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流轉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0:17:00
導語:農地流轉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研究目的:農地流轉有助于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進而使農地轉入方獲得額外利益而不必對轉出方進行補償的現象—農地流轉的正部性,農地流轉正外部性的存在造成農村土地市場上農地供應數量不足的問題,影響了農村土地市場的建立和完善.因此采取相應的方法使農地流轉正外部性的內在化,實現農村土地市場上的供需平衡,有著重要的意義;研究方法:經濟分析法和理論分析法;研究結論:通過對農地流轉正外部性產生的原因及表現形式進行分析后,發現農地轉出者的經濟利益沒有得到完全實現,是造成市場供應不足的主要原因,故而應當由農地流轉中的受益者(轉入方)向農地轉出方,在經濟上給與一定數量的補償.同時運用成片發包和優先權等的制度設計,提高農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的可能性.
關鍵詞:農地流轉正外部性內在化優先購買權農地互換
Abstract:Thepurposeofthepaper:thetransferofthecontractualrightoflandishelpfultodevelopscaleoperationstepbystep,theexternaleconomyisaphenomenonthatthebuyercanobtainextrabenefitandneedn’tcompensatethesellerinthetransferofthecontractualrightofland.Theexternaleconomyleadstotheinsufficientsupplyofthefarmlandintherurallandmarketandisdisadvantageoustotheestablishmentandtheconsummationoftherurallandmarket.Soitissignificanttocorrecttheexternaleconomybyusingsomecorrespondingmethods,thenrealizessupplyanddemandbalanceintherurallandmarket;Meansoftheoreticalanalysisandeconomicalanalysiswasemployed;Theconclusion:thereasonofinsufficientsupplyofthefarmlandisthattheseller’sbenefitdon’tobtainedthecompleterealization,sothesystemwhichbuyergivessellersubsidyineconomyisestablishedtocorrecttheexternaleconomy;Atthesametimefarmlandshouldbesendinlargescare,andtheneighboringfarmland’speasant-householdshouldhavetheprioritytoobtainthecontractualrightofland,soastoincreasethepossibilitytodevelopscaleoperation.
Keyword:thetransferofthecontractualrightoflandexternaleconomycorrectionthepriorityrightfarmlandexchange
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進一步指出“農戶在承包期內可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完善流轉辦法,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可見農地流轉已經得到了黨和國家的認可和支持,并把土地流轉作為促進農地規模化和現代化經營,進而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農村改革第二次飛躍的路徑選擇.
現階段土地的有序、合理流轉不僅面對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產權缺陷的制約,還受到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限及農業比較效益低下,投資農業的積極性不高等因素的限制.更為重要的是農村土地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承包人轉出土地因自身權利在經濟上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再加上對農地轉出后對“后路”的顧慮重重,造成農地市場上供給量的不足,這是[1]農地流轉正外部性造成市場失靈的一個體現.因此研究農地流轉正外部性內在化,對于促進農地規模化經營,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由于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并且農村土地產權不明晰等都制約著農村土地流轉的產生、發展以及利益的合理分配.因此在研究農地流轉正外部性內在化時,應首先提出假設條件是農村土地市場是完全競爭性市場,即農村土地市場滿足完全競爭性市場的4個基本條件:(1)市場上有大量的農地供應者和需求者;(2)市場上提供的農地都是完全無差別的;(3)農村土地產權明晰,在承包期內承包人對其享有的承包經營權具有處分權,所有農地在市場上具有完全的可流動性;(4)信息是完全的.
一、農地內部流轉正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是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之一.外部性的存在使市場難以單純通過價格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外部性是指經濟當事人的行為不經過市場交易而對其他當事人的經濟利益產生影響.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經濟當事人的行為使其他當事人獲得了額外的收益,并且該當事人并不需要為獲得該外溢的利益而對行為人進行補償;負的外部性是指經濟當事人的行為使其他當事人遭受了額外的損失,并且該當事人不能因遭受該外溢的成本而得到相應的補償.外部性的最終結果是收益或者成本的外溢.同時根據經濟活動的類型,外部性還可分為生產上的外部性和消費上的外部性.
農地內部流轉是指不改變農業用途的前提下,農地上所附的權利義務關系在不同主體之間的轉移.具體的表現形式有農地的轉讓、轉包、作價入股、出租、互換、繼承、反租倒包等.農地流轉的正外部性是指原承包人(轉出方)的農地流轉行為帶來的收益外溢而使他人(如轉入方)受益,轉出方卻不能從中得到額外的補償.
二、農地內部流轉正外部性的表現形式
(一)農地規模化經營
雖然家庭承包聯產經營制帶來了農村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但是也造成了農地的零碎化經營,不利于機械化和規模經營程度的提高.萬光華等經過研究發現“土地零碎化不但降低了土地的規模經濟效應,而且嚴重地影響糧食產量”(萬光華程恩江,1996);車裕斌認為“在農地市場化流轉的制度框架下,通過加快農地市場化流轉的進程和擴大農地流轉規模以獲取合理的農地經營規模,并相應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方法以及高效的管理手段,農業經營的獲利空間仍然存在”(車裕斌,2004).可見合理得農地流轉能夠帶來規模化經營的額外利潤.
農地流轉的目標就是促進農村土地的合理集中,為農地的規模化和現代化經營創造條件.就目前而言,農地流轉對于土地規模化經營的貢獻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優化農地資源原始配置
我國耕地面積占世界總耕地不足7%,而人口卻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來說較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按人口、按位置、按質量平均分配的思想,進一步使耕地零碎化.
表1-1世界各國平均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耕地面積情況表(單位:公頃/人)
國家
面積
中國
0.3
日本
1.7
韓國
0.7
加拿大
120.1
美國
59.1
法國
21.5
德國
12.2
意大利
6.4
俄羅斯聯邦
15.5
英國
11
資料來源:2004年國際統計年鑒(2001年)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國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的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和亞洲的同期平均水平,就連人口密度大于我國的日本和韓國此指標也遠遠高于我國.
有研究表明,我國現有農村經濟體制下,戶均30畝左右的耕地規模的土地產出率最高,糧食產量可達2.07萬千克(鄭建華羅從清,2005),按戶均人數為4人來計算,我國的戶均耕地規模還處于低規模的經營狀態.因此通過農地流轉使土地向種田大戶或者專門的農業經營公司集中,并充分發揮其在資金、技術、管理方面的優勢及市場駕馭能力,有利于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農地經濟效益.
2、提高農業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
家庭承包經營制下的耕地面積小、地塊分散,不利于現代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的引進和采用,這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現代化程度的提高.我國目前農地機耕率為53%,機摘率為27%,機收率為14%,灌溉水利用率為35%,可見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比較低(張術環,2005).
表1-2亞洲各國單位耕地面積機械使用臺數情況(單位:臺/公頃)
國家
單位耕地面積拖拉機使用量
單位耕地面積收割機使用量
亞洲
15
4.1
中國
7.7
1.4
日本
456.2
234.4
韓國
118.6
51.8
印度
9.4
---
泰國
14.7
4.6
越南
25.1
35.7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國單位面積耕地的機械使用臺數低于亞洲其他國家的水平,機械化程度低直接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成為制約我國農地規模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通過農地流轉實現農地的適當集中,對于先進農業機械的引進及國外農業先進管理方法的采用,進而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現代化管理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
3、提高土地利用率
農地流轉提高土地規模化程度,可以實現耕地集中連片經營,這樣就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下起土地臨時邊界作用的田坎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農地集中可以使地埂的數量減少,這樣就節約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費,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根據2003年柳州市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表資料顯示,耕地面積為334849.3公頃,其中田坎面積為50533.8公頃,田坎與耕地的比例約為7:1.因此通過農地流轉歸并小田塊,減少田坎的數量,相應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
通過農地流轉帶來的地塊合并,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承包戶的總數量會減少,這樣可以避免相鄰農戶之間相互行使通行權而引起的人行或者牲畜對土地耕作層的過度踩踏.
農地流轉后踩踏率的降低,有利于提高土壤的疏松程度,使土壤表層保持良好的通氣性,土壤通氣性良好,O2充足,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快而徹底,氨化過程加快,也有利于硝化過程的進行,故而土壤含氮量高[1],這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改善土地質量.
同時農地流轉后農地的規模化經營程度的提高,可以更加合理地對農地進行溝路渠及抽水站等田間配套設施進行綜合布置,并提高配套設施的利用效率.因此農地流轉后規模化程度的提高,降低了農地踩踏率,改善了田間配套設施,這樣不僅提高農地質量,同時也有利于田間生態系統的改善,使田間的物質能量循環向著有利于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方向集聚,提高土地產出率.
三、農地流轉正外部性不效率的經濟學分析
各種形式的外部效應都將造成不利的后果,即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資源配置偏離帕累托有效狀態.因為無論是正外部效應還是負外部效應,它們的存在都會引起私人成本(利益)與社會成本(利益)的差異,因而外部經濟總是供給或消費不足,而外部不經濟總是供給或消費過渡.所以一旦存在外部效應,價格體系就不能有效運轉,經濟運行結果也將不是最優的,資源配置效率受到損失,從而導致市場失靈[2].
農地流轉有利于規模化經營程度的提高及農地質量的提高,這都有助于農作物產量的提高,進而使農地流轉的轉入方的收入有所提高.假如農地流轉前的雙方的種地收入分別為w1和w2,農地流轉后轉入方的種地收入為w3,根據前面的分析,一般情況下w3>w1+w2,即農地轉入方獲得了一部分額外的收入.而在農村農地流轉過程中,由于流轉行為往往具有自發性,并且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農地轉出方的利益常常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因此承包人往往缺乏進行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農地流轉所產生的正外部性,將導致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上供應量小于需求量,影響到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有效運轉,導致土地資源的低效率配置.用圖分析如下.
上圖中的MSR代表農地流轉的邊際社會收益,MPR代表的是農地流轉所帶來的邊際私人受益,由于農村土地市場為完全競爭性市場,所以價格(農地出讓方從受讓方出得到的補償費用)完全由市場決定,并且供給曲線與邊際成本曲線重合.根據完全競爭市場上的均衡條件:P=MR,則根據市場價格等于邊際社會收益所決定的均衡數量(市場上的可供流轉的農地數量)q2*大于根據市場價格等于邊際私人收益時所決定的市場均衡數量q1*.故而在農村土地市場上的,土地市場上可供流轉的農地總體表現為供應不足.這主要是由于承包人流轉土地產生的正外部性收益外溢部分沒有得到合理的補償而產生的.
四、農地流轉正外部性內在化的途徑
(一)經濟途徑
關于外部性的解決途徑,著名經濟學家庇古提出了這樣一個法則:如果要使社會福利達到極大化,必須使得任何經濟活動的社會邊際收益與社會邊際成本相等.對于外部經濟,政府可以通過補貼使生產者或者消費者的邊際個人收益等于邊際社會收益,從而克服其均衡產量過低的市場配置低效率[4].農地流轉所產生的正外部性,使農地流出者的利益在經濟上沒有完全得到體現,直接導致了農地市場上可供流轉的農地數量供應不足,大量農地供應者處于徘徊狀態.
因此,根據庇古理論,可以采取對農地轉出方給與經濟上的補貼的形式,使得其的邊際個人收益等于或者接近邊際社會收益,通過這樣的經濟補貼提高無力耕種或者不愿耕種的承包戶轉出其承包地的積極性,彌補市場上農地供應不足的狀況,提高農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并且保護農地流轉雙方的經濟利益.
對于農地流轉正外部性采取的補貼,需要解決的主要是:補貼的主體和數額.因為農地流轉使得農地轉入方獲得因農地規模經濟的額外利益,因此補貼采取的主要形式是農地轉入方向農地轉出方進行相應的經濟補貼;因為國家在農地流轉的過程中是間接收益者,故而地方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農地流轉,對農地轉出方在就業及社會福利等方面進行相應的優惠照顧;關于農地轉入方對于轉出方的補貼數額,本文認為應該根據一定的比例關系,在流轉雙方之間對農地流轉外溢的收益部分進行分配,至于各方取得比例應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
(二)制度途徑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各農戶所承包經營的地塊不僅面積小,而且比較分散,據研究表明平均每戶僅有0.65公頃耕地,且被分散為9.7塊(曾維忠何訓坤,2002).單純依靠經濟手段解決農地流轉正外部性,雖然能夠刺激農村土地市場上的農地供應量,彌補市場上農地的供給不足問題,但是存在的問題就是:轉入與轉出的農地不一定恰好相鄰,并通過流轉剛好實現地塊合并.農地流轉的正外部性的產生是建立在農地流轉帶來的規模經濟基礎之上的,如果農地流轉不能實現農地合并和促進規模化經營,那么農地流轉的正外部性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在采取經濟補貼的手段刺激市場供應的同時,還應該采取相應的手段,解決土地流轉后的土地合并經營等問題.具體措施如下:
1、成片發包
就是集體經濟組織在向農戶發包土地的時候,要盡量地把成片的土地發給承包方.具體措施是把全村的土地按質量分成優(Y)、中(Z)、劣(L)三等,然后再將優等地和劣等地搭配起來發包、中等地單獨發包,按照本地各種質量土地的產量情況,計算出多少優等地和劣等地的年產量剛好等于同等面積的中等地的年產量,據此確定每戶承包地的數量.這樣各農戶的承包地的數量將控制在1-2片,大大減少了各農戶的承包地塊的數量.這樣就有利于農地的成片流轉,降低農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的難度.
2、賦予農地轉出者相鄰地塊的承包經營者以優先購買權
所謂優先購買權是指在農地承包者轉讓其承包經營權時,在流轉價款、流轉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其相鄰地塊的承包人享有優先于其他人獲得該承包經營權的權利.這樣通過賦予相鄰地塊的承包經營者以優先購買權,可以使農地流轉時相鄰地塊合并經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3、農地互換
在賦予相鄰地塊承包經營者優先購買權的前提下,如果出現某些特殊情況,比如相鄰地塊的承包經營者放棄其優先購買的權利時,這樣在農地流轉后,并沒有實現流轉地塊合并經營.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鼓勵流轉后,通過新農地經營者之間通過互換的方式,實現農地地塊的合并.互換就是土地承包戶之間互相串換土地.這種流轉形式一般都是為了實現連片種植,以便耕種、管理、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實現農業機械化作業,以求降低成本和發展規模經營[4].但是互換一般應該在集體經濟組織的協調下完成,并且簽訂書面協議.
4、成立農地儲備中心
在通過以上兩種方法仍不能解決地塊合并經營時,可以仿照城市土地儲備的方法,成立專門的農地儲備中心.先將需要農地流轉的農地在農地儲備中心儲備起來,由儲備中心負責經營管理,然后實現農地的成片流轉.例如余姚市建立土地流轉儲備制度,把有意向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對外招租,實現成片流轉[4].農地儲備中心代為流轉土地,在選擇交易的另一方時,應考慮一下幾個因素:(1)盡可能實現農地的合并經營;(2)保護農地轉出者的利益;(3)不得轉變農地的農業用途.
參考文獻:
[1]白樸.農業的栽培環境.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3:120.
[2]肖殿荒,何德.微觀經濟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3:268.
[3]李啟宇,張文.當前農地流轉中的主要問題及對策.農村經濟.2005(3):35.
[4]鮮祖德.中國農村經濟調研報告.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63-70.
- 上一篇:鄉村工業發展制度分析論文
- 下一篇:鎮村務公開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