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筑特點在現代建筑的應用
時間:2022-11-02 08:49:53
導語:傳統建筑特點在現代建筑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建筑全球一體化影響和作用下,極大改變我國建筑造型,加上現階段我國多元文化發展趨勢十分明顯,各類型藝術形式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而傳統建筑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其發展狀態停滯不前,且在現代建筑技術的沖擊下而逐漸走向消亡,這導致優秀的傳統建筑風格逐漸成為歷史,與此同時,不利于建筑風格多樣化發展。基于此,本文選擇閩南地區特色建筑,對其鮮明特征進行盤點,并從傳統與現代文化結合方面探究閩南建筑的具體應用方式,以期為相關建設設計人員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閩南;建筑特色;現代建筑
隨著國內外文化的不斷交融發展,在西方建筑技術標準與構型逐步趨于統一的背景下,各類現代建筑的實用性優勢抵消了傳統建筑的文化優勢。而為積極弘揚傳統建筑的文化特點,設計人員需在傳統建筑的內涵方面融入現代建筑技術的工藝優勢,從而在保全傳統建筑文化方面找到折中方案。由此可見,針對閩南等傳統文化建筑與現代建筑技術的融合發展進行研究對于推動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傳承發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閩南傳統建筑的核心特征
1.1多樣化的色彩構思
多樣化的色彩構思的離不開當地獨居特色的民俗民風與生活習慣,閩南傳統建筑在色彩構型方面獨居特色,其中中西部地區多以建材本色作為主體色調,而東部地區民居則更傾向于冷色調。多數的閩南傳統建筑強調紅色為主,“紅磚文化”則是其地域性的典型代表。由于閩南位于我國南部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塑造了閩南傳統建筑的特性文化特征與色彩基調,因而在多數建筑中呈現出了紅色,這一色調的大量運用也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結果。紅色主色調是該地區多數建筑的基礎色調,但涂刷冷色調外墻的建筑數量也占據一定比例,從而形成鮮明的視覺差異。如以紅色磚作為主體,并引入白色花崗巖石作為佩飾建材,通過冷色調的局部應用,使得建筑各部門出現視覺緩沖區域,進一步突出主體。在多樣化的色彩構思下,閩南傳統建筑同時配以不同類型的裝飾,通過外部彩色壁畫突出文化氛圍。閩南地區的壁畫獨居特色,因此在傳統建筑文化中壁畫是其文化完整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現代建筑的外立面裝飾差異也是體現本地文化習俗的一個窗口。閩南地區在壁畫的周邊裝飾形式方面不拘一格。這類裝飾的核心特征是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或將住宅主人獨特的喜好事物印于其上,這其中的色彩運用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1]。
1.2豐富的構型設計
燕尾脊、紅磚、“磚石混合”等豐富的構型設計方案均是文化特征的具體表現形式,據此可知其文化傳承的特性內容如下:①燕尾脊。水系充沛的氣候條件使得閩南地區的建筑方案必須傾向于排水以及建筑的內部防潮,因此構思新穎的燕尾脊是本地人民開發的一種特色建筑形式,通過兩端的高角度上揚,可形成獨立排水渠,進而降低水分的滲漏,快速排出頂部積水,避免滯留降水侵蝕頂部建筑。為進一步提高通風效果,閩南傳統建筑的整體開間幅度較大,同時屋檐外延較長。獨特文化背景催生了差異化的屋檐與頂部設計方案,且此類設計方案同時融合了地域民俗習慣。②紅磚。該地區建筑設計多以紅磚為主建材,并配以淺色系輔助建材,紅磚的大量使用使得閩南建筑逐漸將紅色作為文化代表色,進而基于紅色衍生出了大量的附屬文化,例如“紅磚文化”即是其中的文化代表。③“磚石混合”構型。是現階段閩南傳統建筑構型的主體思路,“磚石混合”是一類利用紅磚與淺色花崗巖的有序排列而形成的多樣化結構。這類構型方案在承載本地文化特征的同時,也展現出良好的使用價值[2]。④山墻。也被稱為外橫墻。橫墻主要沿建筑物短軸方向布置,通常稱建筑物兩端橫向外墻為山墻。對于古代建筑物而言,一般情況下都有山墻,主要作用是隔開鄰居住宅,又兼具防火功能。與其他地區不同,閩南傳統建筑中山墻頂部形式對應傳統意義上五行。具有豐富多樣的形式變化。以五行為根據對應山墻頂端的形式極具特色。
2閩南傳統建筑特征與現代建筑規劃的融合思路
2.1基本路徑
①引入“紅磚文化”。要妥善實現閩南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設計規劃的有機融合,設計人員應對紅磚這一常用建材進行深度設計,將其作為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核心載體。由于閩南地區在紅磚的使用方面十分強調文化內涵的傳承,因此設計師在規劃設計方案應保留主體部分的現代建筑設計理念,在建筑配飾部分融入紅磚設計理念,實現主體與配飾、現代建筑技術與傳統建筑文化的有機融合。此外,閩南傳統建筑中多樣化的結構設計思路也可輔助設計師進行整體設計,如對配飾以及主體部分進行文化升級等。由此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嫁接,保證在滿足基本設計要求的前體下達到預期目的。②燕尾脊的創新使用構思。燕尾脊以其實用美觀的造型、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獨具匠心的建材設計成為閩南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結合上述燕尾脊的自身優勢特點,設計人員應在現代建筑中充分參考其色彩與構型的基本思路。在具體的現代項目初設中,設計師應充分把握燕尾脊特征,積極推動不同文化與技術的融合。在少數閩南文化的現代建筑中,設計人員的將燕尾脊造型與現代主體進行融合,其中金屬鋁與玻璃構成的穹頂設計方案既是出自燕尾脊元素,進而實現了文化優勢與技術優勢的雙重疊加,創新性與實用性兼具[3]。③“磚石混合”構型。作為閩南傳統建筑的代表符號之一,“磚石混合”的基本思路也需引入現代建筑設計理念之中。在部分閩南地區的文化館設計方案中,設計人員通過“磚石混合”的理念創新性地規劃出多個文化功能區域,并結合在各區域的墻壁上配以石雕工藝,進而突出該區域的文化特征,從而完美實現了閩南傳統建筑根植于西方設計主體的基本建筑思路。④多樣化融合思路。閩南地區還具有功能性與文化性兼具的生態設計理念,例如“冷巷”。“冷巷”主要指代傳統閩南建筑通過合理的空間規劃使得房與房之間的通道形成自然的遮陽效果,進而在建筑之間形成氣候緩沖區,從而在設計角度融入了生態環保理念。通常情況下,“冷巷”在設計方面要求的寬度需介與0.8~2m之間,以此通過空氣對流帶走磚石建筑的表面熱量。另外,在建筑外立面設計方面,墻面貼飾通常是閩南傳統建筑通過人工雕刻或黏貼的具有獨特意義的裝飾壁畫與裝飾品,現代建筑外立面也可引入此列裝飾,并在輔助設施表面進行裝飾;剪粘工藝則是本地區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應用的獨特建筑技術。其對建筑框架進行外部裝飾與整形,并將小石塊、碎瓷片以及其他顏色各異的小型配件通過粘貼、嵌入等工藝進行裝飾。因而,設計人員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需合理使用此類施工工藝,將其設計理念與現代技術融合,如在花壇設計中融入這一技術,豐富配飾建筑的色調、主旨可由此實現較好襯托。
2.2具體項目應用
在實踐研究部分,文章選取某市的商業住宅項目作為實踐研究對象。該項目主體工程設計部分嘗試引入了大量的閩南建筑特征,并實現了現代與傳統的完美融合。該商業住宅項目建設于人工湖畔,周邊水系較為豐沛,優秀的人工湖景觀設計與住宅區交相輝映,同時在色調方面于住宅主體形成了良好搭配,例如該商業住宅的高層住宅部分在頂部裝飾面選用了紅磚,將磚石混合設計理念發揮到機制,進而將閩南地區的建筑文化特性充分融合在現代設計方案中[4]。該商業住宅項目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常規高層商業住宅主體部分,其頂部采用紅磚配飾;第二部分是多層洋房住宅部分,在頂部使用了燕尾脊;第三部分則是綜合多種閩南建筑風格設計的商業別墅部分,突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的有機融合;第四部分則是基礎商業配套建筑;在這四部分中,商業別墅以及部分配套建筑全部使用閩南建筑風格進行搭配,將大量的傳統閩南建筑文化元素應用到輔助建筑設計中,例如斜屋頂(傳統板瓦)、新式燕尾脊,實現了主體于輔助建設的完美融合,并通過設計思路進一步展現了閩南文化的獨特性,形成了以該住宅項目為中心的閩南文化商業街,并在周邊地區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對本地的閩南文化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該建設規劃的高層住宅面積為133256m2,多層洋房建筑面積31255.02m2,商業別墅建筑面積為15025.2m2,配套建筑面積為11000m2。就實際而言,該商業住宅項目的優勢是充分發揚了閩南建筑的“紅磚”文化,同時引入了傳統的大厝形式、斜屋頂、新式燕尾脊等,從而使得該處住宅項目展現出別具一格的閩南文化風格,具有閩南風格特色的商業內街打造由此獲得了有力支持,閩南傳統建筑特點的應用價值也同時得到了證明[5-6]。
3結語
綜上所述,獨具匠心的閩南傳統建筑風格以及設計理念具有較廣的應用價值。在現代建筑設計理念中,技術人員應積極將“紅磚文化”、燕尾脊造型以及磚石混合結構的特異性與文化性融入到基礎設計中,在實現文化傳承的同時推動現代建筑理念的多樣化發展,進而位閩南建筑文化的應用提供創新發展空間,為更好發揚閩南的文化傳統,實現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技術的完美融合,進而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辟新的渠道與思路。
參考文獻
[1]鄭慧銘.傳承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基因的永春縣嶺頭新農居[J].中國藝術,2020(5):37-42.
[2]陳倩茹,張靜.閩南傳統燕尾脊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研究[J].居業,2020(2):33-34.
[3]楚家麟.閩南官式大厝傳統民居建筑中的智慧在現代生態建筑學的應用與傳承[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9(2):745.
[4]李靜.閩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家,2019(12):46.
[5]林華秋.情感化設計與家具創新研究——以閩南古厝建筑文化為例[J].名家名作,2019(6):98-99.
[6]盧鋒.新型建筑工業化中BIM技術應用的實踐分析[J].新型工業化,2021,11(03):53-54,62.
作者:林涵永 單位:廈門國貿房地產有限公司
- 上一篇:現代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探討
- 下一篇:木雕傳統工藝與現代建筑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