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溶洞處理施工技術研究
時間:2022-07-02 11:12:17
導語:隧道工程溶洞處理施工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巖溶是自然界天然發育形成的特殊地質,其發育和分布具有很強的區域性、不規則性,而在巖溶區域施工隧道工程,具有較高的風險,若不妥善處理將引發嚴重的工程事故及地質災害。本文將以鹿公山隧道工程作為實例,分析工程遇到的巖溶問題,探討巖溶治理的技術措施,為后續巖溶區域施工人員提供借鑒和參考。
1巖溶發育的特點及危害
巖溶是自然界天然發育形成的特殊地質,其發育和分布具有很強的區域性、不規則性,而在巖溶區域施工隧道工程,具有較高的風險,若不妥善處理巖溶溶洞和地下水的影響作用,將引發嚴重的工程事故及地質災害。環繞型巖溶情況下的隧道施工影響主要取決于溶腔與隧道的距離,當隧道距離較近時,其影響逐漸加大。而當溶腔與隧道的間距極小并且相交時,其隧道施工過程中應小心其巖溶填充物坍塌和地下水影響。溶腔發育較小且位于隧道開挖范圍內時候,對隧道的施工影響較小,施工時應加強開挖面穩定措施。巖溶區域隧道建設將極大地考驗隧道施工技術和設計處理.本文以鹿公山隧道工程作為實例,分析工程遇到的巖溶問題,探討巖溶治理的技術措施,為后續巖溶區域施工人員提供借鑒和參考。
2隧道工程概況
鹿公山隧道全長1048m,為單線隧道,電力牽引,設計行車速度120km/h,有砟軌道。隧道進、出口里程分別為DK133+978、DK135+026,隧線分界里程分別為DK133+968、DK135+036,明暗分界里程為DK133+984。DK133+978~DK133+984段設計為明洞,長6m。全隧位于直線段上,全隧均位于坡度為8.1‰的上坡上,單車道斷面,采用無軌運輸。鹿公山隧道的Ⅳ、Ⅴ級圍巖占比約為60.1%,洞內道床采用一級碎石道砟,鋪設Ⅲ型軌枕及60kg/m鋼軌,軌道結構高度766mm。隧道的剖面圖如圖1所示。
3巖溶隧道施工典型災害及治理方案
3.1DK134+392~410段巖溶災害及治理方案
鹿公山隧道掌子面DK134+395爆破開挖,出渣完成后發現在掌子面右側及拱頂左側各有大小不明兩溶洞、中間夾著未掉落大孤石,其中右側溶腔填充物持續緩慢溜塌,右側輪廓線外溶洞大小約為10m(縱)×3m(寬)×5m(高),拱頂孤石侵于開挖輪廓線內,暫未掉落。現場支護至DK134+400.5時,掌子面拱頂孤石左側垮塌。掌子面中間大孤石全部垮塌,垮塌結束,砸中兩榀拱架至變形。此次垮塌后暴露開挖輪廓線外溶洞大小約為10m(縱)×3.5m(寬)×5m(高),整個上臺階掌子面均揭示為溶洞。揭露溶洞主要分布在隧道正面及隧道兩側,與隧道的關系主要為相交型和嵌套型。溶洞尺寸較大,且隧道縱向深度較深,有較大的水平跨度,后期爆破震動及施工開挖易引起溶洞頂板塌落,威脅施工安全,為隧道施工的順利進行,需要對揭露溶洞進行治理。根據以上巖溶災害情況,制定主要的巖溶治理措施方案有以下幾種:(1)揭露溶洞后臨時措施。揭露巖溶后,應立即對巖溶災害進行臨時治理,防止隧道進一步坍塌,危害施工安全及影響項目進度。主要的措施有:①對揭露溶洞表面采用C20混凝土進行噴混凝土處理,防止洞壁巖體掉塊,增強溶腔體的穩定性;②在處理溶腔表面預埋準50注漿孔,間距1.5m×1.5m,梅圖1隧道的剖面花型布置,為后期二襯施工前注漿提供通道;③對于不穩定的溶洞采用噴射混凝土回填密實,防止溶洞進一步坍塌。(2)初支變更處理措施。原設計該段定位為Ⅲ級圍巖等級,采用系統噴錨對隧道進行初支,頂部采用2m長的準25中空注漿錨桿,按1.5m(縱)×1.2m(環)梅花型布置。揭露溶洞后,對地質情況進行及時修正,定義為Ⅴ級圍巖,采用系統噴錨對隧道進行初支,拱頂采用3m長的準25中空注漿錨桿,按1.5m(縱)×1.2m(環)梅花型布置。拱腔采用3m長準22砂漿錨桿,按1.0m(縱)×1.0m(環)梅花型布置。并在開挖后架設鋼架,增加圍巖穩定性,如圖2所示。(3)二襯施工處理措施。為處理二襯施工期間隧道襯砌與巖溶溶腔的縫隙問題,加強二襯結構的圍巖穩定性,在處理溶腔噴射混凝土回填前預埋準50注漿孔,間距1.5m×1.5m,梅花型布置;并且在二襯支模施工后,注1:1水泥漿液填充密實,加強襯砌的圍巖穩定。
3.2DK134+566段巖溶災害及治理方案
鹿公山隧道掌子面開挖至DK134+566完成開挖支護后開始塌方,塌方結束時掌子面拱頂有大小約為5.0m(環向)×4.0m(高)縱向約20m的空洞,塌落體均為角礫土,掌子面揭示其余未塌部分為堅硬巖石,圍巖完整。洞頂以上為坡殘積成松散~稍密狀角礫土,溶洞在第一次坍塌后經注漿處理及管棚作業后發生連續坍塌,第三次坍塌后,時拱頂空洞大小約為5.0m(環向)×8.0m(高),縱向長度不詳。揭露溶洞主要分布位于隧道頂部,與隧道的關系主要為相交型,溶洞尺寸較大且高,且隧道縱向深度難以明確探查,存在較大的水平跨度,溶洞頂板的穩定性較差,多次注漿后仍存在塌落現象。根據以上巖溶災害情況,制定主要的巖溶治理措施方案有:(1)揭露溶洞后臨時措施。①采用反壓回填土石將掌子面塌方段進行封閉,為頂部溶洞填充提供平臺并且充當底膜作用。回填高度高出開挖線外50cm,回填至開挖面前2m;②拱頂預埋準110灌漿管,管口伸入塌腔深度2.5m,然后直接向塌腔內泵送C30混凝土,直到將空腔回填滿,防止頂部巖溶溶腔進一步坍塌,避免造成大范圍的施工事故和地質災害。(2)初支變更處理措施。該段原設計定位為Ⅴ級圍巖等級,采用系統噴錨對隧道進行初支,拱頂采用3m長的準25中空注漿錨桿,按1.5m(縱)×1.2m(環)梅花型布置。拱腔采用3m長準22砂漿錨桿,按1.0m(縱)×1.0m(環)梅花型布置,并在開挖后架設I16工字鋼鋼架。①巖溶塌腔內泵送混凝土回填完成后,在回填面上增加施工超前準108長管棚,長12m,保證下一步洞體開挖穩定;②該段頂部溶腔注漿完成后仍存在較大的開挖風險,為了保證巖溶段開挖的穩定性,在DK134+566~+575段增設準50超前小導管。(3)二襯施工處理措施。為處理二襯施工期間隧道襯砌與巖溶溶腔的縫隙問題,加強二襯結構的圍巖穩定性,在處理溶腔噴射混凝土回填前預埋準50注漿孔,間距1.5m×1.5m,梅花型布置;并且在二襯支模施工后,注1:1水泥漿液填充密實,加強襯砌的圍巖穩定。
4結論
巖溶的分布具有不規律性及復雜性,勘察的密度較小,導致隧道沿線眾多溶洞難以探測清楚,因此巖溶區域隧道的施工經常遇到溶洞問題,需要對巖溶問題謹慎處理,降低隧道建設風險。本文通過對鹿公山巖溶地區隧道施工巖溶災害治理的經驗總結,得出以下主要的結論:(1)隧道施工揭露的溶洞應在待溶洞坍塌穩定后及時處理,并且應加強監測,巖溶災害的治理應優先考慮施工安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再考慮施工進度和成本等因素。(2)超前注漿處理是治理巖溶災害的主要手段,應根據巖溶災害類型,結合管棚和超前小導管等其他措施綜合治理巖溶問題。(3)根據巖溶的揭露位置應采取不一樣的處理措施,隧道頂部溶洞坍塌后,越加接近覆土層,其頂板穩定性更差,具有較大的風險系數,對后期隧道開挖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應重點并且謹慎處理,當多次處理仍存在坍塌趨勢時,應馬上回填并且向頂部溶腔灌注混凝土。(4)巖溶發育區域隧道揭露溶洞具有不確定性及較高難度的預見性,在巖溶發育段,應優先對施工段前地質情況進行摸查,可通過超前鉆獲知隧道前方的地質情況;當隧道埋深較深時,可在掌子面超前鉆探采孔取樣分析。若發現前方圍巖存在巖溶地質災害時,應制定相應的巖溶災害預治理措施。
參考文獻
[1]楊昌宇.巖溶地區隧道設計的幾點思考及建議[J].現代隧道技術,2011,48(1):90-93,116.
[2]李治國.隧道巖溶處理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03(增刊1):36-40.
[3]蔡建偉,吳嘉源.軟弱圍巖復雜巖溶段隧道施工技術要點探析[J].四川水泥,2020(2):287.
作者:祝新建 單位:湖南中核巖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 上一篇:懸臂掘進機在機場隧道工程的應用
- 下一篇:SBS改性瀝青在道路工程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