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道德和諧思想的解構與現代道德教育模式重構探析

時間:2022-11-17 02:52:00

導語:中國傳統道德和諧思想的解構與現代道德教育模式重構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傳統道德和諧思想的解構與現代道德教育模式重構探析

摘要: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張“天人合一”式的“和諧”,其主要實質還是在強調一種“天命”不可違,以抽象的共性和諧壓抑人的具體的個性和諧,以相對封閉的、強制式的主觀和諧代替主體性的自由式和諧。在封建皇權思想被粉碎的同時,這種傳統的道德“和諧”思想結構同時被解體。重構一種符合科學和諧觀的道德模式成為現代道德教育的主體。

關鍵詞:傳統道德;和諧思想;解構;現代道德;重構

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愛人”思想,從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和諧精神。孔子和儒家提出“仁”的思想,并把它當作最高的道德原則,要求人們應當“舍己利人”“舍己愛人”。與此相近,墨家思想中也有“兼愛”的原則,這同樣是一種人本主義的思想。墨子認為愛應當不分厚薄親疏,都施以同樣的愛,這就是說,不但要愛一切人,而且要給一切人同等的愛。他從功利主義思想出發,提出了“兼相愛”和“交相利”,提出”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的思想。雖然這些思想在以君王至上的封建社會中永遠無法實現,但其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仍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可以說,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是崇尚和諧,主張以和為貴。這種“和”的思想不僅是承恩于儒、墨、倫理,更多的是來自對歷史事實和傳統中國文化的總結。但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漸加快,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倫理正處在深刻的變革時期。與此同時,中國傳統道德也在這種變革中慢慢失去了它的光彩與個性。傳統道德的和諧思想在現代思想的沖擊下,失去了它原有的和諧結構。

一、中國傳統道德和諧思想解構的原因分析

(一)以封建倫理道德為本位的“天人合一”式的和諧不能適應現代以人為本的綜合式的和諧道德觀

儒家文化以天人一體,物我不分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主流,強調物我統一,天人和諧。認為人是“在自己的心境與物境的交融中體驗和感受世界萬物”,“所取的途徑是直覺體驗,其結果是一種非理性的境界”。儒家文化視道德為“天理”,并進而將封建統治者視為呈“天命”而行之的“天子”,主張對“天命”的絕對服從。孔子認為“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在此具有道德意義之天成了封建倫常道德之形而上的根據,以此為基礎的“天人合一”成了服務于政教倫常、協調人際關系、建構封建社會秩序的政治和道德觀念,成為統治階級把其統治規范、階級秩序詩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折射。

在現代文化和現代文明雙重作用下,道德教育中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的色彩逐漸增多,道德教育回歸其本來應有的位置。“學會做人”、“學會關心”、“學會生活”成為道德教育的主題,“促進人的德性現代化”成為現代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道德教育突出了“人的發展”的觀點,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為道德主體來培養,促進人的德性發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因為對于人類來說,滿足精神生活的需求,爭取自身的發展和全面進步,是更高的目標。從實現人的價值看,道德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提高、擴展人的價值,道德教育的崇高使命就在于通過塑造倫理精神,培養完滿人格,改善人們的道德生活,實現道德對人生的肯定、調節、引導和提升。重視道德教育也就是重視人自身生存素質和生活素質的提高,使人活得更有意義,更有人的尊嚴,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潛能。這些現代道德理念從根本否定了“天人合一”傳統道德觀。

(二)以抽象的共性和諧壓抑人的具體的個性和諧

從孔孟開始,中國傳統文化進入了以儒家倫理道德占統治地位的歷史階段,儒家文化雖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際和諧,認為只有人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人是宇宙之中心,然而,在儒家所提倡的天人觀中,人只具有抽象的意義,并無具體的人性或個性,儒家道德強調“克己”以“復禮”,以犧牲個人為代價,服從于“天命”與“天子”,在很大程度上,儒家所倡導的倫理與道德精神實際上已]變為壓制具體的個性的工具。孔子的《論語》便是一部以“天命”為核心的道德教訓的學說。儒家文化也因受到統治階級的青睞而一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以人倫道德為本位的儒家文化,其突出特點是以抽象的共性和諧否定具體的個性和諧,以形而上學的道德傳統否定個體的精神自由,以封建專制壓制民主。在儒家文化傳統中,其道德觀念在價值導向上不是指向個體與整體的結合,而是指向個體對家族和國家間的道德責任,強調個體對家庭、國家利益的絕對服從。在儒家文化籠罩下的個體既沒有個人的人格獨立,更沒有自由與尊嚴。倫理本位因投合了以家庭為基礎的封建制度而成為兩千多年的“恒定權威和思想主線”,“就是魏晉之后,佛、道盛行,也未能從根本上動搖儒學的倫理本位”。儒家文化的這一特點與西方近代文化傳統中以形而上的普遍性和確定性對人的本質的抽象化和絕對化壓制人的具體性特征極為相似,在西方文化中,雖然超越原始的人與自然的混濁不分的狀態,強調主體性,取得了反對封建壓迫的民主,然而,西方文化對人的本質的抽象與絕對化又轉而壓制了具體的、生動的個體性。

(三)以相對封閉的、強制式的主觀和諧代替主體性的自由式和諧

傳統道德的一大弊端就是忽視了道德的主體性本質,造成道德教育主體性缺失。傳統道德教育實質是一種相對封閉的、強制的教育傳統,它試圖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人無條件接納和認同既定的道德價值、道德規范和道德理想。這種教育的最大問題在于忽視了主體精神活動在道德中的重要地位。事實上,道德是貫注著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的活動”。道德作用的發揮乃至其存在的價值無不以主體性的發揮,以人的自由自覺為前提。而道德教育的實質是造就道德主體,即造就具有自主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社會成員。因此,道德獲取必須是自覺、自愿的而非強迫的,道德教育方法的選擇也應有助于主體自覺性的培養和道德自律的達成。“傳統道德教育因其對教育對象‘標件化’的追求而難以培養獨立的、批判性思維和有個性的個體;因其限制主體選擇的自由和可能性而難以培養主體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

因此,道德教育要根據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的要求,更加重視人的主體要求,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更加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平等、民主意識,更加體現教育的本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營造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使主體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道德教育過程是建立在直接性、動態性、體驗性基礎上的,無論是道德教育的出發點,還是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徑的選擇,都應該充分讓受教育者主體主動積極參與,而不是被動參與或強迫認同。

二、現代道德教育和諧模式重構探索

(一)正確認識傳統道德與現代道德的辯證關系,樹立以超越傳統道德為基礎的新和諧道德教育觀

傳統道德絕非純粹外在于我們的抽象的思維中,任世人招之即來而揮之即去。作為歷史的積淀,它深深的存留于現實世界之中,今日之傳統便是過去的現實,而今日之現實又將成為未來的傳統,因而傳統永遠具有相對的意義,以至于我們很難明確地區分出何為傳統,何為現實,重視傳統與倡導主體現代精神并非一對絕對的矛盾,因而應該以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重新認識傳統道德并對之進行有效的改造和超越。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次“西化”運動都出現極力主張對傳統文化與道德的全盤否定思想,他們認為中西文化與哲學是根本對立、不可調和的思想體系,堅決主張用西方民主主義文化來取代中國封建主義文化。這一點在“五四”運動時期掀起高潮,陳獨秀指出:“科學和民主使歐洲人脫離了‘奴隸之羈絆’和‘蒙昧時代’,從淺化之民進為文明民族。中國只有依靠這兩者來救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建設西洋式的新國家,組織西洋式的新社會,才能適應今世之生存”。胡適也認為:“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

然而,我們果真能全盤拋棄中國積淀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而進入一個新的、陌生的西方文化世界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應當看到,對傳統道德的改造與超越是由道德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道德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道德的產生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隨著對天人關系認識的深化,必然會促進新的道德的產生,從而形成新的道德傳統。不可否認,人的主體性總是同文化與道德傳統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矛盾,如作為主體的自由的個體,他要受到傳統的某些限制,要依賴于傳統,在對傳統的模仿中,個體的創造力被抵消,但是傳統并非十全十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它總會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因而也就為主體創造力的發揮提供了可能,對傳統文化與道德的揚棄與超越也就從這里開始,且只能從這里開始。一味地否定傳統,便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實際上,“全盤西化”的屢屢受挫便是無視文化與道德的發展與創造規律所遭致的必然結果。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現在只能由中國的文化傳統所決定,正如中國的未來只能由中國的現在所決定一樣。因此,我們應該以辯證的態度對待傳統道德與現代道德,正確認識傳統道德,目的不是在于全盤否定,而是在吸取精華的基礎上的超越,構建更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和諧道德教育觀。

(二)構建信息暢通、內容豐富、教育手段現代化的大和諧道德教育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的教與學的模式發生改變,知識的壟斷、教師的權威受到挑戰,教師將逐步從信息的提供者轉變為引導者,學生知識的來源、經驗的獲得、觀念的確立將更多地來自社會而不是學校,信息接受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選擇性將大大增強。網絡文化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民族文化和社會道德的挑戰與沖擊已見端倪,不可等閑視之。在因特網上,各種思想都可以跨國界交流,思想“藩籬”形同虛設,不同的政治文化、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云集網上,這對傳統的相對封閉的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只有信息暢通,才有贏得教育的時間和空間。

在教育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要以受教育者認知水平相適應的教育內容為基礎,引導受教育者養成道德習慣,從事道德判斷,進行道德選擇,形成富有個性的道德狀況。“首先從“德”的實質上說。“德”的實質是對自然、生命、自我、社會、民族、國家、人類、世界的義務或道義,集中體現個體為對自由、真理、美、善的崇敬。對社會群眾來說,“德”就是個體的升華和凝聚,是國將為國的根基,是人和自然、社會、世界和諧的根基。因此,民族、國家和政黨在組織德育的內容時,必須有意識形態的東西,否則德育就失去了方向,猶如沒有航向的船。但是,道德教育它具有自己不同于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長期以來,我們把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混為一體,甚至內容也趨于同一,把抽象和過多的意識形態內容放到道德教育之中,使受教育者產生反感的情緒和抗拒心理。因此,在現代德育的內容組織時,必須將意識形態的東西具體化,避免無的放矢。將德育內容與學生的道德認知現狀結合起來,避免要求過高或過低;將德育內容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避免德育課程與其他課程分離,要用“品德內化和養成”去組織德育內容。其次,從現代德育的概念上來看,現代德育是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要求,在現代大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構建具有現代化社會屬性,現實與歷史共存的,時代與未來相統一的,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現代化為目標的主體發展性德育。可見,現代德育的背景是社會和人的現代化,是在物質層面高度發展下,使人文層面也得到充分發展。它的特點是現實與歷史共存,時代與未來相繼,具有現代社會屬性,目的在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現代化,其屬性是現代的,因此在組織德育內容時一定要適應現代化的趨勢和時代特點,既要保留和發展原有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給它們注入時代的內容,比如抗洪精神、奧運精神,又要加入新的人口道德教育、生態道德教育、科技道德教育、學術道德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和平與發展教育、生產安全、網絡安全教育等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制建設相協調,與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現代德育體系。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要充分利用傳播媒體的優勢和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抽象的道德教育理論直觀化,久遠的歷史“現實化”,讓道德教育更加貼近現實,更具時代氣息。

(三)現代道德教育要以學校道德教育為基礎,構建以審美教育為主線的和諧道德教育體系

道德教育作為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低估,自古而今,人類對道德社會的追求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可以說“中國的‘天人合一’說的一個重要含義是人從世界萬物之內直接體驗、感受世界萬物,而不是站在世界萬物之外認識世界萬物”。現實與未來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實際上是一種審美境界,是一種克服了自我規定性的,超越主客二分式的高遠境界,在真、善、美三者的關系中,美是對真與善的超越和綜合,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由此,可以認為對美育的重視,對審美意識的強化和追求將使我們在未來的發展中,克服西方所經歷的科學與主體意識對人的異化。

當然,對美育的重視,絕非輕視道德教育或其他教育,而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審美意識具有直觀性、非知識性、非道德性等特點,它代表著人與世界關系發展的最高階段,它不是本能欲望的滿足、知識的充實、功利的牽繞、善惡的規范,但又與這些東西緊密相聯,是對它們的克服與超越。與傳統的“天人合一”不同,這種以審美意識為基礎的“審美境界”的特點是:以傳統的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為基礎,同時又包含和超越了這兩個階段。對審美境界的追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美育是中國傳統教育中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部分。長期以來,傳統美育形成了一套以自我修養為主的美育方法。如《周易》提出“君子以反身修德”、孔子主張“修己以安百姓”、“吾日三省吾身”等。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美育常常同道德教育相結合而進行,如在古代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中,美育被置于重要的位置。孔子主張“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倡導一種“近之以應世務,遠之以窮物理,內之以娛情性,外之以張治教”、“得其理趣而暢其生機”的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然,傳統美育也由于歷史的原因而有著嚴重的缺陷,這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審美意識是不能等同的。與西方社會哲學家、科學家二者同一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國,哲學與文學、哲學與詩保持了高度統一,因而,中華民族便有了“詩化的民族”的美譽。這正是西方社會在歷經滄桑之后所力圖追求的詩化哲學境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所追求的目標。為此,無視甚至鄙棄自己的文化傳統是不足取的。須知,傳統、現實與未來三者絕非孤立的三點,它們是彼此不可分離的有機整體,傳統作為一種文化積淀,永遠地、不斷地存留在現實之中,而未來則以先在的形式給現實以召喚。審慎地研究傳統,積極地面對召喚,這才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也是我們建立現代和諧道德教育體系的基礎。

道德是社會運行的潤滑劑,沒有健全而有效的道德規范的社會是畸性的、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變態社會。但是道德也不是一種抽象的社會口號,不是人們可以隨意選擇、隨意廢棄的一套抽象概念,它毋寧說是一套與社會有著內在關聯的、行之有效的具體的規范系統,因此,現代道德建設是一項細致而繁重的復雜社會工程。尤其是在現代中國這樣一個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的社會中,現代道德重建更是需要有耐心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存在一種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的社會道德良方,它需要在實踐中摸索著前進。因此,辯證的認識中國傳統道德“和諧”思想及其解構的原因,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礎,吸取傳統道德解構的經驗教訓,深入探索現代道德教育的和諧模式,構建富有成效的現代道德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張載集·張子語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李萍.現代道德教育論[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3]論語[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

[7]丁禎彥,臧宏.中國哲學史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5]葛懋春,李興蘭.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穴上?雪[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