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科學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8 10:04:00

導語:德育科學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科學化研究論文

[摘要]時代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當前青年學生的德育工作中存在著一些誤區,它不利于德育工作科學化;深入分析和認識這些誤區,有助于探尋德育工作的規律以及德育工作科學化深層次的建設。

[關鍵詞]德育科學化深層次建設思考

在青少年的德育教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學校的德育教育,因為青少年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學校接受教育。但是,當前學校對學生的德育教化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誤區,值得我們從事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深思,對于新時期的學生的德育教育規律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認識。學校在對學生的整體系統化教育過程中,要把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辦學方向、培養目標上進行超前定位,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良好品德素質的培養放在學校工作首位。德育科學化建設,是要把整個德育(德育過程與德育各個方面)建立在德育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系統的德育理論體系和實踐操作體系,從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一)當前德育科學化進程中的三個誤區

1.把德育目標當做德育起點。德育工作者在實踐中常把學生德育培養所要達到的目標錯誤地當作德育要求的起點,把學生要經過長期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才逐漸形成的德育目標當做起始階段的衡量標準。這容易使學生產生錯覺:覺得做一個教育者所要求的人太難和太遙遠了,從而失去信心。這種教育方法或過程也易于導致學生對德育工作者的教條說教和行為規范要求產生逆反心理和行為異動。我們在現實中對學生的德育要求與學生當時相應的思想、心理和認知發生錯位,忽視了“因時”、“因地”、“因人”、“因事”的教育規律。理想教育的起點要求太高,大部分學生會認為這是在說教,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支柱。產生這種失誤原因在于:一方面教育者受到習慣于按固定定型目標要求來“塑造”、“轉變”青少年品德的定勢思維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新形勢下學生品德形成有什么新變化、新表現,哪些是積極因素、中性因素、消極因素,如何引導、疏導等方面缺少深層的分析研究

2.德育過程中重外煉輕內化。在對青年學生的德育過程中,我們常看到教育者想盡各種辦法給學生定德育量化指標或約束條款,然后根據這些衡量標準來處理學生的日常行為,并且給予評價。這一德育教育操作過程雖然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其整個過程明顯體現出只是表面重視了學生的德育內化過程中的外煉性,而且這一過程明顯的或隱性的都是以建立在一定的強制和懲罰基礎上來實現的。學生缺乏把德育認知和規范要求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內化機制,只在日常生活中慣常性的遵守和維護,容易讓學生按時空和對象的需要而產生“作秀”應付舉動或場面,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表里不一”:在學校表現“優秀”而在家表現“糟透”。導致把學生的德育看成單純的外煉,忽視內化過程,把兩者相分離的原因是:我們未能清楚地認識品德內化過程的各種機制、各個環節及其規律,過于重視德育教育的眼前效果,忽視了長期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德育過程的科學化建設應把品德內化規律的探索、內化機制的建立作為突破口。

3.把整體化、序列化等同于科學化,使德育科學化外部建設與內部建設,理論體系的建立與操作體系的建立脫節。在對青年學生的德育實踐中存在把整體化、序列化建設等同于德育科學化的認識和做法。具體表現為把大量時間、主要精力投放到如何使德育外部規范形成體系、形成序列上,而對構成體系、序列要素的合理組合、整體優化以及如何建立與之相應的品德心理結構,形成相應的可操作系統等深層建設問題,缺乏深入的探討和認識。系統建設的目的不是整體化,而是整體優化,不只是有序,還要合理。

以上三點是當前我們在德育科學化工作中存在的認識和操作上的誤區,深刻認識和總結有利于我們的德育科學化,有利于加強青年學生德育化的效果。

(二)德育科學化深層次建設的幾點思考

1.探索當代青少年品德發展規律,完善德育的內化機制。研究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尋找德育要求與思想取向之間的交匯點,要以時間、空間為坐標進行縱向和橫向調查,了解不同時期青少年思想、心理變化軌跡,引導學生個人理想發展向社會理想發展趨向一致性,從交往中指導學生進行青春期健康教育,教育和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走向獨立。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嚴格遵守青年學生德育內化科學規律基礎上的。探索品德內化過程、完善品德內化機制是德育過程中的核心部分。學生外在的德育要求的內化機制就是其心理認同機制,它擔負著社會道德向個體品德轉化的任務。品德形成的心理認同機制由價值認同、情感認同、態度認同、行為認同組成。價值認同是把思想道德知識轉變為觀念、信念,情感認同是把道德升華為道德情操,態度認同是把德育要求轉化為心理狀態和人格素質,行為認同是把日常行為規范遷移為道德行為方式和習慣。品德認同機制的動力來源于主體的道德心理需要,反映了當代青少年品德認同機制形成具有很大的自發性和不完善性。所以,德育工作者要把價值認同、情感認同、態度認同、行為認同組成的德育內化機制有機地統一到實踐中去,使它們的作用科學化、合理化、人性化。2.實現德育的整體優化,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在德育工作中,我們要看到德育的對象是一個完整、復雜、有思維、多方面統一的人,人有其自然屬性的同時,也有社會屬性;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優點,也存在著缺點;有良好個性,也存在個性缺陷;有上進心,也存在著惰性心,等等。因此,我們在對其德育化過程中就要注意把德育的整體優化和實效性放在首選考慮,不要出現因某些局部、暫時的負面現象而忽視對象的整體潛力,也不能出現對德育對象“一俊遮百丑”的錯誤定勢思維。對于青年學生的德育實效問題,不能簡單理解為增加德育時間才是德育實效的首先考慮因素,應當想辦法提高德育效果。其次,要把德育各種因素和環節進行優化組合。再次,增加德育有效投入,減少無效投入或負效投入。把校園文化、校園精神、教師風范的影響變成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有控制的教育影響因素,充分發揮出其對學生的思想、品格、文化、心理、行為的積極的影響,最終產生出整體德育結果的優化效應和實效作用。

3.整合德育資源,完善德育工作機制。在青年學生的受教育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環節都是貫穿著德育教育的,在受教育的渠道上,除上述的傳統渠道外,現在又多了一個網絡教育或載體教育新渠道等等。特別是后者,它既能給學生帶來正面的德育影響,也能帶來負面的德育影響。在面臨眾多德育教育的環節和渠道、眾多從不同角度從事對學生德育教育的群體時,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有效的、完善的德育工作機制,保證各種德育資源能有效整合,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德育內化過程,而不能出現相互之間脫節、互相矛盾,甚至反面引導和錯誤教育,避免導致學生思想價值觀念錯位或無所適從。

總之,在新的時期,隨著新生事物的不斷涌現和變化,面對青年學生思想認識的不斷變化,我們的德育工作必須科學化,做到與時俱進,拋棄認識上的誤區,探索新的德育工作規律,思考新時代的德育方法和渠道,注重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促使德育工作向深層次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管理科學化芻議[J].遼寧教育研究,2002,(4).

[2]李莉.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6).

[3]賀爭平.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高教論壇,2005,(6).

[4]張啟勝.淺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4).