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城市農民工閑暇生活研究

時間:2022-05-11 11:47:00

導語:小議城市農民工閑暇生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城市農民工閑暇生活研究

以南京市農民工為例

摘要:本文通過對南京農民工閑暇生活方式的調查,對城市農民工閑暇生活現狀進行了探討,認為農民工閑暇時間不足,公共閑暇資源占有不足,閑暇活動具有同質性、單調性和消極被動性,閑暇空間具有封閉性,閑暇心態具有無奈性。影響農民工閑暇生活的主要因素有農民工自身收入、文化程度、職業、社會關系、城市居民評價、以及社會各界對農民工閑暇需求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這些都阻礙了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實現城市化。

關鍵詞:農民工;閑暇生活;特點;影響因素;城市化

前言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閑暇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投以了極大的關注。選擇怎樣的閑暇時間利用方式,就是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閑暇生活方式成為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層面。良好的閑暇生活方式,不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益于一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閑暇時間研究在中國雖然不算是一個新生事物,但與其相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并沒有其他的學術研究多,尤其在“農民工”這一龐大的群體的閑暇生活方式的研究上有所欠缺。而在中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進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將會繼續涌進城市,農民工這一群體的數目也將會繼續增加。因此,深入了解農民工的閑暇生活方式,對于推動農民工文明健康的閑暇生活,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有著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尤其在實踐上,對農民工閑暇生活的研究,將有助于人們更全面地把握農民工的生存現狀,尤其是他們的心理、社會互動等方面,使社會更加關注農民工的閑暇生活發展狀況,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一、文獻回顧

國外關于閑暇的研究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一百年多前已產生了休閑學,形成了包括古典派、階級特權觀點、閑暇三要素論、整體論及現代論等在內的諸多流派,而經濟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個學科也從不同的角度對閑暇進行了研究,其理論非常豐富。關于閑暇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其一,閑暇的定義。學者們從時間、社會活動、存在方式以及心態等四個角度對“閑暇”進行定義。對于社會學家來說,閑暇更多的是一個時間概念,個人時間分為個人必需時間、工作時間和閑暇時間;其二、衡量閑暇的指標。分別是閑暇率、閑暇工作時間比和閑暇公平度指標;[1]其三、閑暇活動類型。包括延伸性工作、人力資本積累、精神活動、休養娛樂和消極行為等等;[2]其四、閑暇特性的變化。法國思想家法拉格在1884年寫的被視為閑暇社會學誕生標志的《閑暇的權利》中指出,閑暇既是勞動所得,也是一種人生條件或人權。[3]馬克思運用勞動價值論提出“閑暇”是勞動創造的,生產力提高產生閑暇時間,他把閑暇同享用文化財富、同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4]T.B.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以閑暇的分配為軸心建立社會經濟理論,揭示了閑暇的社會功能、閑暇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

相對于國外的研究,國內關于閑暇的研究起步較晚,關于閑暇的著作和論文并不多,有關閑暇的理論也是譯自國外的研究,但隨著國人對閑暇的關注,近幾年來,有一些關于閑暇的實證研究。王寧在《對中國有閑階層休閑趨勢社會學考察》中提到了閑暇生活方式這一概念,對其內涵和外延做出了具體的闡述,把閑暇生活方式等同于閑暇方式,認為閑暇方式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指的是閑暇活動和過程的總的特征和形式。[5]224較早進行生活時間分配研究的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王雅林教授等,他們于1980年在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兩市的九個鎮中,對城市居民進行了時間分配狀況的調查,并從閑暇社會學的角度考察了中國北部城市居民的生活時間分配。1988年,他們又在黑龍江省的九個城鎮實施了樣本容量為1000人的生活時間分配調查,并對1988年和1980年的資料進行了動態比較研究。[6]總體而言,國內的研究主要是針對不同類型的群體的閑暇生活狀況進行描述,并利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因素與閑暇生活狀況進行交互分類,從中分析被調查群體在閑暇生活方面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及文化程度差異等。

但是目前大多數閑暇研究都是從城市居民、社會性別視角和健康等方面展開的;很少有涉及農民工這一個特殊的群體的閑暇生活,對農民工閑暇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素缺乏理論上的細致、深刻的探討。就現有的研究而言,大多停留在農民工個性特征與閑暇生活方式的差異的描述與比較上,如張戈的《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而關于農民工閑暇生活更深層次的探討不算多。

二、研究設計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閑暇:杰弗瑞•戈比給閑暇的定義是,“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的行動,并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7]布賴特比爾將休閑定義為生存所需以外的時間,亦即在完成生理上為了維持生命所必須做的事情以及謀生所需后所剩余的時間,即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這段時間可以任由我們決定或選擇來使用。[8]羅伯茨更是將休閑直接定義為相對自由地從事非工作的活動。[9]由此可見,閑暇時間、閑暇活動和閑暇心態都是研究和定義閑暇的主要內容與視角。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田翠琴和齊心在總結國內外許多學者的觀點后,對閑暇給出的一個比較科學全面的定義:閑暇是融閑暇時間、閑暇活動和閑暇心態三者為一體的多層面的復雜現象。[10]閑暇時間主要指除去生產經營的勞動時間、生理需要時間和家務勞動時間后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閑暇活動是閑暇時間的載體,主體是閑暇活動的內容。閑暇心態包括閑暇生活的主觀感受和閑暇價值觀兩個方面。

2.閑暇生活: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人們在其自由支配時間內的活動方式。閑暇生活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1)消遣性的娛樂活動。(2)提高性的學習創造活動。其主要功能在于恢復人們在勞動中的體力和腦力消耗以及發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和潛力。認定一個人的閑暇生活是否合理,就要考察閑暇時間利用的質量如何。[11]

(二)資料收集方法

利用問卷調查法獲取城市農民工閑暇生活現狀的數據。問卷采用發放自填問卷的方式。調查的總體為南京市所有農民工,由于農民工數量大而分散,研究的時間、人力、經費有限,難以進行大規模的抽樣,所以選擇了農民工大量聚居的建鄴區、白下區、玄武區等三個地區,在每一區抽取50個樣本,從而構成本次調查的150個樣本。樣本采用偶遇式抽樣的方法獲取。

(三)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運用SPSS11.5軟件對問卷調查資料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樣本特征

本研究在收集農民工閑暇生活的相關資料時采用了問卷調查與觀察了解相結合的方法。問卷調查過程中,實際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4份,有效回收率為96%。在調查的144名農民工中,已婚的有68人,未婚的有69人,其他的(即離異或喪偶等特殊情況)有7人;男性91人,女性53人;20歲以下的農民工5人,20—29歲的農民工80人,30—39歲的農民工25人,40—49歲的農民工27人,50歲以上的農民工7人。其中家政服務類的有12人,餐飲服務類的有25人,其它服務類的有18人,建筑類的比較多,共有43人,而簡單技術類的有29人,從事技術制圖的有8人,辦公室工作的有9人。由此可見,大多數農民工做的還是一些技術性較低的工作。

下圖一和圖二顯示了被調查農民工的收入狀況和文化程度狀況。圖一說明,農民工整體收入水平不高。據報道,2007年,南京市城市職工十月一號起將會調整工資,最低工資水平將達到850元。[12]從調查結果看,絕大部分的農民工的工資都是超出南京市最低工資水平的。圖二說明,雖然有少數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比較高,但初中生、中專生以及職高生仍舊是農民工群體的主要構成。

(二)農民工閑暇生活的現狀

1.農民工閑暇時間

閑暇時間是個人閑暇生活的必要前提。閑暇時間分配是一種時間配置的狀態,通過對時間的“測量”,可以反映人的存在諸方面的狀況,借以體現各種生活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國從1995年開始實施的“五天”工作制,并于2000年實施“五一”、“國慶”長假制,使中國城市居民深受其惠,閑暇時間大幅增長。本次調查研究的是農民工的閑暇時間,但是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工的閑暇時間不容樂觀。

表1工作日的閑暇時間

變量名稱1小時以下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4小時以上總計

頻數(人)10364330196144

百分比(%)6.925.029.920.813.24.2100.0

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農民工在工作日的閑暇時間是1—3個小時。農民工閑暇時間較少,很大的原因就是農民工的工作時間過長。不論是在哪一個行業工作,農民工的工作時間長,基本上是一個普遍現象。單以建筑業為例,農民工每天平均工作時間為10.99小時,只有7.5%的被調查者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在法定8小時以下,平均每天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的“超負荷工作者”比例卻高達44.1%。每周的工作時間在44小時以內的人只占0.5%,有20.3%的農民工每周的工作時間在84小時以上。同時,有74.7%的工人每月的休息天數在3天以內,也就是沒有達到勞動法所規定的“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的標準,一個月完全沒有休息日的人數卻超過了1/3,達到了36.5%。[13]78在問到是否有休息日時,66%農民工的回答是“不放假”,只有少數人能夠一個月休息4天(見表2)。而2001年11月的調查顯示,北京居民休閑時間每周平均為5小時44分鐘,閑暇時間在工作日為4小時46分鐘,休息日為8小時9分鐘。[5]144由此可見,我國城市居民目前的閑暇現狀較好,大多數城里人能享受國家法定規定的114天假日,但是,相對于農民工這一群體而言,他們擁有的閑暇時間非常少,閑暇時間資源的供給很不充裕。調查中,很多農民工反映,每天過的就是“工作——吃飯——睡覺”這樣“三點一線”的生活,基本沒有閑暇時間。

表2是否有休息日

變量名稱頻數(人)百分比(%)

是4934.0

否9566.0

總計144100.0

2.農民工閑暇生活的主要活動

表3閑暇活動頻率(%)

變量名稱經常偶爾很少從不總計

看電視、電影或錄像20.112.561.85.6100.0

看書看報看雜志35.49.052.13.5100.0

打麻將或打牌3.517.438.241.0100.0

聽廣播1.413.931.353.5100.0

與同事親戚朋友聊天40.351.48.30100.0

唱卡拉OK、跳舞0.72.116.081.3100.0

逛街或逛商場73.67.618.10.7100.0

去酒吧、茶吧、公園00.713.985.4100.0

上網33.326.48.331.9100.0

打電話、發短信11.844.443.80100.0

體育運動、健身運動03.56.989.6100.0

培訓學習1.45.616.077.1100.0

休息,什么也不干52.838.27.61.4100.0

表3示,農民工經常參加的閑暇活動前六項依次為:逛街或逛商場、休息、與同事或親戚朋友聊天、看書看報看雜志、上網、看電視電影或錄像。中國人傳統的“三閑”(閑逛、閑呆、閑聊)活動仍然是農民工的最愛,閑談得知,雖然書報雜志也是農民工主要閑暇活動之一,但他們所看的書報也僅限于消遣性讀物,而不是一些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書籍報刊。看來,花錢少和不需要動腦子是這些閑暇活動的主要特點。由此可見,農民工的活動種類不豐富,閑暇活動參與程度不高。他們的閑暇活動以消遣性活動為主。消遣性活動,完全是為了消磨無聊時間而進行的,對自身的個性完善發展并無直接益處。這些活動者大多以消遣的態度來投入活動,基本上沒有刻意的追求。而類似于“培訓學習、健身運動”等層次較高的閑暇方式,對于這些農民工來說,離他們很遠,就是偶爾參加,人數也是極少的。調查也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選擇經常“上網”的比率居然為33.3%,比選擇經常“看電影或錄像”的比率還要高。很顯然,網絡已經滲透到農民工這一群體了。

3.農民工閑暇心態

閑暇是個人的一種心態,一種體驗。從調查中看出,農民工對閑暇時間與閑暇生活的主觀感受與客觀情況并非完全一致。

表4時間類型的滿意度

變量名稱生產經營時間個人休息時間消遣娛樂時間文化學習時間

頻數

(人)百分比(%)頻數

(人)百分比(%)頻數

(人)百分比(%)頻數

(人)百分比(%)

滿意7350.76545.17854.28760.4

一般3524.35236.13423.63625.0

不滿意3625.02718.83222.22114.6

總計144100.0144100.0144100.0144100.0

從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數農民工對自己的各個時間類型還是比較滿意的。評價自己的生產經營時間“滿意”的達50.7%;而對個人休息時間“滿意”的有45.1%;文化學習時間“滿意”的更是高達60.4%;對消遣娛樂時間“滿意”的也有54.2%。可以看出:即使閑暇時間不多,閑暇活動不充實,也有約一半的農民工對自己的閑暇生活較滿意。這同時也反映了城市農民工尚缺少對閑暇生活質量的文化追求以及他們對自身閑暇生活要求不高的情況。

表5閑暇生活觀念

變量名稱同意不同意

頻數(人)百分比(%)頻數(人)百分比(%)

閑暇時間過多,會影響掙錢8357.66142.4

閑暇活動既浪費錢,又浪費精力9767.44732.6

人生不能沒有休閑,總干活沒意思13694.485.6

有勞有逸是人生規律14399.310.7

閑暇活動可以強身健體,提高自身素質13795.174.9

閑暇時間可有可無,對自己影響不大11579.92920.1

找不到活干時,才閑著消遣9868.14631.9

閑暇時間是學習的好機會13795.174.9

閑暇生活觀念反映了人們對于閑暇生活的一些觀念和看法。而其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閑暇觀念就是對勞動與閑暇的看法。中國素來有強調勞動,不愿意為閑暇花費金錢和時間的傳統觀念。從表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農民工認為“閑暇時間過多,影響掙錢”;而且有67.4%的農民工認為“閑暇活動既浪費錢又浪費精力”;79.9%的農民工認為“閑暇時間可有可無,對自己的影響不大”。

由此可見,大部分農民工對工作與閑暇的態度是基本一致的:工作要比閑暇重要,掙錢才是最主要的,從而出現主動工作,被動閑暇的現象。農民工進城打工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因素,所以他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多工作,多掙錢,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閑暇生活水平。而且現階段農民工閑暇消費意識淡薄,閑暇消費在農民工的消費序列中仍然是滿足物質消費之后的消費,或稱“剩余消費”,閑暇消費還未提上農民工的消費日程。

(三)農民工閑暇生活的特點

根據前面的調查分析,可以總結出農民工的閑暇生活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1.農民工閑暇時間不足,公共閑暇資源占有不足

“勞動者休息休假的權利,亦稱休閑權。這是對于勞動者來講比其他權利更實際、更有益并能使其身心健康和自由發展的一種權利。”[14]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顯示,農民工普遍工作時間較長,而且還經常加班加點,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會令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倍受損害。而且,農民工對公共閑暇資源占有不足。現在,幾乎所有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間都在不斷拓寬,城市中的完化設施和閑暇場所也已經比較豐富,但這些大多是為城市居民準備和設置的,農民工無法享用,難以參與到城市文化生活中來。

2.農民工閑暇活動具有同質性和單調性

如果把閑暇活動劃分為消遣娛樂型、社交型、提高型和閑呆型四種活動類型的話,那么從表3可以看出,農民工的閑暇生活更多的是消遣娛樂型和閑呆型,社交型和提高型幾乎沒有。看電視電影,與同事或親戚朋友聊天,逛街或逛商場,打牌打麻將等都屬于消遣娛樂型的活動;休息、什么也不干就屬于閑呆型的。從總體上講,雖然跟那些依然在農村勞作的人比起來,城市農民工的經濟收入水平有所改善,但在整個城市生活中仍然屬于偏下水平,他們很少涉及除了溫飽以外的需求,在他們的閑暇生活中占據著主要地位的還只是傳統的“三閑”,這種狀況使得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類享受和發展性消費相當的貧乏,導致他們的閑暇方式也表現出高度同質而單調的特點,除了工作便是吃飯、休息、睡覺。

3.農民工閑暇心態具有消極被動性和無奈性,閑暇空間具有封閉性

以農民工目前的生存狀態來看,農民工的閑暇活動基本上還只是一種為了恢復和補充生理機能的體力休息行為。農民工參與閑暇活動不是為了自足,只是為了消磨時間,是懶散的,主要是為了休息,能夠以更好地狀態投入勞動,所以工具性色彩比較濃,而技能要求和與人交往的強度都處于低水平。

由于農民工自身素質不高,造成其文化適應力弱,使得他們只與同鄉交往而不愿意主動的突破這一交往圈(見表6),46.5%的農民工在城市生活期間結交到的新朋友都是老鄉,只有28.5%的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做朋友,這在客觀上就使農民工形成了自我隔離狀況,與城市主流社會,主流文化相疏離,不能參與城市公共閑暇資源的分享。農民工城市邊緣人的地位,阻礙了農民工對閑暇生活的積極參與,因此,農民工很難從閑暇中得到快樂和幸福感,導致他們被動的閑暇和無奈的滿意。調查得知,當遇到困難時,他們尋求幫助的對象仍是以老鄉、家里為主,其中找老鄉的有35人,占24.3%,找家里的82人,占56.9%,兩者合計占81.2%,找一起打工的人和城市朋友幫助的,只有27人,僅占18.8%,這表明他們在城市里很難找到歸屬感,文化心理歸屬感仍是鄉土文化。

表6主要的新朋友

變量名稱頻數(人)百分比(%)

一起工作的農民工1510.4

老鄉6746.5

親戚21.4

一起工作的城市居民4128.5

總計12586.8

缺失值1913.2

總計144100.0

注:缺失值這一部分的十九個人是沒有交新朋友的人,所以在這一項沒有做出選擇。

(四)影響農民工閑暇生活的因素分析

1.農民工自身因素

從農民工本身來看,收入、文化程度、職業及社會關系等,對農民工閑暇生活的影響都很大。

第一,從農民工的收入來看,農民工的閑暇生活質量受到收入狀況的強制約。農民工的月收入(包括工資、獎金、第二職業收入、股票、證券投資、存款利息、補貼救助、他人饋贈、經營利潤等所有收入)在城市中屬于偏下的水平,主要集中在700至1000元之間。總體來看,有27.8%的農民工每月要花部分錢在子女教育上,在這其中,有47.5%的農民工每月花在子女教育上的錢超過200元;由于許多農民工都是在工作地方訂購三餐,所以大部分農民工每月用在吃飯上的錢都是210元;用于住宿費用的平均支出為92元,因為大部分農民工都是住的單位集體宿舍;用于文化娛樂的消費占總開支的比例在10%(以上資料是筆者將調查所得數據進行累加從而取平均數所得)。而在調查中得知,有38.9%的農民工對目前的收入狀況不滿意,30.6%的農民工對自己的收入狀況只覺得一般,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農民工對自己目前的收入滿意。因此,這樣的經濟條件,使得農民工在閑暇消費上幾乎為零。

第二,從農民工的文化程度來看,文化程度普遍較低。41%的農民工都只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農民工沒有接受過任何成人教育,也沒有接受過上崗技術培訓或者就業培訓。而無論是對閑暇時間的正確應用、計劃與安排,還是對閑暇生活中各種活動內容的把握,都要求人們具有相應的文化素質與技能。農民工閑暇生活單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農民工沒有掌握相應的閑暇技巧以及農民工的文化素質較低的影響。

第三,從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來看,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主要是那些技術要求低或者根本沒任何技術要求、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不需要資金投入的行業。農民工的工作保障低,再就業能力差,從事第二職業的人也較少,調查中只有8個人從事第二職業。農民工普遍面臨著就業不穩定的問題,他們無法預期到自己的工作能干多長時間,隨時有可能被解雇。農民工都是一年干一年的,每年春節后就是他們又一個工作的開始。與非農民工相比,農民工的職業變換更頻繁些。[13]79在這種工作不穩定的狀況下,農民工是很難有心思去閑暇的,也缺乏閑暇生活的保證。

第四,從農民工的社會關系來看,社會關系網非常狹窄,主要是血緣和地緣關系。城市居民擁有的人脈比較廣,他們在政府人員、事業單位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等方面擁有很多的社會關系,能獲得社會效用和互相交往的也就比較多。相對而言,農民工擁有最多的社會關系就只是老鄉和一起打工的農民工友,能獲得社會效用和互相交往的比例也就比較小,從而使得農民工的社會交往范圍和頻率都極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農民工的閑暇生活,尤其是交往活動。

收入有限,文化不高,工作繁重且不穩定,缺乏社會關系,絕大多數農民工不可能像城里人一樣,隨意安排自己的閑暇生活。

2.社會因素

首先,從市民角度來看,城市居民對外來農村人口有許多消極評價,他們認為,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民工在城市的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會影響到城市社會治安。但調查顯示,部分農民工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把自己看成是農民,他們有著永久留居城市的意愿,希望自己能成為真正的城里人,但是城市卻不能完全接受他們。走出農村打工,農民工是以一種不平等的身份進入城市的,他們被視為“二等市民”,他們生活在城市居民異樣的眼光中,經常要忍受城市居民對他們的指指點點。他們的衣著十分寒酸,外地口音相當明顯,在公共場合很容易一眼就被認出來。一些城市居民往往認為他們素質低、愚昧無知、缺乏教養,他們在城市的盲目流動會破壞城市的社會秩序,影響城市的形象。農民工在市民的印象里是個犯罪率較高的群體,所以,市民往往對他們退避三舍。筆者在一個廣場上玩的時候也觀察到,廣場的中央大多是衣著大方得體的城市居民,跳舞,聊天,打太極,而農民工常常則是三五一群站在廣場的周邊,看著城市人的夜間活動,臉上滿是興奮、羨慕,在同伴之間的推推搡搡中,有著想參與其中的渴望,可是他們就是沒有邁出那重要的一步,可能他們自己也意識到中間有一道無形的壁壘將他們擋在外面。閑談時,一位農民工就反映,雖然很想玩,但是有一次他鼓足勇氣過去玩的時候,旁邊的人用一種怪怪的眼神看他,然后三三兩兩地就走了,遠離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說,“其實去的時候就有點心虛,總感覺那不是我們能去玩的。”由此可見,市民對農民工認識的不全面所引起的消極的不友善態度,也影響著農民工的市民化。

其次,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包括政府在內的社會各界,對農民工的閑暇需求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人們更多的是關注城市居民的閑暇生活。雖然城市中的文化設施和休閑場所己經比較豐富,但大多是為城市居民準備和設置的,農民工無法享用。尤其現在有些公共文化設施越來越商業化、高檔化,連普通大眾都無法享用,更不要說外來農民工了。除此之外,農民工所在的工作單位也多數沒有圖書室和娛樂室,農民工沒有書報可讀,沒有電視可看。城市社區的文體活動主要以市民為對象,很少有專門面向民工的文體活動。最主要的是,城市閑暇消費成本太高了。在調查的農民工當中(表7),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農民工覺得閑暇場所的收費太高了,沒有農民工覺得這些閑暇場所的收費低,有的農民工甚至對這些場所的具體收費完全不知道,因為不知根底,也不敢去接觸。

表7對這些閑暇場所的收費態度

變量名稱頻數(人)百分比(%)

一般

不知道

總計9868.1

2819.4

1812.5

144100.0

沒有電視機,沒有報紙,看不起電影,沒有書看,也沒有能看書的地方。許多農民工看的報紙都是城里人丟掉的,一張報紙他們反反復復地看,因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舍不得買報紙。他們大多數時候只能以打牌、聊天、閑逛等打發閑暇時間。這樣的生活多么空虛,農民工的精神文化極度匱乏,他們難以真正融入現代城市生活,因此,他們被隔絕在現代城市文化文明之外,獨居一方孤島。

小結

通過對南京農民工閑暇生活的調查可以看出,農民工的閑暇生活總體上是貧乏的:閑暇時間不足,閑暇活動具有單調性和消極被動性,缺少提高型和社交型活動,主觀體驗是無奈的滿足,普遍缺少幸福感。他們的閑暇需求其實并不高,但由于受到自身和社會種種因素的制約,他們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閑暇生活。這給農民工的身心、個人發展、維權、社會交往以及城市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相對于農民而言,農民工的閑暇生活已經有一定的進步,但是還沒有擺脫農民閑暇生活的傳統性。雖然他們正在逐漸靠攏和趨同城市生活,但在閑暇生活上,農民工難以介入到城市生活,這也導致農民工在城市中仍然處于邊緣化。

從全國的趨勢來看,農民工規模仍會繼續擴大,在城鎮定居的人數將逐漸增加,并且由城鄉流動向融入城市轉變。因此,研究農民工問題,尤其是農民工的閑暇生活問題,意義十分重大。但目前仍要積極引導農民工的閑暇生活,盡可能改善農民工的閑暇生活,以促進農民工的現代化和全面發展。另外,目前在各個行業從業的農民工呈現出很強的地域性,很多農民工也傾向于和老鄉聯系。針對這種情況,不少地方己經開始在農民工中發展工會、打工者之家等各種組織,這些組織在豐富農民工的閑暇生活方面還是能起到積極作用的。此外,一些針對市民的活動,比如市運動會可以引入農民工參加。還要發揮社區管理服務的重要作用。要建設開放型、多功能的城市社區,構建以社區為依托的農民工服務和管理平臺。發揮社區的社會融合功能,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與城市居民和諧相處。完善社區公共服務和文化設施,城市公共文化設施要向農民工開放,有條件的企業要設立農民工活動場所,開展多種形式的閑暇活動,豐富農民工的閑暇生活。

參考文獻:

[1]李仲廣,盧昌崇.基礎休閑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41-44.

[2]吳煥文.生活方式指標體系初探[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2(5):80-83.

[3]郭景萍.我國農民閑暇福利現狀與合理化構建[J].求實,2005(3):53-58.

[4]劉晨曄,許征帆.勞動_休閑_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兩個內在邏輯基點[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3(1):40-42.

[5]張景安,馬惠娣.中國公眾休閑狀況調查[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23.

[6]王雅林,董鴻楊.閑暇社會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75-105.

[7]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閑[M].休閑研究譯叢,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

[8]BrightbillCK.TheChallengeofLeisure[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0:247.

[9]RobertsK.ContemporarySocietyandGrowthofLeisure[M].London,NewYork:Longman

PublishingGroup,1978:325.

[10]田翠琴,齊心.農民閑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0-11.

[11]王雅林.生活方式概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469.

[12]吳杰.南京城市職工工資最低標準即將上調[N].揚子晚報,2007-9-28.

[13]郭星華,胡文嵩.閑暇生活與農民工的市民化[J].人口研究,2006(5):77-81.

[14]關彬楓.試論勞動法與勞動者的人權保障[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