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畢業生就業去向分析與對策研究

時間:2022-10-28 09:43:11

導語:醫學畢業生就業去向分析與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畢業生就業去向分析與對策研究

隨著我國醫學科技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患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識、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醫患矛盾突出成為我國社會關注的焦點。由此,醫患關系引發的系列問題,對醫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將產生哪些影響。本文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深入掌握醫學畢業生的思想動態、職業定位、就業趨勢,以便為人才培養政策和機制的調整完善提供參考。

1調查對象及方法

1.1對象。調查對象包括南京醫科大學、安徽醫科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等11所醫學院校,以及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等9所綜合性大學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調查對象主要為本科就業畢業生(畢業三個月)、研究生就業畢業生(畢業三個月)。隨機抽取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醫學影像學、麻醉學、中醫學、眼視光學、臨床檢驗、婦產科、兒科學、護理學、康復治療學等11個專業的學生。1.2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無記名調查,問卷包括:(1)基本情況,如學校、專業、性別。(2)從業初衷,包括從醫出發點以及職業目標。(3)就業意愿,包括就業去向、醫院級別、薪酬期望、就業區域意向等內容。(4)《“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戰略影響,包括職業選擇的信心等。(5)醫患關系影響,包括對就業觀的沖擊、對理想信念、職業追求、從業方向等方面的影響。此次以2015-2018年調查問卷數據統計為基礎,調查問卷等比共發放1500份,回收問卷1447份,其中有效問卷1440份,有效率為99.5%;男生876人,占60.8%,女生564人,占39.2%。問卷回收后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從定量的角度進一步了解學生在自主擇業時,特別是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下就業意愿、就業動態和就業趨勢。

2影響醫學畢業生就業去向的因素分析

2.1專業選擇和職業定位。抽樣調查顯示,有41.61%的醫學生高考選擇讀醫是出于個人理想,而父母親屬決定、老師的推薦、同學的影響則占到了50.97%,7.42%的醫學生沒想過報考醫學院校,因調劑等因素進入醫學院校。這說明在入學時醫學生的職業理想相對明確,只有極少部分的醫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定位不夠清晰。2.2就業觀念和職業優勢。調查結果顯示,85.14%的醫學生希望將來成為一名醫生,8.5%的醫學畢業生將選擇流向企業和報考公務員,但大部分仍從事所在領域的醫療工作;而成為科研人員、高校教師的僅有5.07%,其他的職業目標更在少數。可以看出,醫學生受固有觀念的影響,專業性質決定職業穩定性比較強。主要因為醫學專業學習時間長、投入精力大,專業學習相比其他專業顯得又苦又累,并且可以終身執業且基本不會失業,加上該職業在社會上受到尊重的程度,所以成為一名醫生基本是必然選擇。2.3工作待遇與保障。從調研數據看,學生在就業去向中最關注的3個因素依次是薪水及福利待遇、個人的發展、工作環境。近年,隨著分級診療的推行,中國全科醫生的大量空缺,基層醫院對醫學畢業生的需求存在非常大的空間。大量的崗位需要畢業生應聘,但醫學畢業生卻對此類崗位的認同度不高。調查顯示,88.73%的畢業生選擇去往一、二線城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9.86%的學生選擇去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其中,因醫患關系緊張、基層全科醫生緊缺等因素考慮去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者企事業單位的畢業生2015年占63.5%,2016年占73.2%,2017年占74.3%,2018年占75.0%。可見,醫學畢業生就業仍然以大城市的大醫院為主,去向基層醫院就業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各級醫院待遇和基礎保障的差距在縮小也是基本原因。2.4醫患關系因素。分析和比較國內外醫患關系現狀,可以發現國內外醫療保障制度的差異,醫療監督、風險管理制度的不同,醫療行業的定位不明確和醫生待遇低,雙方溝通不夠,缺少信任等都使得醫患關系狀況差別很大。本次問卷就“醫患關系對職業選擇的影響”這一問題的調查發現,認為醫患關系對職業選擇不影響的醫學生僅占25.94%,剩余的74.06%認為醫患關系對職業選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通過對就業去向選擇的分析,再深入以溫州醫科大學近5年臨床醫學專業就業分布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為例,可以進一步了解醫學生在自主擇業時考慮醫患關系等因素形成的就業動態和就業趨勢的變化。2.4.1就業意愿。近4年的調查顯示,在醫患關系相對緊張的大背景下,醫學畢業生希望在一類醫院(省級三甲以上單位)就業工作占36.45%,考慮二類醫院(市級中心醫院及省級其他醫院)的升至33.55%,意愿選擇三類醫院(縣級中心醫院及市級其他醫院)、四類(縣醫院的其他醫院)和五類醫院(社區醫院及衛生服務中心)就業的,分別為22.26%,2.26%和5.48%。2.4.2實際就業動態。了解醫學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后,我們又對同期的實際就業動態進行了調查分析,數據顯示近4年的實際就業情況中,選擇從醫的畢業生最終去向一類醫院(省級三甲以上單位)的占32.06%,二類醫院(市級中心醫院及省級其他醫院)的達到39.16%,三類醫院(縣級中心醫院及市級其他醫院)的占16.45%,而四類醫院(縣醫院的其他醫院)和五類醫院(社區醫院及衛生服務中心)分別占4.13%和8.2%。2.4.3就業趨勢。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知,實際去往一二三類醫院同比呈明顯下降趨勢,選擇四類醫院的醫學生比例略有上升,選擇五類醫院的醫學生比例較四類醫院的比例上升趨勢更明顯。從以上信息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醫院的選擇方面,選擇一類和二類醫院的醫學生仍然占主體比重,說明大部分醫學畢業生在能力范圍內仍然向往在大醫院工作,其原因主要與先前所述的待遇、晉升、工作環境、繼續教育等因素有關。但是在醫患關系緊張的背景下,對比前后數據可知,越來越多的醫學生開始考慮四類醫院和五類醫院,以五類醫院上升顯著。特別是女性醫學畢業生這方面的就業趨勢更明顯。就這一現象,我們單獨向選擇社區醫院及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學生增設開放性問題,即選擇五類醫院的理由。整理后發現主要有如下理由。首先,社區醫院及衛生服務中心較市級及其他省級工作輕松,工作壓力小,且收入不低,相對穩定。第二,社區醫院及衛生服務中心醫院規模小,門診量相對少,發展緩慢,但醫患關系相對不緊張,醫生較受人尊敬。第三,作為女生可以有更多時間兼顧家庭。結合2016年1月1日國家全面放開“二孩”的政策,女性醫學畢業生更多考慮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最佳方式而做出選擇。但因抽樣調查的數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慮醫學畢業生的地域分布、就讀醫學院校層次的不同等因素,其就業情況必然存在抽樣調查以外的差異。

3對策與建議

調研基層全科醫生的現狀,因工作環境、待遇及職業發展前景等原因,基層醫療人才流失嚴重,違約率較高、工作滿意度低。以醫患關系為主要因素的影響,醫學畢業生在就業擇業時選擇當不當醫生,在城市一、二類醫院當醫生還是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康復醫院、護理院等當醫生,按照近年的數據調查顯示,其趨勢在發生變化,主動到基層去的醫學畢業生數在一定比例的增多。這一定程度正是順應了健康中國的提出和國家分級診療制度的推行,讓“雙下沉”中的人才下沉得以助推。醫學生的就業選擇是市場調節的正常表現,也是國家政策宏觀調控的表現。如“國標省統縣管鄉用”培養全科醫學人才逐步得以推行,也是優化醫療體制結構的有效舉措。3.1加強就業觀引導。一直以來,基層就業不是大部分醫學畢業生的理想選擇。這很大程度上源于醫學生就業觀念的認知偏差,認為基層醫院收入低,發展空間小。醫學高等教育應加強對醫學畢業生就業觀的指導和引導,讓學生深入了解現行國家衛生的政策和大環境,對就業市場有合理的判斷,對自身有合理的定位。本次調查顯示,醫學畢業生選擇基層就業,但目前這種趨勢發展的體量仍然太小。通過醫學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業指導課程、職業論壇講壇、思政教育、第三課堂的實踐活動加強醫學生就業觀念的引導和轉變。通過畢業心理測試和職業心理測試,可以幫助大學生分析自己的興趣、專長、能力、工作經驗、個人品質及渴望的工作機會和生活方式,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制訂合理的求職計劃,以此幫助畢業生樹立起自信心,更新就業觀,及時就業。此外,很多醫學生總是把自己局限于醫生這一行業。其實醫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積極拓寬視野,讓選擇空間更大。這需要在讀期間給予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之余,參與各類項目、活動,積極培養自身的能力,發現自身的閃光點,應該允許百分之十左右的臨床醫學生畢業后不當醫生,而是做醫療相關工作。3.2政策引導、提升福利。全面二胎政策的實施以及醫患矛盾的影響,一部分醫學畢業生表現出到地方醫院、社區衛生中心工作的意愿,但希望在城市工作的醫學生仍是主流大軍,上述問卷提及的88.73%的畢業生傾向于選擇城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仍值得重視。目前城市醫療人才已經呈飽和狀態,而農村的衛生人力卻日益短缺。鼓勵醫學生下鄉就業,不該光靠就業引導,還應該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優惠吸引醫學生。國家和政府應當加大農村及偏遠地區人力、物力、特別是財力的投入,改善醫療環境,升級醫療設備,給醫學生更好的選擇,出臺全科醫生的編制、待遇、繼續教育、晉升等方面的相關政策,真正使醫學生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基本適應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大力培養合格全科醫生成為我國醫學教育和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針對基層衛生機構人才短缺成為我國醫改瓶頸的問題,我國建立了全科醫生制度,對現有的激勵機制、執業機制以及教育培訓進行改革,重構了醫療體系,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但是,在當前醫療結構的語境下,仍存在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全科醫生專業化程度不高與職業發展路徑不清晰等突出問題。因此,需要構建“國標省統,縣管鄉用”的多維聯動機制,建立規范化和長效化的全科醫生培養體系,提升全科醫生的專業知能,以進一步完善我國全科醫生培養制度。3.3增進醫患關系,促進醫療大環境的和諧。在醫患關系緊張、醫生回報和付出不匹配的今天,我們需要給醫學生們創造一個社會地位得到尊重、勞動付出得到認可、醫療行為能被理解的職業環境。目前,國內關于醫患關系成因、表現形式和對策的研究己涉及社會學、醫療技術、醫療信息、醫療法律制度、醫療衛生體制、輿論監督等多個方面。從醫技、醫價、醫藥、醫風和醫療制度等方面全面系統地認識、研究醫患關系,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關鍵。我們在文獻整理時可以看到,如北京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系劉繼同的《從“醫患關系”到“醫人關系”:中國社會結構歷史性轉型》(出自《中國社會科學報》),醫患矛盾的成因關鍵,從病人角度分析主要是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煩、看病憂;從醫生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患者多,溝通難、不配合,有成見。那么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以應對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1)醫療保險與保障。總的來說,我國的醫療保險體系已經初步建立,但是醫療保障水平仍然較低,各類醫院看病主要靠自費,政府補貼并不高,一些較嚴重的病經常會造成家屬“人財兩空”,這對一些經濟條件普通或者較差的家庭而言難以接受,也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因素。因此,國家和政府的當務之急仍是加快推進完善醫療保險體系以及提高醫療保障水平。(2)增進醫患溝通。我們了解到很多患者家屬與醫生在認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家屬總是認為既然來到醫院看病,付錢給你,治好病也應當是理所當然的。另外,許多醫生覺得家屬在這方面完全不懂,不愿意多費口舌跟家屬解釋病人的詳細病情。這種現象在農村、地方醫院更為普遍。因此,醫患溝通顯得尤為重要。醫生應該充分讓患者家屬充分了解病人現在的實際情況,以及自己會采取哪些具體的措施。好讓治療前后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3)進一步加強法律、規范的實施。“醫鬧”的現象并不算少見,甚至有些故意借機訛錢的不在少數。在處理這些問題上,政府應當制定專門的訴訟途徑,以及一些強制性的法律,以保護醫生的人身安全及合法權益。(4)加強醫學人文關懷,提升醫生修養。在醫患問題上,增強醫生行醫時惻隱之心,提升醫德和人文關懷。在美國,普通外科住院醫師畢業后,通常可以先選擇到較好的單位工作,到一些有知名度的學校或醫院工作2年左右以積累較好的工作經驗。但也可以在不另外培訓的情況下先私人開業。然后,可以接受專科訓練。2016年年初,衛計委出臺一系列規培政策,也是希望在醫療專業水平等各方面能同國外看齊。通過調研分析可以看出,從國家政策方針到醫學生的就業現狀和趨勢,醫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比例呈逐年微上升趨勢。如何優化醫療衛生大環境,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成為我們國家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也將是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優化醫學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陳迎紅.醫學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6):53-54.

[2]郭永松.國內外醫患關系現狀的比較與分析[J].醫學與社會,2008,(11):1-3.

[3]黃永權.淺析醫學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就業指導對策[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20-23.

[4]蘇強,瞿佳,呂帆,等.全科醫生的“國標省統,縣管鄉用”培養模式研究[J].全科醫學教育研究,2014,17(19):2243-2247.

[5]李正關,冷明祥.醫患關系研究進展綜述[J].中國醫院管理,2009,(3):40-43.

作者:葉少芳 石宇博 單位:溫州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