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教學模式探索
時間:2022-03-20 05:41:00
導語:學生心理教學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探索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探索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探索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必要性、現狀進行分析,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該課程教學的體會和見解,為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新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大學生
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競爭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重大變革時代,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全方位發展的人才,不僅要有堅實的知識技能,而且需要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順應時展的需要,實現自我的價值。時代為年輕的一代提供了無數自我展現的舞臺,同時也給予了他們新的壓力和挑戰。高校作為培養國家棟梁的搖籃,無疑也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已成為教育工作者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
大學生正處在青年中期,雖然他們的生理趨于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過程中。面對生活環境中的種種問題,許多人因處理不當而陷入焦慮、失望和困惑之中,嚴重者甚至表現出偏激或異常行為。同時,在自身心理、生理發展過程中,內在體驗的劇烈變化又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負擔。有關資料表明,大學生目前的心理衛生狀況令人擔憂。據筆者所在高校2006年和2007年新生入學心理健康測試結果顯示,7%的大學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強迫、恐怖、敵對、偏執、人際關系緊張等情緒困擾和行為偏差。諸多的例子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如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和治療,將成為他們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這一偉大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處于不同的層次,這就決定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務也是多層次的,一般可分為缺陷矯正、早期干預、問題預防與發展指導三種。干預和矯治工作由于多數是以個別咨詢或小組咨詢的方式進行,常常耗時較多,且目前學校的心理咨詢人員緊缺,這種方式的開展范圍明顯受限。問題預防與發展指導是面向大多數或全部的學生的,如果開展得力,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而且可以減少嚴重心理問題或疾病的發生率,使咨詢工作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發展指導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既可以減輕學校咨詢人員不足的壓力,又可以作為發展性輔導的渠道之一,向大學生宣傳心理健康常識,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的健全,為今后適應社會,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
隨著國家、社會和學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校逐步有計劃、多樣化地開展起來,一些有師資條件的師范院校率先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健康教育課成了學生的熱門課程,學生對此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作為一門新興的課程,什么樣的教學形式更為恰當還缺乏相關研究,課程的開設在很多學校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學校授課教師非專業人員,照本宣科,沒有聯系實際,無法啟發學生的獨立思維,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教師固守“傳授-接受”式的教學模式,依然扮演學生人生旅途中的領路人的角色,忽視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教學內容理論化,課程定位出現兩個誤區,要么把心理健康課定位在心理學課的軌道上,要么定位在思想品德課上,根本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另外,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材雖有諸多版本,但高水平高質量的較少,很難滿足教學和學生的需要,如果單一選擇某一教材并嚴格按照教材內容教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面臨的局面尷尬,迫切需要更多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以摸索出相對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三、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的探索
1.教學理念的轉換
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有成長的潛能,只要人際環境健康,他就能有效發揮自身的潛能,積極成長。在個體心理咨詢中,咨詢人員必須具備這樣一種積極的人生觀,才能有信心指導來訪者去思考自己的問題并最終解決自己的困擾。咨詢師對來訪者是指引者的角色而不是領路人甚至是上帝。“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詢的最高宗旨,即幫助來訪者解決當前的心理困擾的目的在于使求助者觸類旁通,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應用咨詢中所學到的新的思維方式或行為模式來合理應對新的問題,從而達到自助的目標。在心理健康課的教學中,教師也應樹立“以學生為本”教學理念,以指引為主,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較強,在課堂教學中只要能營造平等輕松的氛圍,為學生潛能的發揮提供適宜的外部條件,學生多數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教師在關鍵環節上加以指點,促進學生從問題和討論中領悟,從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健全人格的塑造”一課中,先通過“氣質量表”的測量讓學生對人格有一個感性的接觸,并引入對人格類型的思考。之后,教師簡單地介紹有關人格的組成、類型和表現。再分組討論,就每個學生測量所得的氣質類型與自己日常表現聯系起來,從而使大家對不同的人格類型有較為形象具體的理解。最后,通過“理想自我自畫像”的活動,啟發大家對理想中的自我的思考和描述,并通過小組討論,得出如何糾正缺陷、優化個性的方法和途徑。下課前,教師再進行總結。對于個別性格特別內向的學生,教師應給予關注,可以參加到該組的活動中,鼓勵這些學生積極發言。教師應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集體的接納和關懷,逐漸放下防御心理,真實地表達內心的體驗,對那些個性內向的學生而言,這無疑是艱難而重要的一步。因此,課堂集體教學應結合個別關注,才能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實處。
2.教學內容的選擇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的健全。不要求學生系統掌握心理學知識,而是培養他們理性的思維和合適的行為模式;是對心理學知識的應用,而不是系統的心理學理論的講授。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以系統的知識、技能傳授為目的的做法,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應用性材料為主。如“異常心理現象”一章,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異常心理現象的表現。假如通過講授各種癥狀的表現或者定義來完成教學,學生勢必感到非常抽象。如果通過個案分析,對正常與異常的癥狀進行鑒別,或者通過觀看心理電影,對其中人物的各種表現進行點評和分析,結合聲覺和視覺的共同作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納的效果必然大相徑庭。
由于人類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的思維是具有時代特征的,心理活動必然也帶有明顯的時代色彩。因此,在心理健康課的教學中,課程內容的選擇要結合實際,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必須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每次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當前存在的問題選擇教學內容,而不是根據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那樣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時代性比任何其它課程都要明顯,而教材的更新遠遠跟不上學生思想變化的步伐,因此,教師應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動態,融入到教學內容中,讓學生接觸到的永遠是最新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探索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探索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探索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知識和信息。這樣,才能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真正發揮發展性指引的作用。
3.教師素質的要求
心理健康課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并非專業理論的傳授,因此,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臨床實踐的經驗,在教學中通過案例,尤其是結合學生身邊的事和人,對學生熟悉的或相似的經歷進行剖析,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并能融會貫通,把這種分析問題的能力遷移到以后的生活中。
另外,教師的人格特征、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無疑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有人格魅力的老師可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為一生的榜樣。因此,擔任本學科的老師要求人格是健全的。教師不僅要不斷充實知識,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完善自己的人格。
四、結語
筆者在心理健康課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反饋和教學效果不斷修改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深切體會到現代的教育應改變傳統的觀念,教學不再是一勞永逸的工作,而應與時俱進,不斷思考探索適合本學科的新方法,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靳媛,孫麗巖,楊曉云.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的新范式——群體教學[J].教育科學,2001,(6):60-62.
[2]楊心德,曾樣春.案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5,(5):93-95.
[3]王小清,盧健健,謝澤源.大學生心育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與單一化效果比較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6,14(3):345-347.
- 上一篇:非法采供血液專項整治方案
- 下一篇: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