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圖譜生態建筑研究趨勢分析

時間:2022-05-21 10:40:04

導語:知識圖譜生態建筑研究趨勢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圖譜生態建筑研究趨勢分析

摘要:本文以CNKI數據庫為依據,以Citespace為數據分析工具,對2010—2019年生態建筑研究的1362篇“核心期刊”和13914篇“全部期刊”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分別從文章作者、熱點機構、高引用論文、研究趨勢等多個方面進行統計,并繪制相關知識圖譜。結果顯示,國內近年的研究熱點是生態城、可持續性、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化、生態文明和傳統村落等,有關生態建筑領域的研究各有側重點并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的趨勢。

關鍵詞:生態建筑;知識圖譜;研究熱點;研究趨勢

1數據選取與整理

1.1數據來源

本文所選數據來源于CNKI數據庫中期刊收錄的文獻,數據獲取時間為2019年12月13日。檢索策略為CNKI數據庫中主題詞設定為“建筑”并含“生態”,時間段為2010—2019年,共檢索到13914篇,其中核心期刊1521篇。逐條對文獻進行檢驗,人工剔除征稿信息、新聞類信息、會議類信息、學者訪談及重復文獻等無效信息后,共在CNKI得到有效核心期刊1362篇,以此作為本文的主要數據。

1.2分析工具

CiteSpace是美國雷德賽爾大學陳超美博士與大連理工大學的WISE實驗室聯合開發的科學文獻分析工具,是一種能實現數據可視化的引文分析軟件,用于探尋文獻間存在的潛在關系[1]。因通過可視化的方法來呈現文獻的結構、規律和分布狀態,故將此類方法統計得到的圖形稱為“科學知識圖譜”[2-4]。它能呈現科學知識領域的信息全景,并識別特定學科研究領域中的關鍵文獻、熱點研究和前沿方向。

2統計結果及分析

2.1時間和數量分析

統計論文的總體發表量(見圖1)可知,2010—2012年生態建筑領域的量呈小幅下降,每年約1100篇;2013至2015年發文量呈緩慢增長趨勢,這可能與2013年實施的房地產調控市場化改革有關,市場的“寒冬”導致研究降溫;2016年生態建筑的研究開始“回暖”,2016—2019年發文量呈穩步增長態勢,這是對我國新發展理念的積極回應。

2.2熱點作者分析

通過對核心期刊發表作者和發表機構的分析,可以找出在生態建筑領域起到中堅力量的專家學者。通過繪制主要作者網絡聚類圖譜發現發文量前三的是劉加平(合作11篇),仇保興(5篇),何鏡堂等5人(合作4篇),發文量前十的作者都列于下表中(見表1)。其中,最大的研究團體是劉加平、王芳等7人,他們均隸屬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其次是何鏡堂和冒亞龍,他們同就職于華南理工大學。仇保興論文被引量大但在生態建筑研究方面并未與他人進行合作發文。分析可知合作發文的研究者常隸屬于同一所機構,這表明生態建筑領域的研究合作有一定的封閉性,跨機構合作研究的能力有待提高。

2.3熱點機構分析

通過對1362篇核心論文進行機構統計,可找出在生態建筑領域更有創新和研究能力的機構。節點處機構名字越大代表發文量越多(見圖2),機構之間的連線代表有合作關系,排名前十的機構列于表2。研究機構的分布比較分散,這表明生態建筑的發展是一個全國性問題。其中,我國北方和中西部院校對生態建筑研究更為重視(見表2),投入多、發展快,這與當地改善生態環境的需求相吻合。分析可知,在生態建筑的研究過程中,科研機構間存在一定的合作關系但聯系仍不夠緊密。

2.4熱點論文分析

被引頻次反映了論文的質量和學術影響力(見表3)。其中被引量最高的論文《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仇保興,2015)從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對海綿城市的內涵、實現途徑進行了探討。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低碳生態城規劃指標及實施途徑》(顏文濤等,2011)構建了低碳生態城的規劃指標,指導各地低碳城市的建設。高被引論文對生態建筑領域進行了綜合、全面、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突現詞圖譜及近期前沿分析

突現詞是突然出現頻率突增的關鍵詞。目的是找出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內生態建筑研究領域的熱點和前沿問題。其中“年份”為突現詞首次出現的年份,“強度”為突現詞研究的熱度,“開始”和“結束”表示在此時間段內突現詞成為研究熱點。和高頻詞相比,突現詞更能體現學科發展的突然變化和研究的新趨勢。對比前十名的突現詞可以發現生態建筑的研究發展有著較為明顯的由淺入深,跟隨國家政策導向的特點(見圖3)。2010—2012年,節能、低碳經濟、低碳生態城市、規劃等突現詞的出現符合生態建筑的早期研究理念,也是在生態建筑設計中較容易發現的問題。2012—2016年,生態城、可持續性、生態文明等相繼成為研究熱點,這是生態建筑進入成熟階段的主要表現,也是對當時國家大力發展環保事業和去落后產能降低污染大戰略的回應。2016—2019年,傳統村落這一突現詞的出現表示生態建筑新時期的研究熱點,且其熱度延續至今,這也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在建筑研究方向的體現。

4共現詞知識圖譜及熱點主題分析

關鍵詞共現也叫共現詞,是指關鍵詞之間兩兩以上共同出現,共現詞相互之間自然地聚集成群,形成聚類,這是熱點主題形成的標志,它比單純的高頻詞統計更為合理科學。CiteSpace自動標注了11個聚類,標簽中個別表征不夠準確,本文選擇其中6個標識詞予以調整和歸納并做如下簡要分析。

4.1風景園林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將其與生態的理念相結合,以“和諧、生態、自然”的理念指導風景園林的設計,能更好地實現園林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在園林設計中園林的人文化、節能化、生態化、空間營造、景觀生態、造景設計、排水設計、園藝設計等都應體現生態學的原理[5]。

4.2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理論已發展為包括城市自然生觀、城市經濟生態觀、城市社會生態觀和復合生態觀等的綜合城市生態理論,并從生態學角度提出了解決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對策[6]。生態城市理念蘊含著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對于中國的城鄉規劃有著顯著的指導意義。

4.3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是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威廉(William)及其博士生瓦克納戈爾(Wackernagel)提出的一種定量測量人類對自然利用程度的方法,致力于解決可持續發展的量度問題,廣泛用于評價可持續發展狀態、生態容量和生態承載力,可定量反映出其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的壓力、影響程度和社會經濟發展所要求的公平性、系統性和發展性[7]。為城鄉規劃和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指導和理論依據。

4.4低碳

綠色低碳一直是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策略之一。我國于2015年11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上,提出了“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多個目標[8]。低碳建筑不強調某一技術的運用而注重技術產生的最終效果,以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作為唯一評價指標[9],可實現生態理念與低碳目標相結合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4.5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理論是為了應對我國當前面臨的洪澇災害、水資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水污染等多種問題所提出的。“海綿城市”的建設有生態雨洪管理、地下水補充、城市微氣候調節、綠地營造、優化城市對雨水的調蓄、凈節能低碳經濟低碳生態城市規劃生態城可持續性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化生態文明傳統村落在此時間段內突現詞持續成為研究熱點在此時間段內突現詞未持續成為研究熱點圖3突現詞圖譜及近期前沿分析(圖片來源:作者自繪)化和排放等功效。

4.6生態智慧

生態智慧,是人類在與自然協同進化的漫長過程中領悟和積累的生存與生活智慧[10]。蘊含著基于地方生活經驗的生態智慧和基于建筑營造經驗的氣候適應性。建筑的生態智慧不僅體現在對地形地貌、方位朝向的考量,而且體現在建筑與自然的理性包容、相互協作。研究聚落的生態智慧可以融合環境管理,有助于設計出富有活力的現代社區。

5結論

本文使用CiteSpace對CNKI中的生態建筑研究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歷年發文量從2013年開始持續增加,各個科研機構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和天津大學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劉加平、仇保興、何鏡堂等是國內發文量和影響力較大的專家學者。通過突現詞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國內的生態建筑研究熱點為生態文明、傳統村落。最后,通過共現詞分析,得出綠色建筑研究的幾大熱點領域是風景園林、生態城市、生態足跡、建筑設計、生態、理念、低碳、生態圖書館、海綿城市、生態智慧。生態建筑的發展呈現出跨學科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生態建筑的研究對促進建筑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美麗中國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桂智剛,吳海西,沈波,等.探求綠色建筑的研究概況和前沿熱點:基于CNKI的統計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51(04):610-616.

[2]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2016.

[3]陳悅,陳超美,胡志剛,等.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Citespace實用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4]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02):242-253.

[5]汪云.風景園林設計中有關生態學原理的初步思考[J].建材與裝飾,2016(41):54-55.

[6]黃肇義,楊東援.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01(01):59-66.

[7]郭秀銳,楊居榮,毛顯強.城市生態足跡計算與分析:以廣州為例[J].地理研究,2003(05):654-662.

[8]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N].人民日報,2015-07-01(022).

[9]劉劍.基于案例分析的低碳建筑特征及其實施策略研究[J].建筑節能,2020,48(02):39-42,57.

[10]王紹增,象偉寧,劉之欣.從生態智慧的視角探尋城市雨洪安全與利用的答案[J].生態學報,2016,36(16):4921-4925.

作者:高蒙 楊瑞 劉夢君 王萬江 單位:新疆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西安歐亞學院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