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耶律楚材在蒙元時期漢化的歷史作用

時間:2022-05-24 10:44:00

導語:試論耶律楚材在蒙元時期漢化的歷史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述的那些亂征收的情況依然嚴重。

銓選制度:銓選制度即官吏選拔制度。中統初(忽必烈年號),“定都省及左三部、右三部之制,吏、戶、禮為左三部,工、兵、刑為右三部。至12**年,諸侯世守,裁并各路府州縣官吏,行遷轉法。”至此,任命、遷調各級官員的權力始收歸中央,初定一代銓選制度。

元朝科舉的最初嘗試是“戊戌選試”(上文有介紹)。但是元朝始終沒有真正的推崇儒家思想,就如上面所說的那樣,推崇儒家思想就要提高漢人和南人的地位,這不是蒙古貴族愿意的事情。所以他們采取了應景的方式,延佑年間(仁宗,元中晚期)始定式設科取士,主要內容都是儒家經典,其規模不如唐宋,只不過是統治者安天下民心的一種形式罷了,南人要想入仕大為困難。于是我們不得不說,元朝的科舉制之不過是一種形式,并沒有在耶律楚材的基礎上走多遠。

人才的作用:耶律楚材曾經網絡了許多人才,他們在忽必烈時期都是改革的賢士能臣。其中著名并且作用較大的是張文謙和王磐。

張文謙任中書左丞,“建立綱紀,講明利病,以安國便民為務。”主要參與賦稅之務,又“以乙未歲戶帳為斷,奴之未占籍者,歸之勢家可也,其余良民為奴之理,議遂定,守以為法。”(《元史·張文謙傳》)防止了大量人民淪為家奴的情況出現。

王磐人參議行事,翰林學士。“是宮闕未建,朝儀未立。凡遇稱賀,臣屬雜至帳殿前”,王磐上書曰:“宜令宣徽院,籍兩省而下百慣姓名,各依班序,聽通事舍人傳呼贊引然后進。于是儀制始定。”并且他還在朝廷裁減機構時奏疏諫按察使不可罷。又“臣以為有功者,宜加遷散官或賜王等爵號,如漢、唐封侯之制,可也。不宜任以職位。”(《元史·王磐傳》)反對因人設官、貴族因門第輕易入仕。

另外還有許多人才:如董文用致力于地方行政的規范化;趙良弼乃是當時的大將,東征西討;竇默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作為,曾任翰林侍講學士,對皇族內學風大盛有極大的影響。

小結

蒙古鐵騎所向披靡,但其勝利后的統治則充分暴露了其落后性。于是在中原地區出現了“胡化”與“漢化”的沖突,在這場沖突中,歷史的退步危險已有端倪。耶律楚材以其智慧與能力引導統治者看到了漢文明的優越,使蒙古國本身沒有的禮儀、賦稅制度建立起來,使蒙古落后的分封制和部落聯盟的管理制式逐漸消失,使蒙古幼稚的法制得以發展成長。在蒙古國向元朝過渡的創業中功不可沒。但遺憾的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許多建議和構想都沒有得到有力的貫徹和實施,受到了貴族和包買商人的阻撓和破壞。這與當時的社會情況及民族性是分不開的,統治者有心斂財興武、無心安撫百姓,百姓在兵荒馬亂中也無心生產而疲于奔命。但是耶律楚材的作為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功用。在后來忽必烈的建朝大業中,在蒙古進一步的漢化中,基本上沿襲了他走過的道路,并發揚光大。即使是在元朝滅亡之后,退回蒙古草原的那些貴族們在建立新政權的時候仍然不自覺地遵循了漢制中的若干原則。雖然蒙古的漢化很淺,但我覺得:非耶律楚材,忽必烈之創業功勛可謂難矣;非忽必烈,耶律楚材之壯志亦難酬也矣。

參考文獻:

《元史》中華書局

《元代簡史》邱樹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