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筑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22:31: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建筑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市建筑規劃生態化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對我國生態建筑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回顧,指出我國生態建筑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國生態建筑的發展的思路與對策。生態化的思想是人類的取向和必然選擇,城市和建筑設計的生態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論文關鍵詞:生態建筑研究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牛態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輕,既通俗又深奧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涉及到農業生態工程、生態,及生態城鎮建設、節水與廢水處理及利用、山區小流域治理與開發等眾多領域。生態建筑作為其中的一個領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視,其作為一門學科誕生至今不過40多年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爾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詞合并成為Arcology,即生態建筑學。此后麥克哈格、吳良墉等建筑師開始了生態建筑的研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生態建筑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一、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鋤,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雄錄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貝邸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2001年開始實行仁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刪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生態建筑與建筑設計論文
一、生態建筑概述
1.生態建筑的概念
生態建筑,顧名思義是將生態學中的要求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引入到建筑學中來,使建筑設計理念能夠符合生態學中的資源循環再生、反饋平衡以及自然調節機制等內容,意即在建筑從設計到施工,再到使用的整個流程能夠以生態學的基本理論作為依據和標準。一般而言,人們對生態建筑的認識等同于生態化建筑,其存在的基礎是自然界,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生態學的理論知識對建筑學進行重新的詮釋,最終使設計成果成為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為了使這一生態系統得以在良好的狀態下運轉,需要對建筑內及周圍的環境因素進行有效利用,使得建筑系統成為耗能低、健康無污染且能實現資源二次利用的綠色舒適的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生態建筑的特點
與普通建筑相比,生態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特點可歸納為節能和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在資源的利用方面,生態建筑將主要利用豐富的可再生能源來滿足生活需要,如太陽能、風能、水利以及海洋能等等,從而盡量代替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這樣,通過資源利用形式的改變就極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不必要的能源損失,并達到能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目的。例如:燒水時可選擇太陽能,減少對電能、煤氣及天然氣等能源的過度依賴;在墻體裝飾時可選購具有保溫隔熱作用的材料作為外墻涂料來使用,減少空調的開放時間;廢氣廢料應得到妥善的化學處理之后再進行排放,減少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的危害;另外,室內環境的營造對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是應積極思考的內容之一。
二、生態建筑在建筑設計中的實際應用
我國生態建筑設計原則探究論文
關鍵詞:生態建筑研究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摘要:本文對我國生態建筑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回顧,指出我國生態建筑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國生態建筑的發展的思路與對策。生態化的思想是人類的取向和必然選擇,城市和建筑設計的生態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牛態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輕,既通俗又深奧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涉及到農業生態工程、生態,及生態城鎮建設、節水與廢水處理及利用、山區小流域治理與開發等眾多領域。生態建筑作為其中的一個領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視,其作為一門學科誕生至今不過40多年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爾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詞合并成為Arcology,即生態建筑學。此后麥克哈格、吳良墉等建筑師開始了生態建筑的研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生態建筑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一、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鋤,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雄錄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貝邸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2001年開始實行仁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刪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建筑生態化分析論文
摘要:文中闡述了生態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生態化的基本特征,生態建筑的條件以及生態建筑發展的動態,并就發展家發展生態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生態化可持續發展建筑設計
1生態技術和生態建筑
人、建筑、環境是建筑發展的永恒主題,隨著全球環境的惡化,生態日趨嚴重,人們越來越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別是1992年178個聯合國成員國通過了《里約宣言》,為促進地球生態系統的恢復,實現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生態技術在這一背景下,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快車和實現保證。生態技術是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從整體出發考慮問題,注意整個系統的優化,綜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浪費和無謂損耗,以較小的消耗獲得豐厚的目標,從而獲得資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建筑領域內,從德國托馬斯《太陽能在建筑與城市規劃中的》一書出版到近年來美國建筑界的綠色建筑運動,從北京大興義和莊的“新能源村”建設到國外在生態高技術下建造的各種形式的生態建筑,可以說,生態建筑的發展在上、技術上以及建筑設計的實踐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態建筑有時又被稱為“節能建筑”、“綠色建筑”,嚴格地講都是不全面的。意義上的生態建筑,是指根據當地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的原理,采用現代科學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它領域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其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組合體的構筑物。
2建筑生態化
生態建筑設計指標論文
摘要:生態建筑與現代建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現代建筑的設計思想強調以人為本,強調科技為人服務,強調人是自然的主人,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現代材料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玻璃工業為現代建筑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特別是近代新的結構技術、智能技術、照明技術,使得現代建筑業超過任何歷史時代,為人類提供更加舒適優越的工作環境和人文環境。生態建筑設計的技術套路。
關鍵詞:生態建筑設計技術
為了把建筑業整個從傳統的手工業作坊轉到大機器工廠中,把住宅視為住人的機器,批量進行生產。一方面體現了為人類建造的民主思想,另一方面,在整個過程中,強調對自然界模式的了解。在現代建筑的領域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方面人的自信戰勝了大自然的自信,再一個是對大自然的漠視。
從世界范圍來看,生態建筑還處于前期發展階段。從技術上來講,新的材料、新的技術、新的思路正在不斷地出現,但到目前為止,生態建筑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技術套路。
一、生態設計產生于對現代建筑的反思
生態建筑的設計思想是在本世紀不斷發生地區性的環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態環境惡化的過程當中,不少學者和建筑師對現代工業文明開始進行深刻的反思。美國學者提出:住宅設計結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態學的觀點從宏觀上研究自然環境和人的關系,特別是研究現代工業在高速發展中對自然進行開發所造成的破壞和災難,要適應自然、創造必要的生態環境;其次,用生態學的理論證明人對自然的依存關系,批判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關系,強調現代的城市建筑應該適應自然規律,設計結合自然。
生態建筑材料論文
1生態建筑材料
1.1生態建筑材料的概念
生態建筑材料也稱綠色建筑材料、環保建筑材料,是指在原材料的獲取、材料的制備、材料的使用和材料的廢棄再利用等過程中,對環境產生的負荷最小且對人的健康有益的材料。
1.2生態建筑材料的特點
生態建筑材料的概念來自于生態環境材料,所以其特征主要表現在:首先是節約資源和能源;其次是環境污染小,避免溫室效應和破壞臭氧層;再次是容易回收和循環再利用。與傳統的建筑材料相比,生態建筑材料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1)原材料的選取盡可能少用天然材料,多用廢棄物。(2)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減少材料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3)在材料生產過程中不添加對人體和環境有害的物質。(4)材料的設計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改善環境為目的。(5)副產品容易回收和循環利用,環境負荷小。(6)具有地方特色,降低運輸能耗。(7)包裝材料盡量少。
1.3生態建筑材料的分類
生態視角開展建筑設計論文
論文摘要:在建筑界內出現了很多建筑設計人員在做設計時堂而皇之的將生態這個詞用在自己的設計說明之中,但實際根本就沒有從這個詞真正的根源思考,鑒于這種情況從理論根源闡述生態這一詞的意義。分別談一下生態建筑的設計要點,及生態住宅原則等等。
什么是生態?生態源于人類對自身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健康就成了目前人類最關心的話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是,所謂“健康”就是指人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據此定義,而“健康住宅”不僅僅是房地產住宅+綠化+社區醫療保健,并且是指在生態環境、生活衛生、立體綠化、自然景觀、噪音降低、建筑和裝飾材料、空氣流通等方面,都必須以人的健康為根本。因此人在這個墓礎上發展上,建立了生態建筑,為人類提供舒適居住環境的場所。作為一名建筑設計人員在設計的時候應該時時刻刻從生態角度考慮問題,下面其體談談設計中的問題
1生態建筑設計要點
生態住宅設計,指的就是綜合運用當代建筑美學、建筑技術科學、人工環境學、生態學及其它科學技術的綜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環保、高效、美觀的居住環境的一種設計實踐活動。這里所說的“生態”絕非一般意義的綠化,而是一種對環境無害而又有利于人們工作生活的標志。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生態住宅涉及的技術體系極其龐大,包括能源系統(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環境系統、聲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熱環境系統、綠化系統、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游憩系統和綠色建材系統等。簡單說來,其技術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住宅區物理環境(聲、光、熱環境)與能源系統設計,包括建筑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建筑能源系統的設計等,同時又與綠化設計以及建材的選擇息息相關,是當前生態住宅設計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智能化住宅區,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訊白動化、物業管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控制、安全防護自動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建筑思考論文
【摘要】黨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豐富了和諧發展理念的內容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是一致的。通過對生態文明科學內涵、生態文明建設必然性等方面的論述,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推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科學發展
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
生態文明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和諧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文明成果的總和,充分體現了人們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包括較強的生態意識、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完善的生態制度”①。“生態文明的本質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實現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性
建設生態文明是由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立足點和著力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GDP至上”的經濟發展方式導致了生態環境形勢的日益嚴峻。一方治理多方破壞,治理的速度遠不及破壞的速度,從總體上看破環的范圍仍在擴大、程度還在加深。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水系污染、江河斷流、森林草場銳減等資源的減少和環境的不斷惡化。時空性的能源資源短缺和區域性的生態環境危機,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正常發展。
現代城市建筑的生態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風水一說被大多數人視為無稽之談。在科學發展的今天,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風水之說并不是一無是處。從現代城市建設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慮整個地域的自然地地理條件生態系統,這就是現代建筑風水。
關鍵詞:建筑;風水;環境
《黃帝宅經》曰:“地善,苗旺盛;宅吉,人興隆。”短短十個字就完全道出風水學的精髓。風水從字面上來理解,“風”是流動的空氣;“水”是大地的血脈,萬物生長的依靠。有風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氣,萬物就能生長,人群就能生活。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正因為有了空氣與水和適宜的溫度,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所以,“風水”一說也有正確所在,正因如此,“風水”在現代建筑中仍然被人們重視。
1建筑風水之風
建筑風水之風是指空氣的流動,古人看風水要看住宅周圍是否有風吹過,眼前豁然開朗,并無高山阻隔,以斷風脈,也不宜風力過猛。風宜徐來,最理想的居住環境應有柔和的輕風徐徐吹來,清風送爽,才符合居住之道。優化建筑布局,提高住區的風環境質量,達到夏季通風良好。而在冬季,住區局部最大風速不超過5m/s,建筑物前后壓差不大于5Pa,減少冷風滲透。風應該在平流層范圍內,而不宜有產生紊流或渦流的大風。應該確定一個風速對人體長期健康影響的標準,也是我們現代人為了自身的健康應該考慮的,因為強旺的風以及攜帶的灰塵等是可以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的。
一般來說,新風量越多,對健康越有利。國內外許多實驗表明,產生“病態建筑物綜合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風量不足。新鮮空氣可以改善人體新陳代謝、調節室溫、除去過量濕氣,并可稀釋室內污染物。室內新風量根據二氧化碳的含量來確定,這是大多數國家使用的基本方法。二氧化碳與人體的新陳代謝有關,可以作為室內空氣新鮮程度的指標。據統計,人每日吸入的空氣量約為10m3。一般來說,保證每人每小時有30m3的新鮮空氣,則室內二氧化碳的含量可控制在0.1%(體積分數)左右。
人性化生態建筑設計論文
摘要:本文探討通過使用當地的材料,配合完全現代的手法,靈活運用適宜的技術,對建筑進行經濟上可行的生態設計。使普通人可以享受高質量的可持續的生活環境。
關鍵詞:生態建筑原生的適宜技術
“生態”一詞源于希臘文Oikos,原意為“家”和“住所”,后來衍生成生態學(Ecology)。到20世紀60年代建筑師保羅.索勒瑞提出“生態建筑”這一概念至今,其內涵在不斷擴展和延伸。現在,普遍認為,生態建筑的基本原則就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可持續支撐環境;把建筑環境作為一個有機的,具有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系統來維護。
1.“原生的”與“適宜技術的”生態建筑設計
1.1“原生的”生態建筑設計
在形成之初,建筑就是人類活動的內在機制同自然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邏輯結果,因此,其本身就包含了內在的“生態精神”。這些建筑通過直接的、單純的與自然的接觸,有著樸素生態概念。人們通常不自覺地運用著當地的材料、技術,并考慮當地的氣候、風向等,建筑的創造出于人類征服自然、適于自身的需要,同時也受制于自然。在“人是短暫的,而自然是永恒的”這樣的中國傳統思想下,中國的傳統建筑不論從材料的使用上還是選址和布局上都體現著現代所謂的生態精神。這樣的建筑從建設、使用和毀滅三個階段都不會對生態環境有所破壞,值得現代建筑學習。當然原生的生態建筑也有局限性,它們通常內部功能組織簡單,難以適應現代生活。尤其在我國,目前生產力水平和經濟水平還處于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除了個別實驗性質的生態建筑之外,大部分對生態建筑的摸索也處于“原生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