個施工環節細節管理進行充分交流與協調配合,在認真落實各個崗位職責基礎上,實現對施工效率與質量顯著提高。在建筑施工管理過程中,科學地運用精細化管理方法,充分地保障各項工程方案得到順利、高效落實,進而保障項目較高施工效率與質量,推動企業施工管理水平改善、提升。
2建筑工程施工精細化管理面臨主要問題
2.1施工管理體系不完善
就目前建筑施工管理現狀而言,許多建筑企業對于施工管理體系建設方面不夠完善,不但對施工方案落實造成了極大影響,而且使得施工成本管控效率大大降低,不利于工程項目施工順利推進。建筑企業施工過程管理缺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施工時未結合具體實際合理地使用施工材料,施工流程未按標準化進行,施工質量與施工安全無法保障;二是施工監督工作人員未能全面掌握施工實際,導致施工管理精細化效果無法得到充分發揮;三是一些工作人員專業施工水平不高,對于工程施工方面知識了解不夠深入,因而在具體施工時未能實現施工作業規范化、標準化,降低了施工管理水平。
2.2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在新時展背景下,科技水平不斷創新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要求也越來越高,以促進建筑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優化,使其在具體工程施工管理過程中更好地發散思維,優化施工方案,更好地保證施工效率與質量。但是許多施工企業對于信息化管理重視程度不足,施工工作人員也未對信息技術進行充分地學習與掌握。在實際施工管理過程中也未使用監控設備、信息智能應用系統等信息化設備、軟件,建筑施工管控過程缺少信息化技、設備與技術有效支持,不利于精細化管理理念落實,影響了項目施工質量與效率提升。
2.3施工管理效率不高
建筑企業要想在根本上減少施工成本,就必須提高施工管理效率,這也是工程建設施工方案得以順利實施重要保障。但是,在具體建筑項目施工管理過程中,許多建筑企業施工人員與監理工作人員對于各個施工環節無法實現有效、科學地管理與控制,加上建筑企業過于關注材料價格而忽略材料質量保障,這不但影響項目整體施工質量,還極大程度上加長了工程建設時間。除此之外,施工材料、機械設備等在施工現場存在亂擺亂放現象,也未安排專人進行保養維護。加上施工工藝及流程不夠清晰明了,極大程度增加了施工管理成本。
2.4現場施工監管力度不強
建筑工程施工涉及多項技術與專業領域,因而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包括了施工人員、施工材料、基礎硬件設施等方面不確定性,這也是其區別于其他工程的主要方面。由于建筑工程特殊性,精細化管理對于工程施工監管監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許多建筑工程施工監管體系存在缺陷,導致監督管理落實不到位、分工不清晰、監管進度難以控制等嚴重問題。尤其是現階段我國建筑工程制度管理方面仍待提升,缺乏實踐監管經驗,監督控制手段單一,工作人員責任意識不強,這些都直接導致了監管措施落實力度不足。
2.5施工管理方法方面問題
建筑工程施工階段質量管理是整體工程質量控制最為重要環節。但是就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管理實情而言,即便是在精細化管理等先進理念影響下施工質量管理理論得到較大程度完善,但是在施工管理方法應用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流程控制不科學、精細化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在新技術、新材料應用方面水平也不高,難以實現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質量有效提升。
3建筑施工管理中精細化管理運用相關對策
3.1提高精細化管理意識
建筑企業要實現工程施工效益有效提升,必須對施工管理過程中出現問題進行全面地分析,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措施。因此,要提高精細管理意識,實現工程施工管理各項因素進行有效控制與管理。首先,建筑企業應意識到細節管理重要性,以高度責任意識對施工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施工問題并認真落實解決措施,同時對于施工各方信息都應做到詳細、充分地掌握,更好地為施工質量檢驗提供相關詳實數據。其次,由于項目施工通常涉及多個施工單位與多種施工工藝,從而必須實現高度協調施工配合才能確保項目施工順利進行,大大增加了建設施工復雜性。所以,各個施工單位之間必須提高合作意識,在施工過程中互相配合,充分做好各項施工細節管理工作。此外,還要求建筑企業應具備較強規則意識與施工管理水平,因此建筑企業應致力于施工體系有效完善,推動施工工藝與施工流程全面落實,進而在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效率與施工質量,保障企業較高施工建設效益。
3.2實現管理方式多樣化
企業為實現工程施工效益最大化,應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支出,則必須建立完善施工管理職能機構,并確保其較高專業水平,進而探索出多元化施工管理方式,推動精細施工管理理念與措施落實。首先,結合建筑工程具體實際與施工進度情況,對相關管理機制進行完善與提升;其次,施工管理機構應在明確其管理范圍前提下對各個施工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使成本管理實效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最后,還要實現對每一個管理機構管理人員工作職責進行細化管理,全面提升施工管理質量。
3.3提升施工管理工作效率
建筑工程施工精細化管理須結合工程項目具體實際,對各個施工管理環節、細節進行完善,包括施工設備、材料、工藝流程等,實施全方位管控。提升施工管理工作質量與效率,提高精細管理意識同時還要充分重視合同管理工作,對于建設合同規定事宜實行細化管理,確保項目施工充分符合合同規定。除此之外,還要對建筑施工進行精細化管理,尤其要注意常見問題檢查與預防,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強化施工管理效率,進而實現對建筑施工管理質量全面提升。
3.4構建健全施工質量監督機制
制定和落實完善監督管理對于確保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控制極為關鍵。必須確保監督管理過程有條不紊,取得良好監督效果,才能確保工程整體施工質量。構建完善施工標準和質量監督體系,杜絕施工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不良現象。做好安全質量監督工作對于提升施工相關人員綜合素質,強化團隊施工質量有著較大促進作用,進而從根本上使整個工程質量得到優化。通過建立有效評價體系,發揮監督機制作用,使管理人員能夠嚴于律己,從根源上做好質量管工作。
3.5加強施工技術、施工方法應用管理力度
第一,在施工之前,必須認真做好施工方案組織實施,并組織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對施工方案進行三方會審,確保施工方案中施工技術、施工方法高度合理。然后以施工方案為依據進行施工組織設計,編制施工作業指導書,確保施工技術、施工工藝得以按照既定流程進行,保質保量完成施工任務。第二,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實施施工質量精細化管理,科學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將質量管理的目標確定下來,并且一一細分質量管理的職責,督促相關責任人能夠強化質量管控意識,同時對施工材料、工序質量等進行嚴格把控,實現施工質量的提升。第三,在實際施工時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對施工區域進行科學劃分,同時合理堆放安全物料,確保安全通道的暢通。其次,需要正確表示物料,防止材料出現誤用、混用等情況。再者,需要對機械設備進行定期維護,最大限度降低其安全隱患。第四,做好施工進度的精細化管理。首先需要科學完善施工進度規劃方案,通過調查與統計的方式來科學確定項目進度。運用計劃的形式來深入分析可能會影響到作業進度的因素,進而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其次,應當要對施工進度進行及時反饋,結合具體情況,運用進度計劃來有效呈現出進度偏差情況。
4結束語
精細化管理理念與措施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有效應用對于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益有著較為明顯優勢,但是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極具復雜性,也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施工企業必須提高對精細化管理重視程度,深入分析當前企業施工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而結合精細化管理理念制定和落實有效措施,提高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其愛.精細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20,5(20):137-138.
[2]吉尚凱.精細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應用價值[J].散裝水泥,2020(5):24-25.
[3]秦連強,鄧維濤.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精細化管理的運用探究[J].居舍,2020(22):151-152.
[4]馮勇.當前建筑工程施工精細化管理的現狀及解決對策[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14):5587.
[5]肖陽.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的精細化管理措施[J].建材發展導向(下),2019,17(9):77.
[6]高春濤.淺析房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精細化管理的運用方式[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0(13):75.
作者:魏晴 單位:山東協和學院
- 上一篇:流通渠道創新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
- 下一篇:科技服務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