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價與油價的競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5 09:41:00
導語:肉價與油價的競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的石油進口不進行“套期保值”,不做長線交易,已經成為國際石油市場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去年,我在美國新澤西,發現當地成品汽油的價格,不僅低于紐約期貨交易所的原油價格,而且也低于北京的零售價格,而此時此刻中石化和中石油正在為國內油價過低叫苦連天。當然充分競爭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石油公司沒有積極的套期保值又如何應對這種競爭?
一場風暴帶來的風暴
也許這場風暴太為遙遠,居住在東亞的我們沒有興趣關心西亞的氣候;也許是南中國海的風暴太多,我們無暇顧及別人身邊的事情。所以,我們或許忽視了在阿拉伯灣的一場風暴,可能在全球引發一場什么樣的蝴蝶效應。
6月6日清晨,強大的熱帶風暴“古努”伴隨著狂風暴雨襲擊了阿曼沿岸。大風掀起了十余米的巨浪,橫掃了伊朗南部沿海和波斯灣的產油地區。氣象學家認為,這是60年來阿拉伯半島遭遇最嚴重的颶風災害?!肮排笔谷蚴推谪浭袌鱿萑肟只?,擔憂可能因此影響石油生產和供應,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7月份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2007年第一次跨越70美元大關,收于每桶71.5美元。隨后這場“風暴”越刮越強,7月14日,國際油價一舉刷新,創下每桶77.03美元的歷史最高收盤價;8月1日早盤,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期貨再度沖高至每桶78.77美元。
“古努”損毀一些采油設施,但后果并沒有意想的嚴重,實際上對于全球石油供應根本不會構成太大影響。不過誰也不曾想到“古努”捅破了布什總統那面紙糊的“替代能源盾牌”,使世人發現由美國率領的“生物能源十字軍”,在抗擊產油國“訛詐”的勝利進軍中竟然走入歧途。
最近,美國發展玉米乙醇汽油的政策和巴西利用甘蔗制造乙醇汽油都遭遇了空前的困難。美國靠發展生物乙醇,消耗了大量的玉米,造成全球性飼料價格上漲,不僅影響了美國農民養牛的意愿,也波及到中國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盲目的政策跟進,消耗了大量的糧食、土地和水資源,已經開始產生不良后果。古巴總統卡斯特羅警告世界,布什推行從農作物中提煉乙醇作為燃料的計劃將使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儲備枯竭,可能導致“全球超過300萬人因饑渴而提前死亡”。不幸的是做為全球主要飼料原料的玉米,不到一年中價格幾乎翻了一番,隨之而來的是全球性的食品價格上漲,這一些似乎驗證了卡斯特羅詛咒。
巴西在發展甘蔗種植也面臨了一系列新問題,科學家認為大量種植甘蔗會影響亞馬孫熱帶雨林安全和物種多樣性問題,同時減少這一全球最大的“綠肺”對全球二氧化碳的吸附和造氧的能力。此外,由于資源、環境和水的問題,中國也不得不重新審視發展生物燃料和“煤變油”等替代能源的發展計劃。這些因素使產油國變得更加有恃無恐,使華爾街專門靠趁火打劫發橫財的對沖基金更加肆無忌憚地投入大量資金炒作石油期貨。《華爾街日報》認為這一輪油價上漲,對沖基金是始作俑者。沙特石油大臣也說,目前油價持續走高并非因為供應短缺。但能源經濟學家們分析,不適當的能源政策和過高的油價都會影響對石油工業的投入,而投入不足必將影響石油供應,供需矛盾行將發生,油價將進一步走高。高盛的分析員們認為,年底油價可能超越95美元。
一個數據影響調價
地球是平的,海外的風暴與南中國海的臺風影響方式也許不同,但影響的強度也許有過之,而無不及?!肮排辈粌H使布什陷入“兩難”的境地,也是中國發改委遇到“兩難”的選擇。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在2007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新聞會上感慨:石油價格改革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一難是,現在國際油價不斷攀升,國內油價與國際市場差距進一步拉大,發改委去年實施了石油綜合配套調價方案,兩次較大幅度提高成品油消費價格,應該說與國際市場油價差距有所縮小。但從今年3月起,特別是6月份開始,國際油價大幅反彈,國內與國際油價差距再次拉大。國際油價上漲和國內銷價不能變,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增加了煉油企業的成本壓力。同時,油價過低也不利于節能減排,確實需要改革,需要調整。另一難是,提高油價又面臨著下游的承受能力問題。轉
曹長慶擔憂的“下游承受能力”主要反映在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6月份全國CPI大幅度超越3%的警戒線,達到4.4%,是32個月以來的最高點。盡管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價格上漲,7月份的CPI仍然躍升至5.6%,城市價格上漲5.3%,農村價格上漲6.3%,達到十年來的最高點。7月份全國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5.4%,其中肉禽及制品上漲45.2%,鮮蛋上漲30.6%。低收入階層,特別是8億農民和城市低保人群受CPI急速上升影響首當其沖。收入越低,收入中用于食品類的支出比率越高,受其影響程度就越大。
人類文明是建筑在能源之上的,石油和電力是支撐現代文明進程的兩個輪子。農牧漁業和運輸業與能源價格的關系尤為敏感,一旦能源價格上漲,相關產品就會成倍上揚。對于忙著減肥的金領、白領們,肉價對于他們的生活也許影響了了,但是對于那些在烈日下拼死拼活建設城市和工廠的農民工,1個星期干7天,1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辛辛苦苦一個月還買不了三五十斤豬肉將成為一個極為嚴峻的問題。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GDP高達11.8%,不必為此大驚小怪。但是,農民工們分享到高成長的成果嗎?幾年來,他們的收入又增加了多少?目前中國兩極分化問題極為嚴重,收入不公、發展不平衡等矛盾嚴重困擾中國的領導者,特別是在17大即將召開之際,任何人都不希望因此誘發社會動蕩。
今年也是禍不單行,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異常,洪災和旱災同時大面積發生,對全國農作物生產影響非常嚴重。目前,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農民排澇、抗旱,恢復生產。為此,國家發改委正在采取了更為嚴厲的價格監管措施,力圖控制物價上漲的勢頭,特別是食品和能源價格。此時,只能依靠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這些大型國有企業發揮社會責任了。三大石油公司曾經從國家獲得過巨大的支持,壟斷經營、優惠貸款、稅收減免、無償或低成本使用國家資源等,國家作為股東長期不曾分享收益。現在到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時刻了。三大石油公司不為國分憂,難道國家難不成要還要依賴那些茍延殘喘的民營油企?這些具有壟斷性的國有企業已經為巴菲特之類的國際投資者從中國老百姓身上賺了不少的錢了,現在也該是大家共同分擔一下的時候了。
一招拆解“兩難”
從經濟學角度,如此巨大的需求本可以成為一種巨大的能量,成為一顆真正的大樹,一個根深蒂固的大搖錢樹。但是,中國非但沒有因為巨大的進口量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上獲得發言權,定價權,反而成為極大的精神負擔,成為國有石油公司虧損的理由,成為全球譴責的焦點,像一顆在風暴中顫栗的幾乎要被連根拔起的小樹,為什么?
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預測,2007年中國內地的石油消費量將達到3.7億噸?!度A爾街日報》報道: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7月份原油進口量創單月最高紀錄,達到1,483萬噸,而當月原油出口僅7萬噸,進口依存度達創紀錄的48.8%。專家預言全年將可能有超過50%的原油從國際市場進口,將從國際市場進口1.7~1.8噸原油。但是,如此巨大的需求竟然大多是在現貨市場和短線期貨交易中購買的,這種采購模式不僅給中國石油進口企業造成巨大負擔,成為他們煉油板塊虧損的主要問題。而且嚴重影響國際市場的價格穩定,激發了對沖基金經理們的投機狂熱。無論多高的價格,中國石油進口企業都會在國際市場大量收購,有這碗酒墊底,投機者還有什么價格不敢炒?
中國的石油進口不進行“套期保值”,不做長線交易,已經成為國際石油市場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去年,我在美國新澤西,發現當地成品汽油的價格,不僅低于紐約期貨交易所的原油價格,而且也低于北京的零售價格,而此時此刻中石化和中石油正在為國內油價過低叫苦連天。當然充分競爭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石油公司沒有積極的套期保值又如何應對這種競爭?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也許不在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這些公司自身,鑰匙在于國資委如何評價管理者的標準必須進行改進?,F在,如果你進行套期保值,99筆交易賺了錢,沒有人表揚你,所有的人都會認為你是理所當然。但只要有一筆出現虧損,就有人可能利用這個問題大做文章,要公司負責人為國有資產流失承擔這樣或那樣的責任。既然如此,管理者為什么還有冒險去進行長線期貨交易?
國家定價的改革方向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果一味強調與國際接軌,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實現水漲船高的及時聯動,負責石油進口的企業也就沒有必要進行套期保值的長線交易,因為這樣一來風險更大。實際上,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又處于發展不平衡的快速成長時期,采取相對穩定的油價對各方面都更加有利。國際油價低的時候,放水養魚,讓石油公司賺一點;油價高的時候,讓石油公司承擔一點“義務”,只有在確實超過他們的承受能力時國家再行調整油價。國家或企業,也可以通過建立一個油價平衡基金的方式來實現調解。這樣可以激勵石油公司積極的期貨交易,并從中獲得收益。其實,這與目前的定價機制有幾分近似,不同之處在于不需要頻繁調價,而每一次調解幅度也許可以適當大一點。
總而言之,對于一個競爭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幼稚市場而言,與國際價格接軌,適時調解的定價機制未必就一定符合市場規律和市場公平原則。對于改革開放29年的中國,我們對于市場化的認識不應該總停留在如此初級的階段,更不應該被企業牽著鼻子亂轉。需要我們找到問題的根結,需要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根本。
- 上一篇:油田企業節能途經研究論文
- 下一篇:分布式能源發展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