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管理改革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31 04:19:00
導語:小學德育管理改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做好學校德育管理工作,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現代管理意識;改革德育管理體制,優化社會育人環境;改革中小學德育內容與管理方法;同時還要增加對德育工作的投入。
關鍵詞學校德育管理工作體制改革
***
黨的十四大確定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場深刻而廣泛的社會革命,它必將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必然會引起廣泛社會領域的一系列改革,把各項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入。學校德育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勢下,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這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本文擬就市場經濟與中小學德育管理的改革,談幾點看法: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現代管理意識
(一)培養學生的經濟頭腦,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意識。
市場經濟的建立要求我們樹立新的人才觀,價值觀。中小學德育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觀念,按照社會市場經濟對人的道德品行的要求,開展德育,改革德育工作的管理,使德育工作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更新觀念應著眼世界,放眼未來,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新德育觀念,應主要包括新的價值觀,新的德育內容觀、新的德育過程觀、新的德育工作管理觀。
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社會對個人貢獻的肯定的有機統一。過去,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們常常過多要求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而在社會對個人的貢獻的激勵、報酬方面容易被忽略,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個人創造價值的熱情和積極性。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本義,切不可顧此失彼。在兼顧“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社會對個人貢獻的認可”的同時,決不容許只顧追求經濟價值而踐踏道德價值,不允許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唯利是圖的畸形價值觀念滋長膨脹。
德育內容觀的更新主要體現在,德育工作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德育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新特點,適當地修正原有德育內容中的空洞、抽象、脫離實際的部分,使德育內容更加務實、有效。在當前的形勢下,德育內容需要突出的是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法制教育、傳統教育等內容,以彌補市場經濟引發的消極、不良的東西。在形式上更強調生動可感,避免空洞說教。根據市場經濟開放、競爭、創新的特點,德育應向培養學生拓寬視野,銳意創新、堅定果斷、經濟務實的品質方面轉移。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德育過程,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道德鑒別能力上。在德育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從復雜紛紜的社會信息中,篩選積極的、有益的部分、摒棄消極、不良的部分,形成自覺的德育內化意識。
新的德育管理觀,就是善于用現代化的管理意識武裝管理者的頭腦,善于捕捉復雜的社會信息、知識信息、以高屋建瓴的視野把握德育管理工作。同時,還要不斷探索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管理方法。在這方面,德育量化管理的工作方法,是目前比較先進可行的德育管理。但要克服其死板的地方,增強其靈活性。
(二)由“封閉型”管理轉向“開放型”管理
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教育改革滯后于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造成目前的教育與經濟發展的不適應,在德育管理上,改革和開放十幾年來,我國無論社會結構、城鄉關系、利益格局,還是人們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行為規范都已發生深刻的變化,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我們處在社會生活中的學生;而我們的德育管理,還幾乎是十幾年一貫制的“封閉式管理”即“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學生”,“教育——考試——分數”,這種管理模式,造成目前的德育工作缺乏動力,缺乏實效,必然帶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育人目標期望值的差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改革與開放的全面展開,封閉型的管理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德育需要,德育管理的“開放型”,既是客觀存在,也是大勢所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改革和開放,使學生走出了狹小的圈子,結束了從家到校門的“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在開放的社會中經風雨,見世面、受鍛煉。這是德育管理的一個明顯的發展趨勢,我們的教育應該清醒地認識這一變化,自覺地變“封閉式”為“開放式”,不僅要學生學會、學好學校的“教科書”,而且還必須學會社會的“教科書”。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增長能力,提高素質,全面發展,在微觀與宏觀的結合上進行德育管理。
(三)樹立正確的德育效果觀,由“務虛”到“務實”
人的思想觀念決定人的思想行為。教育實踐表明,許多優秀的德育工作者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德育管理效果,都與他們在工作中十分講究工作效果有關。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更應以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革命精神和強烈的革命責任感,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德育管理,由“務虛”到“務實”,把德育管理與“效益價值”聯系起來,寓虛于實,出虛而實。
德育及管理向來被認為虛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因而往往被誤認為是軟任務,甚至曲解為耍嘴皮子的把式,由于對德育及其管理缺乏正確的理解,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空對空”,即所謂務虛,在實踐中一般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沒有樹立德育效果觀的人。認為德育管理只要有耕耘,沒有收獲,只要肯干,就會必然有好的結果。豈不知,有什么樣的耕耘就會有不同的收獲,不同的教育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如果管理不當即便教育者辛辛苦苦搞了許多活動,也可能是產生零效果,或事倍功半的低效果,或是事與愿違的負效果。第二種是不愿樹立德育效果的人。他們只管耕耘不問收獲,他們認為只要我努力工作了,完成了上級布置的任務,就心安理得了,致于生產的效果如何,從不過問,他們只滿足于行政式的“走過場”,對學生思想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采取回避,敷衍的態度,他們還會有意無意地以各種“合理”的理由,將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推向受教育者或家庭、社會,推卸了一個教育者應負的責任。第二種是缺乏正確德育效果觀念的人。他們只圖表面上的轟動,不求實際效果只講搞了多少次大型活動,創新了什么活動方式,但不關心學生思想深處的實際問題,這種形式主義的教育,只能產生虛、假效果。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破除這些虛假德育管理觀,把德育管理當做硬件,以對教育事業和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高度負責的革命精神和責任感,由虛到實,從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實效性。
二、改革德育管理體制,優化社會育人環境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全社會都要關心和保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形成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密切結合的局面”,因此,我們的德育體制改革就要變單一的學校管理為以德育管理體制和社區教育組織為紐帶,將學校德育管理力量和社會各行各業德育管理力量集結成整體合力,擴展中小學德育的時空范圍,優化德育的外部環境,形成中小學德育管理的社會一體化格局。
首先,按縱向分層,強化內外結合的德育管理體制。要加強中小學德育管理工作,最根本的在于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德育領導管理體制,它是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下一代教育健康成長的組織保證。為此,各級領導要站在對中華民族未來負責的高度,切實加強德育工作的領導與管理;同時要轉變管理職能,由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轉變為運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引導、監督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管理,要重視和加強決策研究工作,建立由教育和社會各界專家參加的咨詢、審議、評估等機構,對地方德育工作的方針政策、發展戰略和規劃等提出咨詢、建議,形成民主的科學的決策程序。
其次,橫向聯體,集結成社區教育網絡,優化學生的成長環境。優化社會環境,一方面要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用順應時代潮流的社會價值觀和民族精神,澄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觀念的混亂和迷惘,形成一種有助于社會進步,國家富強的奮發向上的精神輿論氛圍,使當代中小學生受到激勵和熏陶,進而逐步建立良好的社會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另一方面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要不斷優化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盡量減少陰暗面對中小學生的不良影響,還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運用辯證法。全面地觀察社會、分析社會、分清主流與支流,提高思想“免疫力”和是非辨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再一方面,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中,學校要突破過去德育管理封閉在校園的范圍,對各種影響人的發展的社會因素,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綜合而有效的運用,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以社會教育為紐帶,以德育基地、校外場所、家長學校、文化環境凈化等方面為德育合力的主體投向,加上校內德育形成合力,保證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一致,確保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改革中小學德育內容與管理方法
中小學德育的內容的改革要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補充和強化一些教育,以適應現代化的需要。首先,對傳統教育內容一方面要加強,一方面要根據市場經濟要求充實新因素,使其更具活力。例如:愛國主義教育,應更多地提倡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做貢獻,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興旺發達而奮斗,愛社會主義的教育,應更多地提倡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做到“三個有利于”,愛人民的教育,要更多地提倡樹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占領世界市場的雄心壯志;集體主義教育,應更多地提倡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等等。其次,要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增加具有時代的價值觀教育。目前,特別要加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值觀的教育與引導,弄清一些是非問題,克服師生中的一些模糊認識,既要增強競爭觀念,效率觀念、民主與法制觀念等,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進一步弄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關系,弄清作為經濟法制的等價交換原則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觀念之間的關系,弄清價值導向與價值取向之間的關系等等,總之,德育的內容要改革,勢在必行,但必須體現時代特色。
工作方法或管理方法,歷來是我黨十分重視的一個問題。在方針、認識問題解決之后,關鍵就在于有無一個先進、科學的方法。在新形勢下的德育管理,同樣也面臨著一個“管理方法”問題,以下一些管理方法,我們認為是可取的。
超前管理即現代化的管理、面向未來的管理。也就是要求德育管理工作要著眼于培養跨世紀的新型人才服務。正如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講話中所指出的:“現在小學一年級的娃,經過十幾年的學校教育,將成為開創21世紀大業的主力軍,”“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也要求我們的德育工作者,把眼光放遠,不斷探索現代化、規范化的德育管理方法,在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思想解放、思維敏捷上下功夫。同時,在有一個高瞻遠矚的超前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基礎上,把對未來人才的品德要求,始于今天的德育管理之中,要長計劃、短安排,有步驟地達到目標。
要實現對德育工作的超前性管理,必須立足于對未來人才素質的構成的理解,離開了對未來人才的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超前性的管理,只會是盲目的、短淺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管理,就此類管理是培養不出21世紀新型人才的。
二是信息管理的方法。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現代的學校對學生來說,已不再是唯一的或主要信息來源。隨著現代化的視聽工具和有形的精神產品運用于生活,多渠道、多樣化、多載體的信息與學校德育遙相呼應,隨時隨地影響于學生,此外由于現代社會生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人際關往日漸豐富多樣,幾乎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多樣化、形象化、復雜化的信息網絡之中。
由于社會多種信息作用的結果,學校德育管理的可控性相對縮小,不可控性和自控性在無限擴大,德育的時空觀已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要了解和掌握學生從社會上接收信息的情況,正確地進行引導,及時調節學生與社會兩類信息之間的關系,排除和防止社會上某些信息對學生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同時,要充分利用積極健康的有益信息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只要我們善于運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就可以增強學生接收信息的自覺性、自控性,排除隨意性,減少盲目性,從而獲得信息管理的良好效應。
三是心理管理的方法,在德育管理過程中,研究中小學生的心理因素,心理特點,從他們特有的心理角度來進行德育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因勢利導,發現其心靈上的“共鳴點”,找出其品德形成的“共同點”與“閃光點”,發揮其自身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不斷誘發其奮發向上的內在誘因,在知、情、意、行等幾方面施加良好的影響,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
四是自我管理的方法,自我管理是管理客體向主體,由外部向內部轉化的主要標志,中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在不斷發展,已經具有了自我控制、自我激勵、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者不僅要直接負起管理的責任,而且還要通過學生實行自我管理,使他們在德育過程中能主動地自己管理自己,在學生自我管理過程中,應注意發揮學生自己組織的作用,通過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班委會等有組織地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充滿活力的集體活動。這對形成學生的集體主義、團結協作、組織紀律等十分必要??偟膩碚f,個人只有置身于集體中才能更好地成長和發展,也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管理。
四、增加對德育工作的投入
過去由于種種原因,德育工作及管理工作始終被認為是一個軟任務,造成了德育工作中的“空對空”,這是目前德育及管理工作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擺正教育工作位置的同時,要不斷增加對德育及管理工作的投入,以不斷提高德育管理的實效。
對德育工作的投入一是人員的投入,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的管理隊伍和教師隊伍,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二是物質投入和經費投入。過去我們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德育管理者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質待遇長期不能落實,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管理手段,還不能應用于德育和德育管理工作。來自國外的信息表明,德育和德育管理,是一項硬工作,是可以創造巨大價值的潛在的優勢。不少有識之士,都把德育及其管理視為一種崇高的“投資”,輕視德育的思想是“值得反省的”,這些都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對我們同樣有借鑒意義。因此,我們要增加對德育及管理工作的投入,使德育適應形勢的要求。
以上就市場經濟與中小學德育管理,談了一些我們的體會和看法,不妥之處在所難免,不少問題值得深入研究,愿和大家一起為德育管理這門新興學科的建設添磚加瓦,做出一點微薄的貢獻。
- 上一篇:水土保持規章制度
- 下一篇:德育體系整體規劃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