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領導”與戰略策劃

時間:2022-05-24 11:16:00

導語:“智慧領導”與戰略策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智慧領導”與戰略策劃

從日常領導過程看,領導者個性模式可以區分為“程序型主導”和“智慧型主導”兩種基本類型。“程序型主導”的主要特征,偏重于“唯則定國”,即按既定的程序、規則(包括潛規則)行事,主體性較弱,剛性的程序要高于柔性的領導個性,亦即“非人格化”特征比較明顯。由于行政系統一套既定的運行規則扮演主導角色,組成領導事務與過程的,更多的是一系列“規定動作”。“智慧型主導”則是將程序規則等作為演繹個性風格的輔助性背景和實現領導目標的依憑,對行政過程發散和施加較多的個性影響,亦即偏重于以一系列“個性化動作”和行為編碼程序來表達、解析和實現自己的領導意圖。

對于規則系統相對“淡化”、個性風格相對彰顯的“智慧型領導”,戰略策劃不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它是實現良好領導效能的“必要條件”。戰略策劃就是按照某種預期目標,運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和各種社會資源,對社會情勢、事件熱點、政府形象、公共輿論等進行引導、塑造、調控、均衡和籌劃的綜合性技術作業過程。而好的戰略策劃,能延伸、凸現、形塑個性化的領導風格,提高行政績效,優質地實現戰略預期,并輔佐領導者在公共舞臺上表現得恰到好處、游刃有余。當然,對于一個缺乏個人風格潛質的領導者,一切策劃可能都是多余的。

從國際社會的經驗看,無論在法治化環境中還是在非法治化環境中,政治與行政過程中的智慧型主導模式都有擴展的客觀態勢。但是普遍的問題在于:這種模式中,存在這樣三種闕失:一是缺乏策劃思維;二是缺乏戰略性策劃;三是缺乏高水準的戰略性策劃。

策劃思維的闕失,是行政系統和領導群體中通常的毛病。由于今天社會已不處在諸如戰爭、突發事件、各種不可預期的挑戰性情勢等等的“不規則”境遇中,客觀上個性化智慧演繹的空間似乎已很小,一切按既定規則運轉即可。當然,對于“陳平式”的領導者來說,按既定規則和前人套路平鋪直敘、按部就班、按慣例慣性運行,可能是最“理智”的選擇了。

缺乏戰略策劃,是指既便有所謂“策劃”,是那些“非戰略”的缺乏整體性安排的雜碎事務策劃,只在一些細微末節、無礙大局的事情上耗費時力。比如,“形象”是現在人們比較關注的,但弄來弄去,所謂領導形象,往往只局限于著裝、發型、出鏡率之類,而對關乎形象靈魂的公共性“政治人格形象”卻了無所知。這使當今一些公共權威的“形象策劃”,多少習染了一些“明星”傾向。良好的政治人格形象,必須有確定的形象基調(比如親民的、威權的、平民的、貴族的),有自己的主流話語,有體現思維的“核心概念”。而“政治包裝”、“政治化妝”的高境界,是不著痕跡,渾然天成。

缺乏有水準的戰略策劃,是指策劃缺乏特定的戰略眼量、特定的戰略高度和特定的戰略視角,缺乏“明者遠見于未萌,知者避危于無形”的深謀遠慮。具有“戰略品質”的策劃,必須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全局襟懷和運籌帷幄、全局在胸的總體把握以及“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深邃目光。不僅著眼現在,而且具有“前瞻取向”和“未來取向”。仍以“形象”為例,稱得上“有水準”的戰略策劃,形象塑造并不倚重于高頻率的出鏡或出場之類,有時反倒出其不意,“大象無形”,“大音唏聲”,于無聲處見有聲,此時無聲勝有聲——留出耐人尋味的空白和空間,以收其意想不到之奇效。一旦出鏡,則形神兼備,意味悠長,可讀可看。

良好的策劃必須有高質量的智囊班子。無論何種策劃,如果不懂戰略,不諳大勢,無開闊之胸襟,又缺乏對各種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習慣于拍腦袋,想當然,或專業背景不夠,何談機智、遠見且別出機杼的上乘佳構?

嚴格地說,政治過程和行政過程中的戰略策劃,屬于政治設計范疇。“戰略”不是簡單的準則或公式,正如戰略學家博弗爾說的,“它是一種思想方法,其目的是整理事象,排列優先,然后選擇最有效的行動路線。”“戰略策劃”則是藝術性的謀劃和系統化的籌劃,它在本質上,是非線性的、非程序性的,有較高的智慧性需求。在政治設計的視野中,戰略策劃,主要不是指常規性的工作(事務)策劃,而是指以領導者公共形象為基點的綜合性、整合性、全體性策劃。

西晉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的著名的“隆中對”,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戰略策劃。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地盤都占得差不多了,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的發展戰略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取西川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以圖中原”的行動方案。這個方案為劉備復興漢室提供了三個戰略步驟:一是選擇合適的根據地(選荊、益兩州);二是推行正確的內外政策(“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三是在占據適宜的根據地之后,不失時機地主動出擊,圖謀統一(分兵出荊州和益州)。諸葛亮對當時天下政治發展態勢,作了高屋建翎的大手筆式的分析和規劃,構勒出未來三國的宏觀政治走勢,可謂“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劉備按這一政治方案行事,逐漸走出困境,最后占據西蜀,三分天下,戰略設計完全得以實現。諸葛亮的這種構想是一種典型的戰略策劃。它著眼于大的戰略布局和政治走向,至于各種細微末節,則都屬這種大布局中的某個可操作的技術局部。

從技術要求看,戰略性的策劃和設計,要懂得戰略與戰術的區分;懂得“大智”與“小聰”之間的不同;懂得技術與藝術的分合以及對分寸、節奏、平衡、情勢的運籌和把握,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老子》上說“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搞戰略策劃,就要有這種獨辟溪徑的發散性思維。就其主要看,策劃人或策劃班子要有一些特定素質:一是對“大勢”“大局”的把握,具有戰略上的審度能力;二是清晰的戰略目標的預設能力,能在相對“混沌”的狀態中洞悉所以,找出關鍵所在;三是能在預期目標與實現目標的兩點之間,找出一條既短又好的實現路徑;四是除有專業背景、具有發散性思維外,還必須通曉和綜合運用政治學、行政學、傳播學、行為科學、組織理論、政治美學等專業知識,通曉策略、謀略、戰略、方略方面的史故。少了這些基本要素,所謂“策劃”,必然會出現缺乏思想含量、缺乏蘊意、缺乏高度,甚至弄巧成拙的事,不但于事無補,甚至有害。

總之,實現智慧領導效能的戰略策劃,需要在確立總體取向的基礎上,高屋建瓴,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精心謀篇布局,實現戰略目標與戰術目標的統一。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政治設計還是戰略策劃,玩的都是“大智慧”,絕對不是玩“小聰明”。那種缺乏通觀全局的、缺乏戰略眼量的、顧此失彼、缺乏專業背景的“拍腦袋”式的小聰明和種種“雕蟲小技”,是戰略策劃之大忌,須予力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