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生態建筑技術優化策略

時間:2022-07-19 03:30:37

導語:鄉村生態建筑技術優化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生態建筑技術優化策略

摘要:陜南地區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該地區發展建設將緊緊圍繞“生態”二字展開。生態建筑技術是一種秉持綠色生態健康發展理念、實現自然資源有效利用的建筑技術。將生態建筑技術引入鄉村振興中的陜南鄉村發展建設過程中,以生態建筑技術助力當地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提升。通過分析陜南代表性區域———商洛市的生態資源、發展現狀及生態建筑技術在商洛鄉村發展中的應用現狀,結合生態建筑技術的應用特征,分析生態建筑技術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陜南鄉村發展建設中的相關應用策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建筑技術;室外環境;室內環境;建筑構造

陜南地區是指陜西南部區域,屬于秦嶺南麓,南鄰大巴山,商洛、安康、漢中三市自東向西依次排列,氣候宜人、生態資源豐富,區域以山地丘陵為主,受限于陜南鄉村經濟發展、人口流出、社會建設等多方面影響,近年來,陜南鄉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改善,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資源浪費、生態環境受到威脅、室內外環境舒適度低、建筑能耗高等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生態建筑技術是堅持貫徹“綠色、生態、健康”理念、實現自然資源在建筑營造運營過程中“有效、可持續”利用的技術。鑒于此,將生態建筑技術引入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陜南鄉村發展建設過程中,將助力鄉村的振興和發展。

1研究對象現狀

本文選取陜南代表性區域———商洛市為具體研究對象。商洛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是陜南三市之一,其主要生態資源和鄉村發展現狀如下。

1.1生態資源特征

商洛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位于暖溫帶和北亞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屬半濕潤山地氣候;市內具有明顯的山地立體氣候特點,各地光、熱、水、氣候資源和氣象災害均有明顯的差異。近年來,商洛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通過拆除沒收違規建筑、復土復綠、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全覆蓋等一系列方式,整治和恢復秦嶺生態,并取得初步成效;境內主要河流水質全部達標,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全覆蓋。

1.2鄉村發展現狀

近年來,商洛市農業產業飛速發展,實現農業相關口徑總產值已經超過193億元。市域內實現貧困縣區全部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1.03%,鄉村建設蓬勃發展,一批移民安置工程(見圖1)、特色小鎮、特色產業建成運營。但是新的鄉村環境在使用中出現了新的問題,新的鄉村建設機遇期對未來的建設發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3生態建筑技術在商洛鄉村建設中的應用現狀

在商洛市域內鄉村建設中,生態建筑技術的應用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僅應用了室外透水地面、集成污水處理設備等技術,且在使用推廣過程中還出現了一些問題:尚未有評星的綠色建筑,亟需在村鎮建設中普及綠色建筑評價相關標準;部分生態建筑技術雖在建造中有所體現,但未得到充分使用;智能技術與智慧技術的應用尚未普及。

2生態建筑技術在陜南鄉村建設中的應用分析

2.1生態建筑技術特征分析

生態建筑技術具有環境、經濟、社會三方面的特征(見圖2)。1)節約能源,減少污染。2)提升效益,均衡經濟。3)以人為本,因地制宜。

2.2應用階段

生態建筑技術真正在陜南鄉村建設中普及應用,讓技術從理論到變為現實需經過多個階段的嘗試與完善。1)技術研發階段即依據現實需求進行研發,有針對性地采取適宜的技術。2)設計階段即充分調研評估場地環境條件(氣候、資源、選址等),基于生態技術擬定設計方案,深化施工圖。3)運營維護階段即投入使用階段,需做好維護管理,并將運營效果反饋給設計和技術研發者,促進技術進步與完善。

2.3運行環境

當下,商洛地區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每一個建造(改造)的建設項目都在試圖最大程度做到節能、環保、節地、健康、舒適,以期建設具有商洛地域特色的生態空間環境。為此,探索生態建筑技術在商洛地區鄉村建設過程中的應用和運營環境是必要的。

3生態建筑技術在陜南鄉村建設中的優化策略

從項目特點來說,生態建筑技術運行環境可分為室外環境營造部分、室內環境營造部分、建筑構造部分。

3.1室外環境優化策略

室外環境是陜南鄉村空間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陜南鄉村環境重室外輕室內。室外環境的優化,要規劃先行,以鄉鎮、村落為整體加強頂層設計,根據村落特征,將村落現狀和發展結合起來,一村一品;要不斷強化黨建引領作用,將扶貧成果鞏固、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經濟發展有機統籌,推進商洛鄉村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要以舒適健康為發展方向,通過防災減災、節水節地、生態廊道、太陽能利用等生態技術,提升室外環境品質。

3.2室內環境優化策略

陜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因此鄉村建筑室內空間需要考慮防寒隔熱。傳統民居運用民間智慧采取的措施雖能起到防寒隔熱的作用,但與現代人對室內環境的舒適性追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室內環境的優化,要立足現有采暖設備、照明設備、供水設備的運營維護,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降低能耗;要延續村落室外環境整體特征,積極融入區域性傳統社情文俗元素;要在設計階段考慮室內氣流流向、風俗,在使用階段充分利用傳統的屏風、隔斷等引導自然風,提升室內空氣質量。

3.3建筑構造優化策略

建筑構造是陜南鄉村建筑物具現地域特色的重點,現存的建筑構造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構造,是以木土結構為主體的傳統民居;另一類是以現代標準化構造樣本為基礎的新建住房,常見結構為磚混結構和框架結構。無論是哪一類建筑構成,其構成的建筑物整體能耗均偏高。要將生態建筑技術與陜南鄉村建筑物結合,通過對其建筑構造的重構和創新,提升鄉村建筑的節能效率,實現陜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1)門窗通過降低窗墻比、改進門窗結構、選用當地特色材料,降低門窗能耗,提升建筑品質。2)屋頂沿用傳統坡屋頂建筑,適當選用適宜的種植隔熱屋面,實現突出鄉村特色、美化環境的效果。3)外墻就地取材應用節能環保型墻材,采用外墻保溫技術,提升外墻保溫性能。

4結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美麗鄉村建設中,陜南地區作為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區域發展建設必然緊緊圍繞“生態”二字展開。將生態建筑技術引入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陜南鄉村發展建設過程中,將二者相結合,充分發揮生態建筑技術在鄉村建設方面的巨大潛力與優勢,助力陜南鄉村振興和人居環境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1).

[2]任彬彬,呂金易,曹旭.綠色建筑技術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建筑節能,2019,47(3):30-34.

[3]付恒陽,張靜,習妍平.陜南已建移民安置點選址適宜性評價———以略陽縣為例[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54(6):124-130.

[4]毛藍平.新型城鎮化建設視角下鄉村生態搬遷策略研究———以浙江省泰順縣為例[J].城市住宅,2021,28(3):177-178.

[5]雷曉康,汪靜.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貧困地區韌性治理的實現路徑與推進策略[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0(1):92-99,159.

作者:常維先 高菁 辛瑾 單位:商洛職業技術學院 商洛市建筑勘察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