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德育工作研究
時間:2022-10-29 01:43:00
導語:加強德育工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德育工作自古以來,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新課改尤其不能放松德育工作,否則我們的新課改將前功盡棄.本文結合自已的教學實踐,提出德育教育應找準切入口;德育教育的內容應根據學生的所思所思進行選擇、應滲透到各個領域;德育教育方法要靈活多樣;學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健康人格的教育等,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以供商榷。
關鍵詞德育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心理研究愛國主義
德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素質教育要以人為本,學校德育工作必須注重健全人格教育,要增強學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識,必須把德育工作滲透到各個環節,使之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才能潛移默化,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才能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的精神世界,鑄就青少年的靈魂,筑起素質教育的萬里長城。那么如何加強德育工作呢?
一、把學生的心理研究作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
德育作為“五育“之首,地位之重要有目共睹。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給人力不從心的感覺,而學生的反應往往不是覺得“高不可攀”,就是覺得“事不關已”。學生真正關心的具體問題卻又沒有解決,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筆者認為,這里的關鍵是我們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行之有效的切入點。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核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這一基本原則的指導下,我們的德育工作者應該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圍繞這一原則,摸清其現在的心理狀況。他們的心理狀態和這一原則距離如何?產生這一距離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消除這一距離?采取什么形式才能夠使他們樂于接受?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我們再整理這些調查研究的資料,找出關鍵性的問題,制定出生動活潑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案,這樣才能找到一個有效的切入點。
二、學生的所思所想,決定了德育教育內容的取舍
我們知道,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是否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契機。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這一契機就是現在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如果把這個熱點問題首先提出來,就能首先吸引學生,學生就會聽聽你對這一熱點問題的看法。80年代到現在,幾個學生最關心的焦點問題,都和德育的核心內容一脈相承。如80年代初的“人生價值問題——貢獻?——索???”90年代初的“金錢觀”問題。現在較流行的“擇業觀”問題。特別是“金錢觀”和“擇業觀”問題,應該說現在的學生很關心。各種傳媒對金錢的不同角度的報道,使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是撲朔迷離。很顯然,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能否正確樹立的問題。我們不能回避這個問題,而應該因勢利導,利用經濟學的原理、德育的內涵,對學生曉之以理、論之以據,從而把德育的內容從這一熱點問題上擴而廣之,我想結果是會令人滿意的。再如現在學生關心的“就(擇)業觀”,現在大多數學生比較關心自己畢業后的就業問題,總結起來不外乎:“我畢業后,能找到一個理想的崗位嗎?”“現在好多大學生就業都很困難,我行嗎?”“現在社會上最需要什么樣的人?”等等。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如果我們從德育的角度來看,就是要告訴學生這樣一個道理:要找到一個好工作,或者說畢業后要想有個工作干,你首先必須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一個有完善人格的人,脫離了這個前提,恐怕一切都很困難。這里,可以列舉一些很普通(身邊)的事例佐證之。
三、學生的所欲所求,決定德育教育方法的靈活多樣性
現在學生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較大。但由于受個人生理、家庭、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一個“自以為是”的“心理假成熟期”,所以,強制灌輸、生硬填塞效果不理想,往往是適得其反。因此,根據他(她)們現在的心理特點,采用他(她)們樂于接受的形式,在極自然的狀態下體會到“善”的含義,領略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人生的偉大真諦,應該說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廣開途徑,全面育人。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德育是首位。加強德育教育,提高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才能使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也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教書育人,學科滲透。各科教學是德育的主渠道。政治、語文、社會、思品等學科有明顯性的德育內容,教師要結合知識的傳授,針對學生的實際,有目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數學、科學等學科有隱性的德育內容,教師備課時要注意挖掘,以便課堂上有機地搞好德育滲透。如教學初中科學教材《動物新老個體的更替》等文,就可對學生進行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教育。此外,應注意把課堂教學同火熱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把學生的目光從課內引向課外,由學校引向社會,以增強教學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如政治課上可播放《香港回歸十年紀事》等錄像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活動育人,形式多樣。學校的各項活動都是進行德育教育的良機。教育活動采取統一與分散相結合,活動上明目的、講時機、有效益,必能促進學生優良品質的形成。
1、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進行愛黨、愛社會主義和愛國教育。以有效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國情、省情、市情、鄉情,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組織“學校是我家”演講比賽,組織“公民道德”征文比賽和紀念“五四”演講比賽、國旗下的講話、每日贈言等,寓教育于活動之中,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開好校會、班團隊會,搞好隊的活動。全體教職工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選拔德能兼備的教師擔任班主任是關鍵。因為只有班主任思想品德高,學生才會“親其身”;只有他業務能力強,學生才肯“信其行”。教師既要有嚴父般的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關愛。因為愛心是化開頑石的熔爐。
3、搞好“電影系列化教育”活動。電影是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之一。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思想實際、成長規律,結合教材內容,有計劃有選擇地組織學生觀看優秀影片,使學生開闊視野,鍛煉思想,陶冶情操。
(二)實踐育人,提高能力。學生品德的發展是在活動中能動地實現的?!敖煺叱啵吆凇?,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環境對人的影響。青少年學生天性活潑,模仿能力強,思想認識上的局限常使他們總認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們正是在與外面社會的接觸與相互作用過程中,接受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影響,逐步發展了自己的道德思想和行為習慣?;谶@一點,實施德育必須相機誘導,把握學情。如利用學雷峰活動月就可開展豐富多彩的育人活動。第一周讓春風吹進教室,培養學生愛班如愛已的意識;第二周讓春風吹綠校園,組織學生開展學雷峰衛生大行動;第三周讓春風吹進家庭,可結合“孝心”教育,讓各班召開“我為爸媽做了什么”的主題班會,鼓勵他們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做個好公民;第四周讓春風吹到社會上,可組織學生利用節假日走上街頭,清理垃圾,實踐育人,久而久之,必將使學生的德育素質得以很大的提高。
四、注重健全人格教育
學校德育應注重健全人格教育。健全的人格教育,就是培養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都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知識、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具有健康的體魄、健美的儀表、文明的舉止,樹立身心全面發展的良好形象。
愛國主義是健全人格教育的基礎。愛國主義是對祖國一種深沉的感情,是一種開拓進取、自強自力、艱苦創業的精神,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行為規范。
熟悉偉大祖國五千年來走過的曲折輝煌道路,可以從中汲取愛國的營養,了解一代又一代的先烈、仁人志士為中國獨立富強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統一祖國、建設祖國而奮斗的英雄事跡,可以從中培養愛國的情懷;了解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巨大進步,可以從中獲得自信、自愛、自尊、自強、自立的力量。
俗話說:人有人格、國有國格、校有校風。一面鮮紅的五星紅旗令人肅然起敬,頓生自豪;一首高亢的國歌,嘹亮激越,威武雄壯,學校把升國旗、唱國歌、敬國徽、說普通話這些愛國的基本標志,深深地銘刻在學生的心中,強化學生的祖國意識、國家觀念,就是對學生進行的健全人格教育。
有了愛國的感情,就有了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就能形成以校風、教風、學風等構成的學校風尚,學校不僅能表現出良好的心理氛圍,還能表現出強大的感召力及凝聚力。學校風尚一旦形成,就會造成良好的育人環境,對學生心理起到巨大的潛移默化作用。
學習和創造的動力來自于興趣,而充滿生活情趣的德育活動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因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德育的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是德育工作重要的一環。校園的新問題、新焦點層出不窮,諸如早戀問題、追星問題、等等。如果活動沒有重點,那就很難理出頭緒來。綱舉目張,有了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人格教育這條線,就可以把培養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各項活動帶動起來。社會實踐、公益勞動等各類活動都可以作為人格教育的載體。
人格教育是塑造學生形象的教育。健康的體魄、健美的儀表、文明的舉止是學生人格形象的外在表現,文明的舉止要求規范個人行為,完善自我意識。一個學生即使比較充分地接受了道德教育,也不一定具有完美的個性。我們不難看到一些只會在較高層次上做出價值取向,而缺乏適應日常社會生活問題能力的人。拋棄了低層次的做人本領,高層次的價值取向也終究會落空,很難為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
德育是一種整體教育,是一種開放教育。它具有多層、多觸角的全方位性。學校只有注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人格教育,才能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增強對祖國的深刻認識,鞏固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促進學生形成和完善健全人格,才會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素質教育之花才會結出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