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師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11-17 09:21:00

導語:民辦高校師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高校師德建設論文

摘要:鄧小平同志說:“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和業務水平”的新要求。高校教師師德問題是教育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一個教師的師德水平低,看不見,摸不著,更說不清楚,如何使師德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值得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師;師德:思考

今年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師德建設年,各高校就如何抓好師德建設都采取了一定措施,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民辦院校的師德建設由于種種原因還存在一定問題,需要探討、研究并加以解決,不然就會嚴重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當前民辦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現狀

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民辦高校249所,其中民辦本科院校共有25所,在校學生幾百萬,教師幾十萬,教師的職業道德如何,直接影響其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和科研態度,教師的思想意識、立場、觀點、道德品質等直接影響青年學生。經過對某民辦高校師德狀況調查,感到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敬業精神削弱責任意識淡化

由于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部分教師過分看重個人利益,把教師工作僅僅當做一種穩定的謀生手段,常常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敬業精神不足。部分教師在從教過程中敷衍了事,上課胡吹亂侃發牢騷,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不能引導學牛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有的教師把職業僅看成謀生手段,淡化了教書育人職責神圣的觀念;有的不安心做教師,舍不得投入全部精力,心浮氣燥、急功近利,本職工作得過且過,課外兼職樂此不疲。在教育實踐中,有個別教師滿足于課堂教學,只顧完成教學任務,而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聞不問;只注重傳授知識,片面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沒有把育人作為應盡的責任,對于課堂出現種種不良現象如曠課、遲到、打瞌睡、看其他書籍、甚至交頭接耳等違反課堂紀律現象不聞不問,對課外學生中違紀現象視而不見,甚至放任自流;也有個別教師利用課堂或課后隨意發泄對現實、對學校的不滿,甚至因為個人一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泄私憤情緒,其結果,書也沒有教好,又嚴重影響了育人質量;有些教師平時與學生接觸交流時間少,很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他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因而不能有的放矢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

(二)有愧為人師表行為舉止失范

有些教師師表意識淡薄,缺乏自尊自愛精神,難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師不注重個人修養和言傳身教,重得失,輕德行,缺乏團隊合作精神;有的帶著情緒去上崗,口不擇言。行不符義;個別教師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地詐騙學生的錢財,在輔導、考試、評卷操作上,有組織地“關照學生”,以提高考試及格率,增強對考生的吸引力,收取更多的費用。違反了紀律,損害了學校和教師的形象。有的教師紀律觀念差,上課遲到早退,打手機,私自調停課,隨意更改教學大綱和內容,少留或不留作業,不認真批改作業,考試命題不認真,卷面錯誤多,泄露考題,不按要求上交試卷,不按時給出成績;有的教師言行和穿戴方面未能規范自己,不能用教師應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則規范去影響教育學生,甚至將不健康的思想帶進課堂,不注意自己言論的導向性;有的教師唯我獨尊,與同事、同行之間缺乏相互尊重和團結協作精神等等。青年教師在師生關系處理上,存在兩種傾向:或忽視師生關系的平等和諧,遇事急躁,缺乏耐心,訓斥學生的現象時有發生;或不拘小節,與學生過于隨便,言行中不注意教師的身份,在同學中漸漸失去威信。個別教師在道德上出現了理想和信念動搖、道德滑坡、人生錯位、羨慕以致追求腐朽生活方式等客觀事實,少數教師出現違法、違紀、道德敗壞、學術腐敗等現象,正是理想信念不堅定、放松思想改造所導致的后果。

(三)教書育人失衡愛生之心淡漠

個別教師教育觀念落后,不堅持求真務實,嚴謹治學,而是弄虛作假,嘩眾取寵;有的教師對待學生厚此薄彼,不一視同仁,以罰代教。在教育實踐中,不注意思想道德教育,片面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沒有把育人作為應盡的職責。育人意識淡薄。由于部分教師平時與學生接觸、交流少,又不愿意花力氣去研究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因而對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疑點和難點問題講不清楚,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不能有的放矢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

二、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透析

要解決民辦高校在師德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首先要查清存在問題的原因,找準癥結,對癥下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民辦高校師德建設方面存在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隊伍建設不合理

根據調查了解,民辦高校的師資人員結構從年齡上看是兩頭大中間小,多為離、退休的老年教師和剛畢業的年青人,起教學骨干和主力作用的年富力強的中年教師很少。據某民辦高校教師調查統計顯示:教師總數471人,60歲以上的121人,占25.69%;35-60歲的46人,占9,76%,35歲以下的314人,占66.67%;5年以上教齡的199人,占42.25%;5年以下教齡的272人,占57.75%。教師年齡分布是“老少碰”,非老即青,中年教師甚少,結構畸形。且青年教師的比例過大,多數超過65%,而且多數為剛畢業的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另外,與公辦學校的教師相比,民辦高校教師的地位和收入均不高,相關政策模糊,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差,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流動性較大。

(二)聘用制導致臨時觀念

民辦高校的教師來源實行全員聘用制,導致民辦高校只注重使用,不注重教育和培養,只重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師資培訓投入嚴重不足。有的學校社會福利待遇又不落實,教職工患病住院、出現意外等情況,民辦高校沒有相應的醫藥費報銷的政策等。民辦高校的教師普遍缺乏認同感,沒有穩定感、安全感,和公辦高校的教職工差別太大。致使少數年輕應聘者中,有的是以此作為遭逢人生難題后的暫避或過渡,因此。談不上恒定的事業心,因而忽冷忽熱。多抱有臨時雇傭觀念,沒有敬業精神和長期服務打算。

(三)民辦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存在誤區

首先,人才引進方面存在的問題。近年來。由于全國普通高校擴招,整個高等教育行業都面臨著師資短缺的問題,高校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公辦高校歷史悠久,擁有人才、資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自己的品牌,在生源爭奪戰中處于優勢。生源的質量直接影響畢業生的質量,沒有優秀畢業生,民辦高校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品牌,進而影響到學校的發展。其次,人才使用方面存在的問題。民辦高校目前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也是一個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這也決定了它目前的辦學特征:強調規模效應和低成本運作。最后,人才穩定方面存在的問題。保持一定比例的教師流動率可以淘汰不合格的教師,為學校帶來新鮮血液。但是教師的流動率過高,對學校的發展不利。目前民辦高校普遍存在人才流動率的問題,有的老師是“狡兔三窟”,一旦找到更好的單位就馬上跳槽。影響人才穩定的主要因素薪酬缺乏競爭力、工作環境、接受培訓的機會以及職業發展前景等方面。

三、加強民辦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

師德問題既是一個“個人問題”,又是一個“社會問題”,它是當今各種社會價值觀、價值取向的折射和反映:師德建設問題,既是一個當前的熱點問題,又是一個長遠問題。任何企圖通過簡單的幾個文件和規定來使師德狀況迅速改善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合實際的。必須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決師德建設工作還存在許多不適應的方面和薄弱環節,從而改善師德建設的環境氛圍,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和全面素質。

(一)建立健全師德建設的基本機制

要全面加強高校師德建設,就必須以“以德治校”思想為指導,建立和完善高校師德建設的基本機制。一是激勵機制。激勵主要是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物質激勵主要體現在薪酬分配制度上,薪酬分配要打破以往的平均主義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體現效率與公平,做到“按勞取酬”,使收入真正能夠體現教師的知識水平、能力、職責、敬業精神、任務復雜程度、業績、貢獻等。精神激勵可以通過對認真履行師德義務表現優秀的教師評選“優秀班主任”、“十佳德育工作者”等方法,樹立先進模范典型,宣傳他們教書育人的先進事跡,擴大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使其擁有強烈的事業成就感和自豪感。二是競爭機制。建立競爭機制,完善用人制度。由于沒有教師的競爭市場,也就不能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不能保證對學校教師的壓力。因此,要有效地推動師德建設:向社會公開招聘教師,將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學歷層次高的優秀人員吸收到高校教師隊伍中來,以保持教師隊伍的生機與活力;對師德評比不合格、業務素質低的教師采取離崗培訓、自學進修的方式加以勸解,限期整改仍不過關者堅決調離教師崗位,優勝劣汰,優化教師隊伍。三是監督制度。要建立監督機制,定期進行師德的調查研究、檢查評估和其他師德教育活動的規劃、組織落實以及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紀律教育。將師德問題同解決教師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對教師師德進行評價,教師之間互相評價,督促教師更新思想觀念。完善道德修養。四是評價機制。師德評價應分為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和專家評價等三個層面,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評估活動,推動高校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工作,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

(二)營造和諧的師德建設環境

一是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改善和提高教師待遇。“教師勞動創造著民族和人類的未來”,其使命崇高,但實際生活中教師職業尚未受到社會應有的尊重。這種反差影響教師提升職業道德水平和社會和諧發展。因此,切實落實《教師法》,動員全社會尊師重教,真正體現“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師德建設的重要環境因素。要通過提高教師的物質待遇和社會地位,吸引大批優秀的德才兼備者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二是充分發揮師德榜樣的作用,加強典型宣傳引導。師德榜樣準確而真實地詮釋著教師職業道德的本義,承載著社會的主流道德價值取向。要加強師德主題教育活動的組織力度,注重挖掘和宣傳師德模范人物,在榜樣的感染中,促使教師理解和認同職業道德的原則。三是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教育內部承襲多年的人事、分配、評價、獎懲制度,缺乏對教師職業行為的有效激勵和約束。因此,必須逐步建立起符合和諧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教育體制。通過制度創新。形成對教師行為的有效激勵和約束,從機制上保證教師隊伍的質量,警誡不守師德者改弦易轍。

(三)加強良好教師風范的塑造

教師職業道德的完善,需要實現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這突出表現為教師的風度風范。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終身。教師風范應包括:思想文化底蘊與教師身份相符。做到嚴謹篤學,銳意創新;儀表與教師的職業特點相符,做到樸素大方,協調得體;舉止與教育教學過程密切配合,表現出良好的教養和振奮的神態:語言要情理結合,富于精神感染力;遇事要沉著冷靜,有條不紊;與人交往要做到自尊自愛、友善寬容。

(四)提供富有競爭力的薪酬

薪酬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合理、公平的薪酬體系有助于吸引人才、穩定人才。薪酬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包含了員工的基本工資、獎金或獎勵、福利等多種形式的報酬。基本工資是薪酬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崗位性質、任職者的工作能力等因素來決定;獎金是對超額勞動或者高績效工作的一種貨幣形式的補充性勞動報酬;福利相對于基本工資、獎金而言,具有全員性、穩定性、能夠培養員工的歸屬感等優點。民辦高校可以通過提供教育培訓、有薪假期、免費旅游等福利措施來提高教師對學校的依賴感、忠誠度,從而達到吸引、穩定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